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英偉達GTX 970 GPU芯片的顯存控制器,存在設計缺陷!
最高只支持3.5G高速顯存,再高了也帶不動!
想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除非從GPU架構上重新設計,升級爲高速顯存控制器!
這種GPU芯片架構層級的改變,就不是華碩、技嘉、微星、影馳等企業可以解決的問題了。
而是要英偉達把GPU芯片的架構重新修改,重新設計,重新流片,重新量產!
這相當於一切從頭再來。
那成本就太高了!
首先是時間成本太高,重新研發設計,重新流片,重新量產,都需要大量時間!
眼下星逸科技RTX 970已經上市,英偉達根本等不起這個時間!
更主要的還有資金成本!
目前,GTX 970的公版顯卡銷量的確不多,也就幾十萬張。
可是GTX 970的GPU芯片已經量產了數百萬顆,賣出去的就超過百萬顆了。
不只是公版顯卡用了一些,還有大量的GPU芯片賣給了華碩、微星、技嘉、影馳、七彩虹等品牌去做零售非公版。
臺積電代工廠還有數百萬顆GTX 970 GPU芯片正在量產中。
若是重新設計,那這數百萬顆GPU芯片就得全部報廢。
賣給華碩、微星等廠商的百萬顆GPU芯片也得全部召回,全部報廢。
還有賣出去的幾十萬張公版顯卡,同樣得全部召回,全部報廢。
英偉達倉庫裡和市場上還沒賣出去的上百萬張公版顯卡,也得全部召回,全部報廢。
然後重新設計,重新研發,重新流片……那成本太高了,老黃都捨不得。
這種局面下,老黃思索再三,還是沒魄力全部重來,相反抱著僥倖的心理,決定一條路走到黑!
只是如果沒有RTX 970,即便GTX 970翻車也問題不大,即便翻車也是次強芯片,消費者沒有更好的選擇,GTX 980太貴,也只能硬著頭皮買翻車的GTX 970。
可現在有了RTX 970,消費者有了其他選擇,那一切就不同了,GTX 970都危險了。
星逸科技這個時候發佈高端顯卡,當真是要命!
要英偉達的命!
要老黃的命!
老黃面色鐵青,只能希望星逸科技的RTX 970翻車,這樣GTX 970就穩了。
王逸繼續道:“RTX 970 TDP功耗 180W,6+2相超合金供電,全面超越友商!”
“輸出接口很豐富,HDMI 2.0 + 3個DP 1.2 + DVI-I接口,滿足各種需求。”
HDMI 2.1 2017年纔出來,當下的2.0已經是巔峰配置。
“散熱方面,我們沒有采用友商單風扇散熱,而是標配三風扇+熱管散熱!”
“強大的散熱配置下,RTX 970的遊戲溫度,比友商剛發佈的新品低15-25度,能保證顯卡性能更好更持久地滿血釋放!”
“至於驅動!”王逸繼續道:
“爲了保證卓越的兼容性和用戶體驗,我們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精力,成立十幾個團隊,三班倒晝夜不停地優化驅動,幾乎適配了市面上所有常見的主流遊戲!”
現場再度響起一片掌聲。
“強大的配置+強大的散熱+卓越的驅動優化,讓我們的RTX 970有著強大的性能,非凡的體驗,對標友商次旗艦都略有優勢的超強性能!”
現場掌聲雷鳴,很多人更是激動地站起身來:
“我焯!RTX 970太猛了,真對標英偉達次旗艦GTX 970!”
“星逸科技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王炸!”
“國產高端顯卡的空白,終於補上了,星逸科技YYDS!”
“誰他麼說RTX 970性能拉跨,完全不如GTX 970,甚至都不如GTX 770、760的,都他麼給我出來!”
“樓上的別激動,我估計RTX 970只是參數厲害,實際體驗應該不如GTX 970,估計也就是GTX 770水平!”
“不可能,不管是頻率,還是TDP,散熱全部超越英偉達GTX 970公版了,實際體驗肯定打爆GTX 770,媲美GTX 970!”
“別吹!RTX 970的參數對標GTX 970,實際性能也就介於GTX 770和GTX 970之間。”
“即便如此,也算是非常厲害了,別忘了,這可是星逸科技第一款獨顯,可喜可賀啊。”
“是啊,國產顯卡終於突破了,還是一突破就這麼強大,實在是太好了,哈哈。”
“看看實際性能和售價吧,若是實際性能也不差,比GTX 770還強大,那我一定支持一波。”
“沒錯,GTX 970公版單風扇不靠譜,零售非公版本得11-12月,太晚了,RTX 970可能發售即開售,價格合適就值得入。”
“對,我也不想再等兩個月,真等不了,RTX 970實際性能哪怕比GTX 970低一點也買!國產得支持!”
王逸繼續道:“如大家所見,我們的RTX 970,對標的就是友商剛發佈的次旗艦GTX 970,並且我們絲毫不弱,甚至略有優勢。”
“但配置是配置,參數是參數,實際體驗是實際體驗。”
“RTX 970的實際體驗如何,是騾子是馬,得拉出來溜溜。”
“而我們星逸科技最擅長的就是實際體驗超越理論性能,爲此,我們也進行了一系列測試。”
王逸大手一揮,後方大屏幕上出現了一系列測試視頻:
“爲了防止測試樣品太少,出現偶然事件,我們每一組都準備了五臺臺式機。”
“如大家所見,這兩組十臺臺式機,CPU都採用英特爾的四代I7,都是同品牌同型號的16G內存,512G固態硬盤,其他配置都一模一樣,全部都是頂級配置。”
說著,工作人員調出配置列表,都出現在大屏幕上,一模一樣。
“唯一的區別,只有顯卡!”
“藍方一組五臺,採用英偉達剛發佈的GTX 970,都是量產版本,我們在海外買到的。”
“紅方一組五臺,採用我們星逸科技的RTX 970,也都是量產版本,今天就會同步上市的量產版本。”
“接下來十臺臺式機,分別進行大型3D軟件測試,以及衆多遊戲的測試。”
“十臺電腦的運行情況,幀率,溫度,都會全部實時顯示。”
“整個過程全程一鏡到底,測試過程有公證機構全程監督公證,支持任何組織或者用戶進行復現測試。”
“下面看測試詳情。”
隨後測試過程一一展示。
衆人心驚不已:
“遊戲啓動速度差不多,甚至RTX 970還快一點。”
“運行幀率也差不多,RTX 970和GTX 970竟然五五開,看來真和GTX 970一樣強大!RTX 970性能牛啊!”
可也有人冷笑不已:
“呵呵,《巫師2》是2011年的遊戲,只需要1.5G-2G顯存,GTX 970和RTX 970都性能過剩,高畫質都能90幀以上,看不出差距。就像一個大學生和一個初中生,一起做小學題,真看不出差距,王董這就是藝術性對比。”
“沒錯,最近出的大型3A遊戲,吃顯卡,才能看出差距。若是在這些遊戲中,RTX 970和GTX 970依舊五五開,那纔是真厲害。估計王董不敢。”
“呵呵,肯定不敢,真對比了,那不露餡,哈哈哈!”
只是衆人話語剛落,王逸話鋒一轉:
“《巫師2》這遊戲太老了,沒挑戰性,咱們當做開胃菜,接下來上硬菜!”
“今年三月份上市的《合金裝備5:原爆點》,去年十月底上市的《刺客信條4:黑旗》,今年五月底上市的《看門狗》。”
“這三款3A大作,遊戲玩家都很熟悉,配置需求恰好分成了低中高三個性能等級。”
“《合金裝備5:原爆點》對配置要求比較低,GTX 970和RTX 970都能完美運行,咱們直接最高畫質,特效拉滿,進行測試。”
說著,王逸直接展示了測試過程。
“如大家所見,最高畫質,特效全開,都在80-100 FPS,兩者不相上下,看不出差距。”
“沒事,咱們加碼,直接上《刺客信條4:黑旗》,而且是超高畫質!”
“熟悉這款遊戲的用戶清楚,《刺客信條4:黑旗》超高畫質很吃顯卡,去年的次旗艦顯卡GTX 770超高畫質下都表現一般。”
衆人紛紛點頭,《刺客信條4:黑旗》超高畫質想要絲滑運行,至少去年四千多的旗艦顯卡GTX 780!
“接下來看我們的表現。”
王逸不再多說,展示測試過程,彈幕卻是炸了:
“《刺客信條4:黑旗》可以,完全能測出性能差距。”
“沒錯,GTX 770超高畫質幀率只有四五十幀,GTX 970估計能達到60幀左右,也就是良好。至於七八十幀,GTX 980還差不多。”
“出來了,果然,GTX 970 55-65幀。”
“天啊,RTX 970也到了60幀以上,穩定在58-70幀!”
“不可思議,RTX 970竟然比GTX 970幀率還高一點,真不可思議。”
“雖然領先幅度很小,但RTX 970的確超過了GTX 970。牛啊。”“哈哈,我看這一次,誰還說性能過剩,測不出差距,現在測出來了吧?”
“……”
這下,英偉達的粉絲沉默了。
雖然不想承認,但不得不承認,的確是略微落後。
也有人嘴硬:“只是一款遊戲而已,我估計就是RTX 970優化的好,算不了什麼。”
“沒錯,肯定是RTX 970對《刺客信條4:黑旗》進行特殊優化了,才略微領先,換了其他遊戲,那肯定白搭。”
王逸繼續道:“接下來直接上終極測試,五月底剛發佈的《看門狗》。”
“這款遊戲大家都熟悉,很吃顯存。”
“話不多說,直接上測試。”
“考慮到《看門狗》太吃顯存,咱們用中畫質,就能測出水平如何。”
衆人紛紛點頭,這種頂級3A遊戲,中畫質都跑不滿幀,用來測試足夠了。
至於超高畫質?
抱歉,GTX 980都卡!
結果,衆人更加震驚了:
“啓動速度差不多,運行幀率差不多,都穩定在55-65幀!”
“RTX 970真牛,真和GTX 970一個級別,平分秋色。”
“RTX 970厲害啊,《看門狗》可是剛發佈沒幾個月的遊戲,大家優化都差不多,這下腦殘粉還怎麼找藉口?”
“就這表現,RTX 970封神了。比起GTX 970絲毫不差,完全是旗艦顯卡的水平。”
“不,RTX 970領先了!”
“大家看,RTX 970依舊穩定在55-65幀,而GTX 970已經偶爾掉到50幀一下了。”
“天啊,還真是,怎麼會這樣?GTX 970幀率曲線越來越下滑。”
“剛開始測試的時候,雙方差距不大,都在55-65幀,怎麼沒多久GTX 970就開始下滑。現在只有47-58幀了,這差距有點大啊!”
“黑幕!黑幕!星逸科技的測試一定動了手腳。”
“沒錯,這可是英偉達啊,怎麼可能顯卡做不過星逸科技?一定是黑幕!”
“黑幕個錘子,看看風扇就知道了。”
“沒錯,公版GTX 970只有單風扇,散熱效率差,常規使用散熱不足,開始還能性能全開,隨著遊戲運行,溫度不斷上升,GTX 970肯定掉幀!”
“而RTX 970和零售非公版的GTX 970一樣,都是三風扇+熱管,散熱效率更高,溫度更低,性能自然可以持續滿血釋放,甚至能超頻!”
шшш▲ tt kan▲ C○
看著這些彈幕,其他人也恍然大悟。
正是這個原因,90%以上的用戶都會選擇等一兩個月買GTX 970零售非公版,也不買公版。
這就導致九月份,十月份,十一月份,單風扇的公版GTX 970銷量慘淡。
而星逸顯卡RTX 970則是標配三風扇,對標的正是超頻的三風扇版本GTX 970。
哪怕峰值性能和GTX 970公版差不多,可實際表現能碾壓單風扇的GTX 970公版。
顯卡這個東西,散熱很重要。
散熱不到位,很難持續性低性能全開,尤其是後期灰塵多了,散熱效率大幅度下降,降頻甚至死機多有可能。
也正是因此,都要定期清灰,保持良好的散熱水平。
公版GTX 970不翻車的峰值性能,和RTX 970不相上下。
但星逸科技的RTX 970是三風扇,散熱本就強,即便遊戲運行一段時間,強大的散熱下依舊能保持較低的溫度控制,讓顯卡性能持續性滿血釋放,維持較高幀率。
可英偉達的GTX 970公版是單風扇版本,本就散熱拉跨。遊戲運行一段時間,溫度比RTX 970這邊高了20多度,GTX 970的性能也大打折扣,無法繼續維持滿血釋放,就會出現掉幀。
正如《看門狗》的表現。
剛啓動的時候,兩者差不多的溫度,差不多的性能,都在55-65幀,算是平分秋色。
等到運行二十分鐘後,單風扇的GTX 970溫度到了70度,性能開始下滑,掉幀到47-58幀。
而RTX 970三風扇+熱管加持下,溫度只有50度,性能依舊維持巔峰,依舊穩定在55-65幀。
等到四十分鐘後,GTX 970高達80度,性能進一步下滑,幀率掉到40-50幀
可RTX 970溫度也就55度左右,幀率還能維持在52-63幀。
這差距就越來越大了。
可以說,即便顯存在3.3G以下,GTX 970沒有爆顯存翻車,公版GTX 970由於散熱差,都不是RTX 970的對手!
當然,後續的零售非公版GTX 970憑藉強大散熱和超頻,在不翻車情況下,比RTX 970領先5%左右!
可當顯存達到3.3G-4G區間,不管是公版GTX 970還是零售非公版超頻的GTX 970,都廢了,都會爆顯存,徹底翻車。
但RTX 970不會爆顯存,依舊能遊刃有餘。
當然,遊戲佔用4G顯存以上,那就衆生平等了。
不管是GTX 970,還是RTX 970,或者英偉達年度頂級顯卡GTX 980,都一樣,都會爆顯存!
沒錯,GTX 980也是4G顯存!
不過這種狀況是極少數。
比如《看門狗》的超高畫質,特效全開,能達到4G上下的顯存,肯定爆顯存。
還有《孤島驚魂3》,也會接近爆顯存的極限。
但其他遊戲就不會那麼吃顯存了。
王逸大手一揮,所有測試視頻戛然而止:
“如大家所見,以上就是我們RTX 970的實際性能體驗,比起友商的GTX 970,不差絲毫,甚至略有優勢。”
“最後,價格揭曉。”
“RTX 970,三風扇+熱管散熱,三年全球聯保,售價2499,已經上線所有平臺,全球開售!”
彈幕炸了:
“RTX 970只要2499,和GTX 970公版一個價,但實際性能強不少!”
“沒錯,GTX 970散熱不行,就是一刻鐘真男人,一刻鐘後就掉幀,再看RTX 970全程穩定,散熱強大,溫控卓越。”
“是啊,差不多的價格,RTX 970明顯強大的多。”
“更主要的,GTX 970國內還得等半個月,RTX 970現貨開售,可入。”
“別說GTX 970公版了,即便是零售非公超頻版,最多也就比RTX 970領先5%左右,但是要貴好幾百。”
“沒錯,普通零售非公版也未必是GTX 970的對手。超頻版或許強大5%,但售價得2999!”
“爲了5%的性能,多花500塊,不劃算。”
“不只是多花500的事,還得等!普通零售非公版下個月才能上,超頻版得12月份,兩個月,等不了一點!”
“還是RTX 970靠譜,性價比高,性能強,現貨,全球聯保。”
“我已經下單,之前X7就很驚豔,省下了中端顯卡的錢,現在正好入手高端顯卡RTX 970!”
“GTX 980四千多真買不起,2499的RTX 970性能次強,價格不貴,性價比無敵。”
“還真是,2499買GTX 970只能買單風扇的公版垃圾,但買RTX 970卻是零售非公版的配置。已下單。”
“我也下單了,相信星逸科技,相信王董。”
“國產高端顯卡,怎麼都得支持一波。”
……
一時間,全國各地的網友紛紛下單購買。
就連海外熬夜看直播的用戶,都大量下單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