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十二章 聯(lián)金扶漢之策

馬政雖然沒能見到金主,但在金國地方大員處得到確切消息,心中已安。楊樸大擺宴席,除了盧克忠等官吏、管寧學(xué)舍的儒生外,又有劉介、黃旌等商人作陪。

馬政聽說黃旌是泉州黃家的人,忙問他如何會在此處。黃旌道:“當(dāng)日我本要去高麗,被海風(fēng)吹到這裡,幸蒙津門軍民接濟,方保平安?!闭f著向馬政使了個眼色,馬政會意,不久推醉,楊樸便派人送他回驛館,黃旌也即告醉,悄悄尾隨而來。

四下無人時,馬政問黃旌道:“你可是受我朝官員委派至此?”

黃旌忙道:“大人明見!小人此來雖非領(lǐng)得官家文書,但實是藉著做生意,有心爲(wèi)大宋出力?!?

馬政讚了他幾句,又道:“此次北來,多虧你家船隻引路。”

黃旌道:“這是大宋子民的本份!”猶豫了一下,問道:“小人一介草民,本不該過問國家大事。只是怕大人初次到此,被別國人欺瞞。小人來津門日久,多知此間虛實,因此斗膽問問大人此行見聞?!?

馬政也不疑他,將來津門後的遇合擇其要者與黃旌說了。黃旌聽完道:“小人只見過楊大人一次,不知深淺。至於盧刺史倒是個厚道人。聽大人所言,果然未曾受欺。只是有一事或甚重大,不知大人知否?”

馬政問是何事,黃旌道:“小人聽說遼南都統(tǒng)折大將軍和他的幾個異姓兄弟,以及他所部直系人馬,本來都是漢人,不是女真!”

馬政聽得大吃一驚,問道:“此事確實麼?你從哪裡聽來?”

黃旌道:“折大將軍留在津門的舊部都自稱漢部,對於自己原來是漢人的事情並不諱言,而且還引以爲(wèi)榮。大人,依你這些天在津門的見聞,覺得這個地方如何?”

馬政沉吟道:“這裡和起我大宋的繁華都會自然沒得比,然而在北鄙能有這般氣象已是不錯了。難得的是往來禮貌,宛如我朝?!?

黃旌拍手道:“照啊!遼東本已僻遠,那女真更是蠻荒,如何懂得這些?小人聽說,女真開國後一切建制,都是這位折大將軍主持的。據(jù)說這位折大將軍還很年輕,他之所以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nèi)裂土封侯,除了因爲(wèi)娶了大金先主的公主,更是因爲(wèi)他在政事軍務(wù)上都有極大的功勞?!?

馬政道:“朝廷原本以爲(wèi)女真只是一個普通的夷族,沒想到裡面還有這樣一番曲折?!?

黃旌又道:“大人,小人不敢妄測朝廷聖意,但聽說這折大將軍就是在會寧也常穿漢家服侍,平素讀的也都是中國之書。看他對我們這些大宋商人都善加看護,就知道他必有親宋之心。若朝廷能早開榷場,多派商隊、士子來津門,讓他身沐我大宋天子隆恩,則將來於國事或有出人意表的驚喜!”

馬政聽得入神,正想多問一些折彥衝的事情,黃旌已經(jīng)站起來道:“小人進來已經(jīng)許久,想來得告辭了,否則只怕有些不便。”

馬政醒悟過來,道:“正當(dāng)如此。”才站起來相送,忽然想起一事道:“不如你和我一起回京,以備聖上問詢?nèi)绾危俊?

黃旌聽得頗爲(wèi)心動,然而想起楊樸對自己的囑咐,只好道:“若能得見聖上,那實是小人幾生修來的福分!只是小人若就此隨大人而去,如果被金人窺破了機關(guān),只怕小人以及黃家再難在津門立足。橫豎大人必然再來,不如讓小人留在這裡,以備接應(yīng)。”

馬政見他說的有理,又誇讚了他幾句,送他出門。他在津門又留了一日,楊樸派人來道:“我部天文司的官員說這幾日海風(fēng)海浪正好出航,若明日風(fēng)雲(yún)無變,便請貴使上船如何?”

馬政答應(yīng)了,收拾行裝,第二日上船出海。這次在前導(dǎo)航的卻是漢部的水師。由津門到登州,風(fēng)向正好,果然是朝發(fā)夕至!馬政踏上登州地面後心道:“出海之前只道是九死一生,沒想到兩地其實不過一二日路程罷了!只要有好船家好天氣,來去津門倒也不難?!?

漢部水師的那官員是原歐陽適的副手劉七,這人本來就是個鬼靈精,經(jīng)過數(shù)年曆練早已能獨當(dāng)一面,歐陽適南下後便留他在楊應(yīng)麒身邊助理海務(wù),楊應(yīng)麒知道劉七就能力而言幾乎就是歐陽適的影子,因此這次便派他來幹這件大事。

送馬政下船後劉七道:“馬大人,下官奉命到此,想要先在登州歇船,好等馬大人換了國書回來再接天使北上。只是得請馬大人與登州地方官員打聲招呼,別把我們當(dāng)海盜纔好?!?

馬政道:“這個自然?!边M城來見登州知州王師中,王師中見了他又驚又喜,問他怎麼回來得這麼快。馬政將津門的見聞跟他略說了一遍,王師中道:“津門的事情我雖然略有耳聞,卻以爲(wèi)是那些漁民妄作的胡說,沒想到真有此事?!?

馬政問道:“你知道此事?之前如何不說?”

王師中道:“民間有諺道:‘一到津門,金銀滿盆’。我原來以爲(wèi)不過是市井妄語,國務(wù)當(dāng)前,沒覈實的事情哪裡敢隨便說出來?”

馬政又給他引見了劉七,劉七按品階與王師中相捋。雖然彼此不同國家,但既然朝廷有通好女真之意,王師中自然以禮接待。劉七說起暫時停泊一事,王師中道:“貴邦派水師護

送我朝使者歸國,足見友誠。讓船隻入港避風(fēng)自是應(yīng)有之意?!?

馬政又邀劉七入京,劉七道:“此事未曾奉命,不敢妄自主張。”王師中嘆其忠直,便請他在城中居住,以待馬政歸來。劉七也不推卻,只是每日定要去海邊巡視船隻兵員。漢部水師紀(jì)律嚴(yán)謹(jǐn),並無擾民之事,偶爾派人入城買賣日用貨物也都十分守規(guī)矩。登州人因見了知州大人的告示,又見這幫人說話行事和自己沒什麼兩樣,廝混日久,漸漸便習(xí)以爲(wèi)常。

馬政一行人還沒到達汴京,楊應(yīng)麒的奏表、書信卻已經(jīng)分別到了阿骨打和折彥衝手上。

阿骨打召折彥衝問話,折彥衝道:“與宋交好,對我大金甚是有益。一來可以通商買茶,二來可以聯(lián)宋攻遼。”

吳乞買道:“我們都知道那是你父母之邦,既然彼此都仇大遼,建交通問也是好事。只是應(yīng)麒爲(wèi)何要將宋國使者趕回去?這什麼國書詔書又有多大區(qū)別?”

折彥衝道:“詔書是上對下,君對臣。宋朝來通問,當(dāng)用國書。大宋多半消息阻隔,不知道我大金已經(jīng)自立,因此待我如北國一節(jié)度使!”

吳乞買道:“原來如此!那是該趕他們回去!”

折彥衝道:“大遼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若能與大宋南北夾擊,實有大利!”

阿骨打道:“大宋乃天下第一國,若趙家官人能以待大遼之禮來下國書,也是一件好事!彥衝,宋人的事情你最清楚,就交給你去辦吧?!?

金天輔二年,大宋改元重和。

馬政顧不得回家過年便匆匆向汴京趕來,時當(dāng)正月,雖然天下衰疲,汴京卻一片歡慶。馬政當(dāng)晚入城,第二日大內(nèi)便傳詔命他火速入宮。

馬政入殿之時,只見臺首蔡京、太保童貫、太宰鄭居中、宣和殿大學(xué)士蔡攸等重臣,以及趙良嗣(馬植)等相關(guān)臣屬都已在裡面。

馬政面君行禮,將此去津門聽到的北國形勢述說了一遍。道君皇帝趙佶等聽說女真人已經(jīng)攻到大遼中京附近,無不震驚。馬政又述說在津門的種種見聞。

太宰鄭居中是蔡京的政敵,蔡京既贊同出兵燕雲(yún),他便無論如何也要反對。這時聽馬政將津門說得猶如江南繁華小城一般,出列喝道:“馬政不忠!膽敢欺君!遼東蠻荒之地,怎會有這等氣象!”

馬政嚇得磕頭出血,指天發(fā)誓。

道君皇帝問趙良嗣:“馬政所言實否?”

趙良嗣心中躊躇,他當(dāng)過多年的遼臣,知道遼東決非如馬政所言,但他又是贊成聯(lián)金攻遼的——這盤的主意本就是他出的,這時卻不好駁斥馬政,便啓奏說:“微臣未去過遼東,且微臣?xì)w宋經(jīng)年,或許遼東發(fā)生了一些微臣所不知道的事情。不過馬大人所說的遼南轉(zhuǎn)運副使楊樸、復(fù)州刺史盧克忠確有其人。這兩個人在大宋並不知名,想來馬大人無法杜撰。”

馬政道:“微臣到遼東後也曾多方打聽,聽聞這津門雖然開港不久,但由於負(fù)責(zé)規(guī)劃建制者乃是幾個有本事的漢人,所以才能如此。”跟著便述說折彥衝等來歷、權(quán)勢、地位,又轉(zhuǎn)述了黃旌結(jié)好漢部的策略。

道君皇帝大感興趣,問道:“你說那金國的駙馬折彥衝本是我大宋子民?”

馬政道:“是。他們在女真也自稱漢部,不但不諱言還頗以爲(wèi)榮。臣還聽說這次女真之所以反遼,很可能就是因爲(wèi)有這羣漢人從中鼓動。黃旌說他們是要借女真的兵力來複仇。”

道君皇帝問趙良嗣是否知道漢部的事情,趙良嗣奏道:“女真大軍中確實有一漢部,首領(lǐng)是女真前節(jié)度使完顏烏雅束的女婿。這夥人驍勇善戰(zhàn),女真攻遼的時候往往以他們爲(wèi)前鋒。微臣以前雖然聽過漢部之名,當(dāng)時以爲(wèi)那只是音轉(zhuǎn),卻不知道他們原來也是漢人!”

馬政道:“就臣在津門所見,來往行人的言語、裝束都與我大宋無異。且這折彥衝對大宋商人十分善待,看來心中必然有親宋之意?!?

道君皇帝又問道:“你剛纔說他們和遼人有仇,卻又是怎麼一回事?”

馬政道:“似乎他們本是流落遼境的漢人,久被契丹人欺壓,因此生恨。”

新任尚書右丞王黼善測趙佶心意,聽到這裡已知皇帝心中不但聯(lián)金攻遼之心已堅,且對那女真漢部大感興趣,便奏道:“遼人奪我燕雲(yún),與大宋乃是世仇!只要是漢家子弟,哪個不恨?這夥漢人必然是天賜我朝,爲(wèi)的就是助大宋克滅契丹!如今遼帝失德,萬民罹苦,願陛下念燕雲(yún)百姓遭塗炭之慘,代天譴責(zé),以順伐逆,既解燕民倒懸之難,又復(fù)祖宗往昔之土。王師一出,十六州百姓必壺漿來迎。規(guī)復(fù)之舉,便在今日?!?

趙佶聽得龍顏大悅,鄭居中見天子這般模樣,也不敢亂說話了,蔡京之子、宣和大學(xué)士蔡攸不甘人後,也出列奏道:“馬政出使之前,朝廷常恐那女真是北鄙之族,不通教化。如今女真既有中國大臣當(dāng)朝,已服教化,正可曉以大義,使之成爲(wèi)我大宋邊藩之國?!庇肢I上一策:待燕雲(yún)之事大定以後,可漸漸扶植折彥衝爲(wèi)女真酋長,讓他爲(wèi)大宋鎮(zhèn)守東北邊疆。

蔡攸所言正合道君皇帝的心意,趙佶一邊聽一邊點頭,羣臣見狀,紛紛各獻奇策:如何結(jié)好金國,如何示恩漢部,如何收服折彥衝,一時間個個都成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張良了。

道君皇帝當(dāng)即委童貫措置通好女直事,命監(jiān)司、帥臣不許干預(yù)童貫行事。開登州榷場,許金人前來販馬。又另遣趙良嗣爲(wèi)正使,馬政爲(wèi)副,屬官十二人,儀仗若干,持國書出使金國,相約攻遼。

大宋朝廷辦事拖拖拉拉,正月就已經(jīng)決定的事情,到三月馬政還沒走出開封府。不過讓登州開榷場的詔令卻在二月就已經(jīng)到了津門,劉七聽說,趕緊放信鴿回津門報信。

楊應(yīng)麒接到信後對楊樸說:“生意來了!”

楊樸道:“大宋最想要的莫過於馬,但馬是強國之本,不可輕易出境?!?

楊應(yīng)麒笑道:“這個我自然知道。不過俗話說的好,捨不得孩子套不得狼。一年賣他個幾百匹總是要的?!?

命歐陽適的堂弟歐陽運準(zhǔn)備好幾艘海船,又讓劉從帶上兩百匹好馬南下,“如此如此、這般這般”。船還沒出港,不知爲(wèi)什麼消息忽然走漏出去,李相隆的夥計、趙履民的掌櫃等北國商家都紛紛來求,希望一起上船南下。楊應(yīng)麒也不拒絕,塞了整整三艘千料大海船,這才揚帆過海,在登州上岸。

登州知州王師中聽說津門有商船來到吃了一驚,他原本以爲(wèi)這登州榷場要真正運作起來非得一年半載之後,哪知詔令到登州才五天,這些“胡人”就來了!

王師中知道皇帝一意要結(jié)好金國,何況朝廷又來了詔令,也不好回絕他們,便請來劉七道:“貴國的船未免來得太快了。如今一切都未就緒,如何安置?不如且先回去,等登州一切料理妥當(dāng),你們再來?!?

劉七道:“王大人的難處我們知道,只是現(xiàn)在海風(fēng)從北向南吹,南來容易北歸難。逆風(fēng)行船,弄不好還要出意外——若此刻在登州、津門海面出了人命關(guān)天的事情,豈不有虧大宋天子盛德?不如這樣:我們這些天停靠的那個港灣也算寬敞,周圍又沒有什麼居民,就讓這些商船在這個港灣停下,在靠港的地方用籬笆圍一片地方作市集就好了。他們這些北國的商人,有一片泥土就做得買賣了。等正經(jīng)榷場建起來,再讓他們搬過去?!?

王師中思慮半晌,說道:“暫且如此罷。不過你卻得告誡他們:沒有允許不得擅自離開港口。否則恐有擾民之事。”

劉七道:“若這樣,食物飲水等日常起居卻怎麼辦?”

王師中道:“我看劉大人的屬下這段時間甚守規(guī)矩,不如就由劉大人居中策應(yīng),裡面需要什麼東西,便僱傭臨近鄉(xiāng)人運進去。籬笆牆內(nèi)都是貴國商賈,還請劉大人嚴(yán)加約束?!?

第二零三章 鉅變第五十二章 韜晦之方略第一五七章 新城第三十一章 造船之業(yè)第二四九章 兵機順藏變第八十二章 用沙壘起的藍圖第一九四章 正名第三一二章 連環(huán)衝擊第二二九章 公主車駕第十五章 誓約第一八七章 匕第一四四章 兄弟間第二六五章 大敗之後當(dāng)反思第二二四章 建炎之立第二五六章 親者痛仇者快第三三五章 議封王第二十六章 兵滿萬第一一七章 楚州傳噩耗第五十二章 韜晦之方略第二二五章 暗香浮動第三零八章 華表的污點第一三二章 陰山戰(zhàn)事第一三八章 燕京襲取第三一九章 雲(yún)中黃河第二十章 下聘禮第二七三章 勝負(fù)定前各爲(wèi)主第三章 論武第三四零章 君之尊第一七二章 信任第二五一章 兩個戰(zhàn)場之間第七十九章 東海路翎羽翩飛第二章 部勒第一四八章 地之失第二零六章 學(xué)生潮第一三一章 兵謀再定第二五二章 大變亂之前徵第二九二章 兄弟父子難言第三十七章 一村之治第一六六章 使者第二四三章 熊魚不可兼第一零四章 小利中喻大節(jié)第二三一章 山東進退第三一八章 大漢軍心第三四八章 秦府第一七三章 叛第三一五章 兵來將擋第二十九章 再破遼師第九十章 故人西來大梁城第七十四章 李師師的邀約第一四五章 新局哉第二五三章 盟友的恐懼感第二四四章 閨中兒女事第七十七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第三二四章 漠北金帳第二五八章 那幕後的幕後第四十二章 貳臣?xì)w附第二九二章 兄弟父子難言第七十四章 李師師的邀約第一一四章 虎迫龍角疆第二零六章 學(xué)生潮第二零六章 學(xué)生潮第二七零章 天降雄兵破僵持第二八四章 老成偶爾張狂第二一六章 小買賣第二三六章 連環(huán)計中計第七十章 相國寺一日遊第一八二章 諾第三四一章 聚首第七十四章 李師師的邀約第二二八章 牙疼之惱第三一六章 塘沽民心第二七七章 亡國餘思隨風(fēng)散第二五五章 威脅下的團結(jié)第一三七章 危疑反覆第三十七章 一村之治第二五零章 大勝利的背後第二六一章 何謂善守之帥第一零八章 英雄亦無百年第一章 瘟疫第一九二章 密見第九十七章 攔路石眼中釘第二四二章 南北孰爲(wèi)先第九十二章 國相逝事何從決第二十一章 配佳偶第一零六章 卻是自家掘墳第七十三章 仙童林翼現(xiàn)身第一四三章 塘沽問第一九九章 老臣第二五九章 人心軍心士心第四十七章 後院的狼客第三四一章 聚首第一一八章 進退重思量第三三四章 漢皇都第二十九章 再破遼師第二四九章 兵機順藏變第二三七章 遠遁循故途第五十二章 韜晦之方略第三五零章 迎敗第二二四章 建炎之立第一八四章 戰(zhàn)
第二零三章 鉅變第五十二章 韜晦之方略第一五七章 新城第三十一章 造船之業(yè)第二四九章 兵機順藏變第八十二章 用沙壘起的藍圖第一九四章 正名第三一二章 連環(huán)衝擊第二二九章 公主車駕第十五章 誓約第一八七章 匕第一四四章 兄弟間第二六五章 大敗之後當(dāng)反思第二二四章 建炎之立第二五六章 親者痛仇者快第三三五章 議封王第二十六章 兵滿萬第一一七章 楚州傳噩耗第五十二章 韜晦之方略第二二五章 暗香浮動第三零八章 華表的污點第一三二章 陰山戰(zhàn)事第一三八章 燕京襲取第三一九章 雲(yún)中黃河第二十章 下聘禮第二七三章 勝負(fù)定前各爲(wèi)主第三章 論武第三四零章 君之尊第一七二章 信任第二五一章 兩個戰(zhàn)場之間第七十九章 東海路翎羽翩飛第二章 部勒第一四八章 地之失第二零六章 學(xué)生潮第一三一章 兵謀再定第二五二章 大變亂之前徵第二九二章 兄弟父子難言第三十七章 一村之治第一六六章 使者第二四三章 熊魚不可兼第一零四章 小利中喻大節(jié)第二三一章 山東進退第三一八章 大漢軍心第三四八章 秦府第一七三章 叛第三一五章 兵來將擋第二十九章 再破遼師第九十章 故人西來大梁城第七十四章 李師師的邀約第一四五章 新局哉第二五三章 盟友的恐懼感第二四四章 閨中兒女事第七十七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第三二四章 漠北金帳第二五八章 那幕後的幕後第四十二章 貳臣?xì)w附第二九二章 兄弟父子難言第七十四章 李師師的邀約第一一四章 虎迫龍角疆第二零六章 學(xué)生潮第二零六章 學(xué)生潮第二七零章 天降雄兵破僵持第二八四章 老成偶爾張狂第二一六章 小買賣第二三六章 連環(huán)計中計第七十章 相國寺一日遊第一八二章 諾第三四一章 聚首第七十四章 李師師的邀約第二二八章 牙疼之惱第三一六章 塘沽民心第二七七章 亡國餘思隨風(fēng)散第二五五章 威脅下的團結(jié)第一三七章 危疑反覆第三十七章 一村之治第二五零章 大勝利的背後第二六一章 何謂善守之帥第一零八章 英雄亦無百年第一章 瘟疫第一九二章 密見第九十七章 攔路石眼中釘第二四二章 南北孰爲(wèi)先第九十二章 國相逝事何從決第二十一章 配佳偶第一零六章 卻是自家掘墳第七十三章 仙童林翼現(xiàn)身第一四三章 塘沽問第一九九章 老臣第二五九章 人心軍心士心第四十七章 後院的狼客第三四一章 聚首第一一八章 進退重思量第三三四章 漢皇都第二十九章 再破遼師第二四九章 兵機順藏變第二三七章 遠遁循故途第五十二章 韜晦之方略第三五零章 迎敗第二二四章 建炎之立第一八四章 戰(zhàn)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南市| 武定县| 丹阳市| 鄂尔多斯市| 巩留县| 南皮县| 安西县| 哈巴河县| 济阳县| 东港市| 宽甸| 陆丰市| 西华县| 安化县| 清远市| 贵德县| 义马市| 石家庄市| 祥云县| 沽源县| 呈贡县| 汾西县| 绥宁县| 新河县| 和硕县| 新乡县| 台北县| 郧西县| 嘉黎县| 太仓市| 湄潭县| 五常市| 鄂州市| 富源县| 永平县| 周至县| 禄劝| 安新县| 美姑县| 辽阳县| 清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