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四十二章 三國稱王

“什麼!”聽司馬懿說完,曹操還未表態,荀彧直接氣結在當場。

他一腳上前,直接將司馬懿踢翻在地:“逆臣賊子,豈敢有此大逆不道的諫言,我等輔佐丞相,拱衛漢室基業,豈是篡位之亂臣!”

說完他還不解氣,直接上前再補了兩腳,踢的司馬懿哀叫連連。

“文若,在孤面前,拳打腳踢,豈是你等的高節風範!還不趕緊退下!”曹操兩眼一瞪,怒視荀彧。

“主公,司馬懿他......”荀彧還想再做辯解,但是看到曹操的目光,只得忍了下來。

“仲達此言也並非全無道理,漢室確實已經到了腐朽的邊緣,只是,現在取而代之,恐怕爲時尚早,此事再做後議吧!”曹操摸了摸鬍鬚,雖說後議,但是一絲笑意依然展現在他的眼角之上。

司馬懿見曹操面露喜色,知道自己此番又賭對了。

雖然曹操已經明言不會行謀逆之事,但是司馬懿依然鍥而不捨:“丞相,如今許昌上下,只知丞相而不知天子,所謂的功高蓋主,縱使丞相不貪戀權位,也要爲百年之後的子嗣考慮一番啊!”

聽司馬懿說道子嗣之事,曹操纔有些意動。他眼睛微微閉合,思索了許久才最終開口:“即使爲子嗣考慮,孤也不會擅自稱帝。此時猶如坐立火爐之上,步步驚心!然,若天命在吾,吾寧願爲周文王矣!”

司馬懿聽曹操如此說,才放棄了繼續諫言的想法。

曹操口中的周文王,是周朝開國皇帝周武王的父親。在周文王在世期間,並沒有篡位 篡奪夏朝皇位的是周武王,而周文王是兒子周武王封給他的稱號。而漢朝以火爲德,曹操話語間以火爐比漢朝。他的意思是,如果取代漢朝,必然招致來自各方面的反對,就像在火爐上挨烤一樣。

“丞相,既然不願如此,亦可稱王!”賈詡突然在一旁接了一句。

司馬懿看了賈詡一眼,頓時一股怒氣涌上心頭:這個老狐貍,接話時機掌握的真好!

“哦?外姓封王麼?”曹操玩味的看著賈詡。

“不錯!”賈詡點了點頭。

“文若與仲達覺得此事可行否?”對於稱王之事,曹操並沒有表現的那麼反對。

在漢朝初期,劉邦爲了穩固政權,曾一口氣封了八個異性王,但是天下平定之後,都被一一處死,而且後期漢室日益虛弱,爲了避免再次爆發像秦朝末期的大動亂,王室明文規定,不得分封異性王!

如果曹操稱王,不僅可以進一步增加曹氏在漢朝的影響力,還可以爲子嗣廢除漢帝打下鋪墊,可謂一舉兩得。

司馬懿雖然十分不喜賈詡的突然殺入,但是對於賈詡的建議還是十分認可的。他點了點頭:“屬下認爲賈大夫說的很對,縱使丞相不想稱帝,以丞相的功績,也可以爲王!”

此時,唯有荀彧表現的十分異常。

他雙眼通紅,胸口不斷的起伏著:“丞相,你當真要自立爲王?”

“文若認爲,孤現在的功績,不足以封王?”曹

操一見荀彧如此,就知道他的正統觀念又開始復發。對於荀攸、荀彧兩人,曹操一方面是愛其才,一方面又恨其忠。兩人身受漢室影響,當初跟隨自己,也是因爲自己援救漢帝的原因,雖然後來曹操與漢室越走越遠,貌合神離,但是最起碼,還沒有撕破臉面,而曹操現在如果封王,那麼就等於已經分割了漢室的主權,這讓深受忠君理念的荀彧不能忍受。

荀彧見曹操一本嚴肅的樣子,知道賈詡的建議已經打動了他的心,自己再怎麼勸告也是無用的。

“丞相,漢帝視丞相如同姜尚,如今丞相大權在手,已經年邁,何必要讓自己晚節不保?”荀彧低首垂淚,默默言語。

“荀彧,你大膽!”曹操聽聞荀彧這般說,右手一拍桌面,直接起身,他一把從腰中拔出寶劍,一道寒光,直接將劍身架置荀彧脖頸之上。

“丞相息怒!”見曹操真的動了肝火,賈詡與司馬懿急忙跪下求情。

“哼!荀彧,休要仗著這些年的功勞肆意妄爲,你年事已高,孤準許你回家務田,有生之年,孤不準你再踏入許昌城!”曹操收回寶劍,冷哼一聲,大步走出門外,剩下面面相覷的賈詡與司馬懿。

“荀大人,丞相的心思,你我早就猜透,你何必如此?”賈詡見曹操已經走遠,上前拉住荀彧,勸慰道。

“哼!蠅營狗茍之小人,荀彧羞於你等同舞!”荀彧一把甩開賈詡的手掌,揚天長嘆:“荀彧自詡忠良,不想半百之年,依然見到曹公行此大逆不道之事,哀哉哀哉!身爲人臣,荀彧已經無顏面對漢室先皇!”

一席話說完,荀彧顫巍巍的朝外走去。

司馬懿慢慢靠近賈詡,低聲問道:“賈大夫,荀大人他此番,恐怕......”

賈詡回過頭,朝司馬懿做了一個禁聲的動作。

兩人一前一後,也走出了曹府院內。

一日後,荀府傳出噩耗。光祿大夫荀彧在府內懸樑自盡,享年五十歲!

聽聞消息,曹操親自到荀府,痛哭吊念。賈詡也長嘆許久,就在曹操發怒的時候,賈詡就已經看到了結局,荀彧忠於漢室,如果曹操想要進階王位,那麼荀彧就必死。就算說讓他告老還鄉,以曹操的猜忌之心,也一定會留下後手處置與他。睿智的荀彧早就想通了一切,他用自盡的方法,表達了對漢室的忠心,以及對這個混亂的朝代的不滿。

這樣一個曠世之才,就這麼離世,讓許多相識之人暗歎不已。

然而,荀彧自盡,僅僅是一個開端,隨後,一股暗潮在朝堂之上不斷涌起。

賈詡與司馬懿暗中推波助瀾,羣臣對曹操的用意也心領神會,於是文官以陳羣、桓階爲首,武將以夏侯惇爲首,紛紛諫言漢帝,申述曹操功績,要求進階王爵!

荀彧已經被曹操威逼致死,諸臣之中再也沒有任何反對的聲音,漢帝左右沒有辦法,只得在顫顫巍巍中,起草詔書。

建安二十一年夏,在羣臣的逼迫下,漢帝無奈下詔,以魏公曹操功德極天際地,伊周莫及,宜進爵

爲王。獻帝令陳羣草詔,將鄴城分封爲曹操的王土,鄴城原屬於魏郡,所以冊立曹操爲魏王。

陳羣不負所托,幾日之內,編撰好一封詔書。

夏日,日光照耀,漢帝居於天壇之上,向天詔曰:

自古帝王,雖號稱相變,爵等不同,至乎褒崇元勳,建立功德,光啓氏姓,延於子孫,庶姓之與親,豈有殊焉。昔我聖祖受命,創業肇基,造我區夏,鑑古今之制,通爵等之差,盡封山川以立籓屏,使異姓親戚,並列土地,據國而王,所以保乂天命,安固萬嗣。歷世承平,臣主無事。世祖中興而時有難易,是以曠年數百,無異姓諸侯王之位。朕以不德,繼序弘業,遭率土分崩,羣兇縱毒,自西徂東,辛苦卑約。當此之際,唯恐溺入於難,以羞先帝之聖德。賴皇天之靈,俾君秉義奮身,震迅神武,捍朕於艱難,獲保宗廟,華夏遺民,含氣之倫,莫不蒙焉。君勤過稷、禹,忠侔伊、周,而掩之以謙讓,守之以彌恭,是以往者初開魏國,錫君土宇,懼君之違命,慮君之固辭,故且懷志屈意,封君爲上公,欲以欽順高義,須俟勳績。韓遂、宋建南結巴、蜀,羣逆合從,圖危社稷,君覆命將,龍驤虎奮,梟其元首,屠其窟棲。暨至西征,陽平之役,親擐甲冑,深入險阻,芟夷蝥賊,殄其兇醜,蕩定西陲,懸旌萬里,聲教遠振,寧我區夏。蓋唐、虞之盛,三後樹功,文、武之興,旦、奭作輔,二祖成業,英豪佐命。夫以聖哲之君,事爲己任,猶錫土班瑞以報功臣,豈有如朕寡德,仗君以濟,而賞典不豐,將何以答神祇慰萬方哉?今進君爵爲魏王,使使持節行御史大夫、宗正劉艾奉策璽玄土之社,苴以白茅,金虎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十。君其正王位,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其上魏公璽綬符冊。敬服朕命,簡恤爾衆,克綏庶績,以揚我祖宗之休命。

詔書極爲臃長,漢帝讀完之後,已經大汗淋漓,他沮喪著臉,在貼身侍衛的扶持下慢慢走下祭壇。

曹操此時意氣風發,蒼老的臉上似乎再次出現了青春的色彩,他假意上書,進行三辭,都被漢帝駁回。這就是後世記載的所謂的詔三報而不許。虛讓三次之後,曹操接詔拜命,受魏王之爵,加九錫。

其後,漢帝命曹操之女爲公主,食湯沐邑。

自此,曹操已經可以出入皆用天子旌旗,與漢帝無二,曹操稱魏王后,又將中郎將曹丕立爲魏太子。而曹軍,正式更名爲魏軍。

曹操稱王,掀起了漢末勢力的第一次大動亂。

秦成與孫權藉機而動。同年秋,秦成在襄陽誓師,陳兵十萬,以“除奸邪,清君側”爲名,自立爲王,號稱秦王。

在秦王之下,分封五虎上將:黃忠爲前將軍、魏延爲後將軍,馬超爲左將軍,趙雲爲右將軍,高順爲翊軍將軍。其餘諸多將領,各自官升一級。

而孫權也附和秦成,隨之在建業城內列兵示威,自立爲“吳王”。

這一年,也正式掀開了漢末三王爭霸的開端!

(本章完)

第一百二十四章 攻滅張魯第十二章 重組陷陣營第一百六十九章 辯士第一百九十章 陷陣對虎賁第六十七章 從零開始第一百七十一章 再度結盟第一百三十八章 驕傲的夏侯淵第一百五十五章 至死不渝第四十四章 記憶中的那片藍天第二百零六章 拉人下水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士之言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上還是東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萁谷之殤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分兩路第一百八十九章 雞肋第一百二十八章 曹軍渡河第十七章 單刀赴會第三十二章 邂逅第二十八章 赤壁之戰第五十八章 劉璋的應對第十一章 又添虎將第七十四章 問策第兩百零一章 吳下阿蒙第二章 一個怪老頭第九十七章 是戰是和第二百一十一章 關羽敗亡第二百五十四章 深陷泥潭第一百五十八章 試探第二百六十七章 偷襲柴桑第二百二十八章 空城計第一百九十六章 意外之喜第一百六十六章 做媒第五十四章 城破第九十章 兵發廣漢第一百六十章 人小鬼大第二百三十章 坐看風雲起第七十二章 三個條件第二百五十四章 深陷泥潭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水諸事第二百七十五章 奇兵之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塞翁失馬第一章 史外來客第七章 引君入甕第二百二十章 執念第八十六章 重回廣安第一百三十章 死守營地第九十三章 迎頭痛擊第八十一章 番王沙摩柯第二百七十五章 奇兵之計第一百九十章 陷陣對虎賁第三十五章 長沙學院第二百二十四章 夷陵與夷道第一百一十七章 定軍山之末第二十五章 尋找名士第二百一十三章 衣錦還鄉第三十六章 鬱悶的諸葛亮第一百二十九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二十五章 塞翁失馬第二百五十四章 深陷泥潭上架感言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水諸事第二百一十一章 關羽敗亡第一百五十三章 天意弄人第三十五章 長沙學院第一百二十八章 曹軍渡河第六十七章 從零開始第一百二十八章 曹軍渡河第二百七十六章 困獸猶鬥第二百五十五章 二曹反攻第二十二章 永安防守戰(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裡應外合第一百五十八章 試探第二十九章 激戰江陵城第二百三十九章 長安淪陷第一百六十一章 時機到了第九十四章 章山之戰第六十二章 長沙風雲第二十六章 龐統話天下第二百七十二章 曹丕篡漢第四十八章 孫權的心思第一百零三章 不怒自威第五章 喜從天降第十一章 又添虎將第一百四十六章 萬軍之中,取爾首級第一百一十四章 誘敵之計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水諸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漢中亂象第二百零三章 各自的心思第四十一章 名士法正第二百六十三章 七步成詩第十八章 荊州之亂第二百二十章 執念第二章 一個怪老頭第二百二十二章 經濟戰第六十二章 長沙風雲第九十一章 廣漢血戰第四十九章 出征第九十九章 成都鏖戰第二百二十二章 經濟戰第一百二十章 取捨之間
第一百二十四章 攻滅張魯第十二章 重組陷陣營第一百六十九章 辯士第一百九十章 陷陣對虎賁第六十七章 從零開始第一百七十一章 再度結盟第一百三十八章 驕傲的夏侯淵第一百五十五章 至死不渝第四十四章 記憶中的那片藍天第二百零六章 拉人下水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士之言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上還是東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萁谷之殤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分兩路第一百八十九章 雞肋第一百二十八章 曹軍渡河第十七章 單刀赴會第三十二章 邂逅第二十八章 赤壁之戰第五十八章 劉璋的應對第十一章 又添虎將第七十四章 問策第兩百零一章 吳下阿蒙第二章 一個怪老頭第九十七章 是戰是和第二百一十一章 關羽敗亡第二百五十四章 深陷泥潭第一百五十八章 試探第二百六十七章 偷襲柴桑第二百二十八章 空城計第一百九十六章 意外之喜第一百六十六章 做媒第五十四章 城破第九十章 兵發廣漢第一百六十章 人小鬼大第二百三十章 坐看風雲起第七十二章 三個條件第二百五十四章 深陷泥潭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水諸事第二百七十五章 奇兵之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塞翁失馬第一章 史外來客第七章 引君入甕第二百二十章 執念第八十六章 重回廣安第一百三十章 死守營地第九十三章 迎頭痛擊第八十一章 番王沙摩柯第二百七十五章 奇兵之計第一百九十章 陷陣對虎賁第三十五章 長沙學院第二百二十四章 夷陵與夷道第一百一十七章 定軍山之末第二十五章 尋找名士第二百一十三章 衣錦還鄉第三十六章 鬱悶的諸葛亮第一百二十九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二十五章 塞翁失馬第二百五十四章 深陷泥潭上架感言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水諸事第二百一十一章 關羽敗亡第一百五十三章 天意弄人第三十五章 長沙學院第一百二十八章 曹軍渡河第六十七章 從零開始第一百二十八章 曹軍渡河第二百七十六章 困獸猶鬥第二百五十五章 二曹反攻第二十二章 永安防守戰(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裡應外合第一百五十八章 試探第二十九章 激戰江陵城第二百三十九章 長安淪陷第一百六十一章 時機到了第九十四章 章山之戰第六十二章 長沙風雲第二十六章 龐統話天下第二百七十二章 曹丕篡漢第四十八章 孫權的心思第一百零三章 不怒自威第五章 喜從天降第十一章 又添虎將第一百四十六章 萬軍之中,取爾首級第一百一十四章 誘敵之計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水諸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漢中亂象第二百零三章 各自的心思第四十一章 名士法正第二百六十三章 七步成詩第十八章 荊州之亂第二百二十章 執念第二章 一個怪老頭第二百二十二章 經濟戰第六十二章 長沙風雲第九十一章 廣漢血戰第四十九章 出征第九十九章 成都鏖戰第二百二十二章 經濟戰第一百二十章 取捨之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杭县| 开封市| 绍兴县| 白山市| 道孚县| 石狮市| 仁寿县| 临城县| 鞍山市| 许昌市| 宁陕县| 陵川县| 大庆市| 尼木县| 景泰县| 交口县| 托克托县| 安阳县| 大邑县| 宁陕县| 遵义市| 纳雍县| 确山县| 赤城县| 托里县| 舟曲县| 潞西市| 翁源县| 上饶县| 永康市| 聂荣县| 全南县| 红桥区| 拉萨市| 锦州市| 康定县| 吉木乃县| 临清市| 筠连县| 绥中县| 册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