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百二十五章 遠來消息

此時在西域,大漢帝國數百年威名猶在,加上張遼前期的針對性訓練和準備充分,西域諸國又內鬥不止,兩路兵馬出動後,沒有出現意外,不到三個月,整個西域都護府就完全納入張遼麾下,絲綢之路徹底暢通。

其中,南道的莎車國,北道的車師、龜茲、焉耆、姑墨意圖反抗,卻無法抵擋張遼麾下百戰精銳的猛攻。不唯戰力和配合,單隻裝備,張遼的兵馬就遠在西域這些小國之上,鎧甲和兵器自不必說,而霹靂車、車弩這般大殺器的出現,直令諸國無不心膽俱寒。

種族之間戰爭與同族的戰爭是有區別的,征服必須以更加強勁的手段!

張遼這一次沒有容情,棒子打得非常之狠,凡是親近匈奴敵視大漢或是意圖反抗的,幾乎都被他打殘了。

南道莎車,北道車師、龜茲、焉耆,兵馬全部俘虜或斬殺,國力盡喪,然後張遼直接管控,或是交予親近大漢的精絕等國家兼併。

至於幾股馬匪,全部斬殺,近萬頭顱懸馬,成爲對西域諸國的震懾。

又有數萬俘虜被押回涼州鋪橋修路,西域都護府的形勢迅速轉變,全部成了親漢勢力,或者說全部成了歸附張遼的勢力。

張遼的這般兇猛打擊,直令西域諸國噤若寒蟬,而後張遼掃滅匈奴的消息也在西域傳揚開來,令西域諸國對張遼更是畏之如虎。

是以當張遼在疏勒召集諸國君長會面時,諸國君長無一怠慢,全部到齊,見了張遼這個傳說中的大魔王,無不畢恭畢敬、戰戰兢兢。

張遼啃的是戰略地位重要的西域,北疆戰線卻也沒有耽擱。

北疆戰線,南北匈奴基本已經煙消雲散,如今塞北最強大的就是鮮卑和烏桓。好在無論鮮卑還是烏桓,如今都處於分裂狀態。

鮮卑主要分爲三股勢力,其一爲步度根,其衆分佈在幷州雁門北部,其二爲軻比能,其部衆分佈在幽州代郡、上谷北部,其三爲東部鮮卑素利、彌加、闕機,部衆分佈在幽州遼西、右北平、漁陽塞外。除此之外更西部還有分裂的拓跋等部落。

烏桓主要分佈在幽州右北平、上谷、漁陽一帶,分爲三王部,雖有單于樓班,實際上卻由其從兄、前首領丘力居的從子蹋頓總攝三部,執掌大權。

這些年由高順、趙雲坐鎮北邊,鮮卑與烏桓雖然幾度窺伺劫掠幽並,卻沒佔到什麼便宜,不過他們依舊在內戰與兼併中不斷壯大。鮮卑軻比能、烏桓蹋頓兩個首領皆有昔日檀石槐之志,威望日高,聚集的部落也越來越多,遲早成爲邊患。

張遼怎麼也不會忘卻歷史上五胡亂華之事,對塞北早就有謀劃,從他初平三年擔任幷州牧,就在塞北發展暗影,查探塞外情形,至今已經有八年,在暗影的查探下,塞外鮮卑、烏桓的一切情況都被他掌控於胸。

平定河北袁紹之後,沒了後顧之憂,出兵塞北的時機已到,張遼在出徵西域前便全權授權賈詡、郭嘉幾個軍師謀劃,一舉發力!

高順、張燕從雁北出塞,步騎配合,先破雁北塞外步度根所部,步度根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倉促應對,一戰大敗,倉皇逃竄。

高順、張燕斬首三千,大軍所向披靡,連破十餘部落,步度根見大勢已去,只能投降。

而後高順揮兵向北,直攻鮮卑的彈汗山王庭,數日而下。

張燕則向東,與上谷、代郡出塞的趙雲、牽招合兵,夾擊剛剛崛起、勢頭正盛的中部鮮卑軻比能所部。

雙方在代郡以北的大漠上展開大戰,軻比能雖有準備,但卻不敵趙雲騎兵的勇猛和裝備的精良,激戰三日,軻比能敗北。

趙雲氣勢如虹,追擊上數百里,一箭射殺軻比能,中部鮮卑潰散,斬獲牛馬羊無數。

張遼軍出塞攻打西部鮮卑與中部鮮卑的消息很快傳到東部,東部鮮卑素利、彌加、闕機等首領大爲驚恐,慌忙聯合烏桓,合衆十五萬,要向西救援軻比能與步度根。

其時步度根已降,軻比能已死,但郭嘉卻讓細作向東部鮮卑大肆傳播步度根與軻比能仍在鏖戰的消息。

東部鮮卑與烏桓合兵向西急援,一頭扎進了趙雲、張燕、高順和牽招布好的口袋陣裡,結果自不待言。與此同時,幽州已經投靠張遼的鮮于輔、田豫、閻柔等將領兵出盧龍塞,猛攻三部烏桓本部。

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戰,規模浩大,戰線綿延數百里,烏桓鮮卑投入的兵力在二十萬以上,張遼麾下投入的兵力也接近十萬。

然而不到三日,烏桓、鮮卑聯軍大敗,趙雲等將率大軍自西向東,猶如洪流經過大漠,烏桓、鮮卑主力失敗後,沿途各部落已失去抵抗之心,紛紛歸降。

高順、張燕收拾西部戰場,收攏俘虜,趙雲、牽招連同鮮于輔、田豫、閻柔一路向東,直攻向烏桓的老巢柳城,趙雲斬殺烏桓首領蹋頓,難樓、蘇僕延、烏延等烏桓大人也死於亂戰之中,單于樓班歸降,自此有雄起塞北之勢的烏桓也被打的七零八落。

塞北一舉而定。

張遼收到消息後欣喜不已,他知道此戰之後,無論如何五胡亂華之事是不可能發生了。

事實上對於此戰的結果張遼早有預料,鮮卑、烏桓雖佔據兵力和地利優勢,實際上這些優勢早被張遼和幾個軍師破解。

對於地利優勢,張遼麾下的暗影八年經營塞外,塞外的地形和鮮卑、烏桓的部落分佈早已在張遼的軍事地圖上清晰羅列,同時建立了無數的據點,通過信鴿與訓鷹,在消息傳遞方面遠勝於鮮卑、烏桓,這也是掌控戰機的重要因素。

再說兵力優勢,鮮卑、烏桓看似人多,卻散步在數千裡的大漠上,而張遼麾下兵馬主動出擊,採取的是集中兵力攻打,在每個戰場投放的兵力實際上是壓過鮮卑烏桓的。

何況有郭嘉、賈詡幾個軍師謀劃,瞞天過海、聲東擊西、以逸待勞、調虎離山、包抄迂迴,各種戰術層出不窮,哪是鮮卑烏桓所能抵擋的。

在趙雲等將出塞與鮮卑、烏桓大戰時,雄踞遼東、自立爲王的公孫度本要響應烏桓出兵援助,卻被從青州跨海出擊的太史慈和甘寧牽制住。經過數年發展,青州水軍絲毫不弱於遼東。公孫度水軍被打殘,失去海域控制,根本無暇他顧。

而陸路上趙雲、田豫等將領擊敗烏桓後,也整頓兵馬,屯兵遼東西畔,令公孫度寢食難安。

如此情況下,遼東不足爲道,平定只在時日了。

遼東、塞北、西域已定,加上幽州、幷州、關中、河北、青州、豫州,如今天下大半州郡已經納入張遼麾下了。

自中平六年至今,十年之間,張遼已然坐擁半壁江山了。

而東南州郡,曹操雖挾天子,但兵力不佔據絕對優勢,呂布和劉備也攙和其中,勾心鬥角,無力對外,對張遼沒有任何威脅。

但此時的張遼站在美麗的尼雅河畔,心情卻並不是很好。

就在一個時辰前,江東傳來消息,孫策遇刺,屍骨無存,其弟孫權襲位。

張遼怎麼也沒想到,孫策竟還是沒逃過被刺殺的宿命,而且時間提前了一年。

歷史上孫策死於建安五年,按後世的公元計也就是200年,官渡之戰開啓不久,孫策還曾一度要趁著曹操與袁紹大戰時從後方偷襲許都,可惜未能成功便被刺殺,如今更是提前了一年。

如今的孫策並沒有如同歷史上一樣渡江攻打廬江,又納大喬,他始終遵從張遼的命令,在江左平定山越、宗賊與世家。

正因爲知道孫策在歷史上的下場,所以張遼曾多次提醒過孫策防範刺殺之事,他當初派宋超帶八百精銳跟隨孫策,除了幫助孫策打開江東局面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爲了避免孫策被刺殺。

沒想到後來因爲他在皖縣受傷,宋超離開了孫策,此後因爲孫策勢力已然發展起來,宋超便沒有再回去,爲此張遼在離開皖縣時還專門見了孫策一面,提醒他小心防範刺殺,卻沒想到孫策還是沒有逃過這一劫。

孫策的死令張遼至爲痛惜,壞了他平定江東的戰略倒是其次,因爲即便江東全部丟失了,張遼也有信心奪回來,他痛惜的是折損了孫策。

張遼雖然與孫策見面不多,但平日通信極多,孫策對他極爲尊重。而在張遼麾下衆將中,他最看重的也是孫策,之所以放任孫策平定江東,也是因爲對他能力和人品的雙重信任,將來是準備對他委以重任的。

而且張遼心中也有愧疚,孫策之所以提前一年遇刺,很大一個原因怕就是在江東推行科舉制了,得罪了太多的世家豪強,相當於替他擋箭了。

真相究竟如何他不知道,只知道如今的江東由十八歲的孫權接管,轉眼向身在關東的天子劉協奉貢,被劉協冊爲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

第五百九十五章 可第二十七章 拉攏第一百六十九章 退卻第四百九十八章 橫推第五百四十四章 我爲青州牧第七百二十七章 欲動第六百八十六章 陷陣衝鋒第五百九十四章 商議第四章 我的鉤鐮寶刀呢?第二百四十三章 救難第六百四十一章 暴雨第一百九十九章 酸棗第四十四章 客來第八章 步步緊逼第七十章 朦朧第五百二十一章 求援第七百二十二章 平定第五百三十一章 陣戰第一百九十八章 戰前謀劃第一百七十一章 雨住第五百七十二章 劉協的決定第五百七十二章 劉協的決定第二百一十四章 先消敵意第三百三十六章 突變第六百七十五章 鵲佔鳩巢第四百八十七章 平原第一百二十一章 送行第二百九十四章 使君上任(三)第四百四十一章 選擇第一百二十八章 洞房(一)第七百零四章 定謀第六百五十二章 退走第四百四十六章 兵臨馬邑第七百二十六章 將歸第三百七十二章 荀攸第三百五十四章 執金吾第一百八十三章 能不能打大舅子?第二百一十七章 入潁川第七百零六章 定人第二百三十四章 酸棗歌第三百七十四章 獄外第五十六 懷疑與不信第四十一章 請客第五百二十二章 意外之變第一百二十二章 又被算計第五百八十七章 馬超來襲第二百二十四章 韓卻與陌刀第五百零二章 打草驚蛇第五百九十三章 河東風物第八十九章 虎咆第五百四十四章 我爲青州牧第四百三十五章 用人第五百二十四章 曹嵩第五百一十九章 瑯琊第三百七十三章 引蛇出洞第三百七十九章 司隸校尉第三百四十五章 激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回雒陽第七百零四章 定謀第六百四十二章 夤夜第一百三十五章 遷都之始第七十三章 兵出小平津第一百八十四章 虎嘯!第一章 西園之夜第四百一十五章 長安亂(八)第二百四十八章 送行第三百五十章 變故第六百六十九章 曹操下黑手第三百五十五章 就職第四百零五章 荀攸之言第六百二十章 後院第一百一十四章 得手第四百九十二章 雷霆橫掃第七百一十三章 楊漢詐高幹第五百七十九章 背信第四百零一章 郿塢救人第三百二十六章 實力暗漲第六百八十四章 舒縣傳來的消息第四十八章 警示第八十一章 坑了誰來?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儒第五百一十九章 瑯琊第一百五十七章 翻手爲雲第二十三章 秋風掃落葉第二百九十六章 使君上任(五)第三百二十二章 袁氏嫡子第三百二十七章 各謀第五百九十三章 河東風物第三百七十九章 司隸校尉第三百六十八章 臣冤枉第五百七十章 張遼的擔憂第七十九章 閃電戰!第四百五十二章 定幷州之事第七十九章 閃電戰!第三百三十五章 招攬田豐第六百五十二章 退走第五百四十二章 抉擇第五百七十章 張遼的擔憂第一百五十一章 辯駁
第五百九十五章 可第二十七章 拉攏第一百六十九章 退卻第四百九十八章 橫推第五百四十四章 我爲青州牧第七百二十七章 欲動第六百八十六章 陷陣衝鋒第五百九十四章 商議第四章 我的鉤鐮寶刀呢?第二百四十三章 救難第六百四十一章 暴雨第一百九十九章 酸棗第四十四章 客來第八章 步步緊逼第七十章 朦朧第五百二十一章 求援第七百二十二章 平定第五百三十一章 陣戰第一百九十八章 戰前謀劃第一百七十一章 雨住第五百七十二章 劉協的決定第五百七十二章 劉協的決定第二百一十四章 先消敵意第三百三十六章 突變第六百七十五章 鵲佔鳩巢第四百八十七章 平原第一百二十一章 送行第二百九十四章 使君上任(三)第四百四十一章 選擇第一百二十八章 洞房(一)第七百零四章 定謀第六百五十二章 退走第四百四十六章 兵臨馬邑第七百二十六章 將歸第三百七十二章 荀攸第三百五十四章 執金吾第一百八十三章 能不能打大舅子?第二百一十七章 入潁川第七百零六章 定人第二百三十四章 酸棗歌第三百七十四章 獄外第五十六 懷疑與不信第四十一章 請客第五百二十二章 意外之變第一百二十二章 又被算計第五百八十七章 馬超來襲第二百二十四章 韓卻與陌刀第五百零二章 打草驚蛇第五百九十三章 河東風物第八十九章 虎咆第五百四十四章 我爲青州牧第四百三十五章 用人第五百二十四章 曹嵩第五百一十九章 瑯琊第三百七十三章 引蛇出洞第三百七十九章 司隸校尉第三百四十五章 激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回雒陽第七百零四章 定謀第六百四十二章 夤夜第一百三十五章 遷都之始第七十三章 兵出小平津第一百八十四章 虎嘯!第一章 西園之夜第四百一十五章 長安亂(八)第二百四十八章 送行第三百五十章 變故第六百六十九章 曹操下黑手第三百五十五章 就職第四百零五章 荀攸之言第六百二十章 後院第一百一十四章 得手第四百九十二章 雷霆橫掃第七百一十三章 楊漢詐高幹第五百七十九章 背信第四百零一章 郿塢救人第三百二十六章 實力暗漲第六百八十四章 舒縣傳來的消息第四十八章 警示第八十一章 坑了誰來?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儒第五百一十九章 瑯琊第一百五十七章 翻手爲雲第二十三章 秋風掃落葉第二百九十六章 使君上任(五)第三百二十二章 袁氏嫡子第三百二十七章 各謀第五百九十三章 河東風物第三百七十九章 司隸校尉第三百六十八章 臣冤枉第五百七十章 張遼的擔憂第七十九章 閃電戰!第四百五十二章 定幷州之事第七十九章 閃電戰!第三百三十五章 招攬田豐第六百五十二章 退走第五百四十二章 抉擇第五百七十章 張遼的擔憂第一百五十一章 辯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 水城县| 通辽市| 纳雍县| 泾阳县| 南川市| 德惠市| 贵南县| 山西省| 施甸县| 芒康县| 合水县| 沾益县| 钟山县| 盐源县| 齐齐哈尔市| 东阿县| 平武县| 银川市| 云梦县| 和平区| 永寿县| 阳新县| 祁连县| 涡阳县| 桑日县| 招远市| 泾源县| 祥云县| 白水县| 象州县| 林周县| 嘉义市| 晋州市| 扶余县| 阿巴嘎旗| 沂水县| 毕节市| 梁河县| 县级市| 博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