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帝於孝陵祭祖的時候,蘭州的剿滅戰爆發。
如預料的那樣,張獻忠作爲先鋒,所部5野戰軍端著火銃組成方陣壓過去,遠能射,中程又有手雷,近了還有銃刺防禦。
攻破1座簡陋營壘,警役嶽文魁所部無甲手持*緊隨其後,*太長了,都是軍士兩人面對面站立,相互拔刀。
雙手揮舞5尺、7尺長的*,如刀牆前進,佐以銃兵,首陣告捷。
梅之煥所部抵達前,扎虎部按期反正,狠狠捅了各小部落1刀子,直接捅斷腰窩子。
兩軍交戰,小股兵力反戈都是極爲損耗士氣的,更別說最大的那部分反戈,基本上是1場屠殺。
張獻忠尺長鬍須泛黃,混戰時帶著2餘名選鋒士不斷突擊,連斬3酋,他本人又高瘦,奔襲如風,此戰之後軍中以黃虎爲綽號稱呼他。
嶽文魁所部是張獻忠所部的肉盾,卻放棄甲盾以攻對攻,讓軍中攻守合1的配備理念受到衝擊。以攻代守,*取代長槍與銃兵合編是1種新理念,引發梅之煥與陝西都司興趣,開始討論可行性。
現在的火器,相對於3年前有質的變化,軍中去鎧甲的想法越來越強。
之前搞鎧甲是因爲面對建奴重甲部隊缺乏肉搏勇氣,不得已推出重甲部隊來抗線。此時火器更強,單純的火銃戰線9能平推,佐以炮兵壓陣,車兵迂迴抄擊,都覺得沒必要維持重甲部隊。
畢竟鎧甲的製造、保養都是很花錢的。
北端蘭州戰事了結的同時,甘肅總兵駐紮在西寧的賀虎臣部向東,4川赴秦部隊兩個營從階州武都向西,總共3個營的兵力開始向岷州衛兩河口寨迂迴。
後方抽調的部隊跟進,與朵乾土司聯軍的戰事也快落幕了。
而葉爾羌汗國汗庭的援軍抵達吐魯番,也在討論著奪取嘉峪關,9食甘肅的計劃。
鳳陽府孝陵,朱弘昭祭祖完成後,檢閱孝陵衛。
相對於各處荒敗的衛所制度,孝陵衛建制保持的很好,畢竟誰也不敢對孝陵衛的軍田動手。對於孝陵衛的困難,鳳陽府也不能幹看著。所以,孝陵衛是天下衛所制,保持的最好的1個衛所。
昌平帝陵那裡有守陵淨軍,山東也有安陵衛兩支野戰編制。孝陵衛也正式納入野戰軍編制,出丁員組成孝陵營,作爲地方戍守機動兵力。
抵達南京的相府成員於南京文淵閣辦公,在南通州審案期間,江南各地9吹鼓南巡之偉大,想請朝廷開恩科,舉行鄉試。
鄉試在各省省城舉行,凡本省生員與監生、廕生、官生、貢生,經科考、歲科、錄遺合格者,均可應試。逢子、午、卯、酉年爲正科,遇慶典加科爲恩科,考期在8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
中試稱爲“舉人”,第1名稱“解元”第2名稱爲亞元,第3、4、5名稱爲經魁,第6名稱爲亞魁。中試之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凡中試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再有1日9是7月初1,1個月時間能完成鄉試準備工作?
可以,完全可以。
這事情要怪皇帝,好端端的將上半年的閏月改成冬月,導致今年的只能過個9月十5中秋佳節……
足足兩個月的時間可用,通知考生,擬定題目,選拔考官等等事情,1個月的時間足以完成。
“難,即是恩科,9該南北1體。偏遠地區,考生趕場不及,必然生出非議?!?
葉向高說著扶了扶鼻樑上眼鏡,垂頭看著桌上下面交上來的提案,也覺得麻煩。明年是鄉試年,秋闈鄉試後,9是來年的春闈會試,殿試。
掃著相府成員,葉向高輕拍桌上提案,咚咚作響:“兩月時間於天下而言遠遠不夠,恩科乃是大慶,沒有3月時間難以完成。再者,豈能只在3吳開恩科?這懷的是什麼心思?眼中、胸中,可還有天下各省?”
開什麼玩笑,江南的矛盾勉強壓下去,朝廷已經表現出了足夠多的容忍,現在蹬鼻子上臉,還要給江南開恩科。
沒錯,大明與3吳、南京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種種關係,這裡是龍興之地。天子南巡抵達南京,開恩科是應該。道理上是如此,可這個龍興之地,之前是怎麼對待南巡的?
逼得天子儀仗在山東逗留,導致行程規劃延誤,現在皇帝在外面急著趕路,都好意思提開恩科?還單獨給3吳地區開恩科?
都想撈好處想著當官想瘋了!
如果3吳表現的乖順1點,恩科的事情在離開北京前9能訂好???吳當時的表現,朝廷做出的預案是打板子,不是給糖!
現在看到板子都乖了,又想要糖,世上哪有這麼好的事情?還想著吃獨食……
朝中官員本9被被南人佔了7成,現在還想著增加機率,開什麼玩笑?江南籍貫的官員數量再往上升,那9不是好事情,而是壞事!
官員籍貫比例是個比較蛋疼的東西,北方出官大省是河南、山西和北直隸,山西兩條腿都被打折了,北直隸很多考中的進士又是北方客籍,祖籍還是江南,畢竟不是祖上遷移過來的,9是官員子弟。所以,官員籍貫方面,朝廷殺的再狠,還是南方佔有極大優勢。
南方又分爲江南、西南和東南,首相、次相是東南人,右相又是山東人,對於消減江南這地方的官員比例,他們是支持的,從公私兩方面來說,都是支持的。
官員出身的平衡性很重要,如果再繼續這樣江南獨大,南方獨大,可能兩代人以後又會變成老樣子——江南、南方繼續喝全國的血。
唔,喝起來還是不錯的,可形勢不同,將府多是北方的,人家握著刀子,搞腦力算計拼不過你,逼急了會拿刀子砍你!
朝廷是天下人的朝廷,你江南人想變成江南朝廷,這是會出大問題的,各地方不比以前,現在都是有刀子的!
也活該,南軍自渾河血戰之後,9徹底廢了。
南軍的骨幹是浙江義烏人,朝中也想重建南軍,建軍首在優質兵員。義烏人已經把血流光了,義烏知縣3番兩次給朝廷上摺子,真的沒兵員了,再抽整個義烏人青壯9會斷層。
難道江南3吳9沒別的兵員了?真的沒有,義烏人是浙江人、江南人中的異類,這個異類爲朝廷世代流血已經流光了。江南百姓寧願去打工,也不會去當兵!
結果9是現在這德行,南京大營裡面的兵馬,多是江北淮泗人。廣西的土民會跑到南京投軍,可近在咫尺的3吳人卻沒幾個願意從戎。
青州軍團更是以山東人爲主,整個江南地區沒有自己的子弟兵!更沒有北方那樣大面積的退伍老軍,這也是南明跪得很乾脆的原因,空有物資,卻缺少軍事骨幹。
3吳,這是1個很大很籠統的範圍,是江南的另1個稱呼,代表大吳主義,與大4川主義1樣。會稽郡1分爲3,9是3吳的最初說法。
隨著江南開發,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文化璀璨之後3吳籠統的範圍開始擴大。蘇杭人表示自己的3吳人,湖州、常州共飲太湖水,自然也是3吳人。
別說南直隸和浙江,9連江西人也覺得自己是3吳人……
這是個集體,形成優勢後周圍的府縣都想加入這個集體。
9像後世太倉嘉定併入上海,立馬9改口說‘啊啦是上海人’1樣。
葉向高反駁的意思很明確,史繼偕也開口:“形勢上,已來不及開恩科。若只開江南1地,這是故意製造隔閡,不利於天下人心安穩。所以,此類不公允的提案,以後提的時候多用心。朝廷不是1家之朝廷,凡事做之前,要多多衡量?!?
下面的提議,葉向高這個首相反對,9絕無通過的道理。作爲老搭檔,史繼偕不能讓葉向高1個人抗壓力,必須要站在1起用時間來不及,公正公允兩個藉口給駁回去。
右相鍾羽正也開口道:“這件事情說小了是1次試探,說大了是本性難改。朝廷管著各處,衆口難調,能做的9是守身嚴正不偏不倚。故而,本相支持國相?!?
開什麼玩笑,龍興之地是我大山東好不好,山東緊挨著南直隸,你們要在南直隸、浙江開恩科,竟然忽略我大山東,怎麼能通過?真當咱這個右相是擺設?
秦良玉這個左相不願摻合這些事情,見這3個老頭兒意見統1,開口9說了個兩個字:“附議。”
抵達南京後,秦良玉心情非常好。這裡沒有北方那麼多的特殊目光,在這裡有1種回家的感覺。南京各處大街上都是自由出門的女子,沒有北方鮮明的男尊女卑現象。
在這裡,秦淮名妓常來拜訪,讓秦良玉感受到了真正的尊重,來自民間的尊重。
在北方,官場上人不敢得罪她,真正尊重她的只有軍中將士。民間輿論對她而言是充滿惡意的,儘管民間女子仰慕推崇她,可北方民間女子沒有多少發言力。
不像南方,南京評事街上的輿論根本比不上秦淮,秦淮上的輿論力是極大的,她們給了秦良玉非常大的支持。
這個大將軍、左相,秦良玉不知道自己能做多久,她不怕皇帝嫌她累贅,而是擔心自己頂不住壓力而逃避。
到了南京後,秦良玉信心爆棚,在這裡她可是有著大明此時第1的輿論集團支持,誰再敢嘰歪,秦淮上的粉絲團,9能替她淹沒那些嚼舌頭的小人。
於是,懷著種種動機的1次請開恩科的活動,因缺少代言人而宣告失敗,連複議的餘地都沒有。
輕咳兩聲,列席相府會議的南直隸巡撫、應天府巡撫、應天府尹3人中,應天巡撫張鶴騰起身,將手裡1疊謄抄的摺子遞給中書舍人,由這些舍人發放各處。
依照北京慣例,直隸巡撫、京師巡撫、府尹都有資格列席旁聽會議;南京留守兵部尚書孫傳庭進入相府,兵部戎政尚書是崔景榮,孫傳庭只能旁聽會議。
南直隸巡撫提的是開恩科,現在是應天巡撫張鶴騰的提議,要對秦淮河下手。
十里秦淮河9在南京南城,貼的很近。這不是關鍵,關鍵在於秦淮河北岸是山川壇、天壇,再北9是神烈山孝陵。以前沒人管,又方便生活,9那麼鶯鶯燕燕稀裡糊塗過來了。
現在天子入南京,秦淮上的業務,也該整頓整頓,每日夜裡這裡通宵達旦,還怎麼讓神烈山上的孝陵安穩睡覺?
唔,9是怕皇帝以此開刀,進而將南京周圍的產業進行1番大整頓。毫無疑問,南京的地皮南巡以來升值極快,憑空生出很多錢,若是整頓1番,錢可9沒了。
自己自覺整頓,與等皇帝來整頓,是兩個概念。是丟錢和丟命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