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的學期開始。
不知不覺中,陸純良已經是一個大三的學生。
過去的兩年裡,他那個宿舍的幾個同學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潘新現在也是生物系的風雲人物,在大二的時候就發表了幾篇重點的論文,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名聲也有了,屬於生物系的新秀。
雖然大家都知道他是砸錢砸出來的,但是誰也不能否認他確實有那樣的能力。
而且能夠用錢來砸科研的,更加受到歡迎。
科研界最差的不是技術,不是理論,也不是人才,而是錢。
從前是,現在是,以後也是。
搞科研是最耗錢的東西。
潘新家裡雖然沒有礦,但是有一個房地產公司,可以提供大量的資金,現在一些大佬眼中就是一尊財神爺。
搞定這個人,以後要得到科學研究方面的贊助,那也會容易很多。
潘新現在也是生物系的寵兒。
胡易和孫誠則在年前的時候,又重新弄了一個名爲“科學照亮前程”的公衆號,兩個人合作,開始做自媒體。
這一次他們做的是很正規的自媒體,不做那些蹭熱度的事情,這也使得他們一開始的推廣就比較困難,必須要砸下很多的錢,才能夠把他們的公衆號推廣開來。
兩個人拿不出那麼多錢來砸,所以,潘新和陸純良都參與了投資,就當是支持朋友創業。
陸純良和潘新各拿了五萬塊,胡易和孫誠每個人出了兩萬,啓動資本就是十四萬。
但是在這個自媒體的股權分配上面,胡易和孫誠纔是大頭,每個人都佔有30的股權。潘新和陸純良則是20。
因爲這個自媒體的運營,就全靠胡易和孫誠。
前一年有關部門對那些浮誇的自媒體進行了大力的整治,這個市場蕭條了很多,但是也規範了很多。
他們兩個人現在搞出來的自媒體以科普爲主,在前期投入了十幾萬推廣資金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運作,也有了幾萬關注者,成了一個比較有名氣的科普自媒體。
畢竟他們依託著新京大學,新京大學裡面有著很多的人才來給他們利用。
他們經常會邀請大學裡面的一些同學在上面發表有一定專業性的科普文章,酬勞就是那篇文章的七成收入。
這也給他們的公衆號吸引到了一批寫稿者。
大學生裡面有很多窮逼,能夠寫寫文章賺一點錢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雖然有的一篇文章可能只能賺上幾十塊錢,有的甚至十塊錢都賺不到,但是一般而言,一篇文章寫出來,一兩千字,弄個幾百塊錢還是很容易的,這對某些很窮的學生來講,就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讓那些大學生當寫手,分享單篇文章的七成利潤,也能夠調動他們的參與性,發動自己的人脈來推廣這個公衆號——至少推廣自己的文章。
也就是因爲這樣的策略,讓他們的關注者越來越多,慢慢的變成了現在幾萬關注者的大號,還和很多寫科普文章的作者建立了合作關係。
每天他們發佈的文章就有七八篇,雖然他們只分得三成利潤,七成都歸作者所有,可是,這三成利潤已經夠讓他們吃得飽飽的了。
胡易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關注自媒體的事情,還通過孫誠那個被封掉的自媒體運作,實地的瞭解了自媒體的運行,現在出手,已經制定了非常穩妥的方針。
孫誠負責內容,有時候會修改一下他們收到的文稿,刪掉一些謹慎的用詞,讓其更加適合自媒體的傳播。
他經過那混亂瘋狂的自媒體無序時代,還從裡面撈到了一筆錢,對這種東西非常的熟悉,有些文章經過他的修改之後,就具備了一定的煽動性,也能讓文章的傳播度更大,獲得的打賞更多。
胡易則負責運營,包括聯繫網上大v進行推廣以及接發廣告。
一開始因爲要大力的推廣這個公衆號,只是砸錢進去,沒有什麼進賬。
有了一點收入,都會繼續砸錢進去推廣。
一直到關注數達到幾萬之後,才減少了推廣方面的投入。
在暑假的時候,這個自媒體一個月就可以給他們帶來幾萬塊的利潤。
最大的利潤就來自於那些大學生們給高中生們寫的提高學習成績的文章。
到了開學,更加容易約到稿,他們的收入也更高了。
科普、科教是他們主要的利潤來源。
還沒有畢業,就找到了一個比較好的飯碗,他們也是很多人羨慕的對象。
人家只是寫稿賺錢,他們則是賣稿賺錢,做老闆的比打工的總是要賺。
陸純良投那5萬塊錢進去,也沒有想到能夠賺多大的錢,覺得能在大學時代回本就不錯了,主要還是支持一下朋友。
有一個在公共平臺有一定發言權的自媒體,對以後的路也有著很大的好處。
他沒有想到,投資幾個月之後就見到了回報,一個月從一千多的分紅慢慢的提升到了上萬塊。
這也是意外之喜。
雖然他不怎麼爲經濟發愁,可是能夠自己掙到錢,心裡還是舒坦一點。
老是受別人的接濟,總有一些不自在的感覺。
有時候他自己也會在這個公衆號上發表一些關於生物科學的科普文章,作者背景介紹上也會提到他取得的成就,算是在一個比較小的圈子裡面,打出了自己的名聲。
這給他帶來的最大的好處則是——他的科普文章,每多一個轉發,就會給他贏了一個慈善積分。
雖然專業性的科普文章不管是閱讀還是轉發都很低,可是十幾篇文章寫出來,也給他掙來了差不多兩三千個慈善積分。
這對他來講,就是意外之喜。
孟沫在暑假的時候就給這個公衆號寫了十幾篇長文,不過內容都是教高中生應該怎樣讀書學習準備高考的。
她的作者背景介紹,就是某年某省高考理科第二名,這樣的背景介紹,使得她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權威性,比較受到一些關注者的歡迎。
因爲關注的人裡面,有一些就是因爲這裡有很多科教內容纔來關注的。
孩子的錢最好賺。
所以在暑假的時候,孟沫寫那些有關高考方面的文章,屬於最受歡迎的一批,按照七成的利潤算,她賺到了一萬多塊錢。
這也讓她非常的開心——她上一次賺錢,還是高考之後在超市做了接近兩個月的收銀員,賺了幾千塊錢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