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3章 師與徒

ps:看《帝國的朝陽》背後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小說的更多建議,關注公衆(zhòng)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衆(zhòng)號-輸入d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

一場大雨在清晨時分下了下來,伴著陣陣春雷,瓢潑大雨遮天蓋地的傾倒,大滴的雨點噼裡啪啦的打在了灰色的房瓦上……這樣的天氣是沒有生意的。幾乎所有的店鋪又重新打烊。已經(jīng)出攤兒的小販們又紛紛收拾傢伙往回趕。

此時北京城成了雨的世界。

翁同龢到了軍機處,見幾間房都空落落的,只有看守太監(jiān)和幾個軍機章京在忙著整理文卷,見他進來忙都垂手請安。

點下頭翁同龢又問道:“禮親王呢?”

自甲申更樞之後,表面上大清國權力中樞中,新軍機以禮親王世鐸爲首,總署則以貝勒奕劻爲首,實際上則由甘爲太后所驅使的醇親王總攬一切,至於在更多的時候禮親王世鐸不過只是一個擺設。

“回大人話,”

一個軍機章京微笑道。

“禮親王,今個許是不來了……”

翁同龢一聽,只是略點下頭,在皇上親政,世鐸請解軍機大臣職,但太后不允,雖說還當著他的軍機大臣,但卻很少過問政事,或者說,很少主動插手政事,於是便又問道:

那章京連忙回答道:

“皇上在養(yǎng)心殿……”

他沒說完,翁同龢已轉身出了軍機處。

從軍機處到養(yǎng)心殿只有咫尺之地,翁同龢趕到養(yǎng)心殿垂花門外時,已是渾身雪白?;噬系馁N身太監(jiān)太監(jiān)王鑑見他進來,滿面堆笑迎過來打千兒,一邊忙著用衣袖拂去翁同龢身上些許雨水,一邊笑說:

“翁師傅!奴婢正要去傳旨,雪下大了,皇上說翁師傅就不必進來了。既然已經(jīng)來了,奴才這就回報皇上……”

說著貓手貓腳踏著腳跑了進去。翁同龢便在那裡站著,不一會王鑑已經(jīng)跑回來,呵著手道:“翁師傅,叫進呢!皇上在東暖閣……”

翁同龢只略向兩個侍衛(wèi)點頭致意,忙著跟了進來,便聽裡頭光緒的話聲:

“翁師傅嗎?進來吧!”

光緒的聲音顯得

“是!”翁同龢忙高聲答應了一聲。他一步跨進去,在外殿御座前略定了定神,趨步進了一旁的閣間,伏地叩頭道:

“臣見過皇上……!”

不待他說完,光緒便連忙說道。

“翁師傅免禮,賜坐!”

在太監(jiān)端來椅子時,翁同龢謝過恩後,方纔虛坐下,他擡起頭來,只見光緒坐在椅上,面前的桌上堆得幾本奏摺,旁邊還放著硃砂筆硯,不過,皇上似乎是在看書。

“翁師傅,您來的正好,我這正看這本《泰西策》,這本書確實不錯,將泰西諸事娓娓道來,尤以奧斯曼土耳其最爲引人,想當年土耳其自立國之來,長達數(shù)百年間其馬蹄便能使整個歐洲爲之震擅,然不過區(qū)區(qū)百年,其卻淪爲泰國諸強國盡相欺凌之弱國,其國運如此實在是讓人感嘆……”

光緒感嘆著土耳其,未嘗不是在感嘆著大清國,大清國可不也是如此嗎?甲申年間滿洲人以區(qū)區(qū)幾十萬人入主中原,成爲中原之主,而現(xiàn)在呢?這大清國的國運甚至尚不及土耳其,土耳其畢竟還有幾百年強國的積威在那,而反觀大清國,誰還拿大清國當成回事?

“不過,這土耳其亦尚知覺醒,其早在六七十年前,便已實施變法維新,就像那巴拉克達爾.穆斯塔法帕夏所主持的改革,剝奪了地方勢力的某些權力,恢復了素丹的權威,繼續(xù)推進變法維持……”

光緒的話,讓翁同龢深以爲然的點著頭,可不是嘛,那土耳其推動變法時,君權旁落地方,與現(xiàn)在的大清國何等相似,現(xiàn)在這大清國,可不也是這種情況嗎?

接著兩人又繼續(xù)談了起來,從土耳其的變法維新,一直談到日本的變法,就本心而言翁同龢還是傾向於保守,而他之所以支持洋務,甚至向皇上灌輸“維新”思想,最直接的原因是藉此同“後黨”爭權,或者說借“維新”樹立皇上的權力,現(xiàn)在中國已經(jīng)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若是新君能從變的角度盯衡大計,必然可爲一代明君,自然可收回旁落之權。

“……我們的國家、也不是不變啊,三十多年前,就開始了?!?

光緒如數(shù)家珍似的對翁同龢說道。

“同治元年曾國藩就在安慶設立軍械所、李鴻章就在上海設立制炮局了,後來有上海的外國語言文字學館、南京的金陵兵工廠、上海的江南機器局、福州的船政局、天津的誡器局、大沽的新式炮臺,乃至成立招商局,這些都是先朝同治時的變啊。即以本朝而論,從本朝元年舉辦鐵甲兵船、在各省設立西學局開始,後來設立電報局、鐵路、礦務局、武備學堂、北洋海軍……”

“皇上說得是?!?

翁同龢連忙點頭說道。

“大清國,這幾十年來,的確已經(jīng)開始變了,”

當然是在變,可皇上爲什麼,就不清楚,這變得是太后與後黨的那一羣人在變,而不是皇上在變,現(xiàn)在皇上要變,要成爲一代聖君。

“可是,咱們變的,多是在船堅炮利方面,但不是根本的,洋夷之長,又豈只限於“船堅炮利”,可即便是在船堅炮利方面,咱們也是學的如四不像一般,值此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大清國非得變法不可,當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爲原本,輔之以諸國富強之術。如此變法,咱大清國方纔能重振當年雄風,不爲外洋人所欺!伏請皇上聖裁?!?

光緒坐在寶座上,右手拇指支著下巴,其他四指揉著臉,他沉思著,作爲年青的皇帝,他渴望著像祖宗們一樣,成爲一代名君,而在內心深處,儘管對那位大姨媽恐懼至極,但是皇帝的自尊,卻讓他希望有一天,能夠成爲真正的皇帝。

從翁師傅過去的教導和帶來的書籍中,他對變法維新有了具體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變法維新是他奪回君權的機會,而皇帝想收回君權,就要去辦事,辦什麼事,能比得上變法維新之事?至少即便是那些後黨,也說不出個反對來——諸如李鴻章諸人他們不也是在變嗎?

但是變法維新需要新人、需要幫手,找誰呢?

翁師傅嗎?

想到這,光緒將視線投向了翁同龢,在他的身邊,或許只有翁師傅最值得相信,也只有他能夠相信了,這宮裡宮外,有多少人是太后的眼線?

“臣已經(jīng)太老了!老的不止臣年已六十五歲,老的是臣只能看到時代,卻己跟不上時代?!?

翁同龢舞臺出一副力不從心模樣,他之所以會這麼說,並不是說他不想主導變法維新,他又豈能不想主導此事?甚至早在去年,打出諸如洋務之類的牌時,他所想的便是以已爲主導,現(xiàn)在提出這變法維新,自然也是要獲得主導權,而在這朝中,誰的威脅最大,莫過於他的死對頭李鴻章,他現(xiàn)在的以退爲進,與其說是退,倒不是說是去阻死李鴻章可能獲得的主導權,畢竟那李合肥私下裡談著、行著變法,已經(jīng)多年了,他又焉能不想變法。

可對於翁同龢來說,這變法維新不僅僅只是讓自己功成名就的一個招牌,同樣也是樹立皇上權威的招牌。

“前一陣子臣向皇上介紹的《泰西策》,皇上也看了,不知皇上以爲此書如何?”

翁同龢的話,讓光緒一愣,難道……他連忙拿起書說道。

“翁師傅說的可是這唐浩然,此子西學洋才著實了得,能著成此書者,著實不簡單,連外國公使都加以稱讚者,此書又豈會有差?”

這本書確實不錯,每一次看到這本書,光緒都能從中悟到一絲道理——權力!看著泰西的皇上在賢臣的輔佐下,力挽狂瀾,重振家國雄風一幕,他內心中對權力的渴望便更加強烈了。

“唐浩然雖然年青,但其西學洋才確實了得,其於湖廣總督張之洞幕中時,不過數(shù)月間,便爲湖北開得年入數(shù)百萬兩之財源,且其於《泰西策》內,對殖產(chǎn)、辦學以至練兵,皆多加評述,即便是洋人公使,亦爲之嘆奇,言本國之專者亦不能極,其纔可想而言。雖唐浩然非進士出身,國朝學問亦是一般,但其洋才卻遠非他人所及,臣願冒死薦唐浩然入朝,爲皇上效力……”

那日唐浩然的那篇《日本變政考》以及於翁府中同其的一番長談,算是敲開了翁同龢的門,不僅僅是因爲他視皇上爲半子,更重要的是,在翁同龢看來,於朝中、甚至於國內毫無根基的唐浩然,無論如何都翻不出他的掌握,現(xiàn)在其與說是推薦唐浩然,倒不是說是翁同龢是在爲將來全面掌握變法維新之權所作的準備,至於唐浩然,不過只是在一旁出謀劃策,至多是試以推行罷了,總歸,到最後所有的這一切還是他翁同龢所主導的,

“唐浩然……”

光緒微微點頭,沒有說話。他緊咬著嘴角,向遠方望去。養(yǎng)心殿中,並沒有好的視野,好的視野,有賴於當國者的想象。養(yǎng)心殿西暖閣裡有一副對聯(lián),忽然從他心中冒起,那是:

惟以一人治天下。

豈爲天下奉一人。

作爲皇帝,天下已經(jīng)以一人奉他了,但是,天下已經(jīng)瀕臨絕境,如何治天下,他感到責任愈來愈重了。而更重要的是,在這紫禁城中,又有多少人真正視他爲皇帝?想到那日的噩夢,光緒的心頭一沉,看著翁同龢問道。

“翁師傅,那唐浩然現(xiàn)在身在於何處?”

(主角的雄起,這是一個問題,無語之所以加以鋪墊,是因爲清廷不可能因爲一書一言,而委其要差,一省巡撫之位,豈是一言所能相授?所以,需要一個契機,一個能讓主角出仕爲官的機會,而這個機會的背後,同樣還有光緒的心境變化。)(天上掉餡餅的好活動,炫酷手機等你拿!關注起~點/公衆(zhòng)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衆(zhòng)號-輸入dd即可),馬上參加!人人有獎,現(xiàn)在立刻關注dd微信公衆(zhòng)號!)

第353章 豐年第46章 根基第210章 好天氣第145章 起義第181章 潛伏第47章 武備學堂第48章 將離第231章 觀察員第246章 一路向西第296章 覺醒之日(上)第81章 大海的饋贈第134章 學習之道第214章 末日(下)第13章 連環(huán)套第160章 主子奴才第53章 北洋衙門第273章 待佳音第50章 海上之事第233章 謀略第123章 歷史的巧合第41章 碧雲(yún)寺第69章 海軍島第220章 沙皇的決斷第149章 日官第247章 私利第24章 合作第139章 失望第113章 國商第6章 將欲行第149章 日官第380章 德意志的決定第372章 何以應對第378章 不列顛的決定第290章 屠場第204章 拿回來第266章 分歧第159章 開啓大門第90章 下南洋第96章 日本的命運第96章 革命者第2章 三寸不爛且混飯第34章 求知識於世界第21章 賠罪第202章 所謂忠臣第33章 風雲(yún)微動第304章 天津雨第195章 突襲第373章 雖遠必誅第25章 慶記公司第198章 不同之處第36章 平壤第115章 內地之變第292章 代價第101章 板上之肉第33章 師與徒第128章 安納波利斯第266章 分歧第37章 太后的決定第363章 軍國民化第79章 演習第216章 交易(中)第12章 鴻門第347章 未來的選擇第75章 遊說第35章 騙亦有道第208章 炮壘第47章 武備學堂第130章 剪羊毛(中)第196章 國境線第199章 奇襲(下)第45章 無奈之局第55章 華陽洞第75章 遊說第47章 武備學堂第382章 最後的抉擇第131章 剪羊毛(下)第140章 由他們去吧第253章 法屬圭亞那第19章 捆綁第317章 自作聰明第167章 誘餌第74章 臺灣第4章 禍害第191章 犧牲第95章 謀劃第49章 百年大計第352章 劃時代的驚駭第245章 多佛爾的夜戰(zhàn)第380章 德意志的決定第56章 關內第154章 杭州義(下)第80章 參謀旅行第45章 無奈之局第286章 大決戰(zhàn)(一)第144章 新加坡盛宴第33章 風雲(yún)微動第21章 授田第10章 大連第166章 冒險第41章 碧雲(yún)寺
第353章 豐年第46章 根基第210章 好天氣第145章 起義第181章 潛伏第47章 武備學堂第48章 將離第231章 觀察員第246章 一路向西第296章 覺醒之日(上)第81章 大海的饋贈第134章 學習之道第214章 末日(下)第13章 連環(huán)套第160章 主子奴才第53章 北洋衙門第273章 待佳音第50章 海上之事第233章 謀略第123章 歷史的巧合第41章 碧雲(yún)寺第69章 海軍島第220章 沙皇的決斷第149章 日官第247章 私利第24章 合作第139章 失望第113章 國商第6章 將欲行第149章 日官第380章 德意志的決定第372章 何以應對第378章 不列顛的決定第290章 屠場第204章 拿回來第266章 分歧第159章 開啓大門第90章 下南洋第96章 日本的命運第96章 革命者第2章 三寸不爛且混飯第34章 求知識於世界第21章 賠罪第202章 所謂忠臣第33章 風雲(yún)微動第304章 天津雨第195章 突襲第373章 雖遠必誅第25章 慶記公司第198章 不同之處第36章 平壤第115章 內地之變第292章 代價第101章 板上之肉第33章 師與徒第128章 安納波利斯第266章 分歧第37章 太后的決定第363章 軍國民化第79章 演習第216章 交易(中)第12章 鴻門第347章 未來的選擇第75章 遊說第35章 騙亦有道第208章 炮壘第47章 武備學堂第130章 剪羊毛(中)第196章 國境線第199章 奇襲(下)第45章 無奈之局第55章 華陽洞第75章 遊說第47章 武備學堂第382章 最後的抉擇第131章 剪羊毛(下)第140章 由他們去吧第253章 法屬圭亞那第19章 捆綁第317章 自作聰明第167章 誘餌第74章 臺灣第4章 禍害第191章 犧牲第95章 謀劃第49章 百年大計第352章 劃時代的驚駭第245章 多佛爾的夜戰(zhàn)第380章 德意志的決定第56章 關內第154章 杭州義(下)第80章 參謀旅行第45章 無奈之局第286章 大決戰(zhàn)(一)第144章 新加坡盛宴第33章 風雲(yún)微動第21章 授田第10章 大連第166章 冒險第41章 碧雲(yún)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习水县| 宁阳县| 象州县| 镇安县| 江津市| 嘉祥县| 安吉县| 琼海市| 武强县| 安义县| 乌拉特中旗| 抚顺市| 彭州市| 固镇县| 松桃| 浦北县| 依兰县| 泗水县| 孝感市| 神农架林区| 商都县| 大安市| 望城县| 锡林郭勒盟| 忻州市| 蒙阴县| 察隅县| 莫力| 双辽市| 孙吴县| 塔河县| 疏勒县| 那坡县| 新安县| 通州市| 阜新市| 新竹市| 米脂县| 安化县| 应用必备| 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