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開創全面開放新格局
絲綢之路,古已有之。作爲古代強盛帝國的象徵,絲綢之路在西漢時得以開闢,並在其後的兩千多年時間裡成爲東西方貿易的主要通道。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一條開放之路,作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走向了世界;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是一條強盛之路,它在國力強盛的時代開闢,在國力強盛的時代繁榮,又在國力強盛的時代重新崛起;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之路,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形成了深厚的絲路文化,孕育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然而,由於明清兩朝的自我封閉以及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內憂外患的戰亂局面,絲綢之路逐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近百年來,爲重新“鑿通”“絲綢之路”我國做出了不懈努力。從1905年,古絲綢之路上,中國境內的第一條鐵路(汴洛鐵路)的修建;到“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重大戰略的實施;再到“歐亞經濟論壇”的召開,一系列舉措爲絲綢之路的重新開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指出,爲了使我們歐亞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同時,他還提出了五個方面的具體建議,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正式向友鄰國家發起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號召。
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正式向周邊國家發起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號召。“一帶一路”戰略,至此初步成型。
就在一個月後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正式提出,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一帶一路”戰略正式成爲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戰略。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國APEC峰會上宣佈,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等有關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12月,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爭取2015年有個良好開局。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明確了“一帶一路”戰略的共建原則、框架思路、合作重點、合作機制等重大原則性問題,及中國各地方開放態勢和中國積極行動,標誌著這一發起於中國、惠及全球數十個國家的戰略進入加快推進新階段。
2015年10月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秉持親誠惠容,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完善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以企業爲主體,實行市場化運作,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十三五”時期是“一帶一路”建設從起步到提速的關鍵階段,必須全面深刻領會《建議》的要求,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紮紮實實的進展。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家戰略分析(節選)
絲綢之路,古已有之,
從興起、繁盛到走向沒落,跨越了2000多年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9月出訪哈薩克斯坦期間,提出了區域經濟合作的創新模式,這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引發各方的高度關注。全球化時代,我國爲何再度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設想?既爲創新,“新”在何處?這條古老的文明之路能否再度承載起促進區域安全與繁榮、推動東西文明交融的歷史重任?爲了釐清這些問題,我們不妨從歷史傳承與國際合作兩個維度,對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進行梳理,在縱向與橫向的比較中進一步認識其內涵,評估其發展可能面臨的潛在挑戰,進而判斷其未來的走勢。
新絲綢之路構想的歷史傳承與具體內涵
絲綢之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之前數千年。張騫到達中亞後,發現那裡已經大量使用中國的竹製品和紡織品。西漢使團鑿開亞、歐、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von Richthofen)命名爲“絲綢之路”。實際上,就功能而言,還可以叫“茶葉之路”“瓷器之路”“歐亞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體路線也不止一條。歷史上,開闢絲綢之路絕非僅僅出於貿易目的,當時的中原王朝爲了鞏固北方邊界的安全,在信息極端閉塞的情況下,憑藉傳聞與使團的勇氣和信念,搭建起連接東西文明的橋樑。這個過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絲綢之路儘管曲折,但仍然是連接亞歐大陸最便捷的通道,極大地滋養了東西文明的交流,但囿於技術條件、自然條件與政治因素的限制,它難以承載大規模的物質轉運的任務。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絲綢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運所取代。
近百年來,中國爲重新“鑿通”“絲綢之路”做出了不懈努力。1905年,古絲綢之路上,中國境內的第一條鐵路(汴洛鐵路)開始修建。無論是清政府,還是孫中山先生的國民政府,都規劃了延伸到西北方向的鐵路,以便與各國的鐵路網銜接。新中國成立後,鐵路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在不到40年的時間裡,連接隴海、蘭新直達歐洲的鐵路動脈全線貫通。
除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外,我國更明確提出了相關的戰略規劃。21世紀以來,中央先後部署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重大戰略,西部地區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絲綢之路復興的前景日漸光明。2005年,“歐亞經濟論壇”在西安召開,兩年一度的國際論壇成爲我國推進絲綢之路復興的重要多邊舞臺。2007年,我國與中亞七國計劃共同投入192億美元建設“現代絲綢之路”。2008年,我國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及中亞四國聯合發起絲綢之路區域項目,共有19個國家響應,各國在日內瓦簽署意向書,決定再爲復興絲綢之路投入430億美元。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完整闡述了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這一構想既與古老的絲綢之路一脈相承,又充分體現了時代特點。在歷史座標系上,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內涵。
首先,在新技術條件下,絲綢之路具備復興的客觀條件。古老的陸路運輸技術不足以承載產生規模效益的運輸量。但是鐵路和公路運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降低了陸地運輸的成本。據測算,從我國連雲港到荷蘭鹿特丹,如果通過絲綢之路,運輸距離可比海運縮短9000多公里,時間縮短近一個月,運費節約近1/4。此外,古絲綢之路必須避開山地與沙漠,路線選擇範圍有限,經濟、社會效益不高。而今天,我們的技術水平已經能把鐵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與古絲綢之路相比,新絲綢之路覆蓋的面積將更廣,路線更密集,也更發達,從而可以在更廣泛的區域內把資源與市場串聯起來。新絲綢之路是在新技術條件下,對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復興與拓展。
其次,新絲綢之路構想充分兼顧了國際、國內兩方面的戰略需求。從國際角度看,絲綢之路兩端是當今國際經濟最活躍的兩個主引擎:歐洲聯盟與環太平洋經濟帶。絲綢之路沿線大部分國家處在兩個引擎之間的“
塌陷地帶”,發展經濟與追求美好生活是本地區國家與民衆的普遍訴求。這方面的需求與兩大經濟引擎通聯的需求疊加在一起,共同構築了絲綢之路復興的國際戰略基礎。從國內角度看,我國當前的發展需要兼顧地區平衡,並著力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復興絲綢之路能帶動經濟實力較爲薄弱的西部地區,有望形成新的開放前沿。
再次,新絲綢之路設想兼顧政治、經濟、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發展。中亞地區處於地緣戰略要衝,又是東西文明的交匯點,更是近年來惡名昭彰的宗教極端勢力的發源地。新絲綢之路構想以經濟合作爲先導與基石,以政治合作爲前提與推進手段,以促進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風險爲重要目標,是具有前瞻性的綜合戰略規劃。經濟發展爲基礎設施建設準備了物質條件,提高了各國參與合作的意願。政治合作消除了開展經濟合作的各種人爲障礙。經濟發展與政治合作有助於化解安全衝突,消弭宗教極端勢力滋生的溫牀。伴隨著政治、經濟活動而展開的文化交流,最終將促進東西方文明的融合。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目標並行不悖,使得新絲綢之路構想具有突出的穩定性,不至於被安全衝突打斷,反而能抑制安全衝突。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前景展望
儘管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實施存在嚴重的潛在挑戰,我們仍有充足的理由對新絲綢之路的前景表示樂觀。
第一,“新絲綢之路”可以分期分階段實現既定目標。這一構想在空間上大致分五個區段:東亞段、中亞段、西亞段、中東歐段、西歐段。時間上可以按近期、中期、遠期來分階段建設。重新激活這條古老的貿易通道,對於沿途國家的經濟建設、地區繁榮乃至世界經濟的平衡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將極大改善我國西部地區的發展環境,形成新的對外開放前沿與經濟增長段,西部地區的面貌及當地羣衆的生活水平將再上一個臺階。通過參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所謂“塌陷地區”的國家將有機會重新融入世界經濟的主流,逐步消除貧困與落後,這又有助於根除極端勢力、恐怖主義、跨國犯罪活動的溫牀。新絲綢之路將把世界經濟最活躍的兩個地區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不僅有利於促進貿易、繁榮經濟,更有利於東西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促進源自不同民族、文化、種族的羣體的相互包容。因此,我們可以預期,這一計劃將得到地區內多數國家的積極響應與支持。
與預期收益相比,更引人入勝的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歷史價值。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全球化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徵。新絲綢之路構想突破了傳統的區域經濟合作模式,它主張構建一個開放包容的體系,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各方的積極參與,最大限度地減少運行阻力,擴大支持的基礎,並且充分調動各種資源。這些優勢是以勢力範疇爭奪或貿易保護爲目的的排他性地區經濟合作所無法比擬的。新絲綢之路構想同步推進政治、經濟、安全乃至民心方面的溝通與建設,突破了由單一領域向其他領域擴散的傳統模式,使得這幾方面得以相輔相成,最大限度地排除各種消極因素的干擾。
第二,中國完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主導和中樞作用。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無論是技術準備、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乃至政治與安全的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條件均已成熟。我國提出這一構想,既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也體現了大國外交的自信。這種自信,源於對國際局勢的判斷,源於對自身實力與戰略目標的認知,也源於駕馭各種複雜局面的勇氣與能力。中國目前不僅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這一計劃的實行,而且可以從中獲得直接和間接的回報。中國推行這一計劃,政府發動、企業主導、市場推動、國際合作,可行性越來越明顯。
第三,自從中國提出這一計劃以來,得到了中亞、西亞、中東歐、西歐各國不同程度的積極響應和配合。“新絲綢之路”的建設,帶來的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歐亞大陸的一體化和全面復興。這是“中國夢”,更是“世界夢”、“人類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