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二十(2)
小楊的話又惹得衆人一陣哈哈大笑。
李長庚剛想起來拾掇小楊,被愛蓮一把拉住。
這時候,年齡大些的老唐對小子們喊道:“好了,過過嘴癮就行了,趕快睡覺。別耽擱每天上班。”
大家都閉了嘴。不過,有些人還是扎著耳朵聽簾子那邊的動靜,也有人在被窩裡捂著嘴偷偷地笑。據說愛蓮聲音確實很大,跟唱歌似的。不過這件事,白天誰也不敢說出來,這是他們的秘密,也是內心的一份遵守。
那時候條件確實艱苦,實在沒有辦法。儘管大家互敬互愛,畢竟男女有別。再說了,有些事還真不能放在桌面上來談,只能靠大家默默遵守,這也是對一個人的人品的考驗。
比如,大冬天起夜的事。冬天的荒原冰天雪地,奇冷無比,尤其夜間,寒風刺骨,滴水成冰。在那樣夜風怒吼大冷的晚上,愛蓮出去上廁所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布簾子裡面解決,那聲音誰都能聽得見。就算她自己再小心也沒有用,因爲空間太小。但是,不管聽見了還是沒聽見,誰都裝作沒聽見,當然更不會有人擡頭偷看,或者笑之類。這一點是愛蓮最感激的,也讓她對這一羣衣著樸素貌似粗獷,心裡卻亮亮堂堂的中國工人從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敬意。這也是她後來能夠慢慢理解丈夫不願意去做蘇方僱員的一個原因。
其實,讓愛蓮心生敬意的遠不止這些。
誰也說不清楚那時候的人怎麼有那麼大的吃苦精神,是不是全國上下的人都那麼的有幹勁?那時候通訊不暢,信息閉塞,不大瞭解外面的況。反正黃土山礦區的工人們,一個個幹勁沖天,吃著苞谷面窩頭、土豆鹹菜、辣子面,住著帳篷、地窩子,每天早出晚歸,風吹日曬,數九寒天,真可謂:戰嚴寒,鬥酷暑。飲雨雪,沐風沙。在那樣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簡陋的工作條件下,這些中國工人,他們一個個都像鐵打的似的,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們一個個都是鬥志昂揚,快快樂樂地工作,精神抖擻地生活,好像他們身上都有使不完的勁兒。
愛蓮也時常被自己的同胞叫到蘇聯專家的餐廳吃飯。兩相比較,無論吃的住的穿的戴的,各方面條件都無法相提並論,真是天壤之別。她之前參加蘇聯專家的舞會,認爲自己的同胞生活的最快樂。後來她現,這羣衣著樸素甚至有些襤褸的中國工人有他們自己的快樂,他們對待生活非常樂觀,雖然各方面條件無法與蘇聯專家相比,但是,樂觀精神絕不亞於他們。這是愛蓮萬萬沒有想到的,李長庚就是他們中的代表,自己整天和他們生活在一起,怎麼可能不受感染呢。
實際上,那段時間,愛蓮非常快樂,她從蘇聯專家那裡借來手風琴,晚飯之後就給工人們演奏,還教工人們跳舞、交誼舞、踢踏舞,工人們就在食堂裡學著、跳著,有時候,工人們就在外面的空地上胳膊套著胳膊跳俄羅斯民族舞蹈,有時候年輕的蘇聯專家和技術人員也過來參加,年輕的工人們一個個緒高昂,熱血沸騰,別提有多高興了,那種興奮勁兒沒法形容。有時候天色很晚了,還要點上火把,甚至點上篝火,大家圍成一圈,不停地唱啊跳啊,還真有點“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種浪漫的味道。愛蓮確實沒有想到自己會在異國他鄉度過這樣快樂又浪漫的時光,這也是她一生中一段非常難忘的時光。不過,夜晚點篝火是礦區不大允許的,因爲存在安全風險,所以,“篝火晚會”需要審批。但是,愛蓮和工人們在一起時的那種快樂,不需要任何人的審批,因爲有丈夫李長庚在,他們在一起就足夠了。
愛蓮每次演奏的時候,李長庚就會唱蘇聯歌曲,他最喜歡唱的就是《喀秋莎》。那時候,《喀秋莎》一曲風靡礦區,幾乎所有的青年人都會唱。在工人們心目中,愛蓮就是喀秋莎,喀秋莎就是愛蓮。
後來好長時間,礦區的年輕人都喜歡在樓下或路邊彈吉他,唱流行歌曲,估計就是受了那代人的影響。
許多年以後,這批老工人們每每回憶起當年,他們總會說起《喀秋莎》。每當提起《喀秋莎》,那溝壑縱橫的臉上就會閃射出青春的光芒,可以想象他們對那段幸福時光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