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黃米

開闢水田,種植稻米,這個念頭剛剛出現的時候,別說是底下的這些人員沒有想到,就算是韓琦,也是大大的吃了已經,在他的印象之中,西北一向是貧瘠少水的,能夠有足夠的水澆地,已經不錯了,水田,那要多麼有想象力,才能夠開闢出來。

可是真正落到實處,特別是西平湖和整個西北農田水利工程,逐步完工的時候,他們卻發現,水田,其實沒有那麼的麻煩,只要保證有水,再加上一些肥料和水稻,開闢水田,並沒有衆人想象的那麼的困難。

韓琦在準備的時候,只是做出了2萬畝數字,考慮的就是,水資源並不容易獲得,大規模的水田,或許在水利樞紐附近,還可以,遠的話,就不太合適,水田對於水的消耗太大了。

旱田和水澆地,對於水的需求,更多的是澆灌到土地之中,通過作物的根部吸收的水,他們的總量不算太大的,通過水滲透,在表面被曬乾,鎖住了水的蒸騰作用之後,蒸騰的水分並不多。

可是水田不一樣了,在南方陰雨多的地方不算什麼,可是在北方,日照時間長,蒸騰作用大,水田的消耗可能是南方的一倍,甚至是兩倍,可能同樣種植一畝水稻,南方用水量可能只有800方,可是北方甚至達到兩三千方。

一畝地,幾乎相當於水澆地10畝,甚至更多的消耗的時候,這個水田,就有些的過分了。

這個時代,還沒有發展成北方水稻,通過千年的自然演變,由南方的水稻,變成只是澆水,不是在水中生長的水稻,這需要漫長的變化。

這些都是種植的問題,韓琦不會去考慮這個問題,他先要做出來,真正要種地的時候,還是要靠這些老農民。

靈州的水利工程,以此爲延伸的整個西北的水利工程,從一開始,就創造了一個個的不可能,西北一片白紙地方,居然一下子鏈接了這麼一個巨大的工程,在韓琦連成體系之後,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的,在靈州水利工程,還有整個西北的水利工程,徹底的完工的時候,整個西北水田數量,高達12萬畝。

這還不是最終的結果,當引入了定海軍的技術之後,擴大到了24萬畝,並且把稻田養魚的,還有其他的一些先進的技術應用上來的,在北方長生長期的前提下,居然真的造就了一個貢米。

這個本來是淮河流域的一種最出色的稻米,卻跟西北的壞境和水利工程珠聯璧合,並且用了幾年的時間,正式的紮根在了靈州,綿延數百年。

這個最終,被以黃河反過來命名的河黃米,以顆粒飽滿,味道香甜著稱,最開始的時候,如同之前預料的那樣,只是跟南方的上等米一個檔次,不算特別的突出,可是伴隨著慢慢的變化,特別是引入了定海軍的良種培育,在短短幾年時間之中,完成了更新換代,形成了一種有異於南方大米的長粒型大米。

這是河黃米的特色,也因爲口味和種種特點,受到了追捧,最終,這個產量和價值都高的米,成爲了西北另外一個支柱。

河黃米成爲了未來靈州的一個重要的象徵,從根本上面,解決了靈州的很多問題,讓靈州不在簡單的依靠邊境貿易,畜牧,有了第三條更加基礎的支柱。

擺在衆人眼前的東西,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瞎說不了的,不說哪一個池塘,就說是幾百裡的水渠,可以肯定的是,靈州會擁有最少100萬畝以上的土地,大半還是水澆地。

因爲靈州水利工程的緣故,來調查的人,大部分,都是跟農田水利有關的,再說了,在北宋,農業是一個地方官員的重中之重,一個官員可以不發展商業,不發展製造,可是如果農田經營不好,稅收收不上來,那就是一個大問題,兩季的糧食,那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

他們從這麼一個平西湖看出了未來靈州將會有多麼的發達,雖然有些奇怪,爲什麼能夠在短時間之中,就有這麼大的成果,可是擺在面前的例子。

很明顯,這個不停注入的水量,除了黃河之外,沒有別的河流能夠做到了的,只要這個注滿水,哪怕是遭受乾旱的氣候,靈州也可以有巨大的收益。

60萬畝水澆地,代表著什麼,180萬石糧食,這對於西北是什麼概念,如果全部都是軍屯的話,他最少可以支撐20萬人以上的軍糧。

來自樞密院的官員,極爲驚懼,要知道,目前西北駐軍30萬,其中,樞密院只是負責3成左右糧草供給,可是就是這麼三成,就讓樞密院幾乎脫層皮,每年80萬石的糧草,必須要樞密院付出400萬貫,這已經是西北軍費開支最大的一塊了,現在,只要有足夠的人力,把這些土地耕種出來,就可以解決西北大部分的問題,這有什麼意義。

一個強大的,可以自給自足的強大郡縣,即將在西北出現,他們自成體系,甚至不用中樞的支持,發達的農業,引動農牧業和商業的發展,必然會成爲這個城市的重要支柱,說不定,幾年發展之下,歷史上繁盛無比的西域,會再一次的在北宋出現。

一個西平湖,就已經讓人震驚了,接下來,彷彿讓他們開眼一樣,整整10天的過程之中,他們一個接著一個的震驚。

用快馬加鞭的方法,幾天的時間,都沒有看到盡頭的主幹渠道,在衆多支流和小溪的基礎上,聯通的一些類似於運河的溝渠,還有就是還沒有完全完工大型池塘。

按照整個西北的農田水利建設,在整個西北,7000多裡的溝渠,目前已經完工了三分之二的,超過4000裡的溝渠的,還有最少50個蓄水池,沒有西平湖那麼大,卻也頗具規模。

西平湖的地理優勢,是可遇不可求,那是地利和人力雙重作用的結果,湖泊羣的出現是天生的,西平府的根基是後天的,兩者結合起來,造就了西平湖的輝煌。

這些蓄水池,也算是一個的區域節點,只有有水,才能夠完成灌溉,如果只是憑藉著黃河水,很難在同時供給百萬畝,甚至是千萬畝的土地,黃河的水雖然多,短時間消耗太多,也很容易引發黃河斷流,這對於黃河而言,不是什麼好事情。

只有藉助著大量的蓄水池,纔可以,這中間,也有主次,不說西平湖這樣可怕,能夠單獨的供給周圍,甚至可以通過表面徑流,進行儲備水量,不單單需要黃河水的獨立系統,也有總水量超過3000萬方的區域性蓄水池,雖然只有西平湖的百分之一,卻成爲了5個重要的節點之一的,還有周圍,四十多個,中型,或者小型的蓄水池。

其中不得不說,位於西平府北部,更加靠近黃河旁邊,在黃河和西平府中間,一字排開的4個大型蓄水池,從2800立方,到3500立方不止,他們已經不單單是靈州水利體系了,他們更加延伸到了西北四路。

西北跟中原,最大的區別就是廣闊,一個保州,充其量,比起一個縣稍稍大一點點,200裡左右,可是在西北,一個路,少的縱橫數百里,多的,縱橫千多裡,就拿秦鳳路爲例,差不多有河北東西路加起來那麼大,其中還要加上幾個軍。

這個一直因爲邊患和環境所困擾,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開發的地方,曾經歷史上,是何等的輝煌。

在靈州和議還有韓琦調動過來可怕的資金的前提下,河套平原將會擁有一個非常可怕的基礎,以這麼多蓄水池爲核心的,跟龐大的人工溝渠,天然的沼澤湖泊的,還有各種黃河支流,甚至是河套平原之上小型河流,甚至是是以前留下的河道,通過挖掘,整理,在龐大的人力物力之下,形成了一個可怕網絡。

一個平西湖,就足以讓來自汴梁的官員有些震驚了,這些體系化的工程,更是如此,如果不是親自見到,他們完全無法想象,一個如此可怕的工程,會在西北邊陲出現。

實際上,連韓琦最初都沒有想到。就算是在一個白紙上面刻畫,沒有任何的預案,也沒有任何的掣肘,靈州就如同一張白紙,可以讓人自如的書畫,在這種情況之下的,當然是怎麼節約怎麼的來,依託著河流,湖泊,加上原來的一些水源,可以的很輕易的節約大量的東西。

可是要說能夠達到這樣狀態,這幾乎不可能,毫不客氣的說,7000裡的水渠,不過是這麼一個龐大的水利工程的十分之一,真正起到作用的,是原來的河道,支流,還有池塘沼澤,這些彷彿天然就存在的一個水利體系,被韓琦主導的水利工程利用之下,恢復了原有的樣子。

已經完成的工程,加上遠景,在縱橫1500裡,幾乎囊括了整個西北四路的龐大工程,就算是之前再對韓琦有信心的官員,都沒有想到,看來,韓琦之前的奏報,還是有些掩飾的,否則,直接把這個整體工程報上去,任何人看到,都會覺得瘋了。

第八百七十三章 北宋受益第四百三十六章 棱堡浮現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六百一十五章 運河規劃第三百零一章 鋼鐵和底蘊第二百四十八章 銷售途徑第三百一十七章 興慶府陷落第七百二十章 贏得輕鬆第三百零九章 騎兵對決第三百二十章 浮動的人心第六百二十七章 海洋捕撈第二百五十六章 錢的重要第八百章 辭官去向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三百一十一章 韓琦求劍第五百四十七章 客運貨運第六百零四章 火槍和長弓第二百七十六章 800里加急第二百九十九章 趙允讓的反應第一百八十一章 神奇粉末第九十二章 中國式前綴第二百九十七章 海上力量第七百八十九章 瀋陽車站第二百九十章 韓琦親至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八百零二章 韓琦的探索第二百八十二章 給錢和新幣第八百六十一章 極限種植第六百零三章 變種的武器第二百四十三章 樹炮逞兇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大作物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晶坊第一百三十章 賺錢工具第十七章 內外之分第七百八十八章 消夏金園第四百六十八章 望遠鏡第八百二十二章 引發轟動第三章 系統初現第三百三十二章第七百八十五章 人口戰略第七百三十五章 定海軍來人第八百六十一章 探索開啓第七百九十章 抵達和午高峰第七百四十三章 韓琦抵達第七百八十八章 消夏金園第八百四十二章 軍隊出動第八百五十二章 人口流失第二百一十一章 製作過程第八十八章 “便宜沒好貨”第五百二十章 製造戰艦第七百八十八章 裝甲列車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三百一十章 花式磨刀第六百一十六章 定海船廠第八百四十五章 禮物和提親第八百五十四章 邁向遠洋第七百六十四章 富弼出使第四百一十六章 移民請求第二百二十一章 銷售地和狂潮第六百五十章 長城,長城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三百一十章 文武雙全第三百六十五章 拔不出來第七百九十章 輪船和飛機第二百六十九章 研究人才第六百七十七章 大戰之前第二百三十八章 無用的試探第二十章 北宋縣城第五百一十八章 走向海洋第六百九十三章 南攻北進第八十三章 簡單與複雜第二百六十四章 現金壓手第二百八十六章 航海的野望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計劃第一百六十八章 轟動效應第四百三十五章第七百六十八章 街道工廠第二百四十五章 菜刀和第八百四十四章 轉移視線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盜島第二百零九章 團練成軍第四百七十章 錨泊地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服瑪雅第二百六十五章 劃時代武器第八百一十六章 錢壯人膽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八百三十八章 築路機械第五百八十九章 阻力和決絕第七百九十章 輪船和飛機第八百六十四章 付出的代價第二百章 全部放翻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八百五十二章 玉米培育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路波折第二百五十四章 材料和科技第五百七十三章 長牆建功第四百九十四章 橋樑搭建第三百四十九章 爭議和同意第八百章 辭官去向
第八百七十三章 北宋受益第四百三十六章 棱堡浮現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六百一十五章 運河規劃第三百零一章 鋼鐵和底蘊第二百四十八章 銷售途徑第三百一十七章 興慶府陷落第七百二十章 贏得輕鬆第三百零九章 騎兵對決第三百二十章 浮動的人心第六百二十七章 海洋捕撈第二百五十六章 錢的重要第八百章 辭官去向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三百一十一章 韓琦求劍第五百四十七章 客運貨運第六百零四章 火槍和長弓第二百七十六章 800里加急第二百九十九章 趙允讓的反應第一百八十一章 神奇粉末第九十二章 中國式前綴第二百九十七章 海上力量第七百八十九章 瀋陽車站第二百九十章 韓琦親至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八百零二章 韓琦的探索第二百八十二章 給錢和新幣第八百六十一章 極限種植第六百零三章 變種的武器第二百四十三章 樹炮逞兇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大作物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晶坊第一百三十章 賺錢工具第十七章 內外之分第七百八十八章 消夏金園第四百六十八章 望遠鏡第八百二十二章 引發轟動第三章 系統初現第三百三十二章第七百八十五章 人口戰略第七百三十五章 定海軍來人第八百六十一章 探索開啓第七百九十章 抵達和午高峰第七百四十三章 韓琦抵達第七百八十八章 消夏金園第八百四十二章 軍隊出動第八百五十二章 人口流失第二百一十一章 製作過程第八十八章 “便宜沒好貨”第五百二十章 製造戰艦第七百八十八章 裝甲列車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三百一十章 花式磨刀第六百一十六章 定海船廠第八百四十五章 禮物和提親第八百五十四章 邁向遠洋第七百六十四章 富弼出使第四百一十六章 移民請求第二百二十一章 銷售地和狂潮第六百五十章 長城,長城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三百一十章 文武雙全第三百六十五章 拔不出來第七百九十章 輪船和飛機第二百六十九章 研究人才第六百七十七章 大戰之前第二百三十八章 無用的試探第二十章 北宋縣城第五百一十八章 走向海洋第六百九十三章 南攻北進第八十三章 簡單與複雜第二百六十四章 現金壓手第二百八十六章 航海的野望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計劃第一百六十八章 轟動效應第四百三十五章第七百六十八章 街道工廠第二百四十五章 菜刀和第八百四十四章 轉移視線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盜島第二百零九章 團練成軍第四百七十章 錨泊地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服瑪雅第二百六十五章 劃時代武器第八百一十六章 錢壯人膽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八百三十八章 築路機械第五百八十九章 阻力和決絕第七百九十章 輪船和飛機第八百六十四章 付出的代價第二百章 全部放翻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八百五十二章 玉米培育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路波折第二百五十四章 材料和科技第五百七十三章 長牆建功第四百九十四章 橋樑搭建第三百四十九章 爭議和同意第八百章 辭官去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股票| 搜索| 静安区| 东安县| 新龙县| 罗江县| 湖口县| 太康县| 宝应县| 怀安县| 若尔盖县| 宁明县| 上虞市| 宜君县| 寻甸| 台东市| 饶平县| 大田县| 房产| 枞阳县| 五家渠市| 靖边县| 正镶白旗| 凌海市| 天柱县| 上虞市| 扬中市| 雷山县| 贺兰县| 密云县| 清水县| 临武县| 湛江市| 青神县| 宁陵县| 徐州市| 丰台区| 通山县| 修水县| 德钦县| 西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