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八十五章 多點的平衡

趙信越想心中就越亮,同時他想到了另外一個可能,雖然說,在初期,因爲仁宗態度的原因,對方可能不會加害他,可是如果仁宗沒辦法確定,或者是確定了之後,他就危險了。

在有心人的眼裡,那也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只要等的不耐煩了,或者說達到了目的,肯定是要動手。

或許到時候,他擁有了足夠的實力,不怕他們動手,可是在發展初期,就跟這樣的龐然大物對抗,並不是最佳的選擇,他必須要給他們弄點障礙。

這個障礙,當然不是什麼讓仇人當不上繼承人,而是給他們足夠多的選擇。

爲什麼汝南郡王和王德用會對他下手,原因很簡單,因爲趙宗實的關係,只要趙昕死了,很自然就是趙宗實,這一點,在真宗的時候就有先例,只不過因爲仁宗的誕生,趙允讓就成爲了悲催的存在。

正是這個怨念,讓趙允讓幾乎要走火入魔一樣,甚至爲此不惜跟王德用聯手。

有先例是有先例,可是那是在皇帝直接收養的前提下,既然這樣,還不如放開。

不收養一個,而是收養衆多的,仁宗現在還年輕,才30多歲,哪怕繼位20年,可是繼位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小孩的,哪怕是按照皇帝的年齡來說,也有很長的時間,最少三五七年,甚至是十年之中都沒有問題的。

那麼,就由仁宗主動的提出來,在宗室之中,擇優選擇8-12個,作爲儲君的候選人,開始進入宮廷培養,所有的條件和教學都是一樣,然後分5年,10年,15年爲期,進行評選,則最優秀的,成爲繼承人。

這樣的競爭,不會得到大臣們的反對,因爲科舉本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跟科舉比起來,這個選拔,又簡單了很多。

同時因爲是收養的關係,什麼長幼,嫡庶之類的,就不能作爲當皇帝的選擇,哪怕趙宗實有一定的先例,被帶入宮中培養,可是其他人就不行了麼,又不是遠近,只是找尋一個合格的皇帝,這樣下來,似乎更加負責。

最關鍵的是,皇帝跟宰輔們共同決定,長期來考察的話,又滿足了宰輔們的心態,之前是因爲禁忌的關係,無法決定皇帝的人選,現在可以挑了,還不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淋漓盡致。

很簡單,而且是一個陽謀,哪怕是有人看出來,也不得不按照這個來執行,因爲很簡單,哪怕是萬分之一的機會,面臨著皇位的誘惑,都會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更別說,8到12個人。

康熙末年的九龍多滴多麼可怕,爲了一個皇位,各種手段層出不窮,8個人,代表著八股力量,相互之間合縱連橫之下的,最終選擇一個最優秀的。

這其中,每一個人都不敢對趙信動手,因爲只要證明是他做的,他哪怕表現的再好,也不可能獲得王位繼承權。

至於危險性,有人陷害之類的,這一點,趙信本就會注意的。他專門提出了5年學習期,5年學習期之中是封閉性的,不可能跟外界接觸,也不可能選擇繼承人的,在這個目標沒有出現之前,哪怕是那些有些想法的,也不敢多動。

因爲不明朗,甚至不知道敵人是誰,8個人,就會讓朝堂上面,分成了八股力量,分散之下,他們還需要時間來積蓄力量,相互的爭鬥,這個時候,去觸碰趙信,那是最不智的選擇,他們甚至會來討好趙信,關於趙信一切都會支持的。

趙信甚至相信,一旦他的這個計劃,通過上書,送給仁宗的話,仁宗哪怕剛開始看了之後,會接受不了,但是時間長了的話,他一定會接受的。

就跟之前的瞭解一樣,仁宗是一個理性的人,理性的人他更多的是會讓整個朝堂平穩發展。

趙信現在的存在,已經讓那些有心人,開始以破壞北宋的代價來攻擊了,這也是他作爲皇帝,明知道王德用出手,甚至隱隱目標直指汝南郡王,也沒辦法的原因,他不可能爲了趙信,而毀掉目前的政局。

趙信退後半步,甚至絕了繼承皇帝位的想法,是最適合目前現狀的,因爲所有人都會偃旗息鼓,而他提出的辦法,不但獨特,甚至有可能給予汝南郡王重重的一擊,你不是想要讓兒子繼位麼,很好,我弄出八個來,跟你競爭,只要你是最強的一個,你就能夠達到目的。

甚至這個方法,還可以增進朝堂的穩定,分化成了八股勢力,每一個都不可能高於皇帝,這就方便分化瓦解和控制。

控制,纔是上位者作爲,爲什麼,明知道有奸臣,卻依然還留下他呢,很多時候,皇帝在控制政局的時候,不會讓一家獨大,要多個力量,平衡衆多的力量纔是最安全的。

一家獨大的結果,必然是架空皇帝,就如同明末的崇禎一樣,他清理了魏忠賢,重啓了朝局,可以說是名聲刷夠了,可是很快的,就悲慘了,甚至明朝的滅亡,跟清理魏忠賢,有著很大的關係。

萬曆在歷史上面評價不高,甚至被稱爲木匠皇帝,在很多時候,是躲在花園之中做木匠活,可是就皇帝本身而言,他當得可比他的弟弟崇禎做的好多了。

看起來一直都是在做木匠,躲在豹房之中,天啓一朝的控制力度,可比崇禎朝高的多的多,他用了一部分的東林黨和太監進行制衡的,雖然說的,在的後世不少著作之中,說了魏忠賢是如何如何的可惡,整個一個最可惡的人,可是他只是一個太監,難不成還能夠越過皇帝去,很多關於他惡行,大部分是遍佈在明朝的礦監上面。

用太監取代地方官員,收取一些礦監費用,或者是原來政府收入的費用,這是無奈的選擇,因爲在明朝後期,士大夫和商人幾乎鯨吞了整個國庫收入,在人口少一點的宋朝,鹽稅可以達到1000多萬貫,可是在明朝才兩三百萬兩,聽起來差別不大,可是明朝鹽價可是宋朝6倍以上的,本應該多6倍的收益,現在卻一下子只有六七分之一,一反一正最少是三四十倍差距。

天啓帝看似沒有制衡,卻偏偏完成了朝廷的平衡,同時,政府收入顯著的增加,崇禎剛剛繼位的時候,能夠平遼的揮霍,就是天啓留下來的底子,如果沒有這個底子,崇禎早就崩盤了。

也因爲崇禎是東林力量上來的,上來之後,重用東林黨人,實際上,這些人除了少數之外,基本沒用,明朝的財政狀況大幅度惡化,甚至連軍隊也大幅度的衰弱,國家矛盾上到了巔峰,最終成爲了亡國之君。

如果不是天啓帝死的早,說不定,明朝就可以中興,有人在考證之中,萬曆帝的死,也有很多的疑點,或許真的就是崇禎下手,或許就是東林黨。

因爲按照天啓帝的手腕,用魏忠賢打壓東林黨,用太監徵收稅收,一手拿著權利,一手拿著錢,這是17歲繼位,在位5年,死的時候不過是22歲青年皇帝做到的,一旦這個時間持續下去,明朝肯定要中興。

東林黨是什麼,是代表著江南大商人,鹽商,大地主和士紳利益的,他們是在明帝國身上的毒瘤,不停的吸食著明帝國的血液,這才成爲的鉅富,魏忠賢和天啓帝的做法,不亞於斷掉他們的後路,他們怎麼可能人有這件事情發展下去。

陰謀論,早已經因爲歷史,而不知所蹤,明史也是後來清朝書寫的,甚至就包括了投降滿清的東林黨人,天啓也是被抹黑的最厲害的,可是在一些流傳下來的文字和書上,對於他的評價相當的高,比如對袁崇煥,對毛文龍,甚至是對滿清跟蒙古勾結可能性,繞開山西進攻中原的可能性的遇見。

他纔是一個21歲的皇帝啊,歷史沒有如果,不管是什麼原因,天啓還是死了,崇禎上位之後,東林黨成了氣候,整個朝政被東林黨一手把持,無論是五年平遼的袁崇煥,還是其他,萬曆累積下來的資金,迅速的被消耗,到了後期,崇禎甚至連騎兵的錢都拿不出,大量的而明朝軍隊,因爲錢和物資的關係而崩盤,成爲了壓倒的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歷史無法改變,卻可以給人驚醒,甚至是一個皇帝,帝王心術本就是平衡,一家獨大才是最可怕。

仁宗之前一直都做的很好,哪怕是呂夷簡有很多人反對,有那麼多的不足,他依然可以控制下來,藉助著不同力量之間產生的平衡,最終讓整個政局比較的穩定,實際上,呂夷簡的執政能力相當的可以的,他也讓整個政壇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反倒是個人操守很好的范仲淹,雖然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當他甚至開始影響科舉,實現他的權利,以做到改革的時候,連仁宗都害怕了,他信任范仲淹的操守,卻不信任范仲淹信任的這些人,一旦整個朝政就成爲了變法的一言堂,那他這個皇帝,也到頭了。

第二百五十八章 韋貴的打算第一百四十九章 玉米和航海第八百五十九章 千島羣島第七百四十章 宰撫的應對第七百六十七章 電燈和辦公第五百一十二章 禁軍換裝第二百七十章 長弓入禁第六百七十三章 坐守山海關第二百六十五章 仁宗認可第三百一十七章 防禦和奏摺第三百零七章 冒險的做法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四十一章 濃硫酸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五百七十一章 添油戰術第三百一十章 花式磨刀第七百四十三章 韓琦抵達第一百二十章 棱堡原理第三百五十五章 向南目光第五百六十章 意外和餘量第六十二章 溼布功效第八十二章 英格蘭長弓第五百二十七章 崛起的根基第二百五十五章 反撲的叛軍第四百二十七章 真正原因第二百三十八章 無用的試探第二百七十一章 銷售遇冷第五百六十五章 解決運力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二百八十六章 航海的野望第三百三十五章 知難而退麼?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會第一百九十九章 互有算計第八十五章 弓箭海第一百八十三章 薛玉的遺憾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二百二十七章 神兵和鐵器第三百八十九章 時間等於金錢第八百零六章 離別進行時第六百八十章 人力危機第七百四十九章 贈送槍械第八百一十章 融合同化第六百六十三章 全殲遼軍第六百一十五章 火炮的意義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四百三十五章第三百一十三章 雜號將軍第二百八十章 水泥發展第六百一十四章 合理要求第三百六十章 奇怪的請求第六百四十九章 猜測和支持第六百三十四章 深加工第四百六十一章 植物的作用第八百五十章 玉米找到第二百六十章 追加訂單第八百四十二章 擁堵和春運第七十四章 單人壓制第一百三十二章 賺錢生意第二百六十章 繁忙港口第六百六十五章 克涿州第二百四十九章 留守曹劌第七百章 軍事和修路第六百零三章 變種的武器第一百四十六章 節流第七百四十章 宰撫的應對第六百二十一章 飛魚級第六十四章 斬首絕殺第六百六十八章 絕境的種諤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二百七十四章 廣而告之第二百零六章 高層的麻煩第七百六十章 太后觀禮第四百一十四章 開墾水田第一百九十八章 間諜出現第八百三十六章 意外發現第二百五十五章 畫龍點睛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二百一十四章 松香皁第七百七十九章 抵達撫順第四百五十六章 輕工業第三百零六章 戰爭將起第七百八十五章 發現問題第八百六十二章 美洲探索第三十三章 王家十七第三百五十四章 水運佈局第四百三十五章第五百六十四章 前期準備第五十二章 絕處逢生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八百零一章 外交之密第二百七十七章 價格問題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迴歸第八百五十二章 人口流失第一百二十四章 廣闊市場第五百七十一章 添油戰術第八百一十二章 新五京第二百三十三章 長弓的古怪第八百四十六章 美洲作物
第二百五十八章 韋貴的打算第一百四十九章 玉米和航海第八百五十九章 千島羣島第七百四十章 宰撫的應對第七百六十七章 電燈和辦公第五百一十二章 禁軍換裝第二百七十章 長弓入禁第六百七十三章 坐守山海關第二百六十五章 仁宗認可第三百一十七章 防禦和奏摺第三百零七章 冒險的做法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四十一章 濃硫酸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五百七十一章 添油戰術第三百一十章 花式磨刀第七百四十三章 韓琦抵達第一百二十章 棱堡原理第三百五十五章 向南目光第五百六十章 意外和餘量第六十二章 溼布功效第八十二章 英格蘭長弓第五百二十七章 崛起的根基第二百五十五章 反撲的叛軍第四百二十七章 真正原因第二百三十八章 無用的試探第二百七十一章 銷售遇冷第五百六十五章 解決運力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二百八十六章 航海的野望第三百三十五章 知難而退麼?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會第一百九十九章 互有算計第八十五章 弓箭海第一百八十三章 薛玉的遺憾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二百二十七章 神兵和鐵器第三百八十九章 時間等於金錢第八百零六章 離別進行時第六百八十章 人力危機第七百四十九章 贈送槍械第八百一十章 融合同化第六百六十三章 全殲遼軍第六百一十五章 火炮的意義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四百三十五章第三百一十三章 雜號將軍第二百八十章 水泥發展第六百一十四章 合理要求第三百六十章 奇怪的請求第六百四十九章 猜測和支持第六百三十四章 深加工第四百六十一章 植物的作用第八百五十章 玉米找到第二百六十章 追加訂單第八百四十二章 擁堵和春運第七十四章 單人壓制第一百三十二章 賺錢生意第二百六十章 繁忙港口第六百六十五章 克涿州第二百四十九章 留守曹劌第七百章 軍事和修路第六百零三章 變種的武器第一百四十六章 節流第七百四十章 宰撫的應對第六百二十一章 飛魚級第六十四章 斬首絕殺第六百六十八章 絕境的種諤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二百七十四章 廣而告之第二百零六章 高層的麻煩第七百六十章 太后觀禮第四百一十四章 開墾水田第一百九十八章 間諜出現第八百三十六章 意外發現第二百五十五章 畫龍點睛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二百一十四章 松香皁第七百七十九章 抵達撫順第四百五十六章 輕工業第三百零六章 戰爭將起第七百八十五章 發現問題第八百六十二章 美洲探索第三十三章 王家十七第三百五十四章 水運佈局第四百三十五章第五百六十四章 前期準備第五十二章 絕處逢生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八百零一章 外交之密第二百七十七章 價格問題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迴歸第八百五十二章 人口流失第一百二十四章 廣闊市場第五百七十一章 添油戰術第八百一十二章 新五京第二百三十三章 長弓的古怪第八百四十六章 美洲作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涪陵区| 万全县| 资兴市| 朔州市| 葫芦岛市| 伊通| 黄浦区| 章丘市| 紫金县| 恩平市| 社旗县| 会同县| 双牌县| 株洲市| 兴海县| 高尔夫| 甘肃省| 谢通门县| 大英县| 句容市| 洪洞县| 合山市| 左权县| 连平县| 葫芦岛市| 伽师县| 伊吾县| 阳西县| 乌审旗| 长顺县| 安岳县| 吉林省| 江油市| 马公市| 屯昌县| 罗平县| 东乡族自治县| 平南县| 吴堡县| 商洛市| 曲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