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此品是嘆德流通,文是七言頌,總共八首,可分三段。第一、受持的人決定得生淨土。第二、感嘆佛法之難聞。第三、重勸信受的人即得度。

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首偈說明夙根今聞。可見有緣分得到這部經典,聽到這個法門,決非偶然。佛的言語,就如《金剛經》上說的‘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佛講的話句句真實,我們有緣遇到這希有第一無上法門,遇到這一部經典,都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非常深厚。所以,經文開端佛就講,如果不是過去生中修積深厚的善根福德,這個法門即使在你面前,你也不會接受。不但不會接受,還會排斥。我們回憶此經在臺流通的因緣,就顯然證明佛語真實。

一九四九年,律航法師由大陸攜此《無量壽經》會集本初到臺灣。一九五O年,他將此經送給李老師,李老師即在臺中法華寺講過一遍。從此之後,直至李老師往生,此經在臺就沒有再講過。我在臺中得到老師講述筆記,也就是他的註解。李老師往生之後,我將他的眉注印送一萬本,作爲紀念,也是我們對老師表達一點敬意,迴向與他增高品位。經本印出來以後,就是經上講的‘大衆機緣成熟’,每個人看見這個本子皆生歡喜心,於是來找我,要求我講。要我講的人多了,可見緣成熟,於是就開講。這是在李老師之後,第一次講這部經。同時在海外,我每到一個地方介紹這部經典,都受到熱烈的歡迎,大家聽了真正歡喜,證明經上所說的緣成熟了。

這一代的大衆都是過去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所以接觸到這經本、唸佛往生法門,皆能生無量的歡喜。正是此偈所說,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以,我們講這部經典,得到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生大歡喜心,這就是本經的當機者,就是受持本經的對象。

第二首說明那些人非當機者。

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

‘惡’是指十惡。造作十惡業的人、貢高我慢的人、懈怠懶惰的人、邪知邪見的人,佛在此說,這四種人的習氣皆是業障,障礙他今生修學無上法門。

譬如盲人恆處闇。不能開導於他路。

有如是惡習的人,譬如眼瞎,不見佛的大光明藏,永遠生活在黑暗之中。盲人自己都看不到路,如何能爲別人指路。此話含義很深,諸位要細心體會。古來祖師大德所謂的‘以盲引盲’,盲人引導一羣盲人,相牽入火坑。比喻什麼?《楞嚴經》雲:‘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自己沒有找到真正超越三界的路,卻帶領別人,令許多發心求正法者冤枉墮落,這樣的因果可背大了。也就是說,由於自己無有正慧,誤導衆生障礙第一大法,障礙衆生這一生得度的機緣,障礙衆生這一生成佛的機會,罪過極其深重。

唯曾於佛植衆善。救世之行方能修。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贊演並供養。如是一心求淨方。決定往生極樂國。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此二偈說明受持、往生要具備那些條件。第一個條件是過去生中,曾經於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處種植善根。這一條,現前在座的同修,人人皆已具足,沒有問題。

“救世之行”。‘行’是現行。你現在真的有一片慈悲心,真發心續佛慧命,救助這些苦難的衆生。也許心是有,可是能力做不到。佛說,只要你有真心,功德就圓滿。你沒有能力,我也沒有能力,能力從那裡來?要依靠佛菩薩的加持。

佛菩薩加持多少,就看你發的心量大小、真假而異。你發的心真,發的心大,諸佛菩薩威神的加持亦大。你發的心小,發的心偏,諸佛菩薩也加持,加持的力也小。此乃‘感應道交’,衆生有感,佛就有應。你的感真不真?大不大?一心一意幫助苦難的衆生,能聞到正法,能在這一生得度,就是發無上菩提心。此心可貴,此心一發,就得諸佛護念,龍天擁護。發心之後,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怎樣去做?‘聞已’是你聽到這部經。你能相信,能接受。‘相信’是完全不懷疑。‘受持’是完全接受。‘持’是保持,念念都不離開佛的教誨。‘依教奉行’,依此經典的標準,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與經相應,纔是佛的好弟子。

我們幫助別人,第一即是流通經典。現代不需要“書寫”,是大量印送經書。經書要印得精美,使不信的人看到經本也生歡喜心,也很珍惜、愛惜,助人的目標才達到。若印些普通的本子,人家沒瞧在眼裡,不重視,不生歡喜心。雖然成本高,數量少一點無妨,一定要印得精美,紙張、印刷、裝訂都要考究。經本是藝術,不能草率。我們以草率的心去做,已失於恭敬。這是教我們流通。現在不但有經本,還有錄音帶、錄影帶。我昨天跟同修們提出雷射磁碟片,今天就有同修來跟我說,他們樂意發心來做。我說:如果你們做,我有一句話說在先,我所講的、寫的,皆無版權;如果你們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此事的因果就背大了;最好能印上‘歡迎翻印,功德無量’。

誰的功德無量?你自己的功德無量。因爲你幫助諸佛流通正法,沒有障礙正法,功德就無量。決不可印上‘版權所有’。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講智慧財產權;佛法沒有,佛法的智慧財產權是屬於一切衆生的。除此之外,天天要讀。‘讀’是對著經本念。這是指早晚課誦要讀經。‘誦’是背誦。不只是在早晚課誦,只要有時間,就將經文熟誦,常常回味,反省奉行。

“贊演”。‘贊’是讚歎;‘演’是演說。兩種都屬於弘揚,都是把這部經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講解給別人聽。你講全部經或講當中一品都很好,甚至講其中一句、兩句,都屬於‘贊演’。特別是演,演裡有贊;贊裡沒有演。演是要做到,即表演。怎麼表演?要把經義完全應用在生活中,生活就是一部活的《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做出來給大家看。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他與五十三位善知識一起表演,演的即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表演在日常參學生活之中。我們也要把《無量壽經》演變成自己的生活。‘弘法’,除了講經之外,也可以把經文、偈頌譜成樂曲來演奏,獨奏也可以,交響樂也可以。不但可以把它編成歌來唱,也可以編成劇本在舞臺上表演,編成電視劇在電視臺上廣播,此皆是‘贊演’。

“供養”是我們講這部經典,講這個法門,奉送給別人作爲禮物。譬如,我們每天讀誦、唸佛迴向。‘迴向’就是供養。把我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一切衆生,就是供養一切衆生。不爲自己,念念都爲一切衆生。我們眼前看不見的衆生,都這樣愛護,都這樣尊敬,都這樣念念不忘;則眼前所接觸的衆生,那有不愛護的道理,那有不尊重的道理。每天真誠的迴向,即是修菩薩行。如果眼前看這也不順眼,看那也不順眼,則迴向都是騙人的,不是真的。必須從自己起心動念、處世待人接物處改過自新,纔是真修。最重要的是自己反省,要檢點自己是不是真修,這才重要。別人修不修,與我們畢竟不相干。

“如是”,像前面佛所說的。“一心求淨方”,一心一意專求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生只有一個方向,只有一個目標,只有一個願望。下文是佛給我們作證明,依教修行者,決定往生極樂國。從‘唯曾於佛植衆善’下五句都能做到,就決定往生極樂國。

“假使大火滿三千”。‘三千’是三千大千世界。假設萬一遇到大災難來了怎麼辦?不要緊,“乘佛威德悉能超”。此時還是決定得生淨土,不必憂慮,在大劫難的時候,佛會現身接引你。一定要有信心,要真正相信佛所說的,無論遇到什麼災難,隨時皆可以往生。

這是佛爲我們授記,真的給我們唸佛人一顆定心丸,再也不懷疑。碰到什麼劫難,都不要慌張,都不要恐怖,一心念佛。這是佛在《無量壽經》第四十七品中說的,佛無妄語,接引定不失時。下兩偈是嘆佛的智慧難聞。

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

世尊爲什麼說這些話,實在因爲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我們沒有智慧,若用我們的意思來推測,就錯了。不但我們不能推測佛的智慧,聲聞、緣覺、乃至等覺菩薩都沒有能力。佛的智慧只有諸佛知道,佛爲我們說出此經,是由他圓滿智慧中流出來的,所以等覺菩薩也不知道。等覺菩薩的智慧與佛比,還差甚多。所以,諸佛圓滿智慧現前,等覺菩薩也不能完全明瞭。不像說其他的經典,乃佛圓智中只流出少分,阿羅漢、菩薩們能完全理解;此經則非其自己能力能解。

聲聞億劫思佛智。

小乘聖者證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億劫’是極長時間,不是短時間。如是思量佛的智慧。

盡其神力莫能測。

盡其神通智力亦不能知佛智。此亦說明修學其他宗、其他法門、其他經論,都無法瞭解,所以纔是‘難信之法’。

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

這樣的經典,這樣的法門,只有佛才能開示,才能完全理解。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中,將十方佛贊判入流通分,非常有道理,與此處講的是一個意思。淨土法門,誰有資格承當流通的責任?只有諸佛。除佛之外,菩薩都沒有資格承擔流通大法。蕅益大師判得很有道理,我們在本經也看到十方佛的讚歎。所以,這部經與其他大乘經不一樣。其他經典,佛在經論裡常講,有五種人說經,佛弟子、天人、仙人都可以說,菩薩說經當然沒有問題。只要符合佛的宗旨,不違背佛的旨意,佛都承認它是經典。佛的宗旨是什麼?‘大乘法以實相爲宗旨’。若說的是人生宇宙的真相,佛就承認此是‘經’,跟佛說的沒有兩樣。小乘經論,只要符合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之宗旨,佛也承認。

唯此經,除佛之外,另外四種人都說不出來。因爲他們沒有圓滿的智慧,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只看到局部,沒有看到全部。所以,他只能說局部,不能說圓滿的。因此,淨土法門只有佛纔有能力說。

“唯有世尊能開示”。如果不是諸佛如來威神加持,憑我們自己修學的這點功夫,決定不能理解。所以,一定要求感應,‘至誠感通’。求佛加持,不是加持我一個人,加持大衆,使人人都能明瞭真實事理,人人都能覺悟此成佛之方法,都能信受奉行,求生淨土。衆生沒有覺悟,不知道求,我們發心代他求。先是我代他求,慢慢他自己也會求,這樣才能得佛威神加持。如果不是佛加持,縱然是會說法的人,也沒辦法說。

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

這兩句是佛勸勉我們,希望我們珍惜這無比殊勝的機緣,不可空過。機緣非常難得,武則天作的開經偈雲‘百千萬劫難遭遇’,她是爲《華嚴經》作的。這一部經典是百千劫又百千劫也未必能遇到,比《華嚴》難多了!所以這種機緣既然遇到,就是遇到一生成佛的機會。這種機會到那兒去找?若遇到其他的機會,不過成阿羅漢、成菩薩而已,成不了佛。現前遇到的是成佛的機會,而且成的是究竟圓滿佛,不是藏通佛。要曉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既然得人身、聞佛法,而且聞到一切諸佛所說的第一法,焉能不格外珍惜。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

有不少人見到這句經文又生疑惑,認爲釋迦牟尼佛講經,是不是講得太過分?普賢菩薩是華嚴會上的等覺菩薩,毗盧遮那佛下的第一人;本經在第二品教我們要‘德遵普賢’,我們遵守普賢十大願的標準修行,如何能超過普賢?從此經開端即學普賢,現在超過了。是不是真超過?真正超過。你們自己不覺得,因爲未能真修。如果真修,依照經文天天進步,天天提升,真的超過普賢。佛沒有一句假話,沒有一句妄語,跟我們所講的句句真實。

“若諸有情當作佛”。那一個人當作佛?信受奉行的人當作佛。他在這一生中應當作佛,完全依照本經的教誨修行。由此可知,普賢普薩是累劫的修持纔到此境界,而他們只在短短幾年、幾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唸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功夫,普賢菩薩見了也甘拜下風。文殊、普賢看到你,佩服到極處。他們修了無量劫纔有此成果,而你一生中就成功。什麼原因令普賢菩薩自嘆不如?普賢菩薩累劫中沒有遇到這法門,所以苦頭吃多了,時間拖很長。這是他沒有你好運。我們的運氣太好,一下就遇到這法門,我們應當珍惜!

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

佛陀的苦口婆心達到極處。因爲這個緣故,因爲這個理由,也因爲這個事實,所以廣學多聞、真正有智慧的人肯接受。‘士’就是知識分子。不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聽了佛的話,總認爲佛講得太過分,或者以爲佛講這些都是勸人爲善的話,那裡是真的。起種種疑惑,就是前面講的‘邪見’。邪見之人得不到利益,所以應當相信佛在本經所教的“如實言”。佛所講的與事實真相完全相符,沒有加一點,也沒有減一點,這是‘如語’。‘實’是真實,決定不假。

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唸佛而生喜。

末後四句,真正難得。“如是妙法”就是指這一部經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無量壽經》是妙中之妙。今天我們有幸、有緣聽到,“應常唸佛而生喜”,常唸佛,依教修行。

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

自己受持,又以此經法勸化一切衆生,佛說此人是真正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識。這是真正的善知識,真實的善知識。一定要受持,一定要記住佛在這裡教我們書寫流通、讀誦、贊演、供養,都要盡心盡力去做,將來決定了脫生死輪迴,往生不退成佛,就在這一生中得大圓滿成就。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大士神光第二十八非是小乘第四十三歌嘆佛德第二十七菩薩修持第三十七部類差別九淨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德風華雨第二十三輩往生第二十四惑盡見佛第四十一十經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衆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十正釋經文國界嚴淨第十一八譯會校釋願力宏深第二十九法會聖衆第一五觀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泉池功德第十七德遵普賢第二德風華雨第二十慈氏述見第三十九禮供聽法第二十六心得開明第三十四六淨土諸經中唯此經備攝圓妙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爲宗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爲本深明三輩往生之因勤修堅持第四十六二確認淨土法門爲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十正釋經文德遵普賢第二三本經持名唸佛法門圓滿直捷方便究竟七部類差別積功累德第八堂舍樓觀第十六七部類差別壽樂無極第三十二法藏因地第四決證極果第二十二三本經持名唸佛法門圓滿直捷方便究竟決證極果第二十二國界嚴淨第十一願力宏深第二十九勤修堅持第四十六一此次講述參考資料依李炳南老居士提要及黃念祖老居士註解超世希有第十八菩提道場第十五必成正覺第七五所被根機七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六藏教所攝歌嘆佛德第二十七重重誨勉第三十六大士神光第二十八獨留此經第四十五菩薩修持第三十六藏教所攝九總釋名題十經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衆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五所被根機十方佛贊第二十三福慧始聞第四十七八譯會校釋四彌陀要解雲'一聲阿彌陀佛即是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七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圓滿成就第九七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德遵普賢第二圓滿成就第九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菩提道場第十五大教緣起第三九淨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二本經體性法會聖衆第一超世希有第十八法會聖衆第一光明遍照第十二福慧始聞第四十七受菩提記第四十四四方便力用大教緣起第三菩提道場第十五國界嚴淨第十一超世希有第十八堂舍樓觀第十六十經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衆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九總釋名題光明遍照第十二必成正覺第七寶樹遍國第十四大教緣起第三德遵普賢第二必成正覺第七決證極果第二十二二確認淨土法門爲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勤修堅持第四十六七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四方便力用德風華雨第二十如貧得寶第三十七一此次講述參考資料依李炳南老居士提要及黃念祖老居士註解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大士神光第二十八非是小乘第四十三歌嘆佛德第二十七菩薩修持第三十七部類差別九淨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德風華雨第二十三輩往生第二十四惑盡見佛第四十一十經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衆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十正釋經文國界嚴淨第十一八譯會校釋願力宏深第二十九法會聖衆第一五觀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泉池功德第十七德遵普賢第二德風華雨第二十慈氏述見第三十九禮供聽法第二十六心得開明第三十四六淨土諸經中唯此經備攝圓妙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爲宗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爲本深明三輩往生之因勤修堅持第四十六二確認淨土法門爲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十正釋經文德遵普賢第二三本經持名唸佛法門圓滿直捷方便究竟七部類差別積功累德第八堂舍樓觀第十六七部類差別壽樂無極第三十二法藏因地第四決證極果第二十二三本經持名唸佛法門圓滿直捷方便究竟決證極果第二十二國界嚴淨第十一願力宏深第二十九勤修堅持第四十六一此次講述參考資料依李炳南老居士提要及黃念祖老居士註解超世希有第十八菩提道場第十五必成正覺第七五所被根機七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六藏教所攝歌嘆佛德第二十七重重誨勉第三十六大士神光第二十八獨留此經第四十五菩薩修持第三十六藏教所攝九總釋名題十經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衆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五所被根機十方佛贊第二十三福慧始聞第四十七八譯會校釋四彌陀要解雲'一聲阿彌陀佛即是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七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圓滿成就第九七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德遵普賢第二圓滿成就第九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菩提道場第十五大教緣起第三九淨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二本經體性法會聖衆第一超世希有第十八法會聖衆第一光明遍照第十二福慧始聞第四十七受菩提記第四十四四方便力用大教緣起第三菩提道場第十五國界嚴淨第十一超世希有第十八堂舍樓觀第十六十經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衆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九總釋名題光明遍照第十二必成正覺第七寶樹遍國第十四大教緣起第三德遵普賢第二必成正覺第七決證極果第二十二二確認淨土法門爲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出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勤修堅持第四十六七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四方便力用德風華雨第二十如貧得寶第三十七一此次講述參考資料依李炳南老居士提要及黃念祖老居士註解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城县| 安陆市| 灵宝市| 逊克县| 延寿县| 揭西县| 色达县| 红桥区| 班玛县| 教育| 南投市| 新营市| 秦安县| 石林| 山阴县| 疏勒县| 从江县| 嘉义市| 南江县| 金溪县| 磐石市| 开鲁县| 黔西县| 湘阴县| 静乐县| 天门市| 平谷区| 栾城县| 亳州市| 霍州市| 安乡县| 教育| 碌曲县| 济宁市| 新竹市| 新昌县| 阿克陶县| 蒙山县| 酒泉市| 综艺| 南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