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九十八章 口角

古怪的事還在後頭呢。

繼王家四姑奶奶、五姑奶奶隨王嬪去了樹叢後以後,沒過多久,又來了兩位穿戴富貴的年輕婦人。打前一個年紀(jì)大些的,身段也頗爲(wèi)高挑,臉頰削瘦,下巴尖尖,高高擡起,看著就有一股子與衆(zhòng)不同的傲氣散播開來,但瞧她的穿戴打扮,卻不是什麼身份高貴的命婦,只是尋常宗室女眷的形容。後頭一個年輕些的,同樣也是宗室女眷的打扮,但看禮服的品級,是個世子妃級別的,個頭比前頭那位要矮大半個頭,也生得瘦,面上還帶著病容,氣質(zhì)陰沉沉地,看著就不大討喜。

這兩位秦含真稍加辨認(rèn),也認(rèn)出來了,一個是輔國將軍,前晉王世子趙碤之妻王三姑奶奶,另一個更熟悉些,卻是遼王世子趙碩的繼室小王氏,趙陌那位愚蠢狠毒的繼母,在王家行七。

今兒的宮宴,王家姑奶奶們這是要在慈寧宮花園裡辦聚會?

秦含真與秦錦華、秦錦春姐妹三個躲在假山後頭,隔著十來丈的距離,看著王三姑奶奶與小王氏進(jìn)了樹叢後面。那裡人一多,隱秘的效果就打了折扣,以秦含真的眼力,已經(jīng)可以看出那後頭有張石桌,配上四張石凳,王嬪坐在北邊避風(fēng)位上,剩下的人裡,四姑奶奶和後來的三姑奶奶以及身份最高的小王氏都得了一個位置,王家五姑奶奶既是庶女,婚後身份又在幾位姐妹之下,只能乖乖立在一旁聽候吩咐了。

至於是什麼吩咐,由於離得太遠(yuǎn),又有宮人在周圍侍立,秦含真沒好意思做偷聽的事,連靠近一點(diǎn)都不敢,因此什麼都沒聽到。

但什麼都聽不到,不代表什麼都看不到。那樹叢也不過就那麼大,人又多,遮不住,秦含真她們離得不算很遠(yuǎn),還是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王家姑侄們有什麼動靜的。

王嬪不知道跟侄女們都說了些什麼,估計不是令人愉快的話題,王三姑奶奶首先就露出了不悅的神色,王四姑奶奶眉頭皺得死緊,小王氏也陰沉沉地面露冷笑,侍立在旁的王五姑奶奶,倒沒有生氣,只是一臉的惶恐不安。

王嬪卻無視了侄女們的神情,仍舊自顧自地說著什麼。她臉上的表情被樹枝遮住,秦含真也看不清,但從周圍人的反應(yīng)看來,她的話似乎極大地激怒了幾位侄女。王三姑奶奶氣憤地猛站起身:“姑母如今在宮裡安享榮華,還要說這些風(fēng)涼話,是不顧侄女們的死活了麼?!”

聲音有點(diǎn)大。

這附近不但有宮人侍立,還有旁的路人或是賞花,或是與親友閒聊,或是與宮中太妃、太嬪們說話,大家都小聲點(diǎn)兒,互不干擾,自不用擔(dān)心會被旁人聽見。可王三姑奶奶的動靜都這麼大了,旁人又不是聾子,自然會有所反應(yīng)。很快便有人探頭探腦地望過來,看是怎麼回事。至於那幾個宮人,雖然皺起了眉頭,面露不悅,卻沒有挪動——雖然王三姑奶奶有不敬尊長之嫌,但王嬪身邊又不是沒有宮人侍候,要守護(hù)王嬪的尊嚴(yán),還輪不到她們慈寧宮的人出頭。況且王三姑奶奶又是宗室婦,亂子鬧大了,叫外命婦們看見,也是丟了宗室的臉。此事有王嬪主理,宮人們悄悄向慈寧宮的掌事宮人稟報一聲,算是報了備,也就完事了。如果王家女們的衝突加大,衝撞了王嬪,那就到時候再報到太后跟前去。

王嬪久在宮中,也是眉眼精乖的角色,自然是立刻就把王三姑奶奶給鎮(zhèn)壓下去了,還好一陣數(shù)落。王三姑奶奶一臉的氣憤不服,但到底還是知道輕重,沒有再鬧。但王家女們的氣氛,仍舊僵硬著。

秦含真悄悄拉了拉秦錦華與秦錦春的袖子,示意兩人隨她一同轉(zhuǎn)身離開,秦錦華會意,拉了秦錦春一塊兒跟上。

等離得遠(yuǎn)了,秦錦華纔對秦含真說:“我瞧著這架勢不對,王家的出嫁女們是起了內(nèi)訌嗎?瞧著象是王嬪要侄女們做什麼事,侄女們不樂意了?”

秦含真想了想,表情有些意味深長:“也有可能是王嬪叫侄女們不要做什麼事,侄女們不樂意了。”王三姑奶奶那句話是怎麼說的來著?覺得王嬪在宮裡過得安逸,就不顧侄女們的死活了?真有意思,王家的出嫁女們這幾年確實(shí)處境不佳,還死了一個,但王三姑奶奶自己對那位庶出的姐妹還是淡淡地呢,也不見她打上姐妹夫家的門去替死者討還公道,如今卻衝著王嬪發(fā)火。她這是要王嬪如何顧侄女們的死活?王嬪無子無寵,還只是個嬪,她在宮中除了太后與皇帝的憐惜,一無所依。這幾年她自己都病了又病,低調(diào)行事,能做什麼?王家女的處境,還不是因爲(wèi)王家的野心計劃失敗,才造成的後果嗎?要加以改善,除非王家能東山再起。但多增加幾個中了進(jìn)士的子弟,也成不了氣候呀。

秦含真心裡暗戳戳地揣度著王三姑奶奶話裡的含義,秦錦華不解:“這是什麼意思?”

秦含真不答,只道:“這是她們王家女之間的矛盾,我們外人沒法插嘴,也沒有理由去打聽。二姐姐的外祖母和二伯孃今兒都來了吧?不如請姚夫人走一趟?反正王嬪和她侄女們的動靜不小,有人得了消息過來打探也是合理的。姚夫人也是王家女,自然會關(guān)心王家女的名聲。”

姚王氏是王侍中王二老爺?shù)莫?dú)生女兒,當(dāng)年王二老爺在臨終前爲(wèi)兄長一家求了恩典,代兄侄告老,只盼著能保住兄長一家平安,後代子孫希望不絕。他一番苦心,至親家人都心知肚明。可王大老爺這一支只老實(shí)了幾年,就又開始蹦達(dá)了,姚王氏眼睜睜看著他們辜負(fù)亡父的苦心,心裡能樂意?

秦錦華平日沒少從母親與外祖母處聽到抱怨,如今也明白秦含真的用意,連忙點(diǎn)頭,便跑去尋兩位長輩了。秦錦春留下來與秦含真做伴,秦含真也勸她:“這樣的事,雖然沒打聽清楚內(nèi)情,但你也可以跟太子妃說一聲,請東宮的人提防些。東宮若有心要打聽王嬪爲(wèi)什麼跟王家女們起了口角,自然有他們的法子,比我們幾個小姑娘要方便多了。”

秦錦春心領(lǐng)神會,抿嘴笑著捏了捏秦含真的手:“多謝三姐姐提醒。”便轉(zhuǎn)身去尋敏順郡主了。敏順郡主通常是跟太子妃待在一處的,少有出來玩耍的時候,尤其是這樣寒冷的天氣,她身體吹不得風(fēng),肯定是儘可能待在室內(nèi)。

秦含真留在了原地,擡頭觀賞著旁邊一株梅樹上的花枝。天氣還很冷,這株老梅也沒長出幾朵花來,卻叫人拿紅紅粉粉的綢子紮成了梅花的模樣,拿黑色的細(xì)棉線綁到了老梅樹上,離得遠(yuǎn)了,還以爲(wèi)這株梅樹真?zhèn)€開了滿樹的花呢,半點(diǎn)兒清氣不剩,只餘熱鬧喜氣了。秦含真方纔就覺得不和諧,如今細(xì)看,纔看出了端倪來,不由得哂然一笑。

皇宮這種地方,還是習(xí)慣了粉飾太平的作派呢。

沒過多久,姚氏就扶著姚王氏匆匆趕到,秦錦華也緊隨在後。秦含真忙迎了上去,給姚王氏行了個禮。

姚王氏的年紀(jì)其實(shí)跟王嬪差不多,王嬪乃是王大老爺與王二老爺?shù)挠酌茫垢杜畠簬缀跬g。姑侄女從小一處作伴長大,原也是極要好的。直到王嬪進(jìn)宮,王大老爺有意讓王嬪生下皇嗣,謀取皇位,王二老爺極力反對,姑侄倆才漸漸疏遠(yuǎn),如今更是幾乎不來往了。

但姚王氏此時臉上面露憂色,顯然對王嬪並不是漠不關(guān)心。她對王家長房的姐妹們固然失望至極,可好歹也有多年相處的情誼,自然不希望看著她們一條道走到黑的。那位在王家落魄後不幸病亡的王家庶女,後事就是姚王氏夫妻倆出面去勸說她的夫家,才得以順利按照禮數(shù),體面地辦完的,她留下的兒子,也是由姚王氏牽線,被安排在母孝結(jié)束後進(jìn)姚家族學(xué)讀書,保住了一份前程。相比王家長房的出嫁女們,姚王氏這位隔房的堂姐,無疑要更厚道一些。

她扶著女兒趕到,先是柔聲謝過了秦含真這個小輩提醒秦錦華去傳信,然後讓秦含真與秦錦華回席上去,不要在外頭逗留,就板著臉往樹叢那邊走了。她有這個資格和底氣去管這件事,無論那些王家出嫁女們要討論的是什麼話題。

她是王二老爺?shù)莫?dú)生女,若沒有王二老爺臨終前求得的恩典,王家長房如今是什麼處境,還不知道呢,那幾個王家姑奶奶就更別想過好日子了。因此,姚王氏出面,誰都要客客氣氣地。王大老爺能生自己次子的氣,卻不會給侄女臉色看,更別說是他的幾個閨女。姚王氏頂著長姐的名頭,將幾個堂妹訓(xùn)得狗血淋頭,也沒人能挑她的不是。

姚氏扶著母親去了,秦含真卻留在原地,與秦錦華面面相覷。兩位長輩居然接到她們傳信,就把她們打發(fā)走了,這叫打完齋不要和尚麼?

姐妹倆對站著發(fā)了一會兒呆,秦含真就先笑了:“沒事,咱們回席上去也行,在這裡太顯眼了,倒顯得咱倆好象很八卦似的,對名聲不好。”

秦錦華鬱悶地說:“這也太吊人胃口了,好歹也要叫我們知道是怎麼回事吧?四妹妹不在這裡,我跟你都是嘴緊的人,外祖母和母親又有什麼可瞞著我們的呢?”

秦含真擺擺手,壓低聲音道:“怕什麼?過後咱們再問就是了。二伯孃就在當(dāng)場,你還怕我們沒處打聽去?”

秦錦華雙眼一亮,但又有些猶豫:“母親只怕不會告訴我。”她如今也大了,怎會察覺不到,父母兄長其實(shí)都瞞著她不少事,只讓她做個無憂無慮的閨閣千金就行了?

秦含真卻道:“她會瞞著你,卻不會瞞著大堂哥。大堂哥知道了,我們不也一樣知道了?”

秦錦華眨了眨眼,跟秦含真對視片刻,齊齊偷笑出聲。

第一百二十六章 娟兒第一百一十六章 驚動第一百八十五章 拿捏第五百一十二章 憂心第十章 分析第二百三十七章 正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來訪第三十九章 畫像第三十九章 催促第二百五十八章 辭別第七十一章 撒潑第二十四章 追問第二百三十八章 傳聞第六百三十一章 發(fā)瘋第四十五章 無措第八十一章 訓(xùn)妻第一百九十九章 到家楔子第六百八十九章 理由第六十七章 追蹤第三百五十二章 道謝第五十八章 兄妹第二十四章 追問第六章 船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哭聲第二百九十章 請託第三百六十九章 長子第二百七十六章 推斷第一百二十七章 可疑第一百四十七章 招供第二百三十章 小性兒第二百五十四章 反擊第三十八章 驚聞第二百八十九章 安慰第七百二十四章 湖石第六百八十章 反應(yīng)第四百五十一章 雙全第三百五十三章 怨恨第二百五十三章 聚首第三百七十九章 不甘第二十一章 臨行第四百四十一章 會試第五百三十一章 討好第九章 巧合第五百三十六章 弱點(diǎn)第三十五章 官軍第一百六十二章 往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私心第三十七章 吐血第三章 尋根第四百零四章 不快第三十二章 年禮第六十八章 棄暗第二百二十章 安撫第七十七章 現(xiàn)行第三百八十一章 敘舊第一百二十二章 逼迫第七百二十二章 晉見第二百六十一章 不甘第二百二十章 招供第九十章 殷勤第三十四章 二門第一百一十七章 計劃第一百四十八章 父子第六百六十四章 燈會第七百零七章 郎舅第一百二十八章 哭聲第二百零八章 崢嶸第六十一章 法子第六百二十三章 了悟第二百五十六章 支持第四百三十九章 孽子第二百四十四章 蠢材第六十五章 朱樓第二百七十九章 茶房第三十二章 純真第三百七十九章 不甘第五十七章 嚇唬第二百九十五章 添丁第八十二章 侍中第一百五十五章 恩怨第六百五十一章 提醒第二百三十三章 冤案第二百二十三章 打臉第六百七十七章 班師第一百五十三章 比拼第二百三十七章 派人第六十章 出城第二十章 合力第二百六十八章 新家第五十七章 盤賬第四十五章 小宴第三十四章 二門第四十四章 狗糧第四章 厚顏第二百三十七章 派人第一百四十章 見禮第三十八章 族學(xué)第七百二十二章 晉見第一百四十一章 謙虛
第一百二十六章 娟兒第一百一十六章 驚動第一百八十五章 拿捏第五百一十二章 憂心第十章 分析第二百三十七章 正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來訪第三十九章 畫像第三十九章 催促第二百五十八章 辭別第七十一章 撒潑第二十四章 追問第二百三十八章 傳聞第六百三十一章 發(fā)瘋第四十五章 無措第八十一章 訓(xùn)妻第一百九十九章 到家楔子第六百八十九章 理由第六十七章 追蹤第三百五十二章 道謝第五十八章 兄妹第二十四章 追問第六章 船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哭聲第二百九十章 請託第三百六十九章 長子第二百七十六章 推斷第一百二十七章 可疑第一百四十七章 招供第二百三十章 小性兒第二百五十四章 反擊第三十八章 驚聞第二百八十九章 安慰第七百二十四章 湖石第六百八十章 反應(yīng)第四百五十一章 雙全第三百五十三章 怨恨第二百五十三章 聚首第三百七十九章 不甘第二十一章 臨行第四百四十一章 會試第五百三十一章 討好第九章 巧合第五百三十六章 弱點(diǎn)第三十五章 官軍第一百六十二章 往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私心第三十七章 吐血第三章 尋根第四百零四章 不快第三十二章 年禮第六十八章 棄暗第二百二十章 安撫第七十七章 現(xiàn)行第三百八十一章 敘舊第一百二十二章 逼迫第七百二十二章 晉見第二百六十一章 不甘第二百二十章 招供第九十章 殷勤第三十四章 二門第一百一十七章 計劃第一百四十八章 父子第六百六十四章 燈會第七百零七章 郎舅第一百二十八章 哭聲第二百零八章 崢嶸第六十一章 法子第六百二十三章 了悟第二百五十六章 支持第四百三十九章 孽子第二百四十四章 蠢材第六十五章 朱樓第二百七十九章 茶房第三十二章 純真第三百七十九章 不甘第五十七章 嚇唬第二百九十五章 添丁第八十二章 侍中第一百五十五章 恩怨第六百五十一章 提醒第二百三十三章 冤案第二百二十三章 打臉第六百七十七章 班師第一百五十三章 比拼第二百三十七章 派人第六十章 出城第二十章 合力第二百六十八章 新家第五十七章 盤賬第四十五章 小宴第三十四章 二門第四十四章 狗糧第四章 厚顏第二百三十七章 派人第一百四十章 見禮第三十八章 族學(xué)第七百二十二章 晉見第一百四十一章 謙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莲县| 洛阳市| 连云港市| 宜良县| 郯城县| 新丰县| 辽宁省| 寻甸| 韶关市| 嘉兴市| 兴山县| 天长市| 平江县| 保山市| 芷江| 含山县| 葵青区| 江孜县| 洪江市| 阳城县| 疏勒县| 大关县| 哈密市| 澄江县| 大姚县| 中方县| 梓潼县| 平江县| 蓬安县| 松桃| 娱乐| 北宁市| 隆安县| 白朗县| 巩留县| 潼南县| 涿州市| 巴林左旗| 镇安县| 保德县|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