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天與元易說,他之道,證於天地,成於衆生。
元易理解其意思,更清楚其中的區別。
玄門三教的道,人教的清靜無爲,闡教的順天應命,截教的爭天地一線,雖然都與衆生有關,但其大道的根基,卻是天地的存在本身,而非衆生的存在。
他們修行求道的對象,是天地,師法天地,道法自然,不向衆生求。
倒是衆生之道,得天地所授。
三教之道,頗有代天地而授道衆生之意。
三教的教義,亦是三清證道的契機,便是合了這天地之大勢。
而昊天這位天帝卻不一樣,他要證得的聖位,更像是因衆生而存,被衆生託舉而登臨聖人之位,衆生便是他的根基。
天地授道於衆生,衆生託舉而證道天地,其中的主次關係是不一樣的,天帝與聖人,都是聖人,卻又是不同的。
昊天正是在告訴元易這一點,元易的道,自然也是求的天地,而非衆生。
以元易的理解來說,這更像是仙道與神道的區別,昊天所行,爲神道,而他們,卻是以仙道爲根基。
元易,毫無疑問是仙道之人,而非神道。
“師叔不必顧慮,直說無妨,元易對於一些事情,尚且知曉一二?!?
元易開口說道,他聽得出來,昊天似是想要解釋什麼,有些糾結。
其實元易已經大致明白昊天想要說什麼了……
“量劫,是天地之劫,亦是衆生之劫。
或許此前的幾次量劫尚不明顯,量劫更多被天地本身所承受,爲天地之劫。
但如今天地磨損嚴重,這量劫便會更多應在衆生身上?!?
元易沉吟,隨即開口問道:“師叔的意思是說,此次量劫,實則分作兩部分,大部分的磨損爲天地之劫,應在我玄門三教之上。
而還有一部分則是衆生之劫,分化到衆生身上?!?
昊天點頭:“是,畢竟諸位師兄已經承擔太多,庇護衆生之大功德,衆生的延續,自身也該承擔幾分纔是?!?
所以說,這其實是在減輕老師他們的壓力,也是在分擔他們這些應劫之人的劫氣。
過去量劫集中在他們修士身上,如今的量劫,壓力下沉,分擔到了天地的衆生身上,以此減輕天地的壓力?
元易皺著眉頭看向昊天:“如此一來,那師叔這成於衆生的聖人之位,豈不是……”
“嗯?!?
昊天再度點了點頭,沒有再說話。
元易心中嘆了口氣,果然,這位師叔是在跟他解釋一件事,倒也是用心良苦,看來這位師叔是擔心他爲此心懷芥蒂啊,所以特意跟他道明其中關係。
天帝之聖人道成於衆生,衆生之劫。
元易哪裡還會不明白?
這天帝之位,就是抗壓的,爲應衆生之劫而生。
相當於是衆生推出來的代表,匯聚衆生之力,而應那一份劫難,爲天地分擔壓力,延續天地。
昊天與他說這些,其實是在告訴元易,自己爲什麼必須要證道成聖,在這量劫到來的時間節點。
天地衆生,需要他這麼一位聖人來代衆生應劫。
而天帝昊天欲要證道成聖,天庭神位就得補全。
昊天道行圓滿,量劫在即,已經沒有更多的時間讓天庭慢慢去補全仙神之位了!
天地間有資格補全這些神位助天帝昊天證道成聖的人,在哪裡呢?
這便是昊天給元易解釋的原因,由此也可見其對元易的倚重。
畢竟這等事,元易雖然是準聖存在,聖人親傳,但他並沒有做決定的資格。
能夠做出決定的,是諸位聖人。
昊天實則並沒有必要和元易這般解釋,因爲元易在這件事上實則並沒有決定權。
“元易明白了,多謝師叔告知。”
元易雖然感到無奈,但這對於他而言並不算意外。
同時,對於昊天本身,他心中敬意更多了一分。
道成於衆生,而應衆生之劫。
實在是太像被推出來抗壓的工具人了。
昊天明知這一點,依舊毫不動搖地承擔起了這一份責任,走上了那一條路。
明明證得聖人之道,這該是最不得自在的一位聖人了吧。
揹負衆生,並非虛言。
果然天帝之路不是自己的道。
元易突然有些想了解那位高坐紫霄宮中的道祖了,昊天毫無疑問是受到道祖影響,才成爲現在的昊天。
說不定在昊天身上,便有著幾分那位道祖的影子,所以,那位道祖也是這樣的人嗎?
“此事之後我會再去與諸位師兄談一談,不過師侄也無需爲此擔心,通天師兄他們對於師侄,或許另有安排,我雖然還看不真切,但卻能夠知曉,師侄不在此劫之中。
以師侄的造化,只是助我證道,實在太過於大材小用了,師侄的道,不該是如此小,侷限於我天庭之中,他日說不得師侄能夠創造另一個可能,爲天地,爲衆生。”
“師叔倒是高看我了?!痹讚u了搖頭。
不是他妄自菲薄,實在他自己心中清楚,拋開老師與師伯他們爲他鋪的路,自己並沒有那樣特別,甚至都沒有昊天這種心懷衆生的氣魄與擔當。
大道,法寶,神通手段,與昊天所有之物相比起來,反倒是不值得稱道的東西了。
自己幫助昊天,幫助天庭立秩序,有幾分是像昊天這樣心懷蒼生呢?
元易在反思自己,結果很遺憾,他所行之事,雖然結果確確實實有益於天庭,相助了昊天,但他自身的動機,卻是私心居多,至少也是在公與私之間,找尋著巧妙的平衡點,全然不像昊天這般。
元易隱隱間明悟到了什麼,聖人之道,自己那截天劍之中,所欠缺的東西,劍上所應承載的重量,他似乎抓住了一絲。
曾經,紅雲老祖曾告訴他,聖人之道,非以力而可強證。
這話並沒有說錯,只是知道這一點,和真正明悟這一點,還是有區別。
元易心中便是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聖人非以強而證,不是誰擅長鬥法戰鬥本領強,誰就更有資格去證聖人之道。
元易告辭離去,出了瑤池,很快便與雲霄三人離開了天庭,返回東海之外的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