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四十五章 治官

“一個時辰之後,讓呂公、子玉、崇善還有叔父、阿羽他們趕來王宮。今日,我要和他們一起商議此事。”知道事情的本末之後,張世華對著周揚便就不由這般吩咐了一聲。

“是,屬下遵命。”聞聲,周揚忙應聲聽命。然後三步並作兩步的便就趕忙退了下去。

……

“子玉。”近一個時辰之後,在楚王府的門前,相繼趕來的呂思誠和趙子玉兩人卻是好巧不巧的在楚王府的大門之前相遇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走下官轎的呂思誠便也不由對著趙子玉遠遠地招呼了一聲。

“呂相。”對此,趙子玉不慌不忙的抱拳揖了一禮,算是自己這個下屬對上司的見禮。

而至今都已然快年近七旬的呂思誠見此,對趙子玉這個比自己小三十多歲的後生晚輩卻也並沒有託大,也是微微的抱拳,換了趙子玉一禮,然後方纔出言道:“子玉你知道天臨路寧鄉(xiāng)城發(fā)生的這件事情了嗎?”

“寧鄉(xiāng)城之事,實乃是我大楚立國一來發(fā)生的最大的一件案子了。對此,下官自然也是知曉的。”趙子玉聞聲,面沉如水,如是言道。

“那子玉,你覺得對於寧鄉(xiāng)城發(fā)生的這件事,咱們中樞應當如何處理呢?”相比於趙子玉的神情,此時的呂思誠微皺著眉頭,神情上卻是顯得有些凝重。

“無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對於這樣的事情,下官以爲自當按照現(xiàn)有的法令來依法處置寧鄉(xiāng)城那些個貪腐亂法之輩。”

“依法處置!這,自是應當。可子玉,現(xiàn)如今湖【】南也好,兩江也罷。這些地方現(xiàn)如今都是我大楚的新附之地,兩地的地方官也大都和寧鄉(xiāng)那邊的地方官員們一樣,都是僞元那邊投降過來的官吏。

這些人在投降過來之後,便免不了會因自己降人的身份而心生顧慮。如此,此番若中樞要嚴懲寧鄉(xiāng)城那些個貪贓亂法的官吏,反而有可能讓其他的降官們生出兔死狐悲之意。進而讓地方不穩(wěn),鬧出更多的事端啊!”

“呂相此言,恕下官不敢茍同。”聽到呂思誠這樣的一番話。明白呂思誠是一個什麼意思後,趙子玉原本還算平和的臉色此時卻不禁變得有些肅然。

“古有言:亂世當用重典。現(xiàn)如今,天下離亂,九州大地,羣雄征伐,可謂是不折不扣的亂世。在這樣的一個大爭之世之中,若想要成就一番過人的功業(yè),就萬萬不能前瞻後顧。

再說,唯有中樞臺城不偏不倚,新附之土上的降官們方纔不會有這般或那般的顧慮。所以在這件事上,下官以爲,定不能對其“法外開恩”!”趙子玉這般說著,又對著呂思誠抱了抱拳。

而呂思誠聽到趙子玉這樣的一番話,自也是不由別過頭去沒有在看他。

如此,兩人便也就這般半路無言,一前一後的相繼走進了王宮的正殿之中。

……

片刻後,王宮正殿之中,一聲便裝的張世華此時高坐在王座之上,看著臺階下國家中的一衆(zhòng)重臣們,輕咳一聲,便也不由開口道:“諸卿,寧鄉(xiāng)一案,現(xiàn)在你們也都知曉了。

那麼你們覺得,這件事情中樞這邊應該怎麼處理呢?”

“大王,若於理,寧鄉(xiāng)上下大小官吏,皆該殺。可若於情,一下子將一縣之地的所有降官盡數(shù)正法,卻免不了會讓其他地方的降官們心中變得驚恐。所以臣以爲,此事當從輕發(fā)落爲好。”

呂思誠聞言,揖禮站出,言簡意賅的對著張世華髮表了自己的看法。

不過對此,還不等張世華說些什麼呢,另一邊站著的趙子玉便就緊跟著站了出來,“大王,臣以爲,呂相之法萬不可行。寧鄉(xiāng)一案,實乃是我大楚立國一來,所遇到的最大的一件案子了。

如果這樣的重案,我們都要網(wǎng)開一面從輕發(fā)落。那日後,國家律法還有何威嚴可言!貪贓枉法的官吏如果沒有受到他們該有的懲罰,又豈不是對遵紀守法的好官吏們太不公平了嗎!!”

趙子玉手持象笏高喝,正氣凜然的語氣中可謂盡是一副不容反駁的姿態(tài)。

所以對此,高坐王座上的張世華在微微沉默了一番後,便也不由看著臺階下的一衆(zhòng)重臣們言道:“俗話說:無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此番,本王欲要依法從事,諸卿以爲如何呢?”

“以爲如何呢?”雖然張世華最後這樣問了。但他的本意是什麼,傻子都聽得明白。

因而在自家大王心中都已然有了決斷之後,張世華話音一落,殿上還沒有發(fā)言的李重三和郭羽等人自也忙不由出言道:“寧鄉(xiāng)一事,臣等亦以爲實當依法從事!”

“大王!”見張世華這一次這麼明顯的拉偏架,直接就當著衆(zhòng)人的面否決了自己的提議,呂思誠心中不禁有些不甘心。

不過張世華此番都已經(jīng)這麼說了,尤其還會容呂思誠反駁他的話。

所以在這個時候,還不等呂思誠開口說些什麼呢,張世華一擺手便就不由直接言道:“好了,呂卿無需在多言了。此事,本王就是要殺一儆百,殺一儆千!”

“臣,遵命!”聽到張世華這樣殺氣騰騰的話,呂思誠自然也明白如果自己在這樣勸告下去只會適得其反。所以這般帶著無奈的沉聲到了一句之後,便也就退了下去、

“諸卿知道嗎。今天,本王在和家中親人們一起聽了關漢卿關先生生前所寫的一齣戲《竇娥冤》。卻是不知道,諸卿們,你們聽過這齣戲嗎?”等到呂思誠無奈退下,張世華看著殿上羣臣,微微頓了頓,卻是不由忽的這般道了一句。

“……臣等聽過。”雖然一時間沒有明白張世華爲什麼忽然要這麼說。可殿上的一衆(zhòng)羣臣們,卻還是不由這般齊聲道了一句。

“那你們覺得這齣戲如何?”張世華見此,再度發(fā)問。

“這……”被張世華問到這裡,一時間有些摸不清楚張世華到底是什麼意思的衆(zhòng)臣們不由默然。

“既然你們不說,那好,本王便就說一下本王自己的看法。”默然良久,最終卻是張世華開了口。“知道嗎,本王覺得。關先生所編著的這出《竇娥冤》可真是原原本本的道盡了這世間的骯髒黑暗。

如今天下,羣雄並起。元蒙治下諸多行省無一淨土,天下皆知元蒙已失天命。可這天命元蒙是怎麼失去的呢!?不過所謂的什麼胡兒無有百年之運,而是因爲這天下間實在是有太過的竇娥了。

有太多一手造成《竇娥冤》這種令人不忍卒讀的慘案的昏官了!所以,元蒙建極至今不足百年,國家就動亂成了這樣一個樣子。”

張世華面色肅然的說著,語氣上顯得有些痛心疾首,“荀子有句話說的好,‘前車之鑑,後車之覆’。前面的車子翻車了,後面的車子就一定要因此而吸取教訓。

這樣的一句話放在現(xiàn)在這個時候,真可謂是正當其時啊!”

“臣,臣等無能,不能爲大王分憂!死罪,死罪!”聽到張世華這樣痛心疾首的一番話,別管這個時候心中是怎麼想的,殿下的呂思誠等人卻還是忙不由開口將責任攬到了自己的身上。

當然,對於此呂思誠這樣的話,張世華在擺了擺手之後,便不由言道:“官吏們貪贓也好,枉法也罷,往往皆是出於個人的私慾。而私慾不絕,類似於今天這樣的事情,自然也就不會消失。

但,七情六慾,天下之人皆是生來便有。沒有人能變得冷漠如石沒有感情,也並沒有可讓讓別人變得冷漠如石。所以對於官吏的貪腐,我大楚除了要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監(jiān)察外,也必要有制度上的依靠纔可以。

剛剛出生的孩童,因不知而無畏,所以懵懂無知時,對任何事情便都免不了有好奇嚮往之心。可等他們知道火焰可以將自己灼傷,觸摸寒冰會有刺骨之痛的時候。

不用長輩教導什麼,他們便就會下意識的避開這類危險之物。因而,我大楚也必須要制定一項制度,讓貪贓枉法這類的事情,變成可以灼傷、凍傷官吏們的烈焰和寒冰。

只要我大楚治下的官吏們敢伸手去觸碰這些東西,他們就要因此而受到傷害懲罰。讓懂得趨利避害的官吏們,打心底裡便就懼怕貪贓枉法所帶來的後果。如此一來,本王以爲天下距離大治,應該也就不遠了。”

“大王所言甚是。有功必賞,有過必罰,這纔是王者之道。”張世華話音方落,殿下的趙子玉便就不由站了出來,抱拳揖禮由衷的發(fā)出了一聲讚歎。

而對此,張世華在笑著點了點頭之後,接下來卻是不由將目光轉向了一旁默然不語的呂思誠,笑聲問道:“呂卿。卿之博學,天下聞名。當年卿獻五策,其中一策便是如此。

想來對於此事,卿當也是胸有成竹的。所以不知,卿對於此,可有何錦囊妙計?”

“臣以爲,欲要達成大王所言的目標,可在國中設立御史臺,巡查各地。”對於張世華的發(fā)問,呂思誠頓了頓,不禁抱拳這般言道。

而聽到他這樣的話,張世華摸著下巴上的胡茬,沉吟了片刻,不由點了點頭,道:“卿之言大善。可我大楚,治下的疆土如今不過一省而已。若設立御史臺,御史中丞等官職的安排,便就要勞煩卿了。”

“請大王放心,此事交由臣便可。設立御史臺一事,臣一定爲大王您制定出一個滿意的章程來。”聽到張世華沉吟後說出這樣的話,呂思誠這一次卻是不由自信滿滿的攬了下來。

而對於此,趙子玉和李重三乃至張烈文那邊也是皆保持了沉默。

畢竟在這一點上,在元廷那邊考上進士之後,便就在御史臺中混了大半輩子的呂思誠,在這上面無疑是最有發(fā)言權的。

說白了,在這一點上,人家呂思誠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權威。

所以張世華纔會在這個時候如此鄭重的徵求他的意見,和呂思誠有些不對付的趙子玉也方纔會不言不語看著呂思誠發(fā)揮。

故而這一次,當呂思誠都這樣說了之後,在國中設立御史臺併爲張世華在國中選拔出一些合格的人員的這件事,自然也就這麼被張世華交給了他。當然,趙子玉等人在這方面也是有參與的。

不過依舊是以呂思誠爲主罷了。

因而在這之後,原本一直微沉著臉的呂思誠,方不由再度露出了笑意。

但也就在呂思誠和趙子玉等人都絕對這件事就要這麼告一段落的時候,高坐的王位上的張世華卻是不由看著殿上衆(zhòng)人,再度發(fā)言道:“除了在國中設立御史臺之外,本王這裡到還有一個主意。”

“恩……”忽的聽到張世華來了這麼一句。殿上站著的呂思誠和趙子玉等人,自也是不由將目光再度聚集到了張世華的身上。

“呵,這一次本王是這麼以爲的。除了在國中設立御史臺,加強對各地官吏們的監(jiān)督之外,還可以在各地官員們的家鄉(xiāng)之中,設立鄉(xiāng)榮碑、鄉(xiāng)恥碑。”

“鄉(xiāng)榮碑、鄉(xiāng)恥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詞語,殿上的衆(zhòng)人相視一顧,不禁都有些摸不著頭腦。

所以見此,張世華也不由笑著繼續(xù)解釋道:“這所謂的鄉(xiāng)榮碑、鄉(xiāng)恥碑,其實便就是在官吏們的家鄉(xiāng),爲我大楚治下的官吏們樹碑設論。若官吏乃是一個清官好官,我們便就將這個官員的名字和事蹟銘刻到他們家鄉(xiāng)的鄉(xiāng)榮碑上,供鄉(xiāng)人瞻仰。

如果是貪官惡官,則便將他的名字和事蹟銘刻在家鄉(xiāng)的鄉(xiāng)恥碑上,讓鄉(xiāng)人們引以爲戒。”

“清官好官,供人瞻仰,流芳百世;貪官惡官,受人唾棄,遺臭萬年。主公此法大善啊!”在明白了張世華所說的鄉(xiāng)榮碑和鄉(xiāng)恥碑的作用之後,殿上的趙子玉眼睛一亮,不禁忙聲讚歎起來。

第二十二章 南去剿匪第一百三十六章 戰(zhàn)局第一百一十章 氣節(jié)第一百零一章 戰(zhàn)局第三百五十九章 處罰第三十九章 冬天第一百二十一章 將錯就錯第七十八章 起兵第二百六十五章 再臨許州第四百二十三章 討公道序章第四百九十四章 初戰(zhàn)常遇春(爲“jjc1221”書友的萬賞加更)第五百零五章 戰(zhàn)太平(三)第四百七十二章 弔民伐罪第一百二十五章 軍歌出第四百五十七章 詐城 攻堅第九十六章 李先生第三百四十二章 蘄春之戰(zhàn)第四百零四章 奪城之戰(zhàn)(二)第六章 招兵2第七十七章 萬無一失的任命第二百二十五章 追亡逐北第五百一十三章 大業(yè)決勝(四)第三百四十一章 奇思妙想驚爲神第九章 練軍1第三百二十三章 朱元璋第五百零六章 戰(zhàn)太平(四)第四百二十七章 兵進天臨路第三百零三章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第三百三十六章 平章親下鄉(xiāng)第五十五章 大張村第一百一十五章 鼓舞士氣第四百五十二章 離間 傷亡第二百七十章 營嘯第四百七十三章 水戰(zhàn)搏殺第一百零五章 廝殺第二百六十九章 迫切戰(zhàn)局第四十二章 出事第四百二十七章 兵進天臨路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頓與賞賜第十六章 臨水鎮(zhèn)(求推薦)第二百四十三章 劍指汝州第一百零一章 戰(zhàn)局第二百九十一章 火炮初顯威第二十七章 佈局第三百零六章 兵行險計第一百九十九章 詐敗之計第十五章 擴招第二百一十四章 再次發(fā)兵入西平第四百五十七章 詐城 攻堅第一百五十五章 決戰(zhàn)總攻2第二十四章 兄弟第三百四十一章 奇思妙想驚爲神第三百五十八章 德安撤兵第二百二十四章 重奪上蔡城第四百二十一章 談判無懸念 故人已南來第一百七十一章 借水之力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陽城破第一百五十六章 決戰(zhàn)總攻3第一百零一章 戰(zhàn)局第三百八十三章 過年兩三事第三百二十二章 荒唐的戰(zhàn)鬥第二百五十九章 戰(zhàn)前議事第四百一十七章 呂思誠獻計第六十八章 出兵(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勝消息傳四方第二百七十三章 營嘯再起第二章 盜匪第九十八章 攻城(二)第二百六十三章 局勢危急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勝第二百六十六章 資助第六十五章 籌謀與動盪第一百四十章 深夜奔襲第三百八十九章 分析 局勢第三百八十二章 夫妻 沈丘第四百一十四章 訊息傳來 兵不血刃第四百九十七章 大戰(zhàn)常遇春(二)第四百五十九章 動盪 重病第二百五十九章 戰(zhàn)前議事第三百二十七章 雜記第二百一十二章 屠城第一百五十四章 決戰(zhàn)總攻1第四十三章 庇護第四百二十九章 血腥攻防戰(zhàn)元代汝寧府的資料以及《唐律》中十七禁五十四斬的內容第三百一十一章 有孕第一百七十五章 大元討賊第一百九十章 狹路相逢第二十一章 徐城鎮(zhèn)第二百九十九章 南下第三百三十章 匠師失蹤第九十章 紅巾軍第三百零八章 大起大落第一百六十二章 天下風雲(yún)第四百六十九章 風雨欲來第三百五十五章 巧合的黃雀第三百二十二章 荒唐的戰(zhàn)鬥第四百七十三章 水戰(zhàn)搏殺第三百九十一章 出兵
第二十二章 南去剿匪第一百三十六章 戰(zhàn)局第一百一十章 氣節(jié)第一百零一章 戰(zhàn)局第三百五十九章 處罰第三十九章 冬天第一百二十一章 將錯就錯第七十八章 起兵第二百六十五章 再臨許州第四百二十三章 討公道序章第四百九十四章 初戰(zhàn)常遇春(爲“jjc1221”書友的萬賞加更)第五百零五章 戰(zhàn)太平(三)第四百七十二章 弔民伐罪第一百二十五章 軍歌出第四百五十七章 詐城 攻堅第九十六章 李先生第三百四十二章 蘄春之戰(zhàn)第四百零四章 奪城之戰(zhàn)(二)第六章 招兵2第七十七章 萬無一失的任命第二百二十五章 追亡逐北第五百一十三章 大業(yè)決勝(四)第三百四十一章 奇思妙想驚爲神第九章 練軍1第三百二十三章 朱元璋第五百零六章 戰(zhàn)太平(四)第四百二十七章 兵進天臨路第三百零三章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第三百三十六章 平章親下鄉(xiāng)第五十五章 大張村第一百一十五章 鼓舞士氣第四百五十二章 離間 傷亡第二百七十章 營嘯第四百七十三章 水戰(zhàn)搏殺第一百零五章 廝殺第二百六十九章 迫切戰(zhàn)局第四十二章 出事第四百二十七章 兵進天臨路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頓與賞賜第十六章 臨水鎮(zhèn)(求推薦)第二百四十三章 劍指汝州第一百零一章 戰(zhàn)局第二百九十一章 火炮初顯威第二十七章 佈局第三百零六章 兵行險計第一百九十九章 詐敗之計第十五章 擴招第二百一十四章 再次發(fā)兵入西平第四百五十七章 詐城 攻堅第一百五十五章 決戰(zhàn)總攻2第二十四章 兄弟第三百四十一章 奇思妙想驚爲神第三百五十八章 德安撤兵第二百二十四章 重奪上蔡城第四百二十一章 談判無懸念 故人已南來第一百七十一章 借水之力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陽城破第一百五十六章 決戰(zhàn)總攻3第一百零一章 戰(zhàn)局第三百八十三章 過年兩三事第三百二十二章 荒唐的戰(zhàn)鬥第二百五十九章 戰(zhàn)前議事第四百一十七章 呂思誠獻計第六十八章 出兵(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勝消息傳四方第二百七十三章 營嘯再起第二章 盜匪第九十八章 攻城(二)第二百六十三章 局勢危急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勝第二百六十六章 資助第六十五章 籌謀與動盪第一百四十章 深夜奔襲第三百八十九章 分析 局勢第三百八十二章 夫妻 沈丘第四百一十四章 訊息傳來 兵不血刃第四百九十七章 大戰(zhàn)常遇春(二)第四百五十九章 動盪 重病第二百五十九章 戰(zhàn)前議事第三百二十七章 雜記第二百一十二章 屠城第一百五十四章 決戰(zhàn)總攻1第四十三章 庇護第四百二十九章 血腥攻防戰(zhàn)元代汝寧府的資料以及《唐律》中十七禁五十四斬的內容第三百一十一章 有孕第一百七十五章 大元討賊第一百九十章 狹路相逢第二十一章 徐城鎮(zhèn)第二百九十九章 南下第三百三十章 匠師失蹤第九十章 紅巾軍第三百零八章 大起大落第一百六十二章 天下風雲(yún)第四百六十九章 風雨欲來第三百五十五章 巧合的黃雀第三百二十二章 荒唐的戰(zhàn)鬥第四百七十三章 水戰(zhàn)搏殺第三百九十一章 出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原县| 镇巴县| 渝北区| 乐昌市| 嘉黎县| 黄龙县| 无锡市| 右玉县| 虎林市| 石嘴山市| 沁阳市| 社旗县| 四会市| 灵丘县| 昭通市| 怀远县| 稷山县| 碌曲县| 成武县| 麻栗坡县| 怀宁县| 阿城市| 南召县| 水富县| 连南| 新巴尔虎右旗| 麻阳| 隆昌县| 平果县| 石首市| 龙州县| 项城市| 铁岭县| 孟津县| 滕州市| 根河市| 沙湾县| 瓮安县| 青田县| 呈贡县| 汶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