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主任知道明斯克航天局嗎?”
“聽說了,東歐幾個國家合作組建的,用來管理原蘇聯航天資源的機構,管理機構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
白羅斯是後來改的名字,現在的白羅斯還被中國人稱爲白俄羅斯。
胡文海提出的這個問題讓林千軍愣了一下,在他的傳統思維當中,胡文海最有可能關注的還是海軍,因爲他之前在海軍方面下的心思是最多的。
不僅有F-14,還掏自己腰包給海軍造實驗艦,後來坐沉在了南海也不見他心疼一下。當然空軍也有機會,畢竟海灣戰爭之後空軍就是現代戰爭的主角了,多投入點精力也可以理解。
但是這個明斯克航天局算什麼?航天領域對於九十年代的中國軍隊來說,涉足還不夠多、影響更不算大。
明斯克航天局雖然是前蘇聯解體後的多個原成員國組建,但影響力其實不大。首先是經費沒有保障,能夠繼承自蘇聯的資產也不多,成員國本身的影響力也不足夠,更受到了歐美等國的多方打壓,所以也就是一個蘇聯航空遺產的維持機構而已。
不過即使如此,林千軍航空航天類的期刊總沒少看,對這個機構有所耳聞也是正常。
“之前我們實際上與明斯克航天局有過一次接觸,蘇聯剛解體的時候,是我出資維持了拜科努爾基地的運轉。不過當時的時機還不成熟,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得到RD180液氧煤油補燃迴圈發動機的要求,被明斯克航天局所拒絕了。”
“不過如今的情況已經有了改變,哈薩克開放了南部鐵路改造工程給我們,同時又計劃修建一條通往我們國內的石油線路。這說明什麼?說明哈薩克的政策,已經得到了全面調整,中國已經事實上取得了哈薩克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俄羅斯雖然在儘力爭取拜科努爾的使用權,但哈薩克的態度非常曖昧。同時明斯克航天局也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一旦結成聯盟,俄羅斯的航天優勢就不是獨一份了?!?
胡文海說的這些內幕消息,倒是真的讓林千軍大吃了一驚。
RD180發動機那是蘇聯的看家本領,航天和洲際飛彈的大殺器,這種戰略技術竟然都有機會得到?可想而知,在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國內航天界內部會是一種什麼狀態吧。
雖然胡文海是說要求被明斯克航天局拒絕了,不過既然這顆釘子打進去了,也就由不得那些蘇聯死忠們堅持自己的花崗巖腦筋了。以他對胡文海的瞭解,再硬的腦袋也抵不住紅票子,紅票子不行還有綠票子,綠票子要是再不行……說不定就請你吃花生米了。
原蘇聯地區可不是國內,當KGB大姐姐情婦是擺著好看的呢?
之前是國際環境不成熟,哈薩克國內現在蘇共的聲勢大漲,經濟也嚴重依賴於對中國的石油、畜牧、林業、農業等資源出口,而工業產品則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阿拉木圖的地緣政治更是決定了他們很難拒絕中方的合作。
至於說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最近聽說那邊的局勢有點亂啊……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接收一部分蘇聯的航天遺產,似乎也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那麼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十幾年裡,國內航天技術肯定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發展。
雖然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一想到胡文海的手竟然在國外伸了這麼遠,還是讓林千軍有些心驚的。中國什麼時候能量產了RD180,那簡直就像熊貓國產化一樣,是一個產業的轉折節點?。∪绻芴崆凹尤脒M去……
胡文海話沒說盡,但其實也屬意林千軍能夠再進一步。
人有野心不是壞事,誰不想站得更高、看的更遠呢?關鍵還在於,這個人是否願意做事情。林千軍雖然不是技術出身,但在熊貓項目中能夠看的出來,是願意尊重技術發展規律、願意尊重技術人員,並且擁有很好協調能力的人才。
搞關係搞的好,那也是不得了的人才,而且是很重要的人才。能以一個半外行協調一個高度專業化的項目,並且還把這個項目做好了,這不是本事什麼是本事?
只要願意做事情、能做事情,管理崗位一樣對做事至關重要。能扶一個自己人上去,對胡文海來說也是非常重要、樂見於此的事情。
雙方心照不宣的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1995年的春節特別的早,1月8號就是臘八,到30號就要過除夕,31號就已經是春節了。
從閻良離開之後,胡文海坐在飛機裡突然想到,自己當初竟然真的敢坐運七改的新舟首飛,這可真是頗有波音摔飛機之後美國交通部長親自乘坐737的“風采”啊……
這個原因主要是,他又不由自主的聯想起空警200那架撞山的運八了。
雖然和運七沒啥關係,但國內在大飛機平臺這條路上,確實還有很多的課要補。
只要想到那整整一架飛機的專家和技術、機組人員,誰能對那段歷史不感到心痛呢!
而且這段歷史,也不是完全不能改變的。
作爲一個半導體行業的工程師,胡文海至少還是讀過王小謨傳記的??站?000是從2000年和以色列合作被美國叫停之後,我們纔開始著手獨立研發的。
1999年6月,由俄羅斯別裡耶夫飛機公司負責改裝的伊爾76飛躍太平洋,結果被美國的衛星發現,最終確認了以色列在爲中國生產預警機的情報。克林頓由此親自給巴拉克打電話,要求必須停止中以合作。巴拉克還想挽回一下,結果克林頓直接以斷掉以色列軍援爲威脅,也要阻止中國得到預警機。
此時正好是一號在以色列訪問,巴拉克拖到了最後一刻,直到登機離開纔不得不對一號坦白。想也知道那時的場面是什麼樣子,雙方剛“友好”完,人還沒走結果最重要的合作項目翻臉,這是有多氣人?又讓之前雙方的神采奕奕、和諧共處,變成了多麼諷刺的畫面?
雖然這已經不是中國第一次被美國卡脖子了,但這絲毫不能減少由此而來的氣憤和恥辱。
其實想也知道,作爲國家人格化的代表,一個國家受到羞辱最氣憤的難道不就是那位嗎?
可也正是因此,“忍辱負重”這四個字,回首之後才愈加的有份量。這沉甸甸的四個字,大概沒有人比他更加深有體會了吧。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王小謨臨危受命、力排衆議,擔著沉重的壓力立下軍令狀。
“五年內把預警機做出來,這是可以做到的!”
一號難得激動的批示:“你們爭取在五年內把預警機做出來,到時候我邀請克林頓到我們的飛機上去看一看,看我們中國人能不能做出自己的預警機!”
2002年,中以雙方合作正式破裂。2003年,王小謨就拿出了試製的樣機。這並不是以色列在私下裡進行了技術支援,空警2000不是費爾康的中國版,這是王小謨親口證實的。
實際上在與以色列合作之初,王小謨就提出了同步研製方案。也就是說,王小謨對和以色列的合作始終留了一手。一方面是與以色列合作,另一方面則利用以色列的項目鍛鍊我們自己的隊伍。當時以色列的管理和技術團隊,都有來自中國的備份團隊,主要任務除了驗收以外就是學習、借鑒以色列的科研體系和技術路線。
就是這樣超前的戰略眼光,讓中國的空警2000在2006年就進入了服役。按照當年的軍令狀,甚至還不到五年時間!
而空警200同樣也是2002年立項,與空警2000是同步進行的。同時開展兩個預警機項目,這其實是無奈之舉。作爲空警2000平臺的伊爾76我們無法自產,更沒有替換平臺,相當於仍然隨時可能被人卡脖子。不發展空警200,我們就鋪不滿整個國防體系。
所以說到底,空警200的空難悲劇,就是因爲中國手中沒有可靠的大飛機平臺。
不過在胡文海引進了麥道82之後,這個問題已經有了可以解決的方案。
只是如今還有一個問題。
還是因爲胡文海的原因,國內半導體技術發展突飛猛進,而國內因爲對越反擊戰嚐到甜頭,因此比歷史上更快的上馬了預警機項目。
這麼一來,想必王小謨那邊的項目進展肯定比歷史更快。
在相控陣雷達技術解決之後,如果因爲平臺載機的問題又跑回原來的歷史軌跡怎麼辦?
麥道82的項目,必須儘快取得進展了!
Ps.之前章節是我記錯了,麥道82本身就是雙發飛機,DC-10纔是因爲美國聯邦航空局的“60分鐘限制”規定,而最後改成了三發飛機——在早期飛機安全性不足的情況下,雙發和三發飛機,必須與任一備用機場保持60分鐘航程。後來1964年美國取消了對三發飛機的60分鐘限制,因此爲了能飛跨洋航線(顯然在大洋上是找不到60分鐘內的備用機場的),DC-10才緊急更改設計,成爲了一架三發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