15.二十一(1)
冬去春來,新年的第一縷春風也給黃土山帶來新的氣象,中蘇石油公司進入全面運作階段。
開春以來,大批蘇聯專家陸續來到礦區,他們可能準備在這裡工作幾年,許多專家拖家帶口的,非常熱鬧。礦區也招了大批的工人,許多幹部和工人也把家屬接了來。一時間,寂寞的黃土山下聚集了2000多人。據說,僅蘇聯專家和技術人員就有400多人。人多了,地方上就紅火了。關鍵是礦區的機構完善了,在原來的基礎上,成立了地質處、食品供應處、住宅服務處、建築處等20多個部門,還有醫院、學校等後勤單位,礦區上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所有的部門都在抓緊運作,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工作,彷彿時間也插上了飛奔的翅膀,帶著黃土山奔向新的里程。
當時,礦區有個文學青年即興作了一小詩《油城朝霞》,成爲一時的傳唱。
在祖國西部遼闊的荒原上
矗立起一座鋼鐵風景
清晨
一輛輛卡車
滿載著一桶桶汽油和柴油
迎著金色朝霞
奔向城市
奔向工廠
奔向遠方的礦山
奔向大漠深處新開墾的農場
奔向雪域高原上的邊防哨所
……
然而,急增的人口也給礦區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原本條件艱苦的礦區顯得更加緊張,這上千號人,吃住都成了問題。礦上組織了基建隊,蓋了許多幹打壘的土坯房子,先安排拖家帶口的家庭一家一間住下來。又挖了好幾大溜的地窩子,讓新招來的工人們居住。男宿舍在南邊,女宿舍在北邊。那時候女工很少,大部分都是男職工,所以基本上都是男宿舍,真正的單身女宿舍,好像就那麼一個。結了婚的女職工,就住另一種了。
因爲房子緊張,一些新結婚的年輕職工分不到房子,只能住地窩子。他們把地窩子用布簾子隔成一行一行的小隔間,跟火車上的臥鋪似的,一家住一間。
地窩子條件簡陋,也鬧出一些笑話。據說一年冬天,一個女同志出去上廁所,天寒地冷,凍得不行了,哆哆嗦嗦摸回來,急急忙忙鑽進另一家的被窩裡,把人家女人驚醒了,以爲來了野獸,嚇得大哭大叫起來。
而地窩子釀成人間悲劇的事,也是多年以後才知道的。說是當年有一對幹部夫婦和一對工人夫婦住隔壁,兩家關係還很不錯,後來兩個妻子在同年同月同日生產了,都是男孩。那個幹部後來被打成右派,一家人被下放到農村,恰好工人家的親戚也在那個村。幹部家的孩子和工人親戚家的孩子在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上學。工人的親戚眼尖,一眼看出幹部家的孩子像自家親戚,後來就把此事告訴了工人家的。那時候,兩個孩子都上中學了,工人家也現孩子不像自家人,但也沒有辦法。
那年月,工人們非常辛苦,每天很晚纔回來,到了地窩子,各自找各自的位置。到底是男人睡錯了行,還是護士抱錯了娃,誰也說不清。孩子是無辜的,兩家人慾哭無淚,只好將錯將錯了。後來,兩個孩子一個去了大慶油田,一個去了勝利油田。
每每提及此事,當年住過地窩子的老工人都長吁短嘆。究竟是誰之錯啊,天知道。
工人多了,孩子也多了,上學成了問題。剛開春,礦區就著手成立了學校,解決孩子們的上學問題。愛蓮是第一時間被調到學校當老師的。
這是黃土山礦區的第一所小學。其實,所謂的學校,除了幾間教室,什麼都沒有。教室是把一個老材料庫臨時騰出來的,桌子呢,凳子呢,教學用具呢,啥也沒有。愛蓮和幾位老師每天忙著找桌子,找凳子,還有學生用的書、筆、紙,等等,因爲礦區唯一的小商店裡沒有這些東西,只有託人到附近的縣城去購買。經過幾天的準備,學校總算可以上課了。愛蓮主要教俄語,兼職教孩子們音樂、美術和舞蹈。比起以前做衛生護理員來,愛蓮更喜歡學校,因爲在學校可以直接揮她的特長,也可以滿足她的愛好。教學之餘,她可以活動活動腰身,舒展舒展骨,彈撥彈撥樂器。嗬,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