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86章 世家大族的困境與出路

世家大族幾百年的傳承,在魏晉之時達到一個頂峰,九品中正制更是讓這些世家把持著上層社會的通道,雖然後來晉朝滅亡,更是經歷了五胡亂華之禍,但是世家大族卻依然鼎盛,無論朝代更替,他們卻總能屹立在朝堂之上。

本來在原來的歷史上,唐朝是世家大族最後的一個高峰,科舉雖然給一些平民學子一個進入朝堂的機會,但是每次錄取的人數不多,再加上科舉制度的不完善,所以大部分被錄取的學子,依然是世家之人,大唐的歷代丞相,絕大多數也都是出身於世家。直到唐末的黃巢之亂,世家大族多被屠戮,這才使得這些世家終於走向了滅亡。

不過李愔的出現,卻加快了世家大族的衰落過程,特別是以五姓七望爲首的世家大族在打壓工商業失敗後,族中的財政大受影響,其中太原五氏本來實力最弱,再加上又有王安和王況父子的關係,所以王氏第一個投靠了李愔,不少王氏子弟更是乘船出海,到達臺灣進入政府機構中工作。

另外與王氏相似的還有一個盧氏,當年盧氏被李愔掐住了財政命脈,不得不向李愔低頭,而後來李愔給了他們一個機會,讓盧氏在臺灣找到了新的財政支點,現在盧氏在臺灣已經成爲製糖業的巨頭,另外還擁有一支龐大的船隊,在海貿業上也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最後值得一提的還有清河崔氏和蘭陵蕭氏。其中崔玉和崔夢雪就是出自清河崔氏,而且他們的父親還是上一任的族長,所以崔玉一支在清河崔氏內部也擁有相當大的號召力。而隨著幾大世家財政受到影響,崔玉則遠赴臺灣發展,而且事業越做越大,在他的號召下,有相當一部分清河崔氏的族人都遷到了臺灣。這也使得清河崔氏的勢力大減,甚至連排在五姓七望之中都有些勉強。

至於蘭陵蕭氏,雖然並不在五姓七望之中,但卻也是大唐南方有名的望族,在南方望族之中有著相當的威望。再加上族中之女蕭文心是李愔的王妃,所以蘭陵蕭氏對李愔的支持也最徹底,從一開始就派了不少族中子弟進入臺灣,再加上又有陸洪、陸青、周龍等人,所以蘭陵蕭氏在齊王府的影響力極大,也只有王安所在的太原王氏才能與他們相提並論。

蘭陵蕭氏的鼎力幫助。還給李愔帶來另外一個結果,那就是南方世家大族對他的支持,當初他遷移南方逃民填充臺灣等地的事。就得到這些南方大族的不少支持,否則也不會進行的那麼順利。而且這些世家也同樣派了不少族中子弟,進入臺灣等的行政、軍事機構中,也正是如此,李愔在擴張的過程中。纔不用擔心手中的官員不夠用。

當然了,這些世家子弟的到來,雖然給了李愔巨大的便利,但卻也讓李愔有些警惕,畢竟他可不想讓世家在自己的手下重新成長起來。

不過若是仔細一想的話,其實這個擔心根本就是多餘的。因爲世家之所以成爲世家,主要就是因爲他們手中掌握著教育權,家族中珍藏著大量的圖書。而這在印刷術發明前,無疑是筆巨大的財富,而這也導致那些平民子弟根本無法像世家子弟那樣,享受著平等的教育。

不過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印刷術和造紙術的改進。書籍已經越來越普及,世家大族手中的教育權也正在慢慢的喪失。特別是李愔在臺灣建立了教育院,統一了全國的教育,甚至連教育的內容也不再是以儒家學說爲主,這一切都使得世家大族的凝聚力大大降低,甚至等到受到新式教育的孩子成長起來後,世家大族可能就真的有名無實了。

相比之下,大唐國內的世家大族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爲他們也同樣面臨著喪失教育權的局面,而且更糟糕的是,大唐國內的平民讀書人越來越多,世家子弟面臨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再加上大唐不像新建的臺灣,每年需要的官員數量並不是很多,這也造成了世家子弟想要進入朝堂越來越困難。

正所謂窮則生變,大唐朝堂不好進,所以就有許多世家子弟,甚至是不得志的平民學子選擇出海,一般他們都喜歡到臺灣,畢竟那裡一來離大唐近,二來李愔的聲望和能力也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可。

崔景和李冰等人也是抱著同樣的想法,雖然他們是家族中的核心弟子,但是這幾年李世民一直刻意打壓世家,所以哪怕他們進入朝堂,但卻也很難得到升遷,而幾人又都是寧爲雞頭不爲鳳尾的人,所以他們也毅然選擇了出海,不過因爲當年和李愔有一些過節,因此幾人一商量,就只是在臺灣等地遊玩了一下,然後不遠萬里來到天竺。

李貞和李惲事先並不知道崔景等人來天竺的目的,不過經過王玄策熱情的介紹,再加上崔景幾人的神色,他們也立刻明白是怎麼回事,當下心中也是大喜過望,畢竟他們在這裡實在太缺人了。

而李愔在看出崔景幾人的目的時,也是很爲李貞和李惲感到高興,當下就在王玄策的府上佈下宴席,然後以李愔爲主,輪流向崔景等人提問施政之策。

崔景他們也知道,這是李愔三人在考量自己的才能,所以個個都是打起精神,小心的應對。說起來這些年他們一直在主持著儒報的發行,施政的眼光還是有的,再加上他們在來之前,又參觀瞭解了一下臺灣的施政方針,更讓他們開闊了眼界。不過可能還是太年輕的原因,再加上又沒有施政的經驗,所以有些想法未免顯得有些不現實,對此李愔一一指出他們身上的不足,這也讓崔景幾人對李愔真心的感激。

當宴席結束後,李愔兄弟三人告辭,只不過李惲特意叮囑王玄策,讓他明天帶著崔景等人到神殿,到時他們再詳談一番,另外崔景等人若是有什麼要求的話,到時也可以提出來。這讓崔景幾人都是十分高興。

“六哥,崔景這幾人的才能不錯,你看我們該怎麼安排他們?”在回去的路上,李惲急不可耐的向李愔開口問道。今天是崔景幾人來投靠他們,那麼也就說明,日後可能會有更多的人主動來爲他們效力,這自然讓一直爲人手短缺而苦惱的李惲十分興奮。

“還能怎麼安排?當然是要重用了,你們不是剛打下來不少地方嗎,將崔景幾人都破格提拔,甚至可以直接讓他們做到刺史那一級,千金買馬骨的典故你們也都知道,更何況這幾人也不是什麼馬骨,而是真正的好馬,所欠缺的只是一個供他們發揮的賽場罷了!”李愔笑呵呵的說道。

崔景幾人忽然來到李貞和李惲這裡,背景可沒那麼簡單,在這幾人的身份,都有著一個龐大無比的家族,雖然五姓七望的影響力已經大爲下降,但族中的人口並沒有減少,所以若是崔景幾人在李貞和李惲這裡受到重用後,肯定吸引他們背後的家族,到時有這些世家支持,短時間內,李貞和李惲手中應該不會爲官員發愁了。

不過李貞聽後卻有些擔心的道:“六哥,崔景這幾人需要重要沒錯,但他們畢竟沒有什麼施政的經驗,而且我們剛打下的地盤又不太穩定,萬一這些人因爲經驗不足而引發亂子可怎麼辦?”

而李愔一聽卻是大笑道:“八弟,這世界上哪有人天生就會做事,什麼事都需要去學,再加上你們手中的實力又強,哪怕崔景他們真的搞出什麼亂子,估計也不會影響大局,而且與他們能爲你們帶來的收益相比,承擔一點可能出現意外的風險還是十分劃算的。”

李愔的話最終也說服了李貞,至於李惲,更是巴不得崔景幾人身後的家族現在就派人來天竺,也好讓他減輕一下身上的負擔。

第二天一早,王玄策就帶著崔景幾人來到神殿,然後得到李貞和李惲兩人的正式接見,接下來兩人詢問過崔景幾人的意願後,李惲十分大方的將崔景、崔璜、鄭肖三人提拔爲官,其中崔景和崔璜都願意外出做新劃分出來的州刺史,至於鄭肖則願意留在朝中,與王玄策一起輔佐李惲兩人。

只是崔景和崔璜對於自己一到天竺就擔任刺史的重任,心中還有些不安,所以三番五次的推辭,不過在李惲的堅持下,他們最後只能選擇同意。

至於那位長安軍校畢業的李冰,則被李貞要了過去,畢竟他的軍隊中也缺少人材,現在遇到這麼一個能文能武之人,他自然也不會放過。

安排崔景幾人的事是李貞和李惲的內政,李愔並沒有參加,而是由李惲安排的嚮導帶著,將喬拉城剩下的區域也參觀了一下,特別是那些吠舍和首陀羅的生活狀態,更是他觀察的重點。

不過就在李愔剛剛參觀完喬拉城,北天竺那邊卻有一件影響極其巨大的事發生了!

第697章 一舉三得第433章 鑄造銀幣第68章 虎頭軍第612章 海上互助第139章 工商報與儒報第101章 新老利益集團第92章 新羅與百濟第609章 使團入長安第181章 精簡版大唐冬運會第351章 試槍(下)第169章 不拿感情做交易第677章 空蕩蕩的瑪雅城市第601章 一次意外第623章 袋鼠肉的功效第58章 殺豬吃肉第620章 大堡礁第45章 李世民的秘信第248章 楊暕託孤第415章 一筆大生意第440章 林邑內亂(下)第409章 塵埃落定第687章 搶人第9章 腹黑正太報應快第342章 上海改革第587章 北天竺劇變第172章 紡織基地第542章 大唐備戰第58章 自我標榜的和平主義者第599章 瓜分利益第335章 落花崖第567章 幫上一把第496章 母女相見第644章 行政與司法第525章 採兒的急智第394章 納異族女子爲妾第434章 醜醜姐弟的遊樂場第570章 救命的鯨魚第302章 逃民第355章 倭國銀山第158章 崔氏有女名夢雪第28章 楊妃的當頭棒喝第625章 蘇伊士運河第171章 小人物改變大事件第108章 賣奴隸的杜爾老爹第81章 兩支殘槊第528章 掌控經濟第280章 羊毛戰爭第708章 馬爾馬拉海戰第574章 三個任務第542章 大唐備戰第66章 蕭家來人第411章 忐忑的李治第575章 引發衝突第573章 瑪雅人“曼薩城”第103章 想殺人的感覺第569章 食物匱乏的船隊第407章 迎接李承乾第715章 明德殿之爭(上)第13章 炒茶與虧空的王府第49章 鹽票法第325章 偷襲泗沘城第23章 長安態勢第614章 動物園第29章 捕奴隊被扣第620章 大堡礁第745章 遷都?第262章 聯姻第698章 征服伊比利亞半島第534章 平民生活第727章 翁婿相見第75章 榮留王之死第422章 海島捕獵第468章 屈辱的範鎮惡第538章 工廠學堂第253章 重操捕奴業第707章 默坦之死第569章 食物匱乏的船隊第2章 大唐的美好生活第323章 泗枇城之議第608章 羅馬大使的傳奇第743章 四大帝國的發展第740章 兕子出嫁(上)第53章 王惜君的心計第622章 澳洲的天花第100章 文兒的禮物第714章 讓長孫皇后放心第37章 修路的深層原因第619章 莫力城第337章 出大事了第393章 由馮氏兄妹想到的第689章 馬氏種植園(下)第193章 賽前準備第537章 小人物的婚姻(下)第272章 李世民吃醋第382章 又要起名第377章 倭國乞降第427章 黃金飾品帶來的金礦第740章 兕子出嫁(上)第412章 乳名澳洲第590章 劉卡塔報告
第697章 一舉三得第433章 鑄造銀幣第68章 虎頭軍第612章 海上互助第139章 工商報與儒報第101章 新老利益集團第92章 新羅與百濟第609章 使團入長安第181章 精簡版大唐冬運會第351章 試槍(下)第169章 不拿感情做交易第677章 空蕩蕩的瑪雅城市第601章 一次意外第623章 袋鼠肉的功效第58章 殺豬吃肉第620章 大堡礁第45章 李世民的秘信第248章 楊暕託孤第415章 一筆大生意第440章 林邑內亂(下)第409章 塵埃落定第687章 搶人第9章 腹黑正太報應快第342章 上海改革第587章 北天竺劇變第172章 紡織基地第542章 大唐備戰第58章 自我標榜的和平主義者第599章 瓜分利益第335章 落花崖第567章 幫上一把第496章 母女相見第644章 行政與司法第525章 採兒的急智第394章 納異族女子爲妾第434章 醜醜姐弟的遊樂場第570章 救命的鯨魚第302章 逃民第355章 倭國銀山第158章 崔氏有女名夢雪第28章 楊妃的當頭棒喝第625章 蘇伊士運河第171章 小人物改變大事件第108章 賣奴隸的杜爾老爹第81章 兩支殘槊第528章 掌控經濟第280章 羊毛戰爭第708章 馬爾馬拉海戰第574章 三個任務第542章 大唐備戰第66章 蕭家來人第411章 忐忑的李治第575章 引發衝突第573章 瑪雅人“曼薩城”第103章 想殺人的感覺第569章 食物匱乏的船隊第407章 迎接李承乾第715章 明德殿之爭(上)第13章 炒茶與虧空的王府第49章 鹽票法第325章 偷襲泗沘城第23章 長安態勢第614章 動物園第29章 捕奴隊被扣第620章 大堡礁第745章 遷都?第262章 聯姻第698章 征服伊比利亞半島第534章 平民生活第727章 翁婿相見第75章 榮留王之死第422章 海島捕獵第468章 屈辱的範鎮惡第538章 工廠學堂第253章 重操捕奴業第707章 默坦之死第569章 食物匱乏的船隊第2章 大唐的美好生活第323章 泗枇城之議第608章 羅馬大使的傳奇第743章 四大帝國的發展第740章 兕子出嫁(上)第53章 王惜君的心計第622章 澳洲的天花第100章 文兒的禮物第714章 讓長孫皇后放心第37章 修路的深層原因第619章 莫力城第337章 出大事了第393章 由馮氏兄妹想到的第689章 馬氏種植園(下)第193章 賽前準備第537章 小人物的婚姻(下)第272章 李世民吃醋第382章 又要起名第377章 倭國乞降第427章 黃金飾品帶來的金礦第740章 兕子出嫁(上)第412章 乳名澳洲第590章 劉卡塔報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西县| 元阳县| 关岭| 阿尔山市| 关岭| 哈巴河县| 祁连县| 静乐县| 根河市| 浑源县| 沁源县| 富宁县| 宁都县| 图木舒克市| 浏阳市| 天镇县| 南岸区| 武功县| 昭平县| 宁强县| 丘北县| 卢氏县| 和龙市| 库车县| 涞源县| 尖扎县| 将乐县| 邢台市| 田阳县| 读书| 醴陵市| 江孜县| 绍兴县| 龙州县| 怀柔区| 湖北省| 枣强县| 新郑市| 治多县| 蓝山县| 临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