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08章 殺胡口爭端

她知道崇禎皇帝很忙,每天幾乎都是五鼓上朝,累了半天,然後在乾清宮批閱奏章。一直忙到晚上,吃了晚飯之後,還要忙,有的時候睡覺基本上是在三更之後。田妃感到好奇,在宮中,她記得前幾代君王中,比如萬曆、天啓皇帝,都是從來不看羣臣奏章的,將一切國家大事交給親信太監們去打理,照樣是將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的,怎麼到了崇禎皇帝的時候,就非要事必躬親,難道整個大明就沒有什麼親信大臣們幫助崇禎皇帝治理天下嗎?田妃一直不明白這個道理。

實際上,這與崇禎皇帝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崇禎皇帝繼承大統之後,就改變了前幾代皇帝的用人方針,加上他自己剛愎自用,生性多疑,所以奏章從來都是他自己一個人打理。因爲文書太多,崇禎皇帝害怕閱覽不及時,漏掉了重要的奏章。他就採取了宋朝的辦法,讓通政司先看一遍,用黃紙將奏章中的是由寫出來,然後貼在前面,就是“引黃”了,然後又用黃紙將奏章中的大概的內容貼在後面,這就叫做“貼黃”,這樣一來,他就可以先看引黃和貼黃,不太重要的就不必詳閱全文。一旦有重要的塘報和緊急軍情密奏什麼的,隨到隨時送到宮裡來,這樣就沒有引黃和貼黃,崇禎只能是從頭看到尾。就這樣,崇禎皇帝就陷入了書山文海之中。

有的時候,崇禎皇帝感覺到累了,就讓太監們將奏疏和塘報念給他聽,替他擬旨。但是他又對自己左右的太監們不能完全放心,時刻懷疑他們與外臣相互勾結,隱瞞朝廷大事,所以大多數時候,他還是掙扎著親自批閱文書,親自擬旨。在明朝,有名的就是票擬和披紅兩種了,票擬是內閣大臣們對事情發表一下看法,而披紅一般的是司禮監衙門的事情,兩者相結合,有的時候,就能代表聖旨,發往全國各地,可是在崇禎皇帝這裡就不一樣,只有票擬,沒有披紅,有的時候,票擬都不成,崇禎皇帝是一個挑剔的人,對票擬不滿意的時候,自己親自動筆修改。只要是一個人精力就有限,更何況是崇禎皇帝。

田妃看著崇禎皇帝一眼,又看了一下侍奉在一邊的王承恩,朝王承恩瞟了一眼,卻見王承恩搖了搖頭。田妃只能是暗自生氣,自己是皇帝的女人,可是若是論信任程度,還沒有眼前的這個太監受皇上寵信。

“皇上,緊急奏章。”就在這個時候,承乾宮外傳來一個太監慌亂的聲音。聲音尖細,一下子就刺破了承乾宮的沉靜,崇禎皇帝猛的擡起頭來,望著外面,王承恩一愣之後,趕緊出了承乾宮,而田妃臉上更是浮現一絲幽怨了。按照以前的規矩,崇禎皇帝今晚應該宿在承乾宮纔是,可是既然有緊急軍情,那就意味著崇禎皇帝將會去乾清宮,或者是去其他的地方了。

“怎麼回事?是洪承疇的?還是盧象升的,或者是楊嗣昌的?”崇禎皇帝雙目睜的老大,眼下也只有這三處有重要奏章來尋找自己。

“是遼國公的。”王承恩臉上露出一絲陰霾來。

“他還有膽子來上書?”崇禎皇帝一聽是李信的,頓時怒火沖天,忍不住咆哮起來。楊嗣昌到了宣府之後,發現晉商七大世家都已經撤到了大同一帶,他自己雖然封了晉商的幾家鋪子,收穫了十幾萬兩白銀,可是對於朝廷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消息傳到崇禎耳中的時候,崇禎皇帝更是砸了自己心愛的碧玉杯。這個時候聽說奏章是李信送來的,頓時怒火沖天,大聲怒吼起來。

一瞬間,整個承乾宮內從田妃到宮女和太監,都提心吊膽,連大氣都不敢出。這個時候,誰要是冒出一句話來,那必定就要倒黴的。

“他說了什麼?”好半響,崇禎皇帝才冷哼了一聲,聲音中充斥著煩躁和威嚴。他也很鬱悶,實際上,是自己擺了李信一道,只是沒有想到李信如此狡猾,不但沒有上鉤,反而擺了自己一道,他就不相信晉商七大世家就如此聰明,猜到楊嗣昌前往是爲了這些人。但是陳新甲傳來的消息讓他徹底的熄火了。楊嗣昌與晉商關係不怎麼樣,這些人一聽到楊嗣昌來了,自然是各個都跑了。

“去文華殿。將溫體仁他們都喊來。”崇禎皇帝緊接著又說了一句。崇禎皇帝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他對“祖宗家法”很重視,這祖宗家法當中有一種情況,就是後宮不得干政,在明朝,後宮有後宮干政的時候,當然,諸如“移宮案”這樣的事件還是很少的。到了崇禎皇帝,對這一條極爲重視,就算是皇后,除非逼不得已,纔會說兩句,否則的話,從來不會問一個字。

“皇上起駕。”王承恩不敢怠慢,趕緊收了奏章,對外面大聲的喊了起來,瞬間就有龍輦準備完畢。崇禎皇帝上了龍輦,朝文華殿而來,夜色中,皇宮一溜燈光緩緩而行,王承恩侍奉在一邊,穿過文化門,走過漢白玉甬道,崇禎皇帝下了龍輦,面色陰沉,徑自走進文化後殿,在東頭一間裡的一隻鋪著明黃墊子的雕龍靠椅上坐了下來,也不讓王承恩呈上奏章,只是坐在那裡,等候著溫體仁等人進宮,王承恩心中一陣苦笑,只能是站在一邊,不知道如何是好。

等了將近一刻鐘的樣子,才見溫體仁趕了過來,今天內閣是他值班,所以提前趕了過來,其他幾個人恐怕還要晚點。溫體仁跟在小太監之後,進了文華殿後殿,恭恭敬敬的向崇禎皇帝行了一個一拜三叩頭的常朝禮,這要是一般的內閣大臣不需要行此大禮,但是朝廷自從出了一個楊嗣昌之後,溫體仁也有一種危機感,見了崇禎之後,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的隨便了,而是按照規矩,恭恭敬敬的行禮,果然,這讓崇禎皇帝對他好了不少。

“先生起來說話。”崇禎皇帝點了點頭說道。

溫體仁又叩了一個頭,這才站起身來,垂著雙手,等候崇禎皇帝繼續說話。只是此刻心中卻是瞬間轉過了千百個念頭,溫體仁也是剛剛在皇宮中用過了晚膳,他是內閣首輔,自然吃的還可以,只是吃了一半,就被崇禎叫來,這裡面顯然是有要緊的事情。可惜的是,派去傳喚他的只是一個小太監,根本不知道是什麼事情,只知道崇禎皇帝收到一份奏章,心情就不大好了。

“先生看看這份奏章,是李信傳來的。”崇禎皇帝朝王承恩望了一眼,王承恩沉吟了半響,這纔將奏章遞給溫體仁。

“皇上還沒看。”王承恩在溫體仁的耳邊輕輕的說了幾個字,又退了下來。

溫體仁剛接過奏章,雙手一愣,雙目中露出異樣來,沉思了半響,這纔打開奏章,看了幾行之後,頓時面色大變,雙目轉動,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怎麼,是不是李信又提了什麼要求?”崇禎皇帝陰沉沉的說道。他上次擺了李信一道,並沒有成功,李信擺了他一道,讓他損失慘重。這讓他心中很不好受,若非因爲朝廷內部的叛亂讓崇禎皇帝分身乏術的話,崇禎皇帝或許早就興兵進攻李信了。

“李信想從殺胡口入關,經過山西,先剿滅山西的叛逆,然後再進攻中原。”溫體仁斟酌了一下用詞,這才輕輕的說道。

“從殺胡口入關?”崇禎皇帝看了溫體仁和王承恩一眼,說道:“李信要是入關的話,必須是從殺胡口走嗎?”崇禎皇帝可是知道,在前朝,殺胡口這個地方一向都是中原防禦草原的重要關隘。

“殺胡口距離李信的雲中是要近了許多。”溫體仁趕緊說道:“他要是從殺胡口進關也是說的過去的。只是微臣有些擔心。”

“擔心什麼?”崇禎皇帝不屑的說道:“難道他想佔據殺胡口不成?或者他要佔據大同?”

“佔據倒是不敢,只是李信認爲他的糧草轉運困難,所以想將糧草囤積在殺胡口,派一部分人守護殺胡口,好方便他的糧草轉運。”溫體仁這是斟酌著用詞,很委婉的將李信的辦法說了出來。

“那不是叫佔據叫什麼?”崇禎皇帝聞言一愣,最後冷笑道:“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吧!”崇禎皇帝也不是傻子,他冷冷的望著溫體仁,雖然溫體仁說的比較委婉,但崇禎皇帝還是很清楚李信的打算,就是要借殺胡口。殺胡口乃是關外和中原最重要的通道,在這個地方,草原民族大部分都是從殺胡口殺入中原的,也正因爲如此,這個地方纔叫做“殺胡口”。一旦讓李信佔據殺胡口,他就可以隨時攻打大同等地。

“李信恐怕還沒有這個膽子,大同兵馬十幾萬人,天下精銳都是出自大同,就算李信佔據了殺胡口,但是出了殺胡口之後,還有左雲、右玉兩縣,當年的蒙古諸族也曾經進攻大同,還不是在兩縣城下吃了大虧。”溫體仁滿不在乎的說道:“山西乃是表裡河山,易守難攻,大同更是有無數精兵,想要進攻大同,李信除非拿出十萬精銳來。臣估算過李信雖然有不少軍隊,可是他最起碼要留下大部分軍隊坐鎮草原,否則的話,就算他的兵馬再怎麼強壯,可是失去了草原,就等於失去了根基。李信此人是不會這麼蠢的,他能動用的也不過三萬到五萬的兵力來平定中原叛亂,若是兵馬多了,建奴就不會讓李信好過的,臣以爲李信就算是再怎麼厲害,也不是大同精兵的對手,大同守將姜襄乃是將門之後,曹文昭現在也太遠,左都督王樸作戰極爲勇猛,有這三員大將坐鎮山西,想來也沒什麼關係。”

崇禎皇帝點了點頭,過了片刻,就見內閣大臣王應熊、吳宗達等人都來到大殿之中,崇禎讓衆人看了李信的奏章。

“皇上,臣以爲李信此舉是意在沛公,臣擔心的是他要的是大同。”說話的是王應熊,此人也是懂得一點韜略,一下子就看出了這裡面的問題。

“大同有不少的兵馬,城高池深,想要進攻大同,恐怕沒那麼簡單吧!”這次說話的是吳宗達。吳宗達字上於,號青門。江蘇武進人。明萬曆三十二年進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編修。升爲國子監祭酒。充任《神宗實錄》副總裁。崇禎三年與溫體仁一起入閣爲輔政大臣,爲人正直,一時難展才華。他處事果斷,寬嚴適度,關心他人。有言官得罪特旨都求助宗達,他總是與人爲善,酌情相助。因此,深受朝臣、言官的愛戴和尊重。這一點與溫體仁相差很大。

不過此人在民間名聲並不好,這也歸功於溫體仁和東林黨人,溫體仁和東林黨人是生死對頭,溫體仁上臺之後,就開始打壓東林黨人,偏偏吳宗達和溫體仁個人關係比較好,所以和溫體仁一起入閣之後,東林黨人就對以溫體仁爲首的內閣進行詆譭。

“內閣翻成妓館,烏歸王巴篾片,總是遭瘟(溫)”。這首民謠以姓氏和籍貫爲影射,“烏歸”即烏龜,指得是烏程籍的首輔溫體仁;“王巴”即王八,指的是內閣輔臣四川巴縣人王應熊;“篾片”的意思是那些陪人唸書、下棋、畫畫等幫閒的人,類似於現在的三陪,這裡用來指另一位內閣輔臣吳宗達。這就是東林黨人的過分之處。

“殺胡口乃是軍事重地,不能交給李信。”崇禎皇帝站起身來,在大殿裡走了幾步,說道:“殺胡口那個地方朕是知道的,是我大明的邊關重鎮,豈能交給徵北軍,這送出去容易,可是要回來,恐怕就很難了。難道等剿滅了高迎祥、張獻忠等人之後,朕還要向李信討回殺胡口不成?”

“可是李信說的也是有點道理的。”吳宗達遲疑了片刻方說道:“他的根基在草原,朝廷徵用他的兵馬,卻不給糧草,一切都是要他自己籌備,從草原到中原,千里迢迢,運送糧草極爲不方便。他也只能將糧草囤積在殺胡口,或者張家口等等邊關要地,然後徵用民夫,進行轉運。”

“他可以將糧草運到殺胡口,或者是張家口一帶,然後由朝廷幫助其轉運就是了。這其中若是有損耗,則是由朝廷來貼補就是了。”崇禎想也不想的說道。

溫體仁等人相互望了一眼,看出了其中的苦澀。糧草是什麼東西,衆人雖然沒有打過仗,但是也知道這裡面的一些事情。糧草是一隻軍隊的命脈,誰掌握了糧草就等於掌握了一隻軍隊,李信是什麼人,是一個軍事大家,怎麼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呢?當初因爲洪承疇的緣故,李信無奈之下,只得領軍殺入北京城,來就食。這個時候,崇禎想要讓李信交給朝廷來掌握,甚至可以說,讓殺胡口或者是張家口來掌握,無論是鎮守張家口的楊嗣昌也好,或者是大同的姜襄也好,都不是什麼簡單的貨色,李信送了十萬石糧草,恐怕能到他手的不過五萬石而已。就算是全數送到,這些糧食什麼時候送,每次送多少等等,這些都是不能掌握在李信手,李信又豈會答應。崇禎也只是異想天開而已。

“皇上,李信桀驁不馴,恐怕是不會答應的。”王應熊想了想,還是很委婉的說道。他不能說崇禎天真,只能說李信多疑。

實際上,崇禎皇帝說完之後,也感覺到自己說錯了話,王應熊話音一落,也點了點頭,說道:“那該如何是好?不讓他入關?恐怕李信求之不得吧!”

“皇上,何不讓姜襄來決定呢?”溫體仁忽然說道。

“姜襄?此人如何?”崇禎皇帝面色一動,有些好奇的望著溫體仁,他不明白自己都搞不定的事情,一個小小的大同總兵能做到呢?

“大同雖然有精兵無數,可是糧草缺乏,李信若是將糧草囤積在殺胡口,這些糧草最終還是落在姜襄手中。”溫體仁老奸巨猾,笑瞇瞇的說道:“皇上可以下聖旨,關於徵北軍之事,可以讓姜襄酌情辦理就是了。”

“溫大人,姜襄此人下官倒是知道一些,此人驕傲自大,做一方大將尚且要小心翼翼,這讓他主管此人,恐怕會讓徵北軍和大同軍有些衝突啊!”吳宗達有些擔心的說道:“皇上,老臣以爲,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徵北軍入中原平亂,現在徵北軍掌控草原,宣大精兵駐守已經沒有多大用處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抽調一些兵馬,足以形成一支大軍了。”王應熊等人雙眼一亮,只有溫體仁默默的搖搖頭。

崇禎皇帝聽了之後,皺了皺眉頭,認真的思索起來,實際上,吳宗達的這個主意,他也想過了。只是他想來想去,還是不大相信李信。更重要的是他在心裡還藏著一份心思,就是利用中原的叛軍來不斷的消耗李信的力量,等叛軍平定之後,在宣大的二十多萬精兵能夠迅速北上草原,尤其是大同一帶的兵馬,能夠迅速的通過殺胡口,攻入雲中。

第297章 肉夾饃林丹汗第337章 風波第245章 皇帝睡不著了第284章 未雨綢繆第139章 我是打醬油的第419章 潛伏第434章 威遠堡陷落第410章 義軍第350章 各路出手第224章 歸降第77章 吳三桂冒功第264章 離開登州第433章 強搶民女第141章 疑神疑鬼第257章 天網恢恢第445章 機會第461章 大決戰(一)第222章 敗退第160章 囊囊福晉第154章 妥協第352章 試探第204章 這是一個大坑啊第175章 開倉放糧第373章 夜宴第360章 盧象升第240章 聰明反被聰明誤第46章 引蛇出洞第18章 野心第133章 朝廷出兵第360章 盧象升第274章 巧奪連山關(一)第397章 楊嗣昌的主張第6章 第6回關寧鐵騎第138章 玩一把大的第301章 陳新甲第102章 李信殺來第441章 楊嗣昌出兵第273章 斬盡殺絕第176章 江南震動第296章 林丹汗來攻第142章 玩的你死去活來第193章 逼迫第411章 口諭第12章 遼東局勢第32章 皇太極和多爾袞第26章 山海關事件第347章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第301章 陳新甲第304章 腹黑宋獻策第298章 大漠風雲動第353章 多樣溫體仁第295章 多爾袞聞風喪膽第140章 誰纔是真正的敵人第114章 范文程的狠毒第248章 驚慌失措的崇禎第204章 這是一個大坑啊第100章 決戰(三)第80章 李信來了第408章 殺胡口爭端第352章 試探第68章 聯軍第408章 殺胡口爭端第318章 潰散第445章 機會第319章 林丹汗的危機第415章 索要騎兵第38章 多爾袞的野望第37章 戲耍皇太極第197章 海賊第216章 愚蠢第100章 決戰(三)第319章 林丹汗的危機第276章 滿奸一名第383章 沸騰的京師(二)第22章 施恩收買第232章 一箭三雕第4章 鬍子第230章 瞞天過海第268章 李信如虎也第369章 和議第186章 吳淞大亂第403章 歸順第57章 李信的大義第287章 大玉兒到手第157章 閣老之計第250章 撕破臉第358章 天上掉餡餅第294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第327章 一紙書信氣死林丹汗真的死第258章 進退兩難第414章 楊嗣昌的野望第315章 偷襲第437章 佈局綠林第307章 女人第190章 民心第439章 朔州失陷(一)第385章 李信的陰謀第306章 一紙書信亂蒙古第356章 相互算計第265章 伏擊李信
第297章 肉夾饃林丹汗第337章 風波第245章 皇帝睡不著了第284章 未雨綢繆第139章 我是打醬油的第419章 潛伏第434章 威遠堡陷落第410章 義軍第350章 各路出手第224章 歸降第77章 吳三桂冒功第264章 離開登州第433章 強搶民女第141章 疑神疑鬼第257章 天網恢恢第445章 機會第461章 大決戰(一)第222章 敗退第160章 囊囊福晉第154章 妥協第352章 試探第204章 這是一個大坑啊第175章 開倉放糧第373章 夜宴第360章 盧象升第240章 聰明反被聰明誤第46章 引蛇出洞第18章 野心第133章 朝廷出兵第360章 盧象升第274章 巧奪連山關(一)第397章 楊嗣昌的主張第6章 第6回關寧鐵騎第138章 玩一把大的第301章 陳新甲第102章 李信殺來第441章 楊嗣昌出兵第273章 斬盡殺絕第176章 江南震動第296章 林丹汗來攻第142章 玩的你死去活來第193章 逼迫第411章 口諭第12章 遼東局勢第32章 皇太極和多爾袞第26章 山海關事件第347章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第301章 陳新甲第304章 腹黑宋獻策第298章 大漠風雲動第353章 多樣溫體仁第295章 多爾袞聞風喪膽第140章 誰纔是真正的敵人第114章 范文程的狠毒第248章 驚慌失措的崇禎第204章 這是一個大坑啊第100章 決戰(三)第80章 李信來了第408章 殺胡口爭端第352章 試探第68章 聯軍第408章 殺胡口爭端第318章 潰散第445章 機會第319章 林丹汗的危機第415章 索要騎兵第38章 多爾袞的野望第37章 戲耍皇太極第197章 海賊第216章 愚蠢第100章 決戰(三)第319章 林丹汗的危機第276章 滿奸一名第383章 沸騰的京師(二)第22章 施恩收買第232章 一箭三雕第4章 鬍子第230章 瞞天過海第268章 李信如虎也第369章 和議第186章 吳淞大亂第403章 歸順第57章 李信的大義第287章 大玉兒到手第157章 閣老之計第250章 撕破臉第358章 天上掉餡餅第294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第327章 一紙書信氣死林丹汗真的死第258章 進退兩難第414章 楊嗣昌的野望第315章 偷襲第437章 佈局綠林第307章 女人第190章 民心第439章 朔州失陷(一)第385章 李信的陰謀第306章 一紙書信亂蒙古第356章 相互算計第265章 伏擊李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州市| 黎城县| 高要市| 濉溪县| 饶平县| 庄河市| 奉化市| 来安县| 江安县| 内黄县| 石渠县| 大姚县| 安新县| 乳源| 灵武市| 泸定县| 香港| 图们市| 荔浦县| 河南省| 通州市| 开远市| 东安县| 林甸县| 湖南省| 西城区| 永兴县| 阳原县| 始兴县| 甘谷县| 洛宁县| 汉源县| 怀仁县| 沂水县| 伊吾县| 巴林左旗| 山丹县| 敖汉旗| 祁阳县| 东安县| 沂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