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寔的叔父張肅要攻打劉曜,但張寔不許,結果張肅悲憤而亡。
張寔的志願,與他的父親張軌一樣,割據一方。
當時那樣的亂局中,中原已經亂成一鍋,既然能在涼州這個地方很好的發展,幹嘛要攪合進去呢。
張寔派遣司馬韓璞等人,率領步騎兵一萬,東赴國難,命令討虜將軍陳安、安故(今甘肅臨洮縣)太守賈騫、隴西太守吳紹。
這是趁機擴展地盤的吧。
各統領郡兵,作爲韓璞等的前驅。
司馬韓璞在南安駐紮時,各羌族斷絕他們的路,相持百餘日,糧草弓矢都竭盡了。
在這樣的危機中,正好張閬率領金城兵趕來,兩軍前後夾擊,擊敗了這些羌族。
焦崧、陳安進逼上邽,南陽王司馬保派使者來向張寔告急。
張寔派遣金城太守竇濤等人,率領步騎兵兩萬人,前往救援。
這時,傳來了愍帝駕崩的消息,於是司馬保生出了花心思,想稱尊號。
破羌都尉張說對張寔說:
“南陽王忘記了大恥,自己想稱尊號,終究非濟世、救世的救難者啊,我們還是推崇晉王司馬睿吧。”
張寔想了想:
司馬睿遠在南方,而司馬保就在眼前,如果支持了司馬保,之後肯定得聽命於他,還得攪合進這場亂局裡,我只想在涼州這地方安靜的做涼王。
於是聽取了張說的建議。
但,司馬睿稱帝即位後,張寔並沒有用司馬睿的年號,仍然用舊年號“建興”,其實這也是比較隱晦的表明了獨立。
司馬保要投奔張寔。
一個宗室之人,到了地方,肯定比張氏有聲望,而且張氏一直在表明對晉室稱臣,如果司馬保到了河西,肯定會大得人心,那他的父親之前所做的一切,不就成了給別人做嫁衣了嗎?
於是派其部將護衛司馬保,實際上是對司馬保的防備。
由此可見,張氏想專制涼州,不想有人凌駕在他們之上。
京兆人劉弘,會左道之術,客居在天梯山(姑臧南),被他忽悠的有一千餘人,就連張寔身邊的人,都非常崇奉劉弘。
相信這些旁門左道的人,到底是怎麼想的啊,古代也不說了,科技不發達,文明也比較落後,對於一些事情,相信別人的忽悠,也還能說通,那現代呢,怎麼就能相信這些呢?不解。
張寔帳下的閻沙、牙門趙仰,都是劉弘的同鄉。劉弘忽悠張寔左右十餘人,謀殺張寔,然後奉劉弘爲主。
張寔暗中得知他們的陰謀,抓捕劉弘並殺了,但閻沙他們不知道劉弘已經被咔嚓了,趁夜黑風高之時,將張寔殺死在外寢。
這還了得!殺了皇帝,還能有好?而且此時劉弘等人,並沒有什麼實力能與張氏抗衡,張寔儘管被殺了,但閻沙及其同黨被殺了有數百人。
想造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如果不夠重,就乖乖回去繼續養膘吧。
因爲張寔的兒子張駿尚且年幼,於是推舉張寔的弟弟張茂即位。
五胡種落中,數鮮卑最大,其在匈奴投降漢朝後,便聚居在幷州。
到了司馬氏統治天下時,鮮卑中的大部落是:慕容氏、段氏、宇文氏、拓跋氏、禿髮氏、乞伏氏。
哎呀,那個宇文玥的迷妹,先坐下可好?宇文氏此時還比較悲催,後面會講到,先坐下啦,十四阿哥的迷衆們,別打架啊,我去!受不了了!小新新,趕緊來鎮場!
小新新探個頭便跑了:
“迷衆太瘋狂,我也受不了啊,狗熊,你多保重吧。”
我們要理性追星哦,不要打擾到他們的正常生活,纔是對愛豆們最好的愛。
嗯嗯,講歷史講的有點累了,喝瓶脈動,繼續。
禿髮氏和乞伏氏,僅僅割據一隅,無關大局。也就是說,呂思勉不打算講他們了,那狗熊繼續跟著呂先生的腳步走,也不講他們了。
慕容氏、段氏、拓跋氏三氏,與北方大局的關係比較深,而宇文氏與慕容氏地盤臨近,相互的毀傷、齟齬、傾軋最烈,宇文氏的敗,成就了慕容氏的興。
慕容廆,昌黎棘城(今河北昌黎縣境內)鮮卑人,其先祖莫護跋,在曹魏初,率領部衆,居住在遼西,因跟隨晉宣皇帝司馬懿討伐公孫淵有功,被封爲率義王,開始在棘城北建國。
當時在燕、代兩地,多流行帶步搖冠,莫護跋見了很是喜歡,於是便把頭髮收斂起來,帶上這種冠,諸部族稱呼他爲步搖,其後因音訛,便成了“慕容焉”。
這是“慕容氏”由來的說法之一。
還有曰:
在後漢桓帝劉志時期,鮮卑族首領檀石槐,將鮮卑族分爲了三個部分,中部的大人爲柯最闕,作爲主將居住在慕容寺這個地方,是“慕容氏”的起始。
在中國歷史中,有很多將封地名作爲姓氏的,比如項羽的項氏,就是因爲他的爺爺,楚國名將項燕,被封到了項地,便以“項”爲氏。
慕容焉的孫子,慕容涉歸,因保全柳城(今遼寧興城縣西南)的功勞,被封爲鮮卑單于,遷都到遼東北。
慕容涉歸死後,本該慕容廆繼位,但他的弟弟慕容耐篡位,並謀劃著要殺慕容廆,慕容廆逃亡,後國人殺了慕容耐,迎立慕容廆。
慕容氏先說到這,來說說宇文氏。
《北史》中稱宇文莫槐爲匈奴,出於遼東塞外,其先祖是南單于的遠屬,世代爲東部大人。
宇文氏的語言與鮮卑不同,且人人剪髮,而留頭髮在頭頂,作爲首飾,而鮮卑則是編辮子,這兩個不同,也是被認爲不是鮮卑族的原因。
鮮卑族髮型樣式,可以參考下《楚喬傳》裡的燕洵。僅看文字,無法知道具體樣式,但,看壁畫,北魏、西魏/北周時期的文物,覺得應該就那樣的吧,貌似黑化後的燕洵髮型,更加接近些。
哎,一堆一堆的帥哥,狗熊擦擦鼻血去先。
《周書.文帝紀》中曰:
宇文氏的先祖出自炎帝,也就是說是炎帝的後裔。炎帝被黃帝所滅了之後,子孫們隱居在北方的荒野中。
有個叫葛烏菟的人,雄武多算略,鮮卑族傾慕,奉他爲主,共十二個部落,世代爲大人。
呃,覺得這明顯是西魏/北周時寫的吧,踩北魏擡自己。有人曰,南北朝時期的史書,把能踩對方的,全部寫進去,也不管真假,深以爲意。
他的後人叫普回,因狩獵時得到了三個玉璽,上有“皇帝璽”的字樣,普回感到驚異,認爲是天授的。其習俗稱天爲宇,稱君爲文,於是普回號“宇文國”,並以“宇文”做爲氏。
普回的兒子莫那,從陰山向南遷徙,開始在遼西居住。
《周書》言:普回的第九世侯豆歸,被慕容晃給滅了。就是說有世仇,不過,這份仇恨暫時還未拿來說事。
後人宇文莫槐因他苛待治下的人民,被族人所殺,他的弟弟普撥即位,普撥死後,又傳了兩代,到宇文莫廆即位,開始與慕容氏有了交戰。
再來說說段氏。
《北史》曰:徒河(今遼寧錦縣西北)段就六眷,出於遼西。他的伯祖叫段日陸眷,被賣爲了漁陽(今河北密雲縣西南)烏丸的大人庫辱官爲家奴,之後漁陽大飢,庫辱官認爲日陸眷身強體壯,命他去遼西乞討食物。
結果,日陸眷到了遼西,招誘叛逃的人,日漸強盛。
日陸眷死後,他的弟弟乞珍立,之後是乞珍的兒子務目塵立,也就是段就六眷的父親。務目塵據遼西之地,對晉室稱臣,他所統轄的有三萬餘家,騎兵四五萬騎。
慕容涉歸對宇文氏,懷有怨恨,因爲宇文莫廆以“爲侯豆歸報仇”爲由,多次攻打慕容部,慕容廆爲了消除慕容涉歸的怨恨,以“修先君之怨”爲由,向晉室請求討伐。但,晉室纔不管你什麼怨不怨的,宇文氏和慕容氏對我們晉室都是面和心離的,正好留著你們倆相互牽制,因此,晉武帝司馬炎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