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子銅錢,凌雲全部交給了方信。
這年頭,聯通移動之類的東東都沒出現,更別說上網了。他在燕山猶如坐井觀天的小青蛙,對外面的事情一知半解。就是這點可憐的消息也是從方信那夥人瞭解到的。
凌雲早就想派人出去打探打探天下大事,看看到底和歷史上寫的一樣不?可是,派出去的人不能光喝風啊,糧食和肉是有,但一個人能帶出去多少?蹲下幾次就得給弄光了。
有錢了,這個難題很容易解決。
按照凌雲的命令,方信選了五十名精幹人手,把銅錢分發下去。目標,天下十三州,能跑多遠跑多遠。任務,打探消息,別管是誰和乾爹搶娘們,還是誰誰霸佔了人家嬸子,或者誰誰誰的老婆被人當面殺了連屁都不敢放一個。只要是消息全都得及時給帶回來。
臨出發前,凌雲做了緊急動員,“現在你們有錢了,但別以爲有錢就是大爺。有錢了就要專心幹正事,你們的任務就是打探消息,那些大爺能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要是誰因爲一小塊肉而放棄了一大塊肉,本將軍保證,肯定讓他少一塊肉。任務完成好的,本將軍會用大紅筆給他記上一功。任務完成不好的,本將軍也用紅筆,但不是記在功勞簿上,而是在他脖子後面插一根木牌子,把上面的字用大紅筆畫一個圈。你們明白了嗎?”
衆人齊聲答應著,揹著食物分頭行動。這些銅錢明顯不夠用,凌雲給帶上吃的,多少能緩解一下。至於彈盡糧絕之後,只能小雞不尿尿,各憑各的道了。
凌雲特意吩咐方信,要格外留意幽州的事情,尤其是幽州軍的動態。
方信覺得納悶,卻也不敢多問,到現在他開始有些懷疑,主公到底是什麼的?想來想去,也沒想出個譜來,索性不再浪費腦細胞,主公是幹什麼的與我何干,知道自己是幹什麼的才最重要。
而孫橫則被凌雲留在了大營,年紀大了,身體各個零件都不好用,經不起折騰。那時候也沒有一片頂五片,一口氣爬五樓不費勁的高鈣片。就是有,孫橫老頭也爬不上去,因爲整個大營裡就沒有超過二樓的建築。
送走了方信等人,凌雲著手軍隊編制的事情。
這段時間,他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到現在止,購買的士兵加上黃巾軍的降卒總共近三千人。隨著軍隊的不斷壯大,原有以隊爲單位的編制已經不滿足靈活作戰的需要。
幾日來,他和孫橫、方信閒聊,套出了許多有用的消息,其中就包括現在的軍隊編制問題。他倆雖然地位不高,但與官軍接觸較多,如同後世的普通老百姓都知道軍師旅團營連排班一樣。
起初,凌雲想要沿用後世的軍隊編制,這樣比較輕車熟路,便於操作。深思熟慮之後,他放棄了這個想法。
既然穿越到了東漢,就得入鄉隨俗,如果胡亂弄出點夭蛾子,肯定弊大於利。
經過兩天時間的縝密思考,軍隊的編制方案終於出爐。
整個大軍暫設六部,巨弩軍爲飛虎部;連弩軍爲飛鷹部;弓箭軍爲飛獅部;巨斧軍爲飛熊部。黃巾軍分爲兩部,分別爲飛豹部和飛狼部。
龐春任飛豹部軍司馬,其餘部的軍司馬均由凌雲挑選得力干將擔任。部以下將官均由各部軍司馬擬訂人選報由凌雲審批。
按東漢的軍隊編制,一部的軍士人數爲四百人,凌雲軍中除飛虎部、飛鷹和飛熊部暫時不足此數外,其餘三部都遠遠超編。
通常來說,部的最高長官爲校尉。但凌雲沒有設置此職,一是給那些軍司馬留些念想;二是給自己留點餘地,以後如果有更合適的人選,不至於措手不及。
其他民事和後勤的職司也均有任命,相關制度亦迅速出臺。
就這樣一個沒有任何衙門同意,沒有任何人允許的山寨版草臺班子隆重出臺。
可是凌雲不在乎這個,無數歷史事實證明,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落後就要捱打,而且是往死裡打。
所以他把新歸順的黃巾軍全部安排到生產上,東漢版的南尼灣在燕山火熱上演。
...
幽州,燕國薊縣東南六十里處的一座無名小城。
奮武將軍公孫瓚自界橋兵敗後暫居此處。界橋一戰,雖然折損了白馬義從,讓他大爲惱火,但其根本尚未動搖。
本來想在此處重整軍馬,擇日再與袁紹決一勝負。奈何他的頂頭上司幽州牧劉虞與袁紹素來交好,而與他又頗有嫌隙。所以在糧草供應上,根本無法滿足公孫贊興兵之數。
無奈之下,公孫瓚只好派遣部曲四處籌辦糧草。說是籌,其實就是看哪有糧食,拿著就走。如果對方不給,那也得拿走。
只是春荒之際,百姓手中的糧食都少得可憐,籌糧事宜進展頗爲緩慢。
此時,行營之中,公孫瓚正跪坐在案前,漫不經心地翻著手中的竹簡,臉上一籌莫展。
從事關靖報門而入,“主公,近日風聞大燕山內出現一支州軍,擊潰黃巾軍程遠剛部,射殺賊首程遠剛。”
“哦?竟有此事。”公孫瓚放下竹簡,“可屬實?”
“回主公,傳聞不只一處,屬下這幾日派人多方查探,事情屬實,也探明那支人馬的詳細位置。”
“呃”公孫贊點了點頭,沉吟片刻問,“可探知是否爲劉虞所部。”
“與守常聯繫的人剛剛回來,他從未聽到半點風聲,但守常斷定絕非州牧部曲。”
守常是劉虞的從事公孫紀的表字,雖然同屬一姓,但二人連八桿子打不著的親戚關係都沒有。因公孫贊待之甚厚,二人感情挺鐵,公孫紀便在劉虞那邊玩起了無間道。
聽關靖說完,公孫瓚站起身,在草蓆上跺了幾步,“士起(關靖的字),想必所謂的州軍不過是盜匪、山賊之流。程遠剛部乃烏合之衆,久困山中缺乏糧草,被擊敗也屬正常。著漁陽太守鄒丹前去招撫,如招撫成功,該部劃歸田楷統領。如對方不受招撫,讓中陽(鄒丹的字)臨機決斷,確保後方穩定,不得有誤。”
“諾”關靖答應著,恭身退出房門。
...
幽州薊縣,州牧府。
劉虞跪坐於上位,從事鮮于輔和齊周跪坐於兩側。
三人也正在商談有關燕山突然出現一支幽州軍的事。程遠剛身亡後,其部分屬下不願再戰,索性趁亂開了小差,逃到了山外。這件事因此被傳了出去,這才傳到了公孫瓚和劉虞的耳朵裡。但後來的事情,包括龐春歸順凌雲的情況,他們並不知道。
“東良(鮮于輔的字)、子元(齊周的字),二位有什麼高見。”劉虞問。
齊周答道,“前些時日公孫贊兵敗界橋,如今他的部曲四處擄掠,從未聽說在燕山尚有駐軍。如果這支人馬是公孫瓚的,爲何養在深山,其用意何在?糧草如何供應?這些都很難說通。屬下認爲爲,那些人一定不是公孫瓚部曲,如果不是士族的部屬,就一定是佔山的賊寇。”
“屬下同意子元的判斷。”鮮于輔附和道。
劉虞點了點頭道,“二位言之有理,既然已經大概猜出去他們的來歷,可有何良策。”
“主公,前些時日準備兵馬欲討伐程遠剛部,恰巧其被賊寇所滅,不如立即出兵剿滅,以絕後患。”鮮于輔道。
“不可,東良太操之過急了。主公,依屬下之見,先派遣一人前去招撫,允諾其頭領別駕司馬之職。如其歸附,自然不用動一兵一卒。如其不識時務,可令公孫贊前去剿滅。如此一石二鳥,若公孫瓚不同意,抗命之罪可握在主公手裡。只是此事宜早不宜遲,若遲了公孫瓚先招撫了去,於主公不利。”
聽齊周說完,劉虞的臉上露出了微笑,“子元之言,甚合我意,不知遣何人前往招撫合適?”
聞言,齊周站起來施禮道,“子元願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