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7章 回成都

哨騎,做爲冷兵器做戰時主要的偵察、通訊工具,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快速偵察的方法,這種方法便類似於我們現代的接力。雖然大宋的馬匹無論是速度還是耐力,都無法與其它鄰國相比,但是兩百哨騎已足以讓他們以接力的形式,不分晝夜地將驍騎軍原本來回要走六日的路程,縮短到了兩日半,這其中還包括這些哨騎在黃河一帶巡視的時間。

哨騎帶回來的結果,果然不出我和徐格的意外,黃河一帶並沒有任何金國殘餘集結。這條消息至少讓我們知道到了兩點,一:汪世顯並沒有像他所說的那樣,和完顏守緒一起在黃河一帶收攏殘兵。二:汪世顯已經不在黃河一帶了。因爲據徐格所說,汪世顯已收攏了過萬的殘兵,若他還在西川,那麼在平坦的黃河流域,這過萬人是很難逃得過騎哨的眼睛的。

結合這兩點,我與徐格不得不承認了一個我們極不願承認的事實,那就是汪世顯已擄著完顏守緒北上進入蒙境了。當然,燕兒卻不願承認這一點,但從她整日以淚洗面我也可以看出,她心裡很明白這已是再也無法挽回的事實了。

成都初冬的早晨,冷風中略帶著幾分寒意。遠山、近郊都蒙上了一層濃濃的水霧。天色漸漸放亮,地上凍結了一夜的冰霜,慢慢地開始溶化了,霎時便又是一陣水霧從地面升騰而起。眼前盡是白茫茫的一片,卻好似身在一個充滿了蒸汽的大蒸蘢裡。

自從大宋封我爲西川置制使,而且確定了汪世顯投蒙之後,我不得不將防禦的重點再次轉向了成都。冬季對蒙古一方的防禦本不必如此緊張,因爲在冬季,蒙古的戰馬根本就無法得到充足的草料,所以蒙古出兵的時間大多選在草美馬肥的夏、秋季。而在這寒冷的冬季,蒙古騎兵還不知躲在哪裡養精蓄銳呢!但是在瞭解了汪世顯的情況後,卻不得不讓我將大部分的兵力轉移到了成都。

據徐格所說,汪世顯素以“秦、鞏之豪”著稱,當他身爲金臣之時,便與川邊的回回和洮、岷、疊宕等十八族交往甚密。而我記得史上的汪世顯,正是在投蒙之後,利用蒙軍的威勢和自己與這些少數民族的關係,勸說了這些少數民族投蒙,從而形成了一支攻川的主力。

所以我不得不分批將原本分佈在長江一線上的兵力,大部都撤回成都。這又很快就讓我看到了另一個缺點,我可用的將領實在太少了。爲了面對有可能在冬季就要來臨的汪世顯大軍,我不得不將王堅、李庭芝等我熟悉的將領一古腦地調往成都。而留守長江一線城池的將領大多都是臨時提拔的,只有戎州因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才讓王夔的廣武軍鎮守著。不僅如此我還留了五千民兵在戎州助王夔守城,因爲戎州此時可以說是成都與其它城池的樞扭了,戎州若失,那麼成都很快就會成爲一座孤城。

部隊的頻繁調動讓我有一種倉促應戰的感覺,但這卻又是毫無辦法的事,兵力和將領的不足,並不是一日兩日就可以解決的事。現在的我,每日都好像在跟時間賽跑著。我要用最快的速度組建出一支高素質的部隊,要趕在我們被蒙軍或是大宋扼殺在搖籃中之前。

“屬下參見置使大人。”徐格應我的召喚,很快就來到了我的營帳之中。

“燕兒的情況怎麼樣了?”我收回望向窗外的目光,轉身隨口問道。

“燕公主還是整日哭泣不止。”徐格臉上露出些不忍的神色,說道:“置使大人是不是該……”

不等徐格說完,我便舉手製止了徐格繼續說下去,說道:“鄭言此次請徐先生來,是想求教先生一些有關如何管理內政之事。徐先生在金國任軍師多年,想必知之不少吧。”

自從王夔以紅襖軍爲例提醒我之後,內政問題一直就有如梗在我喉嚨中的一根魚骨,不吐不快。因爲我知道這個問題若是不解決,西川就不用說南拒大宋北擋蒙古這種大話了,只需時日一久,西川自己便會被內亂拖垮。所以在此時,我最當心的倒不是汪世顯,而是如何治理好西川的各個城池,特別是佔了西川大部分人口的成都。

“回置使大人。”見此徐格臉上露出些少許不自然的表情,他顯然是對我這樣對待燕公主有些看不下去,所以語氣中略帶不滿地說道:“朝廷管理內政,自是由三省六部,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和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管理。”

“哦,還有這許多名堂。”聞言我不由一愕,大感頭疼地說道:“倘若只是管理西川,想必用不著如此多的部門吧。”

“這便要看置使大人如何看待西川了。”徐格說道。

“此話怎講?”

“若是大人將西川看作大宋的一部分,那麼這些都用不著大人操心。”徐格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因爲朝廷不久之後便會派上大量的官員入川,前來管理這些事。這批官員,也許便是當初從西川逃出的官員。”

“他們還能做官嗎?”聞言我不由疑惑地說道:“臨陣脫逃的大罪,他們難道便不用擔了?”

“鄭置使此言差矣!”徐格臉上略帶驚奇地看了我一眼,說道:“若是武官,則想當然便是被革職查辦。但對於文官,大宋歷來都是刑不上大夫,即便是趙彥吶這樣的欺君大罪,也無非只是發配了事。而像臨陣脫逃之類的,大不了便是降上一級罷了。”

“原來如此。”聽到這裡我暗自搖頭,在宋朝這文、武官員的待遇差別還不是普通的大。同時我心中暗想,若還讓這些聞蒙風而逃的人回到西川做官,那麼我這制置使也就不用當了,所以我冷笑一聲說道:“若我不這麼看呢?”

第5章 湍灘第44章 奔赴前線第13章 沈澈出逃第40章 釣魚城之戰(8)第48章 蔡州之戰(1)第33章 燕京之戰(7)第38章 入川第33章 燕京之戰(7)第51章 蔡州之戰(4)第47章 分而制之第59章 成都之戰(14)第18章 財有定數第20章 淮河之戰(4)第13章 襄陽第6章 順流而下第39章 下等人第19章 三峰山之戰(3)第18章 宋不犯我,我不犯宋第45章 釣魚城之戰(13)第22章 火攻第16章 出征第57章 漏網之魚第50章 釣魚城之戰(18)第41章 釣魚城之戰(9)第62章 震天雷第47章 分而制之第43章 潰軍第49章 成都之戰(4)第24章 殺戒第19章 前途第18章 火藥第3章 定計第50章 智破蒙軍第3章 臨安的樂觀第57章 漏網之魚第31章 洛陽之戰(4)第7章 湍灘之戰第5章 鄞人第3章 臨安的樂觀第57章 蔡州之戰(10)第26章 義第44章 紐璘軍第9章 國用司第5章 脫險第48章 成都之戰(3)第50章 釣魚城之戰(18)第26章 義第38章 比試第52章 釣魚城之戰(20)第43章 宋廷第32章 制船廠第23章 治軍之道(2)第29章 寶靈山第33章 車船第33章 楚州之戰(2)第25章 驚變第17章 洛陽之戰第2章 面聖第52章 圍城打援第40章 丁黼第45章 釣魚城之戰(13)第68章 利州之戰(3)第20章 李寶第37章 與民生息第64章 志同道合第8章 湍灘之戰(2)第29章 水中之火第48章 攻城第72章 特使第47章 釣魚城之戰(15)第22章 火攻第10章 漏算第23章 請降第11章 誣陷第38章 聖旨第8章 楚州攻略(1)第7章 權相史彌遠第67章 利州之戰(2)三十七章 陣法第15章 出城第9章 楚州攻略(2)第40章 滑雪第13章 內政第5章 湍灘第34章 楚州之戰(3)第11章 初試弓箭第2章 爭論第56章 軍心第52章 成都之戰(7)第23章 請降第49章 思想鬥爭第53章 成都之戰(8)第56章 蔡州之戰(9)第8章 驚奇第21章 北伐第47章 分而制之第2章 面聖第14章 三冗第50章 智破蒙軍第5章 脫險
第5章 湍灘第44章 奔赴前線第13章 沈澈出逃第40章 釣魚城之戰(8)第48章 蔡州之戰(1)第33章 燕京之戰(7)第38章 入川第33章 燕京之戰(7)第51章 蔡州之戰(4)第47章 分而制之第59章 成都之戰(14)第18章 財有定數第20章 淮河之戰(4)第13章 襄陽第6章 順流而下第39章 下等人第19章 三峰山之戰(3)第18章 宋不犯我,我不犯宋第45章 釣魚城之戰(13)第22章 火攻第16章 出征第57章 漏網之魚第50章 釣魚城之戰(18)第41章 釣魚城之戰(9)第62章 震天雷第47章 分而制之第43章 潰軍第49章 成都之戰(4)第24章 殺戒第19章 前途第18章 火藥第3章 定計第50章 智破蒙軍第3章 臨安的樂觀第57章 漏網之魚第31章 洛陽之戰(4)第7章 湍灘之戰第5章 鄞人第3章 臨安的樂觀第57章 蔡州之戰(10)第26章 義第44章 紐璘軍第9章 國用司第5章 脫險第48章 成都之戰(3)第50章 釣魚城之戰(18)第26章 義第38章 比試第52章 釣魚城之戰(20)第43章 宋廷第32章 制船廠第23章 治軍之道(2)第29章 寶靈山第33章 車船第33章 楚州之戰(2)第25章 驚變第17章 洛陽之戰第2章 面聖第52章 圍城打援第40章 丁黼第45章 釣魚城之戰(13)第68章 利州之戰(3)第20章 李寶第37章 與民生息第64章 志同道合第8章 湍灘之戰(2)第29章 水中之火第48章 攻城第72章 特使第47章 釣魚城之戰(15)第22章 火攻第10章 漏算第23章 請降第11章 誣陷第38章 聖旨第8章 楚州攻略(1)第7章 權相史彌遠第67章 利州之戰(2)三十七章 陣法第15章 出城第9章 楚州攻略(2)第40章 滑雪第13章 內政第5章 湍灘第34章 楚州之戰(3)第11章 初試弓箭第2章 爭論第56章 軍心第52章 成都之戰(7)第23章 請降第49章 思想鬥爭第53章 成都之戰(8)第56章 蔡州之戰(9)第8章 驚奇第21章 北伐第47章 分而制之第2章 面聖第14章 三冗第50章 智破蒙軍第5章 脫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汕头市| 佛教| 东平县| 昌吉市| 武夷山市| 马龙县| 浪卡子县| 健康| 镇宁| 阿荣旗| 贡觉县| 安龙县| 南乐县| 佛教| 兴海县| 任丘市| 偏关县| 武宁县| 西城区| 老河口市| 临沧市| 阳泉市| 黔东| 曲靖市| 山东省| 赤壁市| 毕节市| 盐源县| 余庆县| 两当县| 镇赉县| 滦平县| 洪江市| 沙河市| 偃师市| 盐池县| 岐山县| 大英县| 双峰县| 东山县| 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