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不可啊!”
“還請陛下三思!”
“末將來嘗!”
衆將的情況其實都不太好。
也就典褚這種皮糙肉厚的,甘文禁這種活在海里的,能免於蚊蟲叮咬,其他人多少被叮咬了幾口。
尤其是李景績,牛鼻子上被不知哪來的蚊蟲叮了一口,腫了起來。
原本五官搭配好歹有幾分姿儀,現在向魏季舒看齊。
就這麼個嚴峻形勢下,要是有人說嘗百草,來試出交趾草藥的藥性,將士們自然再歡喜不過。
可要是這個人是皇帝,那就算心裡暗喜,嘴上說什麼也要勸阻。
然而劉恪卻是極爲頑固,抓著一把乾燥的不知名草藥,語氣極爲平靜,卻透著一股強烈的意願,不容置疑:
“朕在民間時,渴了喝露水,餓了吃螞蚱,什麼東西沒吃過?”
“這草藥還吃不得了?!”
將士們聞言,不禁動容。
李景績這牛鼻子更是潸然淚下。
陛下在民間時,竟是如此貧苦,他和魏季舒當道士的這些年,日子是清貧了些,也沒見著吃螞蚱啊!
被典褚強行抓取,瘦了些許的陳伏甲,雖然不斷上吐下瀉,但腦子還是好使的。
皇帝就算是爲了衆將士,爲了征討交趾,也不可能如此不智。
嘗百草是有風險的啊!
皇帝也是人,縱容民間都說其有天命在身,還被傳成了林場悟道的聖人天子,可終究是血肉之軀。
皇帝固然能征善戰,英明神武,可他不是百毒不侵啊!
嚐了百草,好不好吃倒是其次,這要是中毒了,有個閃失怎麼辦?
那他們不是也得一起陪葬?
陳伏甲心裡有數,皇帝應該只是嘴上說說,表達出“想爲將士們嘗百草”這樣的想法。
這樣一來能穩定軍心,二來,也可以激一激醫者們,加快辨別草藥的進度。
這不就和當年曹侯割發代首,一個道理嗎?
上位者善於玩弄人心。
不過營中這羣笨比,完全不懂皇帝的深意,忠心是忠心的,就是死腦筋。
真以爲皇帝和你們這些大頭兵一樣啊?
這時候就得有人搭個臺,給皇帝一個階下。
於是乎陳伏甲頂著浮腫的臉,斷斷續續道:
“陛下有此心,臣等知曉,只是陛下萬金之軀,絕不可如此犯險。”
“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有了陳伏甲帶頭,諸多將士也是明白過來。
皇帝這份心意,他們領了,但真做不得這種事情啊!
就算沒有真的嘗百草,以一國之君之尊,能說出這種話,他們也覺得這次出征,已經值得了。
於是衆將士便也應和著陳伏甲:
“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劉恪看了一眼,撐著病體,還有些自得之意的陳伏甲。
好傢伙,他這好不容易纔下定決心,往浪潮邊緣伸腳探一探,陳伏甲這麼一整,他差點把伸出的腳給收回來了。
要是沒【毒抗】這個天命,嘗百草這種十有八九要去掉半條命的事情,他也不敢幹啊!
再次下定決心後,劉恪忽然問出了一句毫不相干的話語:
“何謂君臣?”
陳伏甲一怔。
皇帝這是要用“君”、“臣”的尊卑之位,來說上位者不可輕易犯險,從而下臺階?
“君”
還不等陳伏甲引據經典,劉恪就打斷了他:
“阿典,把陳卿扔回營帳休息,他病了,腦子不太好使。”
典褚一把將陳伏甲拔了起來,這蘿蔔好像沒啥用啊。
陳伏甲一頭霧水的又回到了營帳,這一躺下,便覺得腦子一陣昏昏沉沉,索性就迷迷糊糊,睡了下去。
“何謂君臣?”
這次劉恪卻是直視著夏不具。
夏不具被看得一懵,惶恐無比。
他就一個醫師而已,又不是將又不是士,問他幹嘛?
就是引據經典,那引的也是醫書啊!
等等醫書?
夏不具愣了愣,深吸一口氣,躬著身子,偷瞄了一眼皇帝的表情,覺得無甚大事,這才小心翼翼道:
“這“君”,即是藥方之中的主藥,針對一病的主因、主癥,能起主要作用的藥物。”
“即《內經》所言:主病之謂君。”
劉恪點了點頭,示意他繼續說。
夏不具深吸一口氣,給自己鼓了鼓勁,雖說不知道皇帝是個什麼意思,但他引據醫書,是引對了。
“《內經》上也有言:佐君之謂臣。”
“這臣,便是指協助和加強“君藥”效能的藥物。”
“如麻黃湯中的桂枝,就是幫助麻黃髮汗解表的輔助妖物,所以它在麻黃湯中,屬於臣藥。”
提及醫書,夏不具頗爲得心應手,見皇帝臉上已多了幾分賞識之色,他更爲自信,精神一震,繼續道:
“此外還有“佐”、“使”。”
“臣之下稱做“佐”,佐藥就是接近於臣藥的一種配伍藥。”
“除了與臣藥一樣協助君藥的作用,還能協助君藥,解除某些次要癥狀。”
“而這“使”呢,從“使”字的意義來看,使藥是一副藥方中,最爲次要的藥物。”
“《內經》中也有說:應臣之爲使,由此可知,使藥是臣藥的一種輔助藥。”
夏不具心中小小得意了一把,皇帝雖然知曉醫理中的“君臣”,可這“佐、使”,卻是不知道吧!
“說得好,夏不具加俸”
話到嘴邊,劉恪忽然頓了頓,這才慢吞吞繼續道:“加俸三石。”
夏不具本以爲要加俸,正開心著呢。
一聽,才三石?
哪家的朝廷,加俸祿是一石兩石這麼加的啊?
劉恪瞥了他一眼,捏緊了手中的不知名草藥,嘗百草還得咱親自嘗,沒給你倒扣就不錯了:
“既然以醫書來看,要治病,就得有“君、臣、佐、使”,四味藥材。”
“這“君”纔是主藥,其他藥材,不過是從旁輔助。”
“若是不將“君”納入藥方之中,任你投入再多的“臣、佐、使”,不過是輔藥罷了。”
“又如何治病?”
“都說神農嘗百草,可這神農氏,不正是三皇之一嗎?”
劉恪微微垂首,而後擡頭,目視四方,一股氣勢透出,繼而道:
“諸位將士,是爲了瓊州的百姓,免受戰亂而出征。”
“百姓耕種繳納稅賦,是爲了國家朝廷的興盛。”
“朕即國家,那朕就應該做點什麼。”
“朕不過是嘗百草,讓醫師們好早些配出藥物來罷了。”
“讓將士們少受些苦,將士們少受苦了,才能打勝仗保護百姓,百姓的日子才能安穩,才能爲朝廷納稅賦。”
這番話語,並不慷慨激昂,並不高亢有力,情感也沒那麼豐富,只言辭鑿鑿的陳明瞭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但卻讓所有將士們內心都爲之一震。
將士們各個面色凝重,卻又充滿堅定。
他們靜靜地回想著皇帝剛纔的一句句話語,各個站得筆直,神態專注而肅穆,心中涌起一股說不出的激動。
像是一處靜謐的密林,本來只有叢叢碧綠,微風蟬鳴,幽靜而安逸。
冷不防卻被人放了把火,熱烈了起來。
無論他們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纔來到這片土地,踏上到征討交趾國的路程,此時心中都想著,以死報君恩。
因爲皇帝不僅是嘴上在說,更是身體力行。
神農嘗百草他們聽說過,昭武帝嘗百草他們卻是親眼看見過,昭武帝就是他們心目中的goat。
劉恪直接抱著夏不具的藥籃,抓著藥草開始吃。
早吃完早解脫。
“這個,味甘,有點兒苦澀。”
“這個,味淡,有點兒酸寒。”
毒抗歸毒抗,但這味道著實不怎麼好,只能硬著頭皮吃。
劉恪五官都快皺到一起了,嘴巴緊抿,又不敢吐,眼睛就剩那麼一條縫:
“夏不具,都記下了沒有?咱們去營裡,這外頭涼。”
他是快不行了,還隱隱覺得有點鬧肚子,得快些回營帳裡。
起碼不能讓將士們看到皇帝狼狽的模樣,不然威信何在?!
夏不具遲疑片刻,卻又不敢欺君,只好期期艾艾道:
“陛下、陛下吃得太快了。”
“臣臣還沒來得及記下,是哪些草藥。”
劉恪僵著身子,就往營帳裡走,舌頭都有點打結:
“俸祿,三石,扣了。”
營中只能聽到輕輕的聲音。
“不苦。”
“不鹹。”
“不對、不對、哎呀有點東西哎呀”
那些被蟄被咬的將士們,此時一點怨言都沒有。
甚至還有點.憋不住。
更有甚者,抓了只蠍子,蟄了自己兩下。
皇帝都這樣了,他要是被蟄少了,心裡著實愧疚,過意不去。
——
交趾郡。
高讓收到前線的消息後,稍微愣了愣,意識到形勢不太妙,便召來羣臣議事。
“漢軍已經奪下頭頓港,登陸駐紮,我軍水師覆滅。”
“這??”
漢軍的登陸速度著實超乎預料,交趾水師就像是根本沒做抵抗似,人家直接上了個空港。
衆將面面相覷,悄悄交換起了眼神。
更有人懷疑起消息的真實性:
“此事當真?會不會是漢軍放出的假情報,用來迷惑我等?”
“我國疆土狹長,情報傳達不便。”
“而大王素來怯懦,漢軍必然知曉大王性格弱點,有可能故意傳出這種假消息,詐使大王投降。”
“而且又有高相國妙計,假稱沿海海盜叢生,閉關禁海,大漢沒有任何理由靠近我國港口。”
“兩國尚未交戰,大漢無緣無故來攻,莫非真敢冒著天下之大不韙,而強行進兵嗎?”
“縱然如此,那水師將領吳銅,是國中少有的青年才俊,頗有武藝,又豈會如此不堪一擊?”
高讓臉上露出一絲微妙的神色,有那麼一些失態,但轉瞬即逝,隨後輕咳一聲,讓文武靜了靜,繼續道:
“吳銅將軍在頭頓港駐防,還調派了投石車固化港口防線。”
衆人更是不解:
“若是如此,即使漢軍強攻,應該也有一戰之力,縱然不敵,也能撐上三五時日。”
“哪怕再如何不堪,或是疏於訓練,缺少實戰經驗,至少也能保得全身而退。”
有人想到漢帝火燒了普六茹部水師,不禁有些後怕,便道:
“莫非又是火攻?吳銅將軍難道命喪於火海?”
真要是火攻倒還好了。
高讓臉上不禁多了幾分自嘲之色。
漢軍以火攻破普六茹部水師,自身其實也付出了不小代價,那一艘艘引火的火船,可不能再修。
而且當時漢帝更是親自駕駛一艘樓船,撞向東胡艦船,大漢僅有的兩艘樓船,這就賠進去了一條。
要是能讓漢軍火攻,拼著自損的代價,來燒燬交趾並不強力的水師,反倒是他們賺了。
畢竟漢軍的船燒了,肯定會影響到後續的物資運送。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漢軍幾乎都沒有損傷,還把交趾的船給搶了,又肥了一些。
“據說當時有海盜來攻,本已回航的漢軍,突然調轉船頭,以協助我國剿滅海盜的名義,全速靠近頭頓港。”
“吳銅將軍與我軍水師,則因爲海盜過於兇狠,在亂軍之中,捐軀就義。”
“而之後漢軍更是稱,從吳銅將軍的屍身上,搜出了其與東胡人內通的書信。”
“不日漢帝便將親自率兵,來向大王問罪。”
高讓說完,議事文武都沉默了片刻。
而後便是一震暴怒,摻雜著哐啷聲,不斷爆發著。
“豈能如此!!”
“這定是漢帝之計!僞裝成海盜,假稱剿滅海盜,來擊破我軍水師!”
“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無恥,無恥,無恥啊!!!”
議事文武俱是義憤填膺,無不是拍翻了桌案,恨得牙癢癢。
好歹毒的計謀!
竟然僞裝成海盜!!!
這下好了,不僅輕鬆滅了交趾水師,拿下頭頓港,連大義都有了。
吳銅將軍被亂軍打死,爲國捐軀,還要蒙上勾結東胡人的冤名!
人羣之中的呂狹,因爲長得太醜,沒有人願意跟他爲伍,正在角落裡,此時則理智出言,問詢道:
“漢軍選擇在頭頓港駐紮,而沒有一鼓作氣進軍日南郡嗎?”
他知道此時埋怨誰都沒用。
破口大罵只會更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反而容易被漢軍鑽空子,因而很是冷靜。
“不錯,漢軍在頭頓港駐紮,並未進兵。”
高讓也是一臉平靜之色的迴應著。
他目光深邃,情緒穩定,沒有受到這糟糕消息的一絲影響。
如此沉穩姿態,也讓暴怒的文武,定下心來。
“可惜了。”
呂狹搖頭嘆息:
“若是漢軍匆忙進兵,以日南郡城之堅,必能守上幾日。”
“到時候漢軍圍城,算算時日,正好爲毒蟲所擾。”
“加之不熟悉氣候、地形,營中必然生疾。”
“而日南郡城中郡兵,即使沒有我部大軍相助,也能趁此良機,突然出兵,打漢軍一個措手不及。”
“是啊,當真可惜。”
高讓點了點頭,認可呂狹的判斷,同時略微激了激在座文武:
“頭頓港漢軍大勝,但漢帝並沒有因此而昏了頭,而是選擇穩紮穩打。”
“不愧是連張淮陽都嘆之古今最具意外性的名將。”
此時卻有一員英武將領被激得面露不悅之色:
“相國何出此言?”
“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要漢帝真是什麼虎狼之輩,不可力敵,何不趕緊投降,還要我等在此議事?”
高讓知曉此人極有膽勇,未可小視,後續還得令其帶兵抵禦漢軍,於是急忙安撫道:
“張將軍勿慌,漢帝依頭頓港紮營,穩紮穩打,但並非無法應對。”
那英武將領這才安靜了些:
“那以高相國之見,該如何對付漢軍?”
高讓繼續道:
“國中蛇鼠蚊蟲,與瓊州不同,即便漢軍之中有隨軍軍醫,甚至備好良藥,亦是難以應對。”
“行軍速度必然會因爲毒蟲而減緩,若是沒有醫者、良藥,更會如呂大人所言,染上疫病。”
“如此,便是可乘之機。”
張將軍點了點頭:
“高相國言之有理,無論如何,漢軍都無法徹底解決毒蟲之困,除非能尋到本地擅長應對這些毒物的醫者。”
高讓含笑,有幾分料敵先機的意味:
“正是,早前我便算到了這一步,特令九真、日南二郡,將所有醫者召入城中。”
“如此一來,漢軍無法尋得草藥,只能以老舊藥方,硬抗交趾毒蟲,即便未有多少傷亡,也會戰力大減!”
“少則半月,多則數月,可趁機發兵,攻其不備!”
張將軍立即請命道:
“高相國,張某請命,率兵五萬直取漢軍!”
高讓應允:
“將軍允文允武,高某不曉兵法戰陣,自然還須將軍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