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這一品經(jīng)文承前品而來,世尊爲我們顯示惡因惡報,教導(dǎo)我們應(yīng)該知道警覺,知道戒畏。經(jīng)文的末後勸我們正心誠意,不忘修學(xué)的功夫,這樣纔不至於失敗,不至於後悔。慈心苦口溢於文句,感人至深。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輾轉(zhuǎn)相生。敢有犯此。當歷惡趣。

這是以‘因果相生’的事實來教導(dǎo)我們。“五惡”是因。“五痛”是現(xiàn)報,就是在這一生中受到的果報。“五燒”,‘燒’是形容地獄苦報。無論是那一類的地獄,即使是寒冰地獄,所現(xiàn)的相也是一片火光,所以稱爲‘燒’。爲什麼地獄都現(xiàn)的是大火?因爲地獄是嗔恚心所感的現(xiàn)象,嗔恚就是火。不只是佛法,印度一些宗教都是這種說法。即使在西方,如天主教、基督教,他們不講六道,但是至少也講三道:人、天堂、地獄。他們說地獄,也是一片火光。由此可知,經(jīng)上講的確實是事實真相,這是講造作惡業(yè)的來生果報。

“輾轉(zhuǎn)相生”就是說造惡因者,必定要受惡報。受惡報時,心裡又不甘心,嗔恚心更熾盛,造的業(yè)就更重。所以,墮惡道之後,爲什麼很難出來,道理就在不甘心受報。如同世間人,如果不幸生來貧窮下賤,就是此處講的‘五痛’,他們生活遭受種種苦難,同樣也不甘心。看到別人享受,心裡就很不平,怨天尤人,更造惡業(yè)。不知道現(xiàn)前所受的果報是自己前世所作的業(yè)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前生修福,這一生得福報;自己前世沒修,怎能怪人。這纔是真正事實真相。但是不相信有前生後世的人,只看眼前這一段,所以怨尤之心自然就生起來。因爲這個原因,所以惡道因果輾轉(zhuǎn)相生。

“敢有犯此,當歷惡趣”。‘歷’是經(jīng)歷。什麼人敢這麼做?愚癡之人,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不瞭解的人,他就敢怨天尤人。明瞭事實真相的人,決定不做。經(jīng)上常說‘菩薩畏因’,菩薩瞭解事實真相,即使受極大的困苦,也不怨天,不尤人。他知道果報自受,惡報受完了,善因成熟,善果就現(xiàn)前。這纔是真正有智慧,明瞭事實真相的人。

下面經(jīng)文是從果報上不厭其煩的開導(dǎo)我們。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衆(zhòng)見之。

“或其今世”,講的是五痛,今世苦痛。“先被病殃”,遭受嚴重的病苦。‘被’念‘披’,是破音字,與‘披’同義。這種病苦是“死生不得”,猶如現(xiàn)代所謂的‘老人病’之類。這一類人病在牀上,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需要家親眷屬日夜照顧他。生這種病的人,多半家庭環(huán)境都還不錯;如果是貧窮之家,這種病生不起的。富有家庭,家裡可以請三班護士日夜照顧;得這個病,他也在享受。大家都知道,這種病無法治好。其實真正明理,沒有不能治的病,問題是你信不信。他命裡有那麼多的福祿,有那麼多的享受還沒有享盡,他是躺在牀上享受。他一年需要開銷多少,即是他應(yīng)有的享受。如果他命中福祿多,往往要享受十幾二十年才走;如果少一點的,三、五年就走了,他要把命裡的財?shù)摱枷硎鼙M。世間人不懂得,我們學(xué)佛的人明白這個道理就好辦。應(yīng)當勸他舍財佈施,把他的財物捐獻作利益衆(zhòng)生之事,或作救濟苦難,弘法利生,都把它散掉,爲他做好事。如《地藏經(jīng)》上講的,要讓他知道,替他修福,則此時會有兩種狀況:一是他的壽命未盡,病即轉(zhuǎn)好;一是壽命已經(jīng)盡,他即能因福往生善道,他自己好,家人也好。所以,一定要知道散財修福,把他每年的醫(yī)藥費佈施掉。但是世人不肯相信,就只好讓他躺在病牀上慢慢消盡財?shù)摗_@樁事在中國、外國,大衆(zhòng)皆常見到。

或於壽終。入三惡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或者在他臨命終的時候墮入三惡道,他的相貌就不好看。臨終的人,若面貌很好,決定不墮三惡道。這樁事,我們同修中有幫人助唸的,都有這個經(jīng)驗。在沒有助念之前,面貌不好。念八個小時,十幾個小時,再看,他的面貌轉(zhuǎn)好了,這就是助唸的功德。雖然不能證明他往生,但是可以證明他不墮三惡道。因爲三惡道的面貌很不好看,就是此地所講的“愁痛酷毒,自相燋然”。‘燋然’不是外來的,是他內(nèi)心裡發(fā)生的。貪嗔癡三毒之火熾盛燃燒,是從內(nèi)發(fā)的,不是從外來的。佛爲我們說出惡業(yè)果報,使我們在起心動念、言行造作處警惕自己。

共其怨家。更相殺傷。從小微起。成大困劇。

此二句是從造作惡因的現(xiàn)象上特爲提示警惕。一切衆(zhòng)生,在此世間不可能沒有冤家,不可能沒有債主。因爲我們過去無始劫來在六道里,不知道與多少衆(zhòng)生結(jié)了冤仇,也不曉得欠多少衆(zhòng)生的債務(wù),總是自己欠人的多,別人欠我的少。這些冤家債主,因緣聚會時,雖然不認識,也要討債還債。這件事,佛法將它說破,大家就很容易體會。我們這一生中,不如意的事很多,特別是人事環(huán)境的不如意。佛教我們處處要忍讓,‘忍讓’是還債,是解怨;不要認真,不要計較。如果就事實真相來說,《金剛經(jīng)》上講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什麼好執(zhí)著的,有什麼好計較的!能忍讓,冤結(jié)就化解。人家要什麼?要名,名讓他;要利,利給他;要什麼,都給他。我們修道的人要的是身心清淨,一塵不染。我們不要的,正是他要求的;他不要的,正好是我們要求的。

修道的人與世間人沒有衝突,彼此能相安無事。所以,這些怨結(jié)債務(wù)可以慢慢的化解,慢慢消除。佛又告訴我們,我們修行,念念中都將自己的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爲什麼天天要回向,念念要回向?還債解怨,菩提道上才能一帆風(fēng)順。‘迴向偈’要從心裡發(fā)出來,口唸沒有用,心、口要相應(yīng)。迴向偈上明明教我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兩句把冤親都包括了。正因爲我們要解決這個很不容易解決的問題,所以才認真努力的修行。我們爲什麼要這樣精進努力修行?爲了報恩,爲了還債,爲了解怨釋結(jié),才認真努力的修行,希望無始劫的冤親債主,在這一生中都能了結(jié),不要等到來生。這一生假如不認真努力去做,則怨結(jié)來生還存在,往後世仍免不了要還債。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唯有得人身,聞佛法,纔有機會解除怨結(jié)。

我們在六道里不可能常得人身,不可能常聞佛法。地球上現(xiàn)在有四十多億人,有幾分之幾聞到佛法?才曉得聞法機緣難得。聞到佛法的這些人,又有幾分之幾聞到正法?佛法在今日的現(xiàn)象是邪見比正見還多。正法裡又有幾個人聞到淨土法門?淨土法門裡又有幾個人聽到《無量壽經(jīng)》?所以一層一層淘汰,全球四十億人裡,恐怕剩下的一萬人都不到!這才曉得佛所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句話是真實的。我們得人身,有機會聞到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經(jīng),我們應(yīng)當慶幸,應(yīng)當尊重,應(yīng)當依教修行。希望在這一生中,把這些冤親、債務(wù)都作個了結(jié),這才能往生淨土,不退成佛。

如其不然,“共其怨家,更相殺傷”。這是八苦裡的怨憎會,愛別離。‘怨憎會’是說你每天所接觸的,所遇到的,跟你生活在一起的,多半是冤家債主。‘不是冤家不聚頭’,這話說得很有道理。過去世有冤結(jié),這一世初見到也很歡喜。怎麼歡喜?這下找到欠債的人,可以向他討債了。

“從小微起”。‘小’是小小的磨擦。這小小的磨擦愈來愈嚴重,到最後鬧得不可開交,對於身體、名譽、財物就有重大的傷害,這是“更相殺傷”之意。如是果報皆是前世惡因,今日遇緣自然報償。我們仔細觀察世間這些現(xiàn)象,在報章雜誌、新聞廣播裡天天都有,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

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無復(fù)曲直。癡欲所迫。厚己爭利。

仔細觀察其原因,癥結(jié)所在,的確不外乎此文中所說,都是由‘貪著’發(fā)生的。‘貪’是貪慾;‘著’是執(zhí)著。堅固的執(zhí)著,不肯忍讓。在一切境緣中,特別是‘財色’,自古以來,爲財、爲色家破人亡,乃至於國家毀滅,我們在歷史上都能見到。“不肯施惠”,有幾個人把這件事看穿。我們在《華嚴經(jīng)》第六回向品裡看到菩薩的‘佈施’,不但身外之物都能施捨,即使是身體也歡喜佈施。身體是‘內(nèi)財’。唯有菩薩知道,色身不是我,而是我所,所以身也能捨,何況身外之物。世間人不曉得事實真相,對於自己的色身堅固執(zhí)著,認爲身是自己,產(chǎn)生‘我執(zhí)’。有了執(zhí)著,身外所有之物都要據(jù)爲己有。這是很大的錯誤,是第一個錯誤的觀念。外面一切境緣能不能據(jù)爲己有?決不可能!這是事實,完全是人的妄想在作祟。他所得到的,與所失掉的,簡直不成比例。縱然得到,也是暫得,保不長久的。怎麼說保不長久?色身不能長住,身會老會死;死了以後,那一樣?xùn)|西能帶得去?那一樣?xùn)|西能佔有?這正是古德所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yè)隨身’,能帶得去的,是所造作的‘業(yè)’。

“各欲自快”,凡夫之人皆有這種愚癡。“無復(fù)曲直”就是唯圖自利,不畏因果,不講道義,甚至傷害國家社會,利令智昏。“癡欲所迫”,由愚癡而生貪嗔,造極惡業(yè)。“厚己爭利”,特別是今天社會,無論在中國、外國,社會所崇尚的即是競爭,能有幾個人明瞭此中真相。若人人都競爭,社會就不安定,世界就不會和平。

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wù)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

“富貴榮華”,快意之事,不是爭得的。命裡有的,不爭也有;命裡沒有,爭也爭不到。我常常提示同修們,譬如作小偷、作強盜,能搶得的財物,還是他命裡有的;若他命裡沒有,他去搶搶看、偷偷看,看他能不能偷得到。所以,這件事確是冤枉!偷來的,搶來的,還是命裡有的,所以古人說‘君子樂得爲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不種因,那來的果報!世間事實真相瞭解之後,我們要想得善果,就努力去造善因。善因就是菩薩所修的六度:佈施、持戒(就是守法,決不做犯法違紀之事,奉公守法)、忍辱、精進(指在道業(yè)上的精進)、禪定(心安理得),自然就生智慧,在此世間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富貴榮華,不必去羨慕。即使命裡有,這是鴻福,紅塵中的福報,不好享受。享鴻福要有非常高的智慧,比清福難享,因爲鴻福裡最容易造作罪業(yè)。福報享完之後,必墮三途。如何能在鴻福裡還不墮惡道,這可高了!諸位仔細看中國歷史,恐怕十個都找不到。往往有福報的人都造罪業(yè)。俗話講仗勢欺人,或者仗恃特權(quán)地位,或者仗恃財富,或者仗恃其他勢力,不知不覺生起貢高我慢;欺人當中,有的就會傷害人命,這樣就造作極重的罪業(yè)。

“不能忍辱,不務(wù)修善”。他不懂得忍辱,不知道繼續(xù)修善。榮華富貴是過去生中修佈施的果報。容貌美滿,六根完具,我們今天說的健康長壽,都是過去生中修忍辱的果報。前生修因,這一生得果報。得果報時忘了再修,果報享完之後就沒有了,所以要知道修善。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決定不求人天福報,他知道人天福報裡弊病很多,是最危險的享受,一不小心,轉(zhuǎn)眼就墮三途。所以,真正修行人決定不求福報。

“威勢無幾,隨以磨滅”。享福的日子不長久,很快就過去。因爲享福的時候,不但不會再修福,反而造業(yè);造業(yè)就折福。本來有六十年的福報,因爲作威作福,可能就折減一半,三十年就享盡了;應(yīng)當享的福報,一生都不能圓滿。所以,世出世間的聖賢教我們要‘惜福’。自己有福,且知道惜福,又能修福,福報可以保持一生,終身不衰。如果不知惜福,福報在少壯時候就享盡,晚年無福,則晚景悽慘可憐。年輕人受一點苦難,不在乎!怕的是晚年受苦。晚年受苦,那才真苦!

由此可知,少壯時如果有福,福報現(xiàn)前,唯大智者不受福德。如何不受?他把自己的福報獻給社會,供養(yǎng)大衆(zhòng)共享,此是大智。發(fā)大財,要知道佈施,決不要吝嗇。你真的佈施,你命裡的福報永在,過幾時自然又來了。如果自己年歲還不大,應(yīng)再佈施。到什麼時候可以接受?七十、八十可以有限度的享受,多餘的依然要佈施。此時有福報,自在幸福!有人伺候你,有很多年輕人來照顧你,這纔是真正的福報。肯散財,肯施財?shù)模鞘篱g第一等聰明人。我們觀察世間現(xiàn)象,確實如經(jīng)所說。

天道施張。自然糾舉。煢煢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天道’是指自然之理,也就是‘因果定律’。因緣果報是自然的,沒有人作主宰,沒有人在安排。如果你仔細體會,所有的現(xiàn)象都不出因果定律。往大處觀察,十法界是自然的,不是佛菩薩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完全是自心變現(xiàn)的,真的是自作自受。範圍縮小一點,六道輪迴是自己造的。再把圈子縮小,我們這一生的生活環(huán)境,還是自己造的。這個人對我不好,那個環(huán)境不自在,都是自己造的。若不是現(xiàn)在造的,就是過去造的,總是自己造的,還能怪誰?我們生長在這個家庭,遇到父母兄弟姐妹,還是前世結(jié)的緣。前生要是沒有因緣,這一生也不可能變成一家人。佛在經(jīng)上說得很明白,父子之緣怎麼來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人與人,人與一切衆(zhòng)生,說老實話,總不外這四大類的因緣,緣結(jié)多生多世,只是輕重多寡而已。所以,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造的。正因爲事實如此,所以菩薩起心動念都很謹慎、很小心。他知道事實真相,決不動一個惡念,決不做一件惡事。因爲他知道一個惡念、一樁錯事,將來在生活上必定招來不如意。他要想自己生活自在無礙,只有不造惡業(yè),才能做得到。所以這兩句,小是我們現(xiàn)前生活環(huán)境,大至十法界都屬於“天道施張”。‘施’是展施;‘張’是擴張。

“自然糾舉”。‘糾舉’不是有人主宰。譬如行善,善果決不是佛菩薩賞賜你,不是上帝恩賜你。你造罪業(yè),也不是閻羅王懲罰你,餓鬼來懲罰你,不是的。上帝、閻羅王有沒有?有。從那來的?還是自心變現(xiàn)出來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全是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所以是‘自然糾舉’。‘糾’是糾察;‘舉’是舉罪。把罪過舉出來,此乃‘自然’之理。

“煢煢忪忪”是驚慌失措之貌。惡報現(xiàn)前,自己害怕、恐懼,身心不安,驚慌失措的樣子。“當入其中”,善因就感善果,惡因決定有惡報。“古今有是”,宇宙之間有十法界、六道三途之事。作惡不幸而墮三途,“痛哉可傷”,諸佛菩薩看在眼裡,非常悲傷。有沒有辦法救他?沒有法子,因爲果報是自作自受,佛菩薩沒有辦法代他受苦。

以上所講的是警惕我們,教我們知道事實真相;下面是教我們怎樣修行,怎樣永脫輪迴之苦。

汝等得佛經(jīng)語。

“得佛經(jīng)語”,不是指別的經(jīng),正是指這一部《無量壽經(jīng)》;不是指別的版本,確實是指夏老居士的會集本。以其確是《無量壽經(jīng)》五種原譯本之集大成,是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多次宣講之後,整理會集最完備的一個版本,所以就是指這個本子。

熟思惟之。

學(xué)佛最初方便,我勸同修要多讀誦。讀經(jīng)的目的是破妄想執(zhí)著,因爲佛在《華嚴經(jīng)》上說,‘一切衆(zhòng)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佛一語道破我們凡夫的病根。我們用讀經(jīng)的方法破妄想,破執(zhí)著。用清淨心、真誠心、平等心、大慈悲心來讀這部經(jīng)典。讀的時候不要分別,不求解義,只要一直讀下去。讀經(jīng)不打妄想,就會破妄想。讀經(jīng)是修定,將一切煩惱、執(zhí)著都伏住。所以,讀經(jīng)的目的就是四弘誓願之一的‘煩惱無盡誓願斷’。目的在斷煩惱,斷妄想,這是初學(xué)的第一個階段。等到煩惱輕,煩惱少,智慧增長,此時就可以‘廣學(xué)多聞’,進入第二個階段‘法門無量誓願學(xué)’。無論修學(xué)多少法門,總要以一門深入爲主。我們主修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jīng)》是淨宗的第一經(jīng),我們應(yīng)以此經(jīng)爲主。怎麼修?首先,佛在經(jīng)上講的這些道理,都要明瞭。“熟思惟之”,道理要明白,教訓(xùn)都要記住。

各自端守。終身不怠。

這兩句經(jīng)文教我們必須依教奉行。佛講的這些教訓(xùn),我們都要做到。佛講衆(zhòng)生所犯的這些毛病,應(yīng)當仔細反省,檢點自己有沒有。有的就趕緊改過,沒有的要好好勉勵自己萬萬不可以犯,這是‘修行’。這一部經(jīng)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就是我們端正心,端正身依靠的準則。“終身不怠”,‘怠’是懈怠,要盡形壽精進,不能懈怠。

尊聖敬善。仁慈博愛。當求度世。拔斷生死衆(zhòng)惡之本。當離三塗。憂怖苦痛之道。

前面所說,完全是對個人的修行。此下所講的是處世、待人、接物的標準。我們與大衆(zhòng)相處,先要知道“尊聖敬善”。‘聖’是諸佛菩薩;‘善’是指世間的善知識、善人、善事、好人好事,我們皆要敬重,要尊敬他們。這兩句話的含義就是講‘孝親尊師’,把孝敬擴大到對一切聖賢。

“仁慈博愛”。‘仁’字在六書裡屬會意,‘仁’是二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推己及人,不可以自私自利。想到我要快樂,別人也要快樂;我要快樂,一切衆(zhòng)生都要快樂。慈悲心、博愛心都是從‘仁’出生的。不能推己及人,那有慈悲博愛?‘博愛’不但愛人,還愛護一切衆(zhòng)生;不但愛護一切有情衆(zhòng)生,還要愛護一切無情衆(zhòng)生,這樣慈悲心自然就流露出來。大慈大悲是佛心之體。佛心平等慈悲。因爲慈悲,纔會平等;因爲平等,纔會真正慈悲。對一切衆(zhòng)生沒有差別,平等的關(guān)懷愛護。

‘仁慈博愛’是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應(yīng)當具有的心態(tài)。這不是佛對我們的要求。誠心,所作所爲都是稱性,都是自性本具的,沒有絲毫勉強做作。凡夫現(xiàn)前的種種想法、看法、作法,是因爲迷失自性;迷失自性之後,起了種種妄念。妄念就是自私自利,妄念不是自性本具的。這些妄念變現(xiàn)妄境,衆(zhòng)生無知以此爲實,害得我們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常常墮在惡道裡受苦。佛在經(jīng)裡教導(dǎo)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佛法,遇到佛法的好處,就是得到出離三界,永脫輪迴的機會。必須依教奉行,才真正不辜負我們這一生遇到佛法,這還是要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知道這一生中遇到大乘佛法的人很多,但是幾個人往生?正如李老師所說的,一萬個唸佛的人,真正能往生的也不過是三、五個,不念佛的就不用說。爲什麼往生會這麼少?即是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放下,沒有舍貪嗔癡慢、是非人我;雖然唸佛,心不清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心淨則土淨’。要想心清淨,不看破、不放下就不成。

佛法的修學(xué),無論那個法門,可貴的就是‘老實’,老實人就得度。凡是這一生在佛法裡打滾,而不能得度的,仔細觀察,都是不老實,自作聰明。古人常講,‘聰明反被聰明誤’,這一類的人也就是佛法講的‘八難’之一。八難裡的‘世智辯聰’,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他不能老實進修,真是非常可惜。當然,這與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關(guān)係。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就是老實人,遇到善知識指出一條路,他能一直走到底,一生中絕不改變,那就決定成功。

佛在此地教我們“當求度世,拔斷生死衆(zhòng)惡之本”。‘生死衆(zhòng)惡之本’就是‘妄想、執(zhí)著’。我們依照此經(jīng)修學(xué),肯定承認此經(jīng)是一切諸佛出現(xiàn)在世間所說的第一經(jīng)。善導(dǎo)大師所說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彌陀本願海’就是指這一部經(jīng),所以此經(jīng)是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經(jīng)。除了一句‘阿彌陀佛’是正念之外,皆是邪念。這話有幾個人肯相信?爲什麼說其他一切念頭都是邪念,而唸佛是正念?唸佛能往生不退成佛,能拔斷生死根本,能出離六道輪迴,一生不退成佛。你說這一念是不是正念?其他所有一切念頭都辦不到,都障礙一生出離、不退成佛的大因緣。凡是障礙這個大因緣的都是邪念。

佛說一切經(jīng),是對不能相信念佛法門的人而說的。要是相信這個法門,佛就不說一切經(jīng)。不相信這個法門,佛再應(yīng)機施教,再委曲婉轉(zhuǎn)慢慢誘導(dǎo)你,到最後還是歸到這一部經(jīng)。一切法門引導(dǎo)你入華藏世界,到了華藏世界,最後還是教你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jīng)》雲(yún),‘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唸佛’。但是要知道,無論修學(xué)那個法門,一生想入華藏世界的人,在歷史上也沒有看到幾個,這就曉得修行證果是多麼不容易。尤其是現(xiàn)在這個時代,五欲六塵擾亂六根,是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所不能比的,誰有能力在這樣境界裡不動心。如果在這個境界裡還起心動念,功夫決定不成就。輪迴不是容易超越的,生死不是簡單可以了斷的;唯有‘老實’唸佛,這是淨宗法門的殊勝,不可思議之處。

學(xué)佛人要把目標認清楚,我們的目標就是拔斷生死根本,超越三界六道。三界六道就是“憂怖苦痛之道”。‘怖’是恐怖;‘憂’是憂慮;‘苦痛之道’是指六道。一定要把這樁事作爲我們今生修學(xué)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是我們真正的目標。果然認識清楚,自然就能‘放下’。認清楚就是‘看破’,就是看清楚事實真相,然後才能把世間一切法舍掉。不但世間一切法能捨,出世間一切法也能捨。‘法門無量誓願學(xué)’,我奉勸諸位同修,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xué),不要在此時此處耽誤我們的寶貴光陰,擾亂我們精進,妨礙我們往生,那就得不償失。我們決心先把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樁事辦好。如果說自己有把握往生,那是另當別論,涉獵一些其他大乘佛法沒關(guān)係,因爲你有把握去。沒有把握去,可不能做這些事,萬一因廣學(xué)而不能往生,這一生又空過,這纔是真正可惜,不曉得要到那一生、那一劫才能再遇到如此機緣。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

佛勸我們,教導(dǎo)我們作善。那個是第一善?這個‘第一’涵蓋世間與出世間。世出世間第一善是什麼?

當自端心。

‘端’是端正。‘端心’就是八正道的‘正心’。什麼是正心?八正道只講原則,沒有具體說明,沒有落實,而在這部經(jīng)上講的纔是落實。‘端心’,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真心。除此之外,若還有其他法門,有其他東西夾雜,這個心就不端,這是最糟的事。菩薩行化在世間,示現(xiàn)在世間,無論宣揚那個法門,那部經(jīng)論,心裡都念佛。其他的法門是爲了度衆(zhòng)生,不得已所設(shè)的權(quán)巧方便,不是真實的。真實的只有這一部經(jīng),只有這一句名號。這話也不是我在此地隨便講的。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jīng)解》引用隋、唐的大德,他們講得很清楚,即使《華嚴》、《法華》也是《無量壽經(jīng)》的導(dǎo)引而已。如此就能瞭解《華嚴》、《法華》也是權(quán)說,也是方便說,最後導(dǎo)入淨土法門纔是真實說。《華嚴》後面若沒有‘十大願王導(dǎo)歸極樂’,就不能圓滿。《華嚴》之圓滿就在本經(jīng),所以本經(jīng)纔是究竟圓滿的成就。

今天時代不斷向前進步,不會後退。時代愈進步,我們的生活愈緊張,工作愈繁忙,宣揚大經(jīng)大論的機會愈來愈少了。將來的時代是《無量壽經(jīng)》的時代,從此時起一直到佛法滅盡,就要靠《無量壽經(jīng)》了。我們細細想一想,有道理支持此一認知。這部經(jīng)不算長,也不算短,隨時隨處皆有機會宣講全經(jīng)。若講演時間有限制,則經(jīng)中任何一、兩句都可以採擷來講。合起來是全部經(jīng),分開可作無數(shù)的單元。確實能適應(yīng)今後的時代,無論是那個國家地區(qū)的衆(zhòng)生都歡喜,都能接受。這才能弘遍全世界,超越法界,超越國土,超越種族,超越宗教,一切衆(zhòng)生無不適合。淨土法門妙!這是我們要真正認識的。所以,大家學(xué)佛就在這部經(jīng)上一心勤修,奠定根基。有能力,將來再涉及其餘;沒有能力,以這一部經(jīng)自行化他,功德就圓滿。確實能成就自己,幫助別人,此即是‘端心’。

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

此句經(jīng)文意義甚深甚廣。‘端’的標準,即是阿彌陀佛的行誼。學(xué)佛之人三業(yè)應(yīng)當如佛。‘端身’是隻禮阿彌陀佛。禮一佛即是禮一切諸佛如來,不再分別執(zhí)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死心塌地。我勸同修們只供養(yǎng)一尊佛像,常常想著、念著,常常觀此尊佛像。臨終時阿彌陀佛化身來,就跟所觀之佛像一樣。你天天想他,到最後他真的來了,就可以放心跟他去。這是屬於‘觀想’。凡夫心粗,佛的境界太微細,沒有辦法觀察。即使展開《觀無量壽佛經(jīng)》,我們對於其中任何一觀都觀不成,因爲心太粗,煩惱、妄念太多。不得已,佛教給我們第十六觀‘持名唸佛’。因此,我們以持名唸佛爲主,自己供一尊佛像,天天觀他,以此作爲輔助,作助修,正助雙修。選擇一尊佛像,一生都不離開,我每天就觀這尊佛像。佛沒有一定的像,佛隨衆(zhòng)生心,應(yīng)所知量。臨終時,你心裡喜歡他現(xiàn)什麼相,他就現(xiàn)什麼相。

身拜佛,聽這一句佛號。佛號的音調(diào)也很多,現(xiàn)在臺灣流通唸佛的錄音帶,就有上百種之多。可以選擇音調(diào)聽起來自己感覺很舒服,聽了能令心定下來,這個最重要。如果聽了佛號心不定,就不契自己的機。必要聽了令自己心清安定,煩惱不生,妄念不生,這種聲調(diào)就非常適合自己,就採取這個聲調(diào)。不要人云亦云,別人用這個聲調(diào),我也要跟他學(xué)習(xí);過幾天那個人說,那個音調(diào)比這個更好聽,你再改變,你的心就亂了,‘唸佛三昧’就不容易得到。所以,要一、要專,專一才能得唸佛三昧。眼觀佛、口唸佛、鼻聞供佛之香。如果佛念多了,則有感應(yīng),你會聞到異香。‘鼻端’則不聞世俗的香氣。

這是總括身、口、意三業(yè),“皆當自端”。經(jīng)雲(yún),‘善護口業(yè),不譏他過,善護身業(yè),不失律儀,善護意業(yè),清淨無染’。不要別人來約束,自己要知道檢點,要知道用功。用功要重實質(zhì),形式?jīng)]有關(guān)係。我也跟諸位同學(xué)說過,形式主要的目的,一是表自己的敬意;另一更重要的意義是啓發(fā)其他的大衆(zhòng),表演給別人看。讓別人看了之後,對佛法生起恭敬之心,引誘他入佛門。所以,在大衆(zhòng)之中,要講求律儀;個人修行以戒定慧、覺正淨最爲重要。這點要曉得,因爲個人修行如果也很重視形式,必有一類衆(zhòng)生就不能得度。那一類衆(zhòng)生?怕約束,怕規(guī)矩太多、儀式太繁的,他就不敢來學(xué)佛。

所以,佛在《法華經(jīng)》裡講,末法時期一定要弘揚大乘,才能普度一切衆(zhòng)生。現(xiàn)代是開放的時代,思想開放,行爲也開放,若約束得緊,大家害怕,都不來了。古時候是封建時代,思想保守,行爲也保守,每個人都很拘謹,所以弘揚小乘非常適合。今天的時代,還要用保守的小乘法,只能度一類保守的少數(shù)人;多數(shù)心胸開放的人,就度不了。佛開示無量無邊的法門,是度無量根機的衆(zhòng)生,門門第一,不能說這門比那門優(yōu)越。門門平等,門門都好,只是度的對象不同。有人很重視戒律儀式,固執(zhí)成見,小乘法就度這一類衆(zhòng)生。他一見到就生歡喜心,認爲這樣嚴格,纔是佛法;而大乘一切開放,以爲他們沒有修行,不是佛法。大乘心量的人看到小乘人的作法就害怕。佛的善巧方便無機不攝,普度一切衆(zhòng)生。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yīng)。

佛在此教誡我們。‘與善’的‘善’就是清淨心,就是平等心,就是覺心。經(jīng)題上的‘清淨、平等、覺’是本經(jīng)大善的標準,身心要與此相應(yīng)。

勿隨嗜慾。

萬萬不可隨順自己的貪心,隨順自己的嗜好,那就錯了。‘嗜慾’是煩惱習(xí)氣。不可以隨順煩惱習(xí)氣。

不犯諸惡。

此句指‘身業(yè)’。一定要持戒,一定要守法,不作諸惡。

言色當和。

此句指‘口業(yè)’。我們的言語,對人要和顏悅色,如普賢大士之禮敬諸佛。

身行當專。

此句是佛真心全體顯露,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苦口婆心勸我們,修行證果,成功秘訣就是身行要專一。

動作瞻視。安定徐爲。

此句是講佛弟子生活的風(fēng)度。佛經(jīng)裡講‘威儀’,世法裡講‘風(fēng)度’。不論是行、住、坐、臥,所表現(xiàn)的儀態(tài)要安祥,要緩慢;不要倉促,不要慌張。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

行持上不穩(wěn)重,表示心不定。如果心是安定的,行爲一定非常穩(wěn)重,不會表現(xiàn)得慌慌張張。作事倉皇失措,總難免失敗與後悔。

爲之不諦。亡其功夫。

如果所行不慎重、不如理、不如法,我們修持的功夫就喪失。‘諦’是真實。若不是真實的修行,心不真誠,行持言語不真誠,所用的功夫皆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也就是迷惑顛倒,盲修瞎練。

九總釋名題發(fā)大誓願第六至心精進第五四方便力用堂舍樓觀第十六真實功德第三十一真實功德第三十一大教緣起第三八譯會校釋福慧始聞第四十七光明遍照第十二積功累德第八積功累德第八勸諭策進第三十三二本經(jīng)體性八譯會校釋五所被根機德遵普賢第二勸諭策進第三十三菩薩修持第三十七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jīng)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禮佛現(xiàn)光第三十八六淨土諸經(jīng)中唯此經(jīng)備攝圓妙以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顮懽谝詮浲邮畋厣箢姞懕旧蠲魅呁?/a>一此次講述參考資料依李炳南老居士提要及黃念祖老居士註解七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jīng)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一教起因緣寶蓮佛光第二十一九總釋名題真實功德第三十一大士神光第二十八八譯會校釋二本經(jīng)體性受菩提記第四十四六淨土諸經(jīng)中唯此經(jīng)備攝圓妙以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顮懽谝詮浲邮畋厣箢姞懕旧蠲魅呁?/a>二確認淨土法門爲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三本經(jīng)持名唸佛法門圓滿直捷方便究竟積功累德第八決證極果第二十二壽樂無極第三十二重重誨勉第三十六法會聖衆(zhòng)第一八本經(jīng)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慈氏述見第三十九如貧得寶第三十七禮供聽法第二十六堂舍樓觀第十六一此次講述參考資料依李炳南老居士提要及黃念祖老居士註解八本經(jīng)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二本經(jīng)體性六藏教所攝勸諭策進第三十三光明遍照第十二受用具足第十九菩薩往生第四十二七部類差別勸諭策進第三十三壽樂無極第三十二必成正覺第七六淨土諸經(jīng)中唯此經(jīng)備攝圓妙以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顮懽谝詮浲邮畋厣箢姞懕旧蠲魅呁?/a>二本經(jīng)體性九總釋名題德風(fēng)華雨第二十勤修堅持第四十六五觀經(jīng)雲(yún)'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三一經(jīng)宗趣國界嚴淨第十一獨留此經(jīng)第四十五六淨土諸經(jīng)中唯此經(jīng)備攝圓妙以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顮懽谝詮浲邮畋厣箢姞懕旧蠲魅呁?/a>九淨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泉池功德第十七邊地疑城第四十光明遍照第十二歌嘆佛德第二十七十正釋經(jīng)文惑盡見佛第四十一二本經(jīng)體性寶樹遍國第十四非是小乘第四十三福慧始聞第四十七受菩提記第四十四五觀經(jīng)雲(yún)'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非是小乘第四十三寶樹遍國第十四決證極果第二十二八譯會校釋福慧始聞第四十七重重誨勉第三十六皆願作佛第十壽樂無極第三十二必成正覺第七法藏因地第四壽樂無極第三十二圓滿成就第九法藏因地第四四方便力用圓滿成就第九六藏教所攝受用具足第十九
九總釋名題發(fā)大誓願第六至心精進第五四方便力用堂舍樓觀第十六真實功德第三十一真實功德第三十一大教緣起第三八譯會校釋福慧始聞第四十七光明遍照第十二積功累德第八積功累德第八勸諭策進第三十三二本經(jīng)體性八譯會校釋五所被根機德遵普賢第二勸諭策進第三十三菩薩修持第三十七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jīng)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禮佛現(xiàn)光第三十八六淨土諸經(jīng)中唯此經(jīng)備攝圓妙以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顮懽谝詮浲邮畋厣箢姞懕旧蠲魅呁?/a>一此次講述參考資料依李炳南老居士提要及黃念祖老居士註解七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jīng)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一教起因緣寶蓮佛光第二十一九總釋名題真實功德第三十一大士神光第二十八八譯會校釋二本經(jīng)體性受菩提記第四十四六淨土諸經(jīng)中唯此經(jīng)備攝圓妙以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顮懽谝詮浲邮畋厣箢姞懕旧蠲魅呁?/a>二確認淨土法門爲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三本經(jīng)持名唸佛法門圓滿直捷方便究竟積功累德第八決證極果第二十二壽樂無極第三十二重重誨勉第三十六法會聖衆(zhòng)第一八本經(jīng)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慈氏述見第三十九如貧得寶第三十七禮供聽法第二十六堂舍樓觀第十六一此次講述參考資料依李炳南老居士提要及黃念祖老居士註解八本經(jīng)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二本經(jīng)體性六藏教所攝勸諭策進第三十三光明遍照第十二受用具足第十九菩薩往生第四十二七部類差別勸諭策進第三十三壽樂無極第三十二必成正覺第七六淨土諸經(jīng)中唯此經(jīng)備攝圓妙以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顮懽谝詮浲邮畋厣箢姞懕旧蠲魅呁?/a>二本經(jīng)體性九總釋名題德風(fēng)華雨第二十勤修堅持第四十六五觀經(jīng)雲(yún)'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三一經(jīng)宗趣國界嚴淨第十一獨留此經(jīng)第四十五六淨土諸經(jīng)中唯此經(jīng)備攝圓妙以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顮懽谝詮浲邮畋厣箢姞懕旧蠲魅呁?/a>九淨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泉池功德第十七邊地疑城第四十光明遍照第十二歌嘆佛德第二十七十正釋經(jīng)文惑盡見佛第四十一二本經(jīng)體性寶樹遍國第十四非是小乘第四十三福慧始聞第四十七受菩提記第四十四五觀經(jīng)雲(yún)'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非是小乘第四十三寶樹遍國第十四決證極果第二十二八譯會校釋福慧始聞第四十七重重誨勉第三十六皆願作佛第十壽樂無極第三十二必成正覺第七法藏因地第四壽樂無極第三十二圓滿成就第九法藏因地第四四方便力用圓滿成就第九六藏教所攝受用具足第十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渑池县| 伊宁市| 安泽县| 明水县| 大冶市| 年辖:市辖区| 色达县| 克什克腾旗| 泾阳县| 新乐市| 安新县| 凌海市| 婺源县| 开封市| 万年县| 如皋市| 绥化市| 莱阳市| 岳阳市| 璧山县| 东兰县| 衡阳市| 德兴市| 阆中市| 平南县| 宁津县| 沂南县| 黔东| 盈江县| 崇文区| 长寿区| 东丽区| 兖州市| 河间市| 菏泽市| 黎平县| 蛟河市| 黄陵县| 淳安县| 临朐县| 思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