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6章 義

中原的大江大河多是由西向東流動的,比如說長江、淮河、黃河等等,這種河流的特色若是在擁有現代化運輸工具的今天,或許並沒有多大的影響,但是在運輸工具極度落後的古代,卻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

古時多是北方征戰不斷,而南方富庶,這自然便需要將大量的軍事物質,特別是糧食源源不斷地自南方運往北方的軍事重鎮。古時陸上運輸工具只有騾馬大車和肩扛人挑,其運輸速度緩慢不說,運輸量又小而費用和消耗卻又十分大,往往運一袋糧食至北方,其費用便值兩袋糧食。而中原大江大河的東西走向又決定了這些物質不能利用水道運輸,是以世界上最長、開鑿時間最早的一條運河——京杭大運河便孕育而生。

據聞當年隋煬帝在開鑿這條運河之時,曾強徵了360萬人,不到一年,這360萬人便死了250萬人。正因爲如此,隋朝纔會在短短的三十幾年便灰飛煙滅,而使其滅亡的大運河,卻恰恰成就了唐朝的繁華。當然,在隋朝之時它的名字是通濟渠,而在宋朝,它只是被簡單地稱爲漕河。

我帶領著五艘車船,分載著兩千餘名水師軍士,過天宋水門,經錢塘江,便轉入了這條舉世聞名的大運河。看著身旁時不時經過一艘站著官兵的運糧船,我終於明白了爲什麼這條運河在宋朝時會被叫做漕河。漕者,水路運糧也。這些不斷地從各地運往臨安的糧食,正是宋廷向農民徵收的地租和田賦。趙昀說穿了也就一大地主,此時在我腳下的這條運河,卻正好方便了趙昀收租。真是一大諷刺,我嘆上一口氣,以往各朝都是利用這條運河將糧食運往北方的,而宋朝卻是恰恰相反。

“公子在想些什麼?”正在我亂想之際,一個熟悉的聲音在我的耳旁響起。

“蓮兒!”我難以置信地望著身旁穿著水手服的蓮兒:“你爲何也在船上?鄭言卻是去西川作戰,你……”

“蓮兒是在當心公子。”翠蓮關切地說道:“聽爹爹說,公子好似無心作戰,不知公子……”

“李大人必是對鄭言十分失望吧!”我避過翠蓮的眼神,心裡說不出是一種什麼滋味。

“不。”翠蓮搖了搖頭說道:“爹爹從來就沒有對公子失望過,否則他也不會將水師精銳盡皆交於公子之手了。”

“水師精銳?蓮兒說的是隨我而來的兩千水師?”

“不錯。”翠蓮笑道:“爹爹如此做卻是用心良苦,五萬水師不可能說走便走,增援西川也只能假借出巡爲名,是以爹爹才讓你帶上這兩千精銳。這兩千精銳個個都是忠勇兼備,卻是外界人稱神箭門的原班人馬。至於昨日之事,爹爹只是在奇怪,公子以往獨自身陷金國,甚至於數萬蒙軍包圍之中也能談笑風生,爲何昨日卻……”

“蓮兒相信命運嗎?”我苦惱地打斷了翠蓮的話,擡頭望著翠蓮的眼睛說道:“假若,我是說假若,假若大宋最終的命運便是被蒙古所滅,而我的所作所爲,卻加速大宋的滅亡,蓮兒說鄭言該如何做?是讓大宋快些滅亡,還是讓它再多堅持一些時日?”

“公子的話好生奇怪!”翠蓮呆愣了好一會兒才明白我話中的意思,她低頭沉呤了半晌,便若有所思地說道:“不若讓蓮兒來問上公子一個問題!倘若公子途中得遇一老者懸於崖中的一棵樹上,危在旦夕,公子救還是不救?”

“自然是救。”我想也不想便回答道。

“爲何?”翠蓮好似早已料到我會這樣回答一般:“公子可有想過,即便是公子將那老者救了上來,一老者茍生於世也只是徒耗錢糧而已。而公子卻是帶領數萬將士解救萬民於水火之中的一方大將,公子如此以生命之險將那老者救將上來,卻是值還是不值?”

“這個……”聞言我不由一愣:“鄭言倒也未曾想過值與不值,只是若不救那老者,於心不安。”

“蓮兒卻以爲值。”翠蓮堅肯地點了點頭道:“便是那老者沒有救上來,反爲其陪上了性命,也值。”

“這卻又是爲何?”聞言我不由大惑不解。

“若單論生死,確是不值。”翠蓮接著說道:“但這其中卻不只有生死,還有義,捨己救人之義,若將此義在大宋發揚光大,使得大宋百姓萬衆一心,又何愁大宋不強,何愁強敵不退?”

不錯,我點了點頭,心下不由想起了現代人所謂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這也正如翠蓮所說的。以物質文明的角度來看,有些事好像很傻、很荒唐,但其在精神文明裡卻有著不同尋常的價值,沒想到翠蓮這古人看得卻比我還要透徹。

“我等再來看公子的問題。”翠蓮對著我淺笑一聲道:“公子不妨將大宋比作那垂死的老者,然則公子知道該如何做了嗎?”

著啊,聽到這裡我不由茅塞頓開,大宋遲亡早亡都是亡,我怎麼能夠爲了能讓大宋茍延殘喘多些時日,而放棄救它呢!就算在我的努力之下,大宋最終還是亡了,甚至可能比歷史上亡的時間還要早,但至少我已努力抗爭過,也告訴世人我們是必須抗爭的。

史天澤、張柔、還有滅宋的張弘範,他們不都是漢人嗎!可身爲漢人的他們卻個個都是蒙軍滅宋的先驅。宋之滅亡不在於人不夠多,也不在於武器不夠先進,恰恰是在於他們的思想,在於他們沒有抵抗蒙古的決心和精神。當初一代文豪魯迅欲救國,先是以爲國民不夠強壯,便學醫以治其身,後來才發覺是國民的思想過於麻木,便棄醫從文以治其神。我雖不能像魯迅那樣以文章來喚想國民,但卻可以用自己的行動來告訴世人——寧爲戰死鬼,不做亡國奴。

第19章 淮河之戰(3)第64章 志同道合第71章 得勝歸來第30章 洛陽之戰(3)第13章 內政第17章 回成都第34章 楚州之戰(3)第26章 破鏡難圓第55章 南易北難第6章 王夔第45章 熊掌魚翅第33章 叢林追蹤(3)第8章 驚奇第49章 成都之戰(4)第29章 洛陽之戰(2)第3章 打草驚蛇第50章 歸降第17章 三峰山之戰(1)第9章 廣武軍第12章 撤圍第4章 火攻第2章 驅狼吞虎第10章 兄弟第14章 只羨鴛鴦第2章 接旨第24章 沉浮橋之戰(2)第48章 蔡州之戰(1)第33章 車船第2章 協同作戰第2章 驅狼吞虎第19章 逆轉民風第35章 凱旋歸來第58章 冉氏兄弟第4章 水調歌頭第41章 居庸塞第52章 圍城打援第50章 歸降第15章 出城第10章 兄弟第32章 楚州之戰(1)第13章 丁大全第58章 冉氏兄弟第12章 貪官第19章 三峰山之戰(3)第55章 蔡州之戰(8)第32章 燕京之戰(6)第3章 定計第17章 回成都第13章 襄陽第3章 演戲第54章 蔡州之戰(7)第43章 宋廷第28章 洛陽之戰(1)第17章 淮河之戰(1)第37章 使者第29章 爲帥之道第60章 天雄關第51章 蔡州之戰(4)第50章 歸降第21章 試射第40章 孟珙第5章 閱兵第9章 劫殺第50章 智破蒙軍第2章 驅狼吞虎第12章 燕兒第10章 軍器監第35章 釣魚城之戰(3)第51章 釣魚城之戰(19)第52章 釣魚城之戰(20)第29章 水中之火第42章 士氣之戰第41章 釣魚城之戰(9)第18章 財有定數第54章 蔡州之戰(7)第53章 奇襲劍門關(1)第41章 釣魚城之戰(9)第31章 藏軍洞第18章 宋不犯我,我不犯宋第60章 成都之戰(15)第48章 巫術第29章 寶靈山第36章 長城第12章 驗弓第19章 脫險第35章 女直第8章 試探第66章 利州之戰(1)第31章 洛陽之戰(4)第70章 利州之戰(5)第18章 淮河之戰(2)第27章 糧食第56章 釣魚城之戰(24)第52章 釣魚城之戰(20)第13章 襄陽第21章 三峰山之戰(5)第59章 成都之戰(14)第7章 賈似道第30章 比拼
第19章 淮河之戰(3)第64章 志同道合第71章 得勝歸來第30章 洛陽之戰(3)第13章 內政第17章 回成都第34章 楚州之戰(3)第26章 破鏡難圓第55章 南易北難第6章 王夔第45章 熊掌魚翅第33章 叢林追蹤(3)第8章 驚奇第49章 成都之戰(4)第29章 洛陽之戰(2)第3章 打草驚蛇第50章 歸降第17章 三峰山之戰(1)第9章 廣武軍第12章 撤圍第4章 火攻第2章 驅狼吞虎第10章 兄弟第14章 只羨鴛鴦第2章 接旨第24章 沉浮橋之戰(2)第48章 蔡州之戰(1)第33章 車船第2章 協同作戰第2章 驅狼吞虎第19章 逆轉民風第35章 凱旋歸來第58章 冉氏兄弟第4章 水調歌頭第41章 居庸塞第52章 圍城打援第50章 歸降第15章 出城第10章 兄弟第32章 楚州之戰(1)第13章 丁大全第58章 冉氏兄弟第12章 貪官第19章 三峰山之戰(3)第55章 蔡州之戰(8)第32章 燕京之戰(6)第3章 定計第17章 回成都第13章 襄陽第3章 演戲第54章 蔡州之戰(7)第43章 宋廷第28章 洛陽之戰(1)第17章 淮河之戰(1)第37章 使者第29章 爲帥之道第60章 天雄關第51章 蔡州之戰(4)第50章 歸降第21章 試射第40章 孟珙第5章 閱兵第9章 劫殺第50章 智破蒙軍第2章 驅狼吞虎第12章 燕兒第10章 軍器監第35章 釣魚城之戰(3)第51章 釣魚城之戰(19)第52章 釣魚城之戰(20)第29章 水中之火第42章 士氣之戰第41章 釣魚城之戰(9)第18章 財有定數第54章 蔡州之戰(7)第53章 奇襲劍門關(1)第41章 釣魚城之戰(9)第31章 藏軍洞第18章 宋不犯我,我不犯宋第60章 成都之戰(15)第48章 巫術第29章 寶靈山第36章 長城第12章 驗弓第19章 脫險第35章 女直第8章 試探第66章 利州之戰(1)第31章 洛陽之戰(4)第70章 利州之戰(5)第18章 淮河之戰(2)第27章 糧食第56章 釣魚城之戰(24)第52章 釣魚城之戰(20)第13章 襄陽第21章 三峰山之戰(5)第59章 成都之戰(14)第7章 賈似道第30章 比拼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阳县| 东兰县| 贡嘎县| 大足县| 宁河县| 天等县| 阿勒泰市| 建水县| 汤阴县| 隆德县| 兴化市| 肇州县| 湘乡市| 静宁县| 义乌市| 遂川县| 遂宁市| 林口县| 上杭县| 大余县| 清苑县| 庄浪县| 崇阳县| 姜堰市| 庆阳市| 德清县| 绥化市| 井陉县| 洞口县| 南城县| 屯昌县| 卫辉市| 布尔津县| 九龙坡区| 凤山市| 汶川县| 金坛市| 汕头市| 和龙市| 弥渡县| 突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