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九章 彎轉的有點大

這位劉將軍與太子統率之主力配合,利用**內部不和,諸藩鎮之間相互猜忌提防。指揮**的關東行營都統鄭畋,以文制武無力駕馭那些驕兵悍將,監軍之宦官橫徵暴斂。事實上未能形成統一指揮,反倒是各自爲戰的弱點。

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先後連續大戰數十場。於陳州將**在關東最後主力擊潰。俘殺唐節度使、觀察史,並監軍宦官以及親王三十餘人,收降**殘部十七萬餘人,獲取戰馬兩萬餘匹,軍械、甲冑、糧草更是堆積如山,徹底奠定了大齊朝統一天下的基礎。

陳州之戰後,關東以再無大股**,各地無不聞風而降。劉之榮以軍功進封蔡國公,率所部進軍山東、兩淮。於兩年之內,相繼平定山東、兩淮。並配合經略河北之尚讓所部,掃平河北諸藩鎮,並在燕山府一舉擊潰入寇之契丹鐵騎三萬餘人。

兩淮平定之後,被擔心功高蓋主的太祖皇帝,以諸軍連年征戰疲憊不堪,急需休整補充爲名,調回河南南陽境內休整。雖未能參與平定江南之戰,但在駐軍河南之時,再一次挽救朝廷於危難之中。

金統八年,關中前唐歸降之將領並萬餘**叛亂,佔據了長安西部重鎮鳳翔,不僅時刻威逼長安。其叛亂還引發了關東、隴右前唐殘餘勢力,以及流散宗室重新反叛。關中之戰後歸降的前唐藩鎮,以及大部文武官員幾乎全部裹挾進去。

同時,河中之戰後一度退回夏州之前唐定難軍節度使,也趁大齊主力經略關東、兩淮,並準備南下江南。關中留守駐軍,除少數精銳被各地叛亂牽制無暇他顧之外,其餘諸軍因已經長時間未征戰,戰力已經下滑到了谷底之機。

率數萬黨項鐵騎突然南下,與叛軍遙相呼應相繼攻佔關內道大部地區,切斷了京兆府大部糧食供應。短短數日之內,京兆府內鬥米漲至百錢。長安城內人心惶惶,甚至有的前唐歸順官員,已經做好迎唐朝皇帝迴鑾的準備。

太祖皇帝雖調集數萬大軍平叛,卻始終遲遲未能建功。此時關中駐軍除了劉之榮東征之前,被太祖皇帝留下的同州老部下,還有一定戰鬥力之外。大部分駐軍卻因爲關中安逸的生活,戰鬥力極具下滑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

僅憑其留下的三萬餘之精銳,在面對整個關中、隴右、關內諸道到處都是叛亂,在還要應付南下黨項鐵騎的情況之下,雖疲於奔命但幾經苦戰。但除了留守長安擔任禁軍的五千餘兵力之外,能夠出動的兵力過少。

再加上接替劉之榮指揮所部的太祖嫡系,也是起家根本將領的定國公孟楷,有勇無謀、私心過重。兩線作戰疲於奔命,在加上指揮無力。兩萬精銳雖損耗餘燼,但即未能徹底剿滅叛亂,也未能擊破黨項鐵騎。

長安周邊的局勢,讓太祖皇帝一籌莫展。河東與河北雖說已經平靜,但還要守備長城防禦北面的契丹,並威懾境內爲禍前唐最甚的河北藩鎮餘部。兩淮戰事又剛剛平定,大軍正在準備渡江平定江南。

無兵可調外加無計可施的太祖皇帝,甚至已經做好讓城別走的準備。長安大明宮前準備用來馱運珠寶的馬車,足足調集了數千輛?;蕦m這麼一動,更是搞的整個長安城內人心惶惶。本朝新貴們無人想著領兵出戰,也都紛紛忙著將搜刮的財物向關東地區轉運。

潛伏在城內的前唐餘孽,也不斷居中聯絡與城外叛軍遙相呼應。甚至猖狂到光天化日之下敢在王府、官署,甚至皇宮前放火。就連長安城內三座宮殿中的興慶宮,也被人暗中縱火燒燬。

其時正從兩淮回師,已進抵洛陽之劉之榮聞訊,即與太子指揮所部精騎萬餘,星夜兼程趕回長安後。不待休整,便在渭北一帶與黨項騎兵展開鏖戰。與從河東趕回之英國公黃鄴所部兩萬步軍配合,幾經苦戰率先將黨項騎兵擊潰。

後又指揮趕回的步軍,步騎並進或撫或剿,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陸續將關中各地叛亂剿滅,方使得局勢轉危爲安。此戰過後,以平定關中有功,再晉爲隴右郡王。但雖說晉封爲郡王,但卻由原來的一方統兵大員,改任尚書右僕射、戶部尚書。

說白了,這位老兄在平叛之後爵位是升了,但兵權卻被收了上來。看到這裡,黃瓊又仔細看了一下這本本紀中,當年這段經歷與當時整個朝局的佈局。卻發現,這是自己當時的那位祖宗,玩了一手漂亮的明升暗降。

這位老兄雖說改任尚書右僕射、戶部尚書,晉升爲一品大員,更是加封爲郡王。但尚書省歷來是左僕射實際掌握權力,只相當於副職的右僕射,公文沒有左僕射附署,基本上就是廢紙一張。

當時大齊還處在征戰之中,雖說關中叛亂已經平息,關東也已經平定。但江南戰事還正炙,前唐皇帝還盤踞在成都,並控制著兩川、黔中、山南、嶺南諸道。儘管這些地盤,聽前唐皇帝的已經不多。但畢竟滅唐大業還沒有完成,當然算是還在戰時。

按照太祖皇帝明令,征戰時期軍權統歸新成立之樞密院,與戰事有關的戶、兵、工三部,暫隸中書省、樞密院直管。各部尚書雖說繼續留在尚書省承旨,但操作具體事宜的侍郎和各司主事、郎中,卻是基本上都在中書省辦公。

至少在江南戰事完全平定之前,三部尚書成了空頭官。也就是說這位嶄新的隴右郡王,如果願意的話可以去尚書省喝喝茶水。如果不願意的話,在他的郡王府不去上班,也沒有人會找他請示工作。

而這位老兄接下來的做法,倒也讓黃瓊真的感覺到佩服。不僅居然就耐心的就這麼待著,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經商上,還一連娶了幾房的嬌妻美妾。甚至就連前唐的一位公主,也被他收入府中。也許是爲了安撫人心,太祖也投其所好,一次便賞賜其十五位宮女。

這位隴右郡王在金統八年被奪兵權,到金統十三年起復的五年期間。利用自己在軍中人脈,大勢做生意??芍^是齊軍推進到那裡,他的生意就做到那裡。茶葉、絲綢、瓷器、藥材,各種生意就沒有他不做的。、

兩浙、福建尚未徹底平定,他在那邊的鹽場就開張。因此人發明了曬鹽法,使得其鹽場的產量,遠遠超過了其他還在使用煮鹽法的鹽場。僅僅一年從在兩浙、山東幾個鹽場獲得的進項,就足有幾十萬貫。

這還是因爲要換取鹽引,需繳納四成的利潤給朝廷之後的所餘。而隨著江南戰事結束,其名下鹽場所出之鹽,因爲產量大、價格低,且依仗齊軍的軍威,打垮了江南諸多鹽商,幾乎壟斷了整個江南鹽業供給。

除了海鹽帶來的暴利之外,他還改進了炒茶之法。並利用大齊鐵騎強行推廣,使得炒茶快速的代替了繁瑣的蒸茶。並收購了杭州西湖茶園,蘇州太湖內洞庭山,製成了杭州的龍井茶、蘇州的嚇煞人香,以及福建的鐵觀音等名茶茶園。

同時利用北方戰亂方平,前唐幾大名窯都已經暫停生產的機會。大勢招募北方窯工南下,在兩浙開發了龍泉窯,在福建路開發了莆田窯,在江南西路開發了景德鎮窯。其龍泉窯開發的青瓷,一問世便大受歡迎,迅速擊敗飽受戰火摧殘,實則已經衰敗不堪的北方諸窯。

而在金統十一年平定嶺南後,這位隴右郡王以嶺南地廣人稀,又是諸夷雜處、臨近外藩,需朝廷派重臣前往安撫、鎮守爲名,自請鎮守新設之廣南西路。在太子的斡旋之下,太祖皇帝幾經考慮最終同意,將其隴右郡王的封號改封爲桂林郡王,允許其世鎮廣南西路。

不過自西漢鹽鐵**以來,鹽稅便是國家重要的財政來源。這位桂林郡王手中控制著天下近半的鹽利,每年單單是其所經營的各個鹽場帶來的暴利,讓本就對他有些不放心的朝廷更加的不放心。

陳州之戰後, 此人在軍中已經積累了相當大的威望,手中在握著天價的財富,那太祖皇帝這個皇位還坐的安穩嗎?所以太祖皇帝在同意了其鎮守廣南西路的要求後,作爲交換將其手中的鹽場全部收歸戶部,並在沿海諸路設置鹽運使。

不過因前唐末年太祖皇帝攻打廣州的時候,廣州的大食和波斯商人協助**守城,給太祖皇帝制造了不少的麻煩,使得太祖皇帝對這些番外之人很討厭,甚至是相當排斥。再加上太祖皇帝雖說是私鹽販子出身,可眼光著實沒有那麼長遠,始終認爲農耕纔是治國之本。

除了天朝上國的思想很嚴重,整天幻想著像前唐太宗皇帝那樣萬邦來朝之外,對出洋貿易卻是一點興趣皆無。而且這位太祖皇帝,對海上貿易如此排斥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擔心前唐餘孽流散到海外,積蓄力量重新打回來。

如果不是那位桂林郡王苦勸,恐怕就要下達禁海令,將前來貿易的外邦商賈一律趕走了。爲了收回他眼中對朝廷更加重要的鹽場,也是爲了安撫重要財源被奪走的功臣。這位對外很排斥的太祖皇帝,乾脆將前唐在廣州、泉州二市舶司,交給了他的桂林郡王府經營。

這位眼皮子並不是很寬的太祖皇帝,還規定了一些極其刻薄的定製。比如說外邦商人在廣州停留不許超過三個月,一旦風向到了即可出海離開。二市舶司一年的利潤,要上繳朝廷四成。也就是說他的大齊朝什麼都不做,就要佔四成的利潤。

第三百六十九章 好一羣齷蹉官第九十七章 決定第一百三十八章 罵他們都是輕的第二百一十章 平易近人?第一百九十四章 交給你如何?第四百八十九章 排斥與牴觸第四十三章 屈尊第二百四十二章 範刀的感受第一百四十九章 計劃周密第四百五十五章 因禍得福第二百三十九章 棄子第四百七十七章 老臣的顏面?第四百五十二章 我嫌你們髒第八百二十九章 聽牆根第四百七十一章 投其所好第四百九十章 司馬宏的心思第八百九十五章 紀王跑了第八百二十四章 就讓她跪著好了第一百五十六章 你讓我很失望第三百九十六章 他那是在禍水東移第五百四十九章 還是不辦爲好第七百七十五章 並不簡單的慶陽長子第七百八十三章 利與弊第三百四十五章 你眼神出賣了你第六百五十八章 給範家兩個月第四百二十九章 她究竟是誰?第二百二十四章 罪無可恕第二百七十三章 有本王給你擔著第六百七十五章 膚施郡公第一百三十八章 罵他們都是輕的第三百七十七章 一定要查出鐵證第六十四章 燙手山芋?第八百零二章 逃難一樣的鄭道遠第五百一十七章 能留下我再說第一百零六章 團圓飯第六百零八章 是我的原因第四百七十七章 老臣的顏面?第二百七十一章 牛嚼牡丹第五百八十六章 被薅了幾十年羊毛的朝廷第五百零八章 林含煙的手段第二百一十九章 遺屍第三十九章 謹慎一些爲好第五百七十九章 爲何要苦苦逼我?第六百八十四章 那不是我該住的地方第六百七十三章 投其所好第二百六十章 也該倒倒了第五十四章 一桃殺三士第八百七十一章 放手第二百七十八章 王府一入深似海第一百七十六章 意外第三百八十一章 被發現了第七百五十二章 紀王妃的憤怒第一百九十八章 把你的餘生交給我第五百四十六章 婚禮也是博弈第十六章 往事並不如煙(一)第五十章前世不忘,後世之師第四百七十三章 你不該恨她第十七章 往事並不如煙(二)第六百一十六章 遷怒第四百六十七章 話中有話的金城公主第六百四十章 先打中路第三百五十六章 多努力才行第七百六十章 錢真的能通神第四百二十三章 惡性循環第八百九十六章 你著急什麼?第九十四章 京娘第二百二十六章 屍餐素位第三百三十八章 永王密信第六百九十九章 初心不變就好第七百四十二章 極度不滿第七百四十二章 破罐子破摔第一百二十五章 賈權的觀點第八百一十六章 就是你們的下場第四百五十九章 聖旨第五百二十二章 我只是通知你們第四百九十章 司馬宏的心思第三百零七章 探視第一百一十八章 劉虎之妻第六百二十一章 戰事起第八百七十一章 放手第四百一十九章 女人天生三分醋第九百章 出乎意料第二百零九章 看不懂的諸將第七百九十八章 放我們離開吧第八百五十五章 呂蒙正的感觸第八百九十六章 你著急什麼?第五百七十一章 蠢人不會認爲自己蠢第一百九十七章 未必不是一個新的開端第五百五十七章 等待第七百四十七章 巧兒隱憂第四百一十章 沒有什麼可慶賀的第二百一十六章 十殺令第十五章 心情不好的女人不能惹第七百六十八章 凡事多加小心爲好第二百二十一章 兩權相害取其輕第七百二十一章 各懷心思第六百五十四章 黃瓊的苦心第八百章 真正的原由第一百八十一章 不滿的殿前司第二百一十九章 遺屍
第三百六十九章 好一羣齷蹉官第九十七章 決定第一百三十八章 罵他們都是輕的第二百一十章 平易近人?第一百九十四章 交給你如何?第四百八十九章 排斥與牴觸第四十三章 屈尊第二百四十二章 範刀的感受第一百四十九章 計劃周密第四百五十五章 因禍得福第二百三十九章 棄子第四百七十七章 老臣的顏面?第四百五十二章 我嫌你們髒第八百二十九章 聽牆根第四百七十一章 投其所好第四百九十章 司馬宏的心思第八百九十五章 紀王跑了第八百二十四章 就讓她跪著好了第一百五十六章 你讓我很失望第三百九十六章 他那是在禍水東移第五百四十九章 還是不辦爲好第七百七十五章 並不簡單的慶陽長子第七百八十三章 利與弊第三百四十五章 你眼神出賣了你第六百五十八章 給範家兩個月第四百二十九章 她究竟是誰?第二百二十四章 罪無可恕第二百七十三章 有本王給你擔著第六百七十五章 膚施郡公第一百三十八章 罵他們都是輕的第三百七十七章 一定要查出鐵證第六十四章 燙手山芋?第八百零二章 逃難一樣的鄭道遠第五百一十七章 能留下我再說第一百零六章 團圓飯第六百零八章 是我的原因第四百七十七章 老臣的顏面?第二百七十一章 牛嚼牡丹第五百八十六章 被薅了幾十年羊毛的朝廷第五百零八章 林含煙的手段第二百一十九章 遺屍第三十九章 謹慎一些爲好第五百七十九章 爲何要苦苦逼我?第六百八十四章 那不是我該住的地方第六百七十三章 投其所好第二百六十章 也該倒倒了第五十四章 一桃殺三士第八百七十一章 放手第二百七十八章 王府一入深似海第一百七十六章 意外第三百八十一章 被發現了第七百五十二章 紀王妃的憤怒第一百九十八章 把你的餘生交給我第五百四十六章 婚禮也是博弈第十六章 往事並不如煙(一)第五十章前世不忘,後世之師第四百七十三章 你不該恨她第十七章 往事並不如煙(二)第六百一十六章 遷怒第四百六十七章 話中有話的金城公主第六百四十章 先打中路第三百五十六章 多努力才行第七百六十章 錢真的能通神第四百二十三章 惡性循環第八百九十六章 你著急什麼?第九十四章 京娘第二百二十六章 屍餐素位第三百三十八章 永王密信第六百九十九章 初心不變就好第七百四十二章 極度不滿第七百四十二章 破罐子破摔第一百二十五章 賈權的觀點第八百一十六章 就是你們的下場第四百五十九章 聖旨第五百二十二章 我只是通知你們第四百九十章 司馬宏的心思第三百零七章 探視第一百一十八章 劉虎之妻第六百二十一章 戰事起第八百七十一章 放手第四百一十九章 女人天生三分醋第九百章 出乎意料第二百零九章 看不懂的諸將第七百九十八章 放我們離開吧第八百五十五章 呂蒙正的感觸第八百九十六章 你著急什麼?第五百七十一章 蠢人不會認爲自己蠢第一百九十七章 未必不是一個新的開端第五百五十七章 等待第七百四十七章 巧兒隱憂第四百一十章 沒有什麼可慶賀的第二百一十六章 十殺令第十五章 心情不好的女人不能惹第七百六十八章 凡事多加小心爲好第二百二十一章 兩權相害取其輕第七百二十一章 各懷心思第六百五十四章 黃瓊的苦心第八百章 真正的原由第一百八十一章 不滿的殿前司第二百一十九章 遺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新县| 龙川县| 洪雅县| 房产| 洪湖市| 台北市| 比如县| 城口县| 平度市| 出国| 巢湖市| 都兰县| 吉水县| 平邑县| 龙海市| 古蔺县| 灵宝市| 资源县| 涞水县| 镇巴县| 广安市| 建宁县| 尼勒克县| 萨嘎县| 偏关县| 壶关县| 宁德市| 沾化县| 鹿邑县| 南漳县| 唐海县| 永吉县| 武平县| 景谷| 鲜城| 通江县| 鞍山市| 九台市| 丰城市| 宜黄县| 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