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1.歷史沒有遠去(1)

山東的廣饒,史稱樂安,意爲平安幸福,安居樂業。可解放後的廣饒人一度並不幸福。尤其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山東境內的老百姓,提起廣饒就脫口而出:那裡淨出要飯的。

討飯讓廣饒有了名氣。可讓廣饒聲名遠揚的,應該還是那段至今都充滿傳奇的革命故事,還有那本引發了魯北平原農民革命鬥爭的國家一級革命文物——《共產黨宣言》。

雖是春寒料峭,可迎接我們的鎮領導卻是春風滿面。他們連連說:你們是衝著那本《共產黨宣言》來的吧?歡迎,歡迎!咱大王是個革命寶藏,一钁頭下去就是金子!

廣饒縣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離縣城十五公里的東北角,有春秋霸主齊桓公的行宮遺址,史家考察,臺高三文,佔地2.7公頃。舊志將此稱之爲“齊伯盟臺”、“樂安八景”。

史上有名的人物,遠有春秋戰國時期兵聖孫武、軍事家孫臏,宋朝才華橫溢的一代文宗任昉,近有號稱揚州八怪之一的樂安(廣饒)縣令李方膺等名士。

走進當年被譽爲“小莫斯科”的劉集村,就見一面面的牆壁上都印著黨旗上的鐵錘鐮刀,大紅標誌讓這座整齊的村落顯得肅穆**。

就是這座人口不足兩千的小村莊,在魯北平原的烽火年代,其作用舉足輕重。它和周圍的幾個村莊,點燃了魯北平原上的革命火炬。

在劉集村宣言紀念館,觀看一幀幀發黃的照片,瀏覽一段段浸潤著血與火的文字,我們感受到這方熱土上史詩般的輝煌。

在這裡做了十年義務講解的劉百平老人,是這座村莊史的研究者,大革命時期的點點滴滴,都儲存在他的大腦裡。

每當他給遠方的參觀者回顧這段歷史,時而激情澎湃,時而面含悲慼,言語哽咽。衆多的烈士中,就有他的族人,乃至他的至親。

劉百平講話喜歡伴著手勢,他對我們用力揮著手說:這方土地上的人可不得了!五千年前,這裡的先人就有開顱術,被開了腦袋的人還活下來了。是不是想都不敢想啊?可先人做到了。除了有這個本事,先人敢想敢幹,這就是藝高人膽大。我們這裡祖祖輩輩是農耕經濟,但過去的時候,窮人家也好,富人家也好,骨子裡對文化都有一種嚮往,就是家裡再揭不開鍋,也要勒緊褲腰帶,送孩子到學堂裡念幾天書。肚子裡裝了幾個螞蟻爪子,心裡就能裝天下!從這裡走出去的幾個人物,哪個不是這樣?早期革命黨人鄧天一,那可是跟隨孫中山的猛將!雨花臺烈士李耘生,還有延安時期的中央委員劉子久,廣饒第一個共產黨員延伯真——這人要是沒有個驢脾氣,早就該是共產黨的大人物了……

老人話鋒一轉,扳著指頭接著說:在國民黨裡也有大人物呀!抗日名將李玉堂,還有李延年——李延年當年離開家鄉,實際上還是受了我們這裡的共產黨的影響呢!

劉百平講的五千多年前的開顱術,有何來頭?

2001年6月,發掘廣饒縣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的過程中,有顆頭骨引起了山東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的注意。

頭骨右側近後部分,有一個很規則的圓形穿孔,長短徑爲3.1×2.5毫米。

幾個專家一番研究後,皆驚歎不已:難道我們的先人,很早就有開顱的功夫?開口四周若沒經過一番打磨和修復,哪能如此均勻光滑!專家最後考證得出結論,病人術後活了下去。

這例中國史前成功的開顱術,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關注。

這方熱土上的人,崇文精神由來已久。如果沒有這種秉性,先人也許就不會有開顱術。

遠的不說,從清朝到民國時期,幾乎村村有私塾、學堂。辛亥革命前後的劉集村振華學堂,雖開辦了僅僅十餘年,可從這所茅屋學堂中,走出了上面所說的數位史上有名的風雲人物。

劉集宣言紀念館,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本《共產黨宣言》的照片。來這裡參觀的人,都會在這幅照片下流連很久。

就是這本在一些有文化的人看起來都有些晦澀的小書,竟能引起我們農民兄弟的共鳴,並在它的指引下,同敵人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爲了保護這盞明燈,我們的農民兄弟,甚至不惜捨棄自己的性命。

在這幅照片下,劉百平老人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們的農民革命,就是從這本書開始的。

我們肅然起敬。

大王是一方熱土,孕育了不少革命先驅。從宣言紀念館得知,在《共產黨宣言》傳到這裡之前,就走出了衆多的民國鬥士,代表人物是鄧天一。

1925年3月的北京,儘管已是初春,但寒風依然凜冽。

3月11日,在東城鐵獅子衚衕五號孫中山的行轅內,中山先生同盟會的第一位女會員,後被譽爲****革命先驅的何香凝女士,一直守在國父孫中山的病榻前。

突然,何香凝看到孫中山的瞳孔正慢慢放大,她急忙告訴宋慶齡。宋慶齡剎那間怔住了,淚水從她明亮的雙眸裡奔涌而出。

一代革命先驅溘然長逝。

3月15日,各國公使和民衆陸續到醫院悼念。北京城裡,大雪紛飛,到處銀裝素裹。在蜿蜒逶迤的悼念隊伍中,一位長鬚老人滿面悲愴,仰天長嘯:天妒英才呀!

從天空中飄落下來的片片雪花,落在老人抖動的長鬚上。

3月19日,國父的靈柩從北京協和醫院移向中央公園,打頭的是一隊威武的警察,有數百人之衆,隨後是雄壯的軍樂隊方陣,道路兩旁肅立著十幾萬人的悼念隊伍。

在護靈隊伍中,有位身健體壯的男子,他一臉悲慼,濃眉下雙目含淚。

他,就是民國時期著名的革命黨人鄧天一。

據說鄧天一護靈回來後,因悲痛過度,連續幾個夜晚都枯坐到天亮,變得沉默寡言,面容憔悴。

鄧天一和國父孫中山是有淵源的。

鄧天一是廣饒縣大王鎮鄧家村人,1886年出生。寫劉集和大王乃至魯北平原這一帶的革命歷史,繞不過鄧天一等早期的革命黨人。

1905年8月20日,遠在日本東京的孫中山見時機成熟,宣佈成立中國同盟會。這一年,鄧天一才十九歲,正是熱血沸騰的年齡。消息傳來,還在山東廣文大學(齊魯大學前身)讀書的鄧天一,倍加振奮,他對要好的同學說:腐朽的中國有希望了!

鄧天一畢業後,在家剛待了兩天,就坐不住了。他告訴父親鄧永清,要離家革命去。

鄧永清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他以爲兒子思想之所以激進,是受學校氣氛影響,再加上同學之間互相鼓動,自然會言語偏激,舉止出格,一旦畢業,也就煙消雲散了。如今,兒子竟然提出來要離家出走,去實現孫中山“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主張。他一時難以接受。

鄧永清說:以你的聰穎上進,完全能學有所成。好好在書齋裡搞點學問吧,爲什麼非要去幹掉腦袋的事?

鄧天一一字一句地說:國腐民亂,吾輩豈能在書齋裡養性修學?

鄧天一的一番話,不禁讓鄧永清認真地看了兒子一眼。他發現,兒子臉上沉著堅毅的表情,與他的年齡太不相符了。

看著看著,鄧父心一沉,他知道,兒子在自己面前,已經不再唯唯是從了,他的心胸和想法,超越了他的年齡。

鄧家可謂是書香地家。鄧永清的三個兒子學習很好,兩個女兒也毫不遜色,幾個孩子最後都陸續踏進了大學校門。

鄧天一少小就聰慧過人。在大學讀書期間,有時忙於串聯同學“救國”,常常難以顧及功課。

有一次,鄧天一正和同學討論救國道理,上課的預備鐘響了,他用胳膊夾起一摞書就往教室跑,途中突然記起有篇文章還沒預習,就急忙停下翻找語文課本,竟沒有找到。

鄧天一急出一頭大汗,恰逢一同學拿著語文課本從身邊跑過。他一個箭步趕上去,說:快把你的書給我看看。說著就一把奪了過來,他邊走邊看,進了教室,很快把書還給了同學。

說來有些戲劇性,其實鄧天一的課本是在上節課後被老師撿去了。後來鄧天一又請假外出了幾天,老師知道他肯定沒有預習,就想出其不意,給他來一個下馬威。

老師一臉慍色地點了鄧天一的名字,緊接著出了一道題。

鄧天一稍加思忖,給出了正確答案。老師不禁微微一怔,說:你背一段給我聽。

鄧天一竟背出了文章裡最爲生澀的一段。

老師很是吃驚。他走過來把課本遞給鄧天一,輕輕地說:爾若勞其筋骨,前途將不可限量!

鄧天一原名鄧峻德,因爲衆老師常誇其爲天才,他每次考試也都遙居第一,同學們取“天才”和“第一”各一字,戲稱他爲“天一”。慢慢這名字在校園裡竟叫響了,少有人再喊他鄧峻德,鄧峻德也乾脆改名爲鄧天一。

和父親交鋒後不久,秋天的一個早晨,鄧天一踏著晨曦離開了鄧家村。立在熟悉的陽河岸邊,他看著腳下霧氣繚繞的陽河水奔流遠去,心中豪情萬丈,激情飛揚。

他常對同學說:不久的將來,中山先生領導下的革命潮流,就會像我們家鄉的陽河水一樣奔涌不息。

當我們也如同鄧天一一樣站在陽河岸上的時候,眼前的陽河水流無幾,有幾處還裸露著河牀。陽河好似沒有了過去那種奔放和雄性,但這毫不影響我們去追懷它綿長的歷史。

歲月流逝,我們無法去揣摩和考究鄧天一當年站在這裡的所思所想,但他確實是從這裡,從那一刻,走出了富裕家庭的享受和安逸,義無反顧地走向了腥風血雨的革命征程。

鄧天一在一個秋日的黃昏來到了青島。

當時的青島,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和經濟的繁榮,頗有影響,自然成爲山東革命思潮的集結地。

青島有一所聖公會學堂,是進步青年的集結點。鄧天一一頭扎進來,四處聯絡熱血青年,很快就結識了王樂平、張魯泉、吳大州等七人。他們後被譽爲“山東八虎”。這八人分散山東各地率衆舉旗起義,個個猶如出山猛虎,攪得各地**無安寧之日。

在廣饒縣大王鎮的採訪中,老一輩的人提起鄧天一,都說那是個人物。有文有武,膽識過人。

爲了當面聆聽中山先生的教誨,在1907年的初夏,鄧天一和同盟會員徐子鑑,要東渡日本面見孫中山。

二人剛剛步入青島碼頭,鄧天一就悄聲對徐子鑑說:不要回頭,我們已經被清狗跟上了。

徐子鑑說:這裡是德國人管轄地,他們不敢怎麼樣的。

鄧天一說:別大意,以防萬一。

兩人說著,不動聲色地坐在了排椅上。

幾個清兵見二人閉目養神,慢慢圍了上來。

鄧天一瞇眼看去,有的清兵把一隻手伸進了衣衫。鄧天一知道那裡面有槍,他雙目如炬,緊緊盯住清兵的眼睛,接著微微一笑。清兵沒想到鄧天一會這樣沉著,都不知所措地立在那裡。

鄧天一不緊不慢地伸手掀開衣袖,清兵睜大眼睛看去,一顆瓜式**露了出來,閃著黑幽幽的光。清兵見狀都倒吸了一口涼氣,不約而同地哎呀一聲,向後退去。

正在這時,登船開始了。鄧天一對徐子鑑說:你先行一步,我殿後。

徐子鑑點了點頭,提起自己和鄧天一的行李就走。

鄧天一見徐子鑑登上輪船,不屑地看了一眼清兵,扭身幾個箭步,也上了船。

一聲汽笛響,幾個清兵眼睜睜地看著輪船徐徐離開碼頭,翻起層層白浪,向著遠處駛去。

1911年1月,回國後的鄧天一和壽光縣的同盟會員王永福,在青州起義,後寡不敵衆敗走麥城。一干人馬冒著鵝毛大雪離開青州,一路兵困馬乏,最後在安丘休整。

初戰受挫,鄧天一併不氣餒。他對王永福說:我們不能就此罷休,應當組織人馬再戰!

王永福仰首看著灰濛濛的天空,嘆了一口氣說:敗兵何言再戰?況冰天雪地,我們又勢單力薄。

鄧天一濃眉緊蹙,抓起一團雪向遠處扔去,雪團砸在建築物上散落開來。

他大聲說:如果義軍就此偃旗息鼓,就會像這個雪團一樣無聲無息。年關越來越近,衙門都放鬆了警惕,正是起事的大好時機。我們再聯絡一些人馬,攻進諸城去!

王永福覺得有理,點頭同意。

鄧天一又聯絡了幾路人馬,數百人的隊伍殺向諸城。諸城守軍聞風而逃,革命軍長驅直入。

正是舊曆年的前夕,在鞭炮聲中,鄧天一宣佈諸城獨立。他的話音剛落,很多青壯年就割掉了自己的辮子,擲在地上。

知縣吳勳跑到省城求救。山東布政使張廣建大發雷霆,把吳勳痛罵一番:你就是個草包,窩囊廢!

罵畢,他轉身對一個兵吼道:馬上電令駐沂州、濰縣的清軍巡防營前往鎮壓,把城池給我奪回來!

雙方你來我往,拼殺了幾個晝夜,最後清兵破城,攻進了鄧天一的指揮部。

鄧天一此時腹部受傷,他堅持讓身邊的人馬上撤離,自己一人端立在正房門口,面對逼近的清兵,嘴裡喊著:看你鄧爺爺這玩意兒!

十幾個清兵擡眼看去,但見前方一高大的壯漢手持瓜式**,一臉凜然,嘴角上還掛著一絲嘲諷的譏笑。

一個清兵差點癱坐在地上,他驚慌地喊道:鄧天一,他就是魔王鄧天一!

一干人馬如疾風吹落葉,紛紛後退,竟沒有一人敢近前動武。

鄧天一哈哈一笑,喊道:沒錯,我就是你們的鄧爺爺!孫子們,吃西瓜吧!

話音未落,鄧天一胳膊一甩,兩顆**飛了出去。在爆炸聲中,他一個箭步從房門口躍到了院中心,緊接著衝出院門,消失在紛亂的人羣裡。

俗話說得好,槍打出頭鳥。

光復諸城讓鄧天一聲名遠播,自然也讓清**大爲光火,山東布政使張廣建下令在全省通緝鄧天一。一時間,山東各州縣大街小巷都貼滿了緝拿鄧天一的佈告。

鄧天一卻一點都不怕,正如他對徐子鑑所言:老子從離開家鄉那天起,早就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了,刀山火海也不怕。

一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各地鬥爭進入了低谷。鄧天一憂心忡忡,他決定和徐子鑑二次東渡日本,當面向中山先生請教下一步的計劃。

在日本東京的一座建築裡,鄧天一和徐子鑑再次站在了孫中山的面前。

孫中山緊緊握著鄧天一的手,高興地說:我們又見面了!

鄧天一用力點了點頭,沉重地說:我們失敗了!

話音未落,這位錚錚鐵漢淚水奪眶而出。一邊的徐子鑑見狀有些意外,他是第一次看到鄧天一落淚。

孫中山走到窗前,他凝望著窗外菲菲小雨,最後緩緩轉過身,用力地說:失敗是暫時的,當革命進入低谷的時候,預示著革命即將走向**!它很快就會到來的!

孫中山話鋒一轉,接著說:天一、子鑑同志,過幾天我們一起回國。我們要準備發動武裝起義!

鄧天一和徐子鑑非常振奮。

1912年1月2日,距武昌起義不足一年,中華民國臨時**在南京宣佈成立。孫中山先生被推選爲臨時大總統,而鄧天一則成爲中山先生的隨從副官長。

從這時開始,鄧天一幾乎都陪伴在國父孫中山左右,直到中山先生患病去世。

鄧天一嫉惡如仇,更不願與小人爲伍。

1923年,曹錕爲了坐上大總統寶座,派人攜重金賄賂鄧天一。曹錕知道,以鄧天一的聲望和影響,只要他能助一臂之力,自己就多一份勝算。

但曹錕沒想到,鄧天一根本就不吃這一套,也根本不給他這個面子,每次都把送禮的人和說客趕出府去。

不僅如此,鄧天一聽說好友張魯泉收了曹錕賄賂,非常憤怒,當即去找張魯泉問罪。

張魯泉也是當年的“山東八虎”之一,與鄧天一有結拜之交。鄧天一一見到張魯泉,就當面痛斥,毫不留情,說他爲了區區蠅頭小利,就置人格而不顧,豬狗不如。罵畢,鄧天一又高聲道:咱們割袍斷義!說著從腰間拔出短刀,掀起長衫一角割掉,擲在張魯泉腳下。

張魯泉面紅耳赤,羞愧交加,低頭立著,一言不發。

曹錕聞訊惱羞成怒,暗中派人監視鄧天一,吩咐手下必要時幹掉他。鄧天一見自己被曹錕軟禁在了北京,也佯裝不知,照舊每天到戲園子喝茶看戲。探子見狀,放鬆了警惕。

一天,鄧天一見兩個探子看戲入了迷,起身悄悄走出戲院,一輛小車早已在附近的小巷等候。鄧天一上了車,小車疾駛而去。

鄧天一孤身一人,乘火車離開了北京,後在青州站下車。青州與廣饒大王相鄰,鄧天一冒著疾風暴雨,步行幾十公里,回到了大王鄧家村。

爲聯合南京的衆議員揭露曹錕的賄選,鄧天一在家中停留一日,又趕到南京。

很快,全國的媒體開始連篇累牘報道曹錕的醜聞,曹錕追悔莫及,直呼沒痛下決心把鄧天一置於死地。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公然叛變革命。

消息傳來,鄧天一捶胸頓足,淚流滿面,他連聲喊道:中正小人,中正小人,你竟敢背叛國父的三大政策!

想要鄧天一命的不止曹錕一人,還有軍閥韓復榘。

韓復榘投蔣後,於1930年9月被蔣介石委任爲山東省**主席,鄧天一有一次替南京**當說客,無意中得罪了韓復榘。

這年九月的一個清晨,韓復榘的一干人馬包圍了鄧宅,幾個士兵翻牆入院。

鄧天一正躺在走廊的藤椅上,聽到動靜,他坐了起來。一個軍官跑到跟前,兩腿併攏,打了個敬禮說:韓主席請先生去,有要事相商。

鄧天一心裡已經明白了幾分,哼了一聲說:就這麼心急嗎?有大門你們不走,偏偏行小人之道。待我更衣,跟爾等前往。說著搖著手中的蒲扇,顧自進了房間。

鄧天一被韓復榘請走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他的老家,鄧宅上下一片驚慌,家人知道這“請”字肯定兇多吉少。

果然,同日下午就有警察登門,告知省警察廳已經逮捕了鄧天一,聽候發落。

鄧天一內弟樑國楨不敢鬆懈,馬上給南京**發電求救。駐徐州的國民黨將領李延年也接到了求助電報。李延年看到電報內容,火冒三丈,拍著桌子大罵韓復榘是醜陋小人,跳樑小醜。緊接著,他命令副官:馬上給韓復榘發電報,讓他當即放人!要是鄧議員少了一根毫毛,我立刻揮師北上,端了他姓韓的老窩!

李延年爲什麼這樣保鄧?一是他和鄧天一乃鄉黨,兩村相隔不遠,更重要的是,李延年能有今天,與少年時代受鄧天一思想影響是分不開的。

那是1924年春天的一個暖日,正在濟南一所商業學校讀書的李延年,見到了前來找他的王樂平和李鬱庭。二人早年也是國父孫中山的追隨者。李鬱庭是廣饒大王鎮西李莊人,他們這次來商業學校是受鄧天一委託,動員李延年報考黃埔軍校。當時和李延年一同邁進黃埔軍校的,還有抗日名將李玉堂。

韓復榘看到李延年的電報後,嘴角泛起一絲冷笑。他用手掌輕輕拍了拍自己的光腦袋,又伸出手指撫了撫上脣的鬍鬚,自言自語道:小小家雀,也敢在我面前喳喳叫……哼!你李延年算什麼?我馳騁疆場的時候,你還是個抹鼻涕的娃呢。我要讓他鄧天一,丟命還賠錢!

鄧天一家人度日如年。

第三天,警察上門了,說拿十萬現大洋,就萬事大吉。

樑國楨答應照辦,但要寬限幾日。警察伸出三個手指比畫一下,說:就三天時間,多一日都不行。

鄧天一心中明白,對來探監的家人說:這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韓復榘視我爲仇人,他不容我。不要上當了!

鄧天一對國民黨**已經失望至極。孫中山去世後,他賦閒在家,不問政事,有時還發些影射**的話,令蔣介石大爲不滿。可南京**深知鄧天一的影響力,如有閃失,必將招來民衆和國民黨元老的唾罵。

就在李延年給韓復榘發來電報的第四天,南京**也發來了加急電報,內容如下:對鄧一案,後派專機至濟,解京查處,望不得顧自妄爲之。

韓復榘在軍閥中以奸猾而聞名,他把南京電報擲到桌案,當場下了處決令。

1930年秋季的這天下午,天氣陰沉酷熱,鄧天一被押至監獄一角,他轉過身來,高聲對監刑官說道:我鄧天一無愧於天地,怎能背後挨槍子呢?拿把椅子過來!

監刑官不敢怠慢,扭頭對士兵喊道:馬上給鄧議員搬把椅子來。

一會兒工夫,士兵把椅子送來。鄧天一整整衣服,緩緩坐下。

此時,微風不起,周圍的樹木紋絲不動。一切很寂靜,空氣猶如凝固了一樣。

鄧天一仰首看看天空,輕聲說了一句話:該下雨了。

監刑官低聲下氣地問:鄧議員,您還有話要說嗎?

鄧天一朗聲說道:國民黨朽矣!

言畢,他擡頭挺胸,吩咐說:開槍吧!

鄧天一面容安詳平靜。他好像不是去赴死,而是去完成一項任務。

他坐在那裡,猶如巍峨的泰山一樣,不怒自威,兩眼直視著前方。

槍手慌了,他何曾見過這等陣勢,雙手顫動著,幾次都沒能把槍舉起來。

監刑官火了,上去踢了槍手一腳,低聲呵斥道:你已經欠了多少條人命了,怎麼還這樣沒出息!

幾聲槍響後,鄧天一垂下了高昂的頭。

槍手也跌坐在地上。

陰沉的天空竟落下了一陣急雨。

監刑官臉色蒼白,汗流浹背。他低聲嘟噥道:這鄧議員……真神,還真下雨了!

是年,鄧天一四十四歲。

當行刑官趕回辦公室向韓復榘覆命時,**在辦公室閒聊,他得意地搓揉著上脣那撮濃密的黑鬍鬚,然後指了指副官,高聲道:給南京覆電!

副官急忙拿筆記錄。

韓復榘口述道:電令來遲,人已行刑。

韓復榘提筆簽上自己的名字,吩咐道:馬上發!

副官轉身走出辦公室,聽到身後傳來韓復榘奸猾的笑聲。

鄧天一視死如歸從容就義的這一場景,也許很多讀者會認爲不過是一種虛構式或修飾性的文學描寫,但在我們的採訪中,有幾位老人都活靈活現地追憶還原了這撼人魂魄的一幕,鄧天一的慷慨悲壯,使述說者唏噓不已,幾次潸然淚下。

回首中國革命那血雨腥風的崢嶸歲月,衆多仁人志士和英雄豪傑,都是像鄧天一這樣,坦然面對死神,慷慨赴死,以身殉道。他們以偉大精神和浩然氣度,共同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時代悲歌。

與鄧天一同一年倒在國民黨槍口下的吉鴻昌,在刑場上訓斥特務:我爲抗日死,爲革命死,豈能跪下挨槍!死後也不能倒下,給我拿把椅子來!說完這番話,吉鴻昌又大聲命令劊子手:不要在後面躲著,到前面開槍!共產黨員要死得堂堂正正,光明正大!我要親眼看著蔣介石的子彈是怎樣把我打死的!

還有瞿秋白,臨刑前揮毫寫下絕筆詩,邊寫邊平靜地道: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後我要大休息了。在刑場上,他輕鬆地立在一片綠油油的草坪上,打量著周圍的景色,不像即將赴死的人,倒像一位悠閒的遊者看客。他微笑著說:此地甚好!說完,席地而坐,含笑飲彈。

還有李大釗,還有夏明翰,還有惲代英,還有鄧中夏,還有方誌敏,還有廣饒縣大王鎮後來犧牲的一些革命者……面對敵人的屠殺,皆是鎮定自若,大義凜然。

由此我們斷定,在很多革命題材的影視劇中常常出現的此類場景,其實都源自像鄧天一這樣的真實原型。一長串英烈的名字,都被鐫刻在了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上。

當鄧天一跟隨國父孫中山轉戰南北的時候,家鄉大王的熱血青年,也同他一樣,正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就在鄧天一被槍殺的第二年夏天,大王一位年僅二十七歲的年輕人,高聲朗誦著《共產黨宣言》中的語句,倒在了雨花臺的血泊中。

他,就是時任中共南京特委書記的李耘生。

2013年6月8日,我們冒著急雨去採訪李耘生的後人。

在大王西李村的村委辦公室,李耘生的侄子李孟吉指著窗外說:我大爺就是這個季節死的。從他出去革命那天起,到死也沒有回來一趟。

巧合的是,李耘生就是在我們採訪的日期——6月8日犧牲的。一屋人都感嘆不已。

李孟吉個子不高,年齡雖八十有餘,可精神矍鑠,只是有點耳背,我們和他講話,得扯大嗓門喊。

1932年6月,也就是李耘生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李孟吉還不足一歲,李家人數年後才得知這一噩耗。

李耘生的故事,李孟吉知之甚少。西李村年輕的一輩,甚至還不知道李耘生此人。

雨中的西李村格外寧靜,那段血與火的歷史離這裡已經很遠,也離這裡的年輕一代愈來愈遠,很多東西已經不再被人提起和記憶。

辭別李孟吉老人,我們又到廣饒縣的黨史辦查閱資料。在歷史的記錄中,李耘生的形象在我們面前才漸漸清晰鮮活起來。

1919年初春,十四歲的李耘生由劉集村振華學堂考入青州省立十中。就在他踏進這所著名的省立中學的時候,一場震驚中外的青年運動風暴拉開了序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19年1月18日,英國、美國、法國等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史稱巴黎和會。在這次會議上,確定了凡爾賽和約中的山東問題的條款(第156、157、158條),將德國在青島的利益讓給日本。中國代表團來電報告,謂關於索還膠州(青島)租借之對日外交戰爭,業已失敗。

首次向國人報道這一消息的是上海的《大陸報》。

緊接著,5月2日,北京《晨報》發表了類似的內容,引起了北大學子的強烈反響。

兩天後,歷史上著名的五四運動爆發。

青島是這場運動的***。青島的命運也引起了少年李耘生的關注。他和同學劉子久——也是我們本書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一道奔走呼號,參加了益都(今青州)的萬人大會和示威遊行。

之後,李耘生常和王盡美有書信來往,在王盡美的影響下,李耘生逐漸走上了革命的征程。

王盡美何許人?他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始人。1924年1月30日,國民黨一大會議在廣州落下帷幕,參加這次大會的王盡美,在二月的一天風塵僕僕地趕回了山東。

王盡美回來後,第一件事就是介紹李耘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王盡美是山東莒縣人,出生於佃戶家庭,幼年時期生得眉清目秀,且好學上進。地主見他長相可人,聰明伶俐,就命他給自己的兒子陪讀。

地主一時心血來潮,邊逗著鸚鵡邊對他說:看你一臉靈氣,可偏偏生在個窮人家,真是可惜你人才了……我給你起個好名字,叫瑞俊吧!王盡美撇撇嘴,心裡說:我豈能用你地主老財起的名字。

1918年春,王盡美以優異成績邁進了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王盡美少年時就懷有救國救民思想,他覺得自己這次遠行求學,一定要爲國爲民幹出一番事業來。

臨行前夜,他賦詩明志,揮毫寫下了“沉浮誰主問蒼茫,古往今來一戰場。濰水泥沙挾入海,錚錚喬有看滄桑”的詩句。

1920年3月,王盡美到了北京,一天,他冒著大雪來到北大,在和北大學子的交談中得知,李大釗先生剛剛成立馬克思學說研討會。

他興奮不已,說:我現在就去拜訪先生!起身直奔北大紅樓。

就在紅樓的一處辦公室裡,李大釗先生熱情接待了這位來自遠方的年輕人。

王盡美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中年人,頭上留著寸長的短髮,上脣蓄著長而濃密的鬍鬚,鼻樑上架著眼鏡,鏡片掩不住他灼灼的目光。

王盡美畢恭畢敬地給李大釗鞠了個躬說:我是山東的王盡美,對先生,我已經神往很久了。

李大釗一臉驚喜:你就是王盡美?我早有耳聞,你可是山東有名的學生領袖。

王盡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先生過獎。

李大釗並沒有言過其實。

就在一年前,1919年5月7日,爲聲援北大學子的五四運動,王盡美等人倡導成立了山東省學生聯合會。在二十一所學校七十餘人的學生代表大會上,王盡美連同其他幾人被推選爲學聯領導人。幾天後,王盡美等人組織數千名學生參加了反日救國會。這天濟南大雨如注,王盡美立在臺上演講了一個多小時,他激情澎湃,言語犀利。

聽他演講的一位同學後來回憶說:王盡美真是一位天才的演說家,他講的話,記錄下來就是一篇好文章。他能把每個人的一腔熱血鼓動得沸騰起來。

5月23日,在王盡美起草的罷課宣言號召下,二十一所濟南中等以上的學校全部罷課。

李大釗談起山東這次罷課,說:你們組織得很成功,與北京學子遙相呼應!

說到這裡,李大釗話鋒一轉:你們沒有把鬥爭力量侷限在學校,又聯合了商會,把鬥爭力量擴大到了市民、工人,這很好。

王盡美興奮地說:是呀,那次我們舉行的大罷市,讓整個濟南都癱瘓了。

李大釗示意王盡美坐下,然後端來一杯熱茶。

王盡美開口就要求加入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李大釗擊掌叫好:我們熱烈歡迎!五四運動也帶來了一場新文化運動,馬克思學說在中國會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

李大釗起身拿起一本雜誌,低頭翻開:這是去年出版的《新青年》,裡面有我一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還摘譯了部分《共產黨宣言》的內容,你拿去看看吧。將來,我們要找人把《共產黨宣言》用白話文全部翻譯過來。

兩人直談到夕陽西下,才握手告別。

這次會面,令王盡美對《共產黨宣言》有了初步的印象。

同年八月,猶如李大釗先生所說的那樣,陳望道先生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在上海秘密出版發行,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知識分子和進步人士中流傳。

1921年初,春到濟南。在一個春意盎然的日子,王盡美與鄧恩銘發動成立了中國早期的山東共產主義小組。據說當時在全中國,共產主義小組只有八個。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出席會議的有張國燾、劉仁靜、李達、李漢俊、毛**、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陳公博、周佛海、包惠僧、王盡美、鄧恩銘等十三人。

王盡美和鄧恩銘是山東代表。當時,王盡美二十三歲,鄧恩銘僅二十歲。

在中共一大會議期間,《共產黨宣言》引人關注。大會發起組給每一位代表發了一本陳望道翻譯的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大家讀後反響熱烈。後來,毛**曾經這樣說:我們黨的很多同志,是讀了《共產黨宣言》才逐漸成爲堅定的革命戰士的。

這天晚上,暢談到深夜的王盡美和鄧恩銘還沒有睡意。

王盡美說:大會結束後,我們要把《共產黨宣言》帶回山東,讓它在山東廣爲傳播。

鄧恩銘說:李大釗同志在北大搞了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我們也應該考慮建立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王盡美讚許地點點頭:我正有這個想法。

1921年9月的一天,濟南的貢院牆根街山東教育會門前,掛上了一塊醒目的牌子,上面寫有“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幾個遒勁大字。

這個研究會,爲山東的馬克思學說廣爲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後來被軍閥視爲眼中釘、肉中刺。軍閥頭子張宗昌曾氣急敗壞地喊:孃的!那就是個播種機,把外國大鬍子的鬼話種到我的地盤上了!

山東早期共產黨員於佩文,對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記憶猶新,他回憶道:

據我所知,濟南的青年學生接觸到馬克思主義,首先是由於《新青年》的介紹。但那隻不過是概括的敘述,使人有個大概的印象,還不夠系統。王盡美、鄧恩銘二同志,到上海蔘加共產黨成立大會歸來,帶回了一些黨的宣傳文件,如《共產黨宣言》等小冊子,在幾個學校寄售。但這些文件一般中學生看起來還有些困難,流傳得還不很普遍。

1921年,我還在濟南省立一中讀書,那時學校有一個師生合辦的刊物《一中旬刊》,由我主編。因爲旬刊社單獨有一間工作的屋子,比較方便,所以王盡美、鄧恩銘等便常到這旬刊社裡來。那時王盡美在省立第一師範讀書,鄧恩銘在第一中學。

某個晚上,他們二位又到旬刊社找我,談到各學校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的愛好時,王盡美主張由我們幾個愛好馬克思主義的人組織一個團體,一面我們自己可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一面可以把馬克思主義向廣大青年作系統的介紹。大家自然都同意了。關於名稱的問題,我記得當時有人主張叫“馬克思主義學會”,後來因爲用“學說”、“研究”等字樣比較好一些,不致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就用了這個名稱。過了幾天,又經過一番商量後便成立了。當時參加的人數並不多,也沒舉行什麼隆重的形式。

就這樣,《共產黨宣言》被王盡美、鄧恩銘帶到山東後,遇土生芽,臨風開花,一傳十,十傳百,在齊魯大地熱血青年中日漸傳播開來。愈來愈多的人知道了《共產黨宣言》、馬克思。

在馬克思的誕辰日,還舉行過一個紀念會,以加深羣衆對馬克思的印象,並可以公開地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我們幾個都是發起人,在《平民日報》上刊登了啓事,並借好了濟南貢院牆根街的教育會禮堂作爲會場。5月5日一早,紀念會便開始了。由王盡美主持,對馬克思的生平作了簡單介紹,說明大會舉行的意義。我也把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三部分,作了粗淺的講述。還有幾個人演說,已記不起是誰了。到會的人很多,多數是青年學生,教師參加的比較少,還有一部分工人。會後把情況在《平民日報》上作了宣傳,我的那篇稿子也在《一中旬刊》上發表了。從此,有更多的人知道了馬克思,知道了馬克思主義。王盡美、鄧恩銘二同志從上海帶回來的一些有關馬克思主義的小冊子和馬克思、恩格斯的相片、紀念章等,很快被人們搶購一空。

早期共產黨員馬馥堂回憶說:建黨後幾年,我們主要學習《共產黨宣言》。有一次,我把《共產黨宣言》帶回家給父親看,父親用一夜時間讀完,第二天早晨就迫不及待地叫醒我,高興地對我說:這個外國人說得太好了!

《共產黨宣言》在山東城市的快速傳播,爲廣饒大王的一些村莊,特別是在劉集的農民中的影響埋下了伏筆。

2.發現首譯本《共產黨宣言》1.劉集慘案那天還發生了什麼4.窮人聽大鬍子的話沒錯2.讓空想變成現實1.劉集慘案那天還發生了什麼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11.天鵝之家的記憶3.一門三英匾做了棺材板2.好日子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2.書名被錯印成《共黨產宣言》1.歷史沒有遠去(1)2.發現首譯本《共產黨宣言》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14.我去找老夥計們學《共產黨宣言》了3.一門三英匾做了棺材板1.歷史沒有遠去(3)2.好日子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22.讓空想變成現實4.我去找老夥計們學《共產黨宣言》了2.發現首譯本《共產黨宣言》2.讓空想變成現實4.我去找老夥計們學《共產黨宣言》了1.歷史沒有遠去(2)2.讓空想變成現實2.好日子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3.一門三英匾做了棺材板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12.誰是第一1.一羣尋路的人1.天鵝之家的記憶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14.窮人聽大鬍子的話沒錯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21.一羣尋路的人1.劉集慘案那天還發生了什麼3.一門三英匾做了棺材板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33.不能遺忘的國家記憶2.好日子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22.誰是第一1.歷史沒有遠去(1)3.《共產黨宣言》傳到了農民手裡4.窮人聽大鬍子的話沒錯1.歷史沒有遠去(1)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43.譯者陳望道的沉浮人生2.誰是第一2.書名被錯印成《共黨產宣言》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41.《共產黨宣言》就是咱泥腿子的號角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32.好日子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4.我去找老夥計們學《共產黨宣言》了1.《共產黨宣言》就是咱泥腿子的號角2.好日子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3.譯者陳望道的沉浮人生1.《共產黨宣言》就是咱泥腿子的號角3.一門三英匾做了棺材板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13.一門三英匾做了棺材板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3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24.窮人聽大鬍子的話沒錯3.不能遺忘的國家記憶2.書名被錯印成《共黨產宣言》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21.一羣尋路的人1.一羣尋路的人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12.讓空想變成現實2.發現首譯本《共產黨宣言》2.誰是第一3.不能遺忘的國家記憶2.發現首譯本《共產黨宣言》1.《共產黨宣言》就是咱泥腿子的號角1.歷史沒有遠去(2)1.歷史沒有遠去(3)1.《共產黨宣言》就是咱泥腿子的號角2.發現首譯本《共產黨宣言》4.窮人聽大鬍子的話沒錯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12.讓空想變成現實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13.不能遺忘的國家記憶2.發現首譯本《共產黨宣言》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23.譯者陳望道的沉浮人生1.一羣尋路的人1.《共產黨宣言》就是咱泥腿子的號角2.誰是第一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2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3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3
2.發現首譯本《共產黨宣言》1.劉集慘案那天還發生了什麼4.窮人聽大鬍子的話沒錯2.讓空想變成現實1.劉集慘案那天還發生了什麼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11.天鵝之家的記憶3.一門三英匾做了棺材板2.好日子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2.書名被錯印成《共黨產宣言》1.歷史沒有遠去(1)2.發現首譯本《共產黨宣言》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14.我去找老夥計們學《共產黨宣言》了3.一門三英匾做了棺材板1.歷史沒有遠去(3)2.好日子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22.讓空想變成現實4.我去找老夥計們學《共產黨宣言》了2.發現首譯本《共產黨宣言》2.讓空想變成現實4.我去找老夥計們學《共產黨宣言》了1.歷史沒有遠去(2)2.讓空想變成現實2.好日子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3.一門三英匾做了棺材板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12.誰是第一1.一羣尋路的人1.天鵝之家的記憶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14.窮人聽大鬍子的話沒錯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21.一羣尋路的人1.劉集慘案那天還發生了什麼3.一門三英匾做了棺材板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33.不能遺忘的國家記憶2.好日子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22.誰是第一1.歷史沒有遠去(1)3.《共產黨宣言》傳到了農民手裡4.窮人聽大鬍子的話沒錯1.歷史沒有遠去(1)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43.譯者陳望道的沉浮人生2.誰是第一2.書名被錯印成《共黨產宣言》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41.《共產黨宣言》就是咱泥腿子的號角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32.好日子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4.我去找老夥計們學《共產黨宣言》了1.《共產黨宣言》就是咱泥腿子的號角2.好日子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3.譯者陳望道的沉浮人生1.《共產黨宣言》就是咱泥腿子的號角3.一門三英匾做了棺材板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13.一門三英匾做了棺材板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3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24.窮人聽大鬍子的話沒錯3.不能遺忘的國家記憶2.書名被錯印成《共黨產宣言》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21.一羣尋路的人1.一羣尋路的人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12.讓空想變成現實2.發現首譯本《共產黨宣言》2.誰是第一3.不能遺忘的國家記憶2.發現首譯本《共產黨宣言》1.《共產黨宣言》就是咱泥腿子的號角1.歷史沒有遠去(2)1.歷史沒有遠去(3)1.《共產黨宣言》就是咱泥腿子的號角2.發現首譯本《共產黨宣言》4.窮人聽大鬍子的話沒錯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12.讓空想變成現實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13.不能遺忘的國家記憶2.發現首譯本《共產黨宣言》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23.譯者陳望道的沉浮人生1.一羣尋路的人1.《共產黨宣言》就是咱泥腿子的號角2.誰是第一1.這本《共產黨宣言》比我們生命還重 2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32.是《共產黨宣言》讓我走到今天 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栖霞市| 怀柔区| 霸州市| 晴隆县| 东莞市| 大兴区| 封丘县| 泊头市| 浦县| 丰台区| 公安县| 疏勒县| 厦门市| 清新县| 太保市| 通化市| 洪泽县| 遵义县| 梁平县| 华容县| 新邵县| 乐山市| 钦州市| 黎川县| 崇阳县| 师宗县| 滨州市| 万载县| 二连浩特市| 潞西市| 通化县| 聂荣县| 黄陵县| 交城县| 布尔津县| 汪清县| 原阳县| 高雄市| 清水县| 衡山县| 焦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