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六十四節 坑人

“本撫已垂垂老矣,善言惡言,有何不可聞?

不過是戎馬倥傯,大勢已烈,隻手難撐,不得不以一死保國家而已。”

顏繼祖語氣淡然,無悲無喜,顯是早存死意。

秦浩明吞了一口唾沫,苦笑連連,原本要說的話再也無法宣之於口。

你可以說他迂腐說他幼稚,但對於一個花甲之年的文弱老者,猶在四處奔波爲了身上的職責,有何苛求?

人家心存死志,再跟他說保全之言有何意義?

“俱爲山東守土之士,難道劉都督和倪參將可以身無寸責,悠閒山水,坐看潮起潮落?”

別的懶得說,秦浩明索性問自己感覺奇怪的問題,難道真的是好人不長壽禍害活千年?

崇禎和朝堂大佬也不可能糊塗至此呀?

“唉!”

顏繼祖苦澀長嘆,滿臉的落寞蕭索,讓人感同身受。

“崇禎八年,本撫曾上疏建言:六部政事,俱掌握在尚書手裡。六部各司的職務,掌握在正郎手裡。

侍郎、副郎、主事只有例行公事的份兒,沒有發言餘地。

如此一來,無論國家大政、一般政務都只有少數人主張,一般官員都無發言權,政治哪能不壞?

再如督撫大員獲罪甚多,主要由於督撫的任命都由“會推”而定。

而“會推”時僅以六科主管人爲主,卿府副官、臺臣等重要官員卻很少出席。

九卿、臺諫只派人傳達意見,大家只知附和表示同意,而無人提出異議。

故而,山東守土之則,首則在我,還真與他們關係不大。

不過,這也是造成如今困頓的原因所在。

巡撫之則,原本是督理稅糧,總理河道,撫治流民,整飭邊關。

然劉澤清、倪寵俱爲漕帥朱大典的老人,一律事務只聽從他之言。

本撫居喪服滿,上任山東巡撫不及三年,注意力放在加強青州、濟南一帶的防務上,人事方面尚爲來得及梳理,方有今日之禍!”

秦浩明聽完默然搖頭,這不就是後世的一把手問責制嗎?

客觀說,此舉有利有弊。

若是在吏治清明,一把手一心爲公的情況下,將是國家和百姓的福音。

可若是派別叢生,貪腐橫行的情況下,那就是坑人。

大明巡撫多進士出身。其初,內地巡撫由吏部會同戶部推舉,邊地巡撫由吏部會同兵部推舉。

嘉靖十四年,開始不分內地、邊地,由九卿廷推。也有總督兼巡撫者,合稱爲督撫。

巡撫是爲了提高統治效率、整肅軍備的需要而產生的。

通過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務和對原有機構進行某些改革來整飭吏治、革除積弊,這在早期收到不錯的效果。

大明初期,確立了都、布、按三司並立的省級政治體制。

宣德、正統以後,文官集團勢力的擴充和軍人集團地位的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

日趨激化的社會矛盾,又使三司條條分割、運轉不靈。

到了明末,巡撫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門戶左右,而最後點定之權又重歸東林黨人等特殊利益集團。

可巡撫職位畢竟有限,爲了各自的利益,其下的地方實力人物便成了大家爭奪扶持的對象。

由此,隨著時局的敗壞,漸漸造成現在這幅崩潰的情況。

“建奴勢大兵強,來去如風。既然出現在濟南府周圍,那它目標便是以此爲主。

顏大人立馬上書兵部,請求即刻調回濟南府回防,並且彈劾劉澤清、倪寵逗留不前,不尊軍令。

同時末將上書盧督,待得到回覆,立馬奔赴濟南府馳援,如此可好?”

秦浩明沉吟許久,方纔緩緩說出自己的意見。

其實秦浩明的目的只有一個,解救顏繼祖是真,其他的全部是胡扯,並且在坑楊嗣昌、劉澤清、倪寵等人。

有一點足以看出問題,他秦浩明行事,哪次不是獨斷專行?事後才稟報盧象升,何至於現在又要乖乖上書?

這不扯淡嘛?

“暫時也只有如此。只是兵部令本撫守衛德州,應是有它的判斷和意圖,可能不會答應本撫退守濟南府。

另外,濟南府城池高大,易守難攻,又有德王府的兵馬幫助攜守,估計建奴急切間不可得?”

顏繼祖自然不知秦浩明和盧象升上下級默契到此種程度,人家平白無故願意幫助已經是銘感大恩,自然是當場應諾,同時也提出自己疑問和困惑。

唉,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大明別的不多,豬隊友太多。

就崇禎時期,前有袁崇煥,現有楊嗣昌、後有史可法。

害自己倒也讓人無話可說,最重要的害了別人啊!

就像現在,顏繼祖聽從兵部尚書楊嗣昌之命,讓他一個月間在德州和濟南來回跑了三趟,最終留守德州。

可結果如何?

濟南失守,德王被擒。

言官交章劾顏繼祖,後來顏繼祖怪罪楊嗣昌,並且曰:“臣兵少力弱,不敢居守德之功,不敢不分失濟之罪。請以爵祿還朝廷,以骸骨還父母。”

可崇禎袒護楊嗣昌,不肯讓顏繼祖致仕歸家,把他斬首。而作爲罪魁禍首的楊嗣昌連求情都沒有,委實讓人心寒至極。

“此一時彼一時!

顏大人,兵部原先讓您鎮守德州,無非是防範建奴從德州入濟南府,而現在他們從聊城迂迴,您老現在駐守德州有意義嗎?

濟南府能夠堅守幾日末將不知道,但如果萬一失守,而顏大人您這裡沒有任何建議反饋,您老覺得後果會如何?”

秦浩明搖搖頭,大明沒救了,上上下下都是腦袋不清楚的人,包括眼前的顏繼祖。

事情到了如此緊急時刻,還存有僥倖之心。

單幹,必須單幹!

就跟原先自己想的一樣,即使盧象升、孫傳庭、洪承濤跟自己合作,都不可信任他們。

無它,雖然他們都是名將,腦袋清晰靈活,但最大的問題是作不了主,連他們自己都被人坑死,關鍵時刻還保護得了他秦浩明嗎?

想想現在的兵部尚書楊嗣昌,之後的陳新甲,還有繼任者史可法,秦浩明的毛骨情不自禁悚然,個個都是坑人高手。

說兵事一個不如一個,說坑人一個強過一個,自己小命經不住他們折騰啊!

而與之相反的則是,人越坑越多,名氣一個比一個大,最典型至極的就是史可法。

客觀的說,就像後世學者顧城在《南明史》說的一樣,對於史可法的誓死不降,應當充分肯定他的民族氣節。

其實在秦浩明看來,他的一生只有兩點值得肯定:一是他居官廉潔勤慎,二是在最後關頭寧死不屈。

除此以外,基本一無是處。

作爲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錯誤,導致武將竊取“定策”之功,大權旁落。

作爲軍事家,他以堂堂督師閣部的身分經營江北將近一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一籌莫展,毫無作爲。

直到清軍主力南下,他所節制的將領絕大多數倒戈投降,變成建奴征服南明的勁旅,史可法馭將無能由此可見。

即以揚州戰役而言,史可法也沒有組織有效的抵抗。

某些史籍說他堅守揚州達十天之久,給建奴造成重大殺傷,也不符合事實。

史可法自己在遺書中說:建奴於十八日進抵城下,“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來”。

多鐸下令攻城以前,史可法即已“自覺憒憒”,把軍務交幕僚處理。

二十四日建奴開始攻城,不到一天揚州即告失守。

史可法作爲南明江淮重兵的統帥,其見識和才具實在平凡得很。

比起江陰縣區區典史閻應元、陳明遇率領城中百姓奮勇抗清八十三天,相去何止千丈。

總之一句話,史可法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但在軍國重務上決策幾乎全部錯誤,對於南明的土崩瓦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那秦將軍估計幾日後可以馳援濟南府?”

顏繼祖低頭沉思片刻,擡頭問秦浩明。

他是文官,領兵實非所長,生平也沒有什麼驕人戰績。

而秦浩明則不同,不說他的戰績,就是手下的天雄軍將士俱是虎賁,頓讓他安心不少。

“三天內,不管情況如何,末將和顏大人一起馳援濟南府,定不讓您老失望便是。”

秦浩明站起身“義薄雲天”說道,同時又叮囑顏繼祖立馬上書兵部,千萬不可忘卻。

應該說,顏繼祖是忐忑而來,盡興離去。對秦浩明的映象與好感,無以復加。

用臨走前的話來說,仗義,國之棟樑!

第三十六節 義女柳如是第二百六十八節 逃脫第十八節 變廢爲寶第七節 敗家少爺第一百六十五節 基礎第九節 無需再忍第三百四十節 送禮第二百七十六節 風暴第六百一十三節 決戰關頭第八十七節 告捷塘報第二百七十六節 風暴第四百七十四節 彎彎繞繞第五百一十四節 這一切都值得第四百三十九節 洗腦第二百五十三節 聯手第四百七十二節 衝突開始第五百六十一節 東廠和錦衣衛第五十四節 借我三千騎第六百六十五節 兵發呂鬆第一百六十四節 坑人第一百一十一節 將士歸心第二百三十八節 視察兵仗局第三百一十二節 逼良爲娼第五百六十八節 軍魂第五百一十一節 奪取旅順第六百節 少跟本督來這一套第三百二十節 負荊請罪第二百五十四節 國之利器第二百六十二節 衝突來臨第七十四節 焉能不亡第十八節 變廢爲寶第五百五十一節 雄軍風采第一百五十二節 口腹蜜劍第四百七十五節 行動第三百一十八節 秦家族人第四百一十九節 無恥之尤第四百五十九節 哪有那麼多證據第四百零四節 天下之大第一百七十一節 明魂第四百四十七節 筵無好筵第一百零九節 崛起第三十五節 秦淮河畔第三百四十二節 入彀矣第二百四十一節 王樸伏罪第二十四節 男兒行,當暴戾第二百二十七節 傷殘紀要第五百七十二節 豫親王多鐸第六百二十三節 算計東林(二合一)第五百八十四節 各有打算第五百四十八節 人比人氣死人第五百四十四節 鳥槍換大炮第九節 無需再忍第二百八十七節 字字珠璣第九十節 梟雄淚第三百五十三節 修羅地獄第六百一十二節 決戰開始第三百零八節 有情有義第五百四十三節 遼東貓膩第四百二十五節 膽大妄爲第三百八十節 大明第一人第二百零九節 挖牆腳第一百七十四節 豺狼餓虎第四百四十六節 一家哭總好過萬家哭第六百三十六節 成事必在人,人定則勝天第六百五十九節 初臨臺灣第五百二十二節 兵不血刃第二百二十六節 心思難測第六百四十八節 心思變化第一百七十三節 事預則立第三百四十九節 與狼共舞第五百一十二節 此生無遺憾第六百二十四節 秦愛卿壞著呢第六百六十一節 流民安置第五百一十三節 皇太極的憂慮第二百一十五節 楊府密謀第三百二十三節 軍事第二百一十九節 班底心思第五百三十五節 不禁折騰第一百零一節 三餉禍明第一百八十五節 初露鋒芒第六百三十二節 改造朝臣第四百七十五節 行動第五百三十節 衝突第五百八十節 勇武第六百二十三節 算計東林(二合一)第一百二十四節 漢奸悲哀第四百一十三節 大婚第三百三十八節 他鄉遇故知第一百二十四節 漢奸悲哀第三百九十五節 第一步第三百四十節 送禮第一百二十六節 嶽託授首第四十五節 臨行之際第四百八十八節 不服就幹第一百二十八節 後宮第三百七十四節 那就聽你們的第二百九十四節 與民爭利第六百六十七節 炮灰第六百五十六節 徐徐圖謀
第三十六節 義女柳如是第二百六十八節 逃脫第十八節 變廢爲寶第七節 敗家少爺第一百六十五節 基礎第九節 無需再忍第三百四十節 送禮第二百七十六節 風暴第六百一十三節 決戰關頭第八十七節 告捷塘報第二百七十六節 風暴第四百七十四節 彎彎繞繞第五百一十四節 這一切都值得第四百三十九節 洗腦第二百五十三節 聯手第四百七十二節 衝突開始第五百六十一節 東廠和錦衣衛第五十四節 借我三千騎第六百六十五節 兵發呂鬆第一百六十四節 坑人第一百一十一節 將士歸心第二百三十八節 視察兵仗局第三百一十二節 逼良爲娼第五百六十八節 軍魂第五百一十一節 奪取旅順第六百節 少跟本督來這一套第三百二十節 負荊請罪第二百五十四節 國之利器第二百六十二節 衝突來臨第七十四節 焉能不亡第十八節 變廢爲寶第五百五十一節 雄軍風采第一百五十二節 口腹蜜劍第四百七十五節 行動第三百一十八節 秦家族人第四百一十九節 無恥之尤第四百五十九節 哪有那麼多證據第四百零四節 天下之大第一百七十一節 明魂第四百四十七節 筵無好筵第一百零九節 崛起第三十五節 秦淮河畔第三百四十二節 入彀矣第二百四十一節 王樸伏罪第二十四節 男兒行,當暴戾第二百二十七節 傷殘紀要第五百七十二節 豫親王多鐸第六百二十三節 算計東林(二合一)第五百八十四節 各有打算第五百四十八節 人比人氣死人第五百四十四節 鳥槍換大炮第九節 無需再忍第二百八十七節 字字珠璣第九十節 梟雄淚第三百五十三節 修羅地獄第六百一十二節 決戰開始第三百零八節 有情有義第五百四十三節 遼東貓膩第四百二十五節 膽大妄爲第三百八十節 大明第一人第二百零九節 挖牆腳第一百七十四節 豺狼餓虎第四百四十六節 一家哭總好過萬家哭第六百三十六節 成事必在人,人定則勝天第六百五十九節 初臨臺灣第五百二十二節 兵不血刃第二百二十六節 心思難測第六百四十八節 心思變化第一百七十三節 事預則立第三百四十九節 與狼共舞第五百一十二節 此生無遺憾第六百二十四節 秦愛卿壞著呢第六百六十一節 流民安置第五百一十三節 皇太極的憂慮第二百一十五節 楊府密謀第三百二十三節 軍事第二百一十九節 班底心思第五百三十五節 不禁折騰第一百零一節 三餉禍明第一百八十五節 初露鋒芒第六百三十二節 改造朝臣第四百七十五節 行動第五百三十節 衝突第五百八十節 勇武第六百二十三節 算計東林(二合一)第一百二十四節 漢奸悲哀第四百一十三節 大婚第三百三十八節 他鄉遇故知第一百二十四節 漢奸悲哀第三百九十五節 第一步第三百四十節 送禮第一百二十六節 嶽託授首第四十五節 臨行之際第四百八十八節 不服就幹第一百二十八節 後宮第三百七十四節 那就聽你們的第二百九十四節 與民爭利第六百六十七節 炮灰第六百五十六節 徐徐圖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边县| 尚志市| 巴彦淖尔市| 佛坪县| 竹溪县| 油尖旺区| 乐亭县| 祁阳县| 诸暨市| 青龙| 定襄县| 若羌县| 新建县| 工布江达县| 会泽县| 东乌珠穆沁旗| 宁陵县| 左贡县| 讷河市| 隆尧县| 耿马| 县级市| 天台县| 佳木斯市| 宁城县| 宁河县| 仲巴县| 阳城县| 博乐市| 小金县| 绥芬河市| 绥阳县| 孟连| 左权县| 钟山县| 定安县| 宜黄县| 即墨市| 女性| 汉沽区| 贵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