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如此鋒銳的一柄彎刀,在如今卻是離報廢也相差不遠了——整個刀口上,大大小小的崩斷缺口足有十多處之多,最大的甚至宛如半顆核桃,也不知道是砍中了什麼所造成……
除此之外,採用精煉鐵料,精心研磨的鋒利刀鋒此時已經幾乎整個捲刃,雖然如今斬破皮肉不成問題,但顯然已經不復之前一刀斬斷三卷草蓆的鋒銳。
輕嘆了一口氣,李二將刀換手,暫且先放鬆一下剛纔一直緊繃的肌肉,同時悄眼打量周圍的同伴。
和預料的一樣,所有人幾乎都在抓緊時間放鬆身體,恢復體力。
而大部分武器在此時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
人人都知道武器鋒銳,能夠輕易傷害、殺死人類。但只有實際用過武器的人才會知道……其實武器本身也十分容易受損甚至毀掉。
就拿戰場上最常見的刀與長槍來說,雖然這兩種武器都能輕易致人死地。但實際上大部分刀劍如果不是用特別優質的鋼鐵、以極佳的技術鑄造,在實際運用中很難一擊致人死地——這當然不是對付那些手無寸鐵而且嚇呆了的平民而是指在複雜戰鬥環境中,面對很可能死命反抗,甚至是甲冑精良的敵人的時候。
一刀砍過去,且不說砍在對方的盔笠或者板甲之類的堅硬而且厚重的護具上。就算是普通扎甲如果不是純竹、木材質的話,一些銅板、鐵絲之類的部分也很可能抵擋住一些材質不算優良,使用者力氣又不夠大的刀鋒。
很多時候就算斬破鎧甲,刀子後勁不足卡在肌肉中,甚至是在人體較爲堅硬的骨頭面前被崩出缺口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這一點對於許多剛剛起義,家底單薄的農民起義軍或者極爲腐敗的末代朝廷的軍隊中因爲劣質刀劍的存在而尤爲明顯。
像後世在電視考古節目中經常看到的從墓葬中發掘出來後,幾百上千年前至今仍然鋒利無比的刀劍事實上絕大多數都是達官貴人的佩刀和把玩之物。
就好像後世女真人入主中原後那個隨便在古董文物上題字蓋章,修四庫全書實際上燒掉的珍貴文獻古籍卻是編入其中的幾倍的乾隆皇帝——他的佩刀流傳至今倒是鋒銳無比!華麗萬分!
但同時代的普通士兵可能裝備麼?
以此爲例,許多諸如吳國寶劍、越過的神兵……其實並不具有廣泛意義上的代表性。
畢竟就算是古代王朝軍隊再沒有效率也絕不會一兩年的時間鑄造一把刀去裝備給普通士兵作戰。
有一句話說的好——科學是第一生產力。
在科學遠遠不如當今的古代,即便是掌握了一定秘傳的“經驗”和“秘方”,但古代工匠的冶煉能力依舊不可能與當今幾次工業革命後的世界相比。
現代的一名靠著打造工藝刀劍的刀匠固然無法重鑄出古代最精良的寶刀寶劍。
但同樣……
在最尖端的金屬、最批量製造的方面古代與現代簡直沒有任何可比性。
可想而知,在古代大多數的王朝軍隊中並不可能大規模的裝備那些鋒銳無匹的神兵利器。
以普通鐵料和原始工藝鑄造的刀劍在作戰中的損毀率自然也是不低。
李二手中這把彎刀在戰馬奔騰中藉助馬力高速“撞擊”向一個又一個目標,並且與各種人體、骨頭、兵刃碰撞……如今才只不過是這等可以修復的損毀,說實話已經是質地優良之兵器了。
精良鑄造的戰刀如此,那麼最廉價的長矛類兵器自然更不用說。
長矛歷史悠久,是古代作戰的重要武器。從原始人到火器逐步替代冷兵器的近代,整個冷兵器歷史中長矛的比例一定是最高。
而且其中還出現了大量傳奇般的高手和經典範例——從趙雲、張飛、岳飛這等名將,再到西班牙大方陣、戚繼光的毛竹戰陣、以及抱著巨大的騎槍衝鋒的歐洲騎士……這都是一個又一個的長矛的神話。
然而……
這一切並不能掩蓋長矛是較爲的武器,並且極易損毀的事實。
長矛自誕生之日起其實便要面臨各種考驗!
從另一部分原始人手中的粗木棍、石斧、石刀到後來遇到的獸皮、木板、青銅、鐵皮的種種盾牌和鎧甲。
很多時候敵人還會試圖用武器斬斷長矛——畢竟大多數持矛者並不是猛將,可以使用金屬打造的槍桿並且能揮舞自如。
木頭的槍桿與金屬的刀身相碰撞的結果顯而易見。
以至於許多國家在戰爭中逐漸總結經驗,使得槍頭後方的保護部分越來越長,以避免被敵人輕易斬斷。
更爲聰明的中國古人更是採取批量種植白蠟樹、重新設計槍頭等多種方式大幅提升了長槍長矛的強度。
然而,這一切雖然卓有成效。
但這並不能讓長矛長槍這一類武器真正擺脫材質的限制而無堅不摧。
李二自己這一路過來就至少斬斷了兩根劣質的長槍。
當然,如果不僅僅是看武器強度,而考慮到長槍的便宜、易於製造儲存、以及在戰場中的良好表現的話……這一點點缺點就並不重要了。
……
李二等一衆騎兵在這邊休息,另一面來說,白蓮教這一支香當中顯然沒有用兵奇才或者雄厚的後手。
局部的潰敗不可逆轉的整體的大潰逃。
在長長的三面由波斯長矛步兵和殉教者、長戟兵聯合組成的不兵線從“凹”字形的三面壓了下來,頓時將大部分來不及逃走的白蓮教徒圍殺在其中。
而兩隊全部由殉教者、雅典衛兵和弓箭手組成的輕兵千人隊則早已經包抄堵截,將試圖逃跑的其餘人等一體斬殺或俘虜。
處心積慮想要報復的董老漢和其一班人馬也被殺的殺,擒的擒,徹底成爲了階下之囚。
八日後。
次戰大勝的消息經過山東本地官員層層彙報確認之後發往京師。
雖然這其中少不了各層官員、武將的層層“潤色”,從而讓自始至終都未在戰鬥中露面的山東巡撫、各級武將紛紛起到了“重大的”、“決定性”的作用。
但這並不會讓唐業有任何損失。
反而是唐業這次大勝之後溝通山東各級官員,主動“分潤”戰功,甚至送上許多“首級”的行爲獲得了山東官場上下的一致好感,從而使各級官員在奏摺信函中竭力潤色此戰,並且說了許多三夷部落的好話。
實際上起到的作用更甚於唐業這一支外來的“海外部落”獨領戰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