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所說的一顆星搖搖欲墜固然沒錯,但是當一封信送到曹操面前的時候,曹操不得不懷疑司馬懿的說法。
這份信嚴格來說是一封邀請函,邀請函是曹操親自書寫的。
他不僅邀請了曹操,還邀請了很多國家的帝王。
不只是六國首領,還有一些小國的首領,比如西涼王馬超。
……
“禹皇寄來的信?”
劉安看著司馬徽手中的信有些不知所措。
普天之下他最不願意打交道的人就是禹皇,雖然現在大漢的實力已經十倍於之前,但是禹皇當日的威懾依舊存在於劉安心中。
劉安並不覺得自己現在的實力已經達到了可以震懾天下的地步。
如果達不到震懾天下的地步,那和禹皇比起來自然就差了很多。
禹皇的信上並沒有什麼多餘的突然,只有獨屬於禹皇的印章還有禹皇親自簽下的名字。
劉安深吸一口氣,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把這份信拆開。
劉安看完信中的內容後,皺起眉頭有些犯難。
“陛下,信中所寫是?”
司馬徽問,劉安就把信遞給司馬徽。
信中除了一些客套話以外,主要的內容便是,禹皇準備爲自己三女兒舉行一場比武招親的儀式,想要讓劉安幫忙宣傳一下。
另外,這場儀式將在一個月後於大夏薪火宮中舉行,希望劉安可以親自到場。
同樣在邀請之列的,還有大小國家十餘個。
“你覺得,禹皇究竟是想幹什麼?”劉安覺得禹皇絕對不是單純的想要比武招親。
他一定別有深意。
“陛下,無論禹皇有什麼目的,我們能夠做到,就只是前往薪火宮,按照禹皇的要求參加這場比武招親的儀式。”
“還請陛下放心,按照禹皇一貫的作風,他不可能借機刺殺我們,因爲和平在禹皇的心中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
司馬懿說出自己的意見。
的確,無論禹皇有什麼心思,劉安能做的都只是按照禹皇的要求來。
否則的話,他就將成爲出頭鳥,成爲承受禹皇怒火的人。
“既然如此,你便向天下發布召令,選一個人武藝高強之人前去大夏參加比武招親。”
“我們只有十天的時間。”
司馬徽領命,立刻著手去辦這件事。
從漢京前往到達薪火宮就需要二十天的時間的,這還是因爲的漢京距離薪火宮比較近,而像契丹、後金這些國家想要到達薪火宮,就必須即刻啓程,而且快馬加鞭纔可以。
十天的時間想要從全國搜尋武藝高強之輩參與比武招親簡直是癡心妄想,所以司馬徽決定,從軍營當中篩選,所以有意向參與的人都可以。
於是十天的時間緊趕慢趕,終於是選出來一個人。
這個人叫做關長生,此人不過是飛彪營當中的一個馬弓手,誰也沒有想到他竟然能夠在戰場比試當中脫穎而出。
據說參加這場比試的還有不少大將,其中就有劉安的一員大將,徐達。
徐達被譽爲明朝第一名將,無論是其謀略還是武藝都是達到了一個頂點。
所以徐達出手的時候,人們都認爲徐達必定會取得第一名。
但偏偏這個關長生就像是一匹黑馬,竟然把徐達都給擊敗了。
對此,劉安也是給予徐達安慰。
徐達的武藝固然高強,但是他真正擅長的領域在於統兵作戰,所以他依舊還是大漢的猛將,不是一場比試就能夠將他地位拉低的。
安慰了徐達,劉安去見這個關長生。
關長生留著長長的鬍鬚,隨風飄揚,頗有幾分大將風範。
最讓劉安感到動心的是,關長生在看到自己的時候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失態,手中寶刀一橫,向劉安作揖。
要知道,關長生現在的身份不過只是一個馬弓手,他見到帝王竟然如此波瀾不驚,實在是驚爲天人。
“關長生,既然你願意參加這場比武招親,那麼明日你便隨我啓程出發吧!”
劉安對這個關長生感到非常滿意。
“陛下,比武招親並非關某人本意,只是希望藉此機會,會見天下羣雄,一睹帝王風采!”關長生聲音鏗鏘。
“哦?此話何意?”
“關某人自幼讀書,對大場面有著非常強烈的好奇心,然出生至此未遇伯樂,只能泯然衆人。現機會出現,關某人自當接竭盡全力,定要去見識一番!”
聽了關長生的豪言壯語,劉安對他是愈發感興趣。
他現在覺得,沒有親眼看看關長生和徐達之間的一戰是自己的遺憾。
“這次薪火宮之行,你就跟在朕身側,朕帶你去漸漸大場面!”
留下這樣一句話,劉安轉身離開。
翌日,劉安出宮之時關長生早早地就候在了宮外。
此行劉安前往大夏國是受到禹皇的邀請,所以帶的人自然是不能多,最多就是一個使節團的人數。
經過思索後,劉安決定讓衛青留在大漢,如果在自己發生什麼意外,有司馬徽和衛青兩人,一文一武,堪比當初的廉頗和藺相如,大漢也能夠維持正常的運轉。
至於自己身邊,則帶著龐統和徐達,另外有武藝高於徐達的關長生。
除此之外,劉安還去找陶成道要了一些小型的護身火器。
這些小型護身火器製作起來非常麻煩,所以想要人手一個是非常困難的。
劉安親自出面這纔要到了十枚。
不過有了這十枚已經可以給劉安的生命安全帶來極大保障了。
準備好這一切之後,劉安就啓程前去大夏薪火宮了。
“陛下,一路順風!”
武媚帶著朝中文武親自爲劉安送行,劉安瀟灑的一揮手,然後乘著龍輦向大夏方向走去。
在十幾年前,禹皇曾經組織過一次類似的活動。
那一次是七國會議,而這一次是比武招親,一樣的是,這兩次都是需要七國的最高首領,也就是帝王親自到來的。
整個天罡大陸,也就只有禹皇能夠擁有這樣的面子。
不一樣的是,上一次參加七國會議的李淵和劉邦都已經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