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蘇聯(lián)統(tǒng)帥部在計劃1949年度西伯利亞大反攻的同時, 蘇軍還制定了火星計劃,該計劃的目標爲消滅中華軍在中亞和烏拉爾山之間的突出部,其目的有三:
1、消滅那個從1947年冬起,就威脅著新西伯利亞的中華軍突出部。(《界》xian??jie.me《說》網(wǎng))《b.?無廣告》
2、防止新西伯利亞陷入三面夾擊的不利局面。
3、爲下一步對中華軍的進攻準備一個出發(fā)點。
蘇軍在這次攻勢中投入了第41、第22、第39、第30和第31五個近衛(wèi)集團軍,該攻勢由朱可夫元帥協(xié)調(diào),本來定於11月12日發(fā)動攻擊,但由於天氣的惡劣,最後,延遲到11月25日,他們的隊手就是張勇中將在這一地區(qū)的三個裝甲旅及配屬部隊。
進攻之初比較順利,但中華軍進行了頑強抵抗,那些被遠遠包圍的中華軍部隊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仍堅持戰(zhàn)鬥到底,而突破口兩側的中華軍部隊拼命守住陣地,使得蘇軍無法擴大突破口,這使得突破的蘇軍機械化部隊聚集在有限的幾條道路上,從而遭到中華軍炮火的大量殺傷。
對蘇軍來說,更不幸的是,當時天氣情況極差,這使蘇軍無法快速運動,所以蘇軍的進攻很快就緩慢了下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中華軍的預備隊逐漸趕到了,在中華軍的反攻下,蘇軍傷亡慘重。
12月底,朱可夫元帥被迫下令,中止了這場攻勢。
在這次攻擊中,蘇軍唯一值得一提的戰(zhàn)果是攻佔了險要的路切薩山谷,爲以後的進攻準備了一個出發(fā)點,除此以外,蘇軍只在戰(zhàn)線不重要的地方前進了數(shù)公里而已,蘇軍爲這次失敗的攻擊付出了傷亡215674人,其中陣亡和失蹤70374人、受傷145300人的代價。
中華軍的損失不詳,但應該也很嚴重,由於受到的損失,中華軍不得不收縮戰(zhàn)線,於幾個月後的整個冬季,主動放棄了勒熱夫突出部。
與此同時,俄國人也在積極準備發(fā)動對新西伯利亞的解圍行動,11月27日,布洛欣元帥接任了擔任解圍任務的新東方集團軍羣司令。
12月12日,代號爲冬季風暴的蘇軍新西伯利亞的解圍戰(zhàn)役開始了,蘇軍準備工作之快大大出乎中華軍的意料,在蘇軍攻擊正面上,中華軍只部署了第25裝甲旅的1個坦克營、2個機步營和配屬部隊,雖然中華軍進行了頑強地抵抗,但這點兵力實在無法阻止蘇軍的前進。
12月19日,蘇軍已突破至新西伯利亞的最後一條天然屏障——什克瓦河,與被圍蘇軍只有40公里,爲了因應蘇軍的進攻,中華軍改變了他們的計劃,中華軍的預備隊第28裝甲旅和空軍的幾個大隊將立刻調(diào)往蘇聯(lián)新東方集團軍羣正面,以阻止蘇軍的前軍,其餘的部隊將發(fā)動土星計劃。
中華軍空軍的目標將只限於毀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和補給線,蘇聯(lián)人意識到一旦這個目標達成,布洛欣元帥在後路被切斷的威脅下,將只有撤退一途。
從12月16日起,蘇軍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進攻,在進攻的正面上,蘇軍投入了4個集團軍370000人,坦克1170輛,而擔任中華軍左翼防禦的軍隊的實力爲11000人和120輛坦克。
蘇軍在兵力上有8:1的優(yōu)勢,而在坦克上的優(yōu)勢更達10:1,所以,蘇軍開始的進攻十分成功,但至12月29日戰(zhàn)役終止時,蘇聯(lián)新東方集團軍羣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蘇軍對新西伯利亞的供應線基本上被切斷,而爲了挽救整個戰(zhàn)線免於崩潰,布洛欣元帥被迫中止了對新西伯利亞的救援行動,蘇軍部隊不得不趕到戰(zhàn)線的北部,以阻止中華軍的前進。
在這次戰(zhàn)役中,雙方都蒙受了重大損失,蘇軍第30,31,41集團軍共有84830人陣亡和失蹤,29690人受傷,從此退出蘇軍的戰(zhàn)鬥序列。
而中華軍第285、287、262、294機步營和第322和327坦克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此外,第519、511自行火炮營和第601保障營、第725,731牽引火炮營、第340和360坦克營也遭到了重創(chuàng)。
如果說蘇軍在這場戰(zhàn)役中有什麼收穫的話,那就是通過幾乎是超人的努力,蘇軍終於能重新建立了一條戰(zhàn)線,併爲陷入高加索的蘇聯(lián)幾個集團軍撤出贏得了時間,蘇聯(lián)在蘇聯(lián)中亞南部的戰(zhàn)線能免於崩潰得歸功於布洛欣元帥的卓越的指揮能力,歸功於那些勇敢和富於犧牲精神的蘇聯(lián)普通官兵們,那些被包圍的蘇軍部隊拒絕投降,頑強地戰(zhàn)鬥到最後一刻。
那些被逐次派往中華軍突破口的蘇軍增援部隊,不顧裝甲力量的懸殊,前赴後繼地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衝鋒,他們並不能改變戰(zhàn)鬥的結局,但他們增加了中華軍的傷亡,降低了中華軍前進的速度,爲蘇軍兵力調(diào)整贏得了時間。
而在中華軍一方,在戰(zhàn)後後受到了很多中華軍史學家的批評,因爲事實表明蘇軍只是通過進攻勉強穩(wěn)住了中華軍的進攻勢頭,由於當時蘇軍新東方集團軍羣的後方十分空虛,該集團軍羣很可能不受阻礙地達成目標,而一旦轉年的烏拉爾山東側被攻克,蘇軍的新東方集團軍羣和西伯利亞軍區(qū)的部隊都將陷入包圍之中,而蘇軍在這一帶的軍隊將全部被消滅,爲了達成這個目的,中華軍應該冒讓布洛欣和被圍的蘇聯(lián)西伯利亞軍區(qū)部隊匯合的危險。
這個假設並非沒有道理,但仍有兩個問題。
首先,中華軍在冬季有沒有足夠的後勤能力來進行這場直徑達600公里的包圍戰(zhàn),即使中華軍成功地包圍了蘇軍,在冬季沒有空軍有效支援的中華軍是否已強大到能一次吃掉那麼多的蘇軍?可惜歷史不能假設。
隨著這次戰(zhàn)役的結束,新西伯利亞前線沉寂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