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賜自盡
“當初,你拒絕因此事傳召大夫,甚至十分抗拒。菀娘聰穎,就藉著請平安脈的機會請宮外的太醫診治。你與菀娘成親前一年,一天夜裡謊稱出外會友,卻在醉仙樓與花魁過夜,喝醉之後踉踉蹌蹌衝出來,掉入了護城河!當時正值寒冬臘月,你爲了避嫌沒有帶侍衛,硬是在水裡泡了大半夜才被出來尋找的侍衛撈上來。雖說僥倖活了下來,可自那以後,你就再也不能生育!”
看著二皇子痛不欲生的模樣,秦大人心中一陣暢快。或許此時此刻,他對自己一向效忠的陛下也有怨怪。爲什麼明知道自己的兒子如此頑劣不堪,還想著找個淑女來管教他?陛下自己都教不好的孩子,憑什麼想著他的女兒能教好?
成親之前就流連青樓的人,算什麼好歸宿?!虧得還裝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簡直叫人作嘔!
“這也就算了,當初查出來之後,菀娘說,你若是對她好,這惡名,她願意替你背了。可她等來了什麼?這五年來,你身邊那麼多女人都不曾有孕,難道還不曾意識到是因爲誰?可你偏偏放任流言,還背後推動,說你二皇子府之所以到現在都沒有一兒半女,是因爲皇子妃善妒,不願旁人在她之前生下嫡長子!呸!就你這樣的,能生不能生別人還不知道?”
“菀娘不願意讓你名聲受辱一直默默隱忍,卻等來了凜冽殺機!我卻是不怕!我與老妻直到三十五歲纔有一女,愛若珍寶。我們捧在手心裡都怕化了的珍寶,你若是不喜歡,還給我們也就是了,憑什麼殺了她?!你有什麼資格殺人!你有什麼資格?!”
大殿之上,秦大人的嘶吼不斷迴盪。他如今也是五六十歲的老人了,頭髮花白,臉上頹喪,行將就木一般,還要強撐著爲自己冤死的女兒鳴冤。朝堂之上的諸位大臣也是人生父母養,自己也有女兒子嗣,看著秦大人這般形狀,總覺得心酸不已。
尤其是像秦尚書這等家中也有愛女的,此刻更是走出來助陣。
“陛下,俗話說,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二皇子身爲皇嗣,謀殺髮妻,實在天理不容,請陛下嚴懲!”
“秦尚書所言甚是!請陛下嚴懲!”
“請陛下嚴懲!”
向來是牆倒衆人推,再加上二皇子的所作所爲實在是太叫人噁心,因此大家都沒給陛下面子,齊刷刷的跳出來請求嚴懲二皇子。
再加上,一個註定無嗣的皇子有什麼好扶持的?秦大人人證物證俱在,若是私下裡知道也就罷了,期間好操作的很,但眼下衆目睽睽,那麼多人都知道了,還怎麼操作?不如趕緊將二皇子趕下臺,也好將僅剩的四皇子請上來。
到時候若是讓四皇子知曉自己曾經爲二皇子說過話交好過,豈不難看?
親身體會到之前還對自己言笑晏晏的臣子們瞬間倒戈相向,二皇子整個人都懵了。不是,你們就這麼放棄我了?我可是二皇子!是父皇如今的長子啊!你們,你們竟敢放棄我?!
用陰狠的視線掃視衆臣,二皇子以爲有用,殊不知只會讓衆臣更加反感。如此小肚雞腸,怎堪大用?今日反正已經得罪他了,若是讓他日後翻過身,豈不是會清算他們?當即參的更起勁兒了,不僅各式各樣的罪名出現,連莫妃都牽扯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那本《女誡》。之前還是本香餑餑,現在卻成了罪惡之源。
看著朝臣如此反覆,九闕閉了閉眼。她終於知道景泰帝身爲開國皇帝爲何總有種力不從心之感。這朝堂上的臣子,不是爲了天下百姓著想,一言一行盡是爲了自己的私利,怪不得總是有人禍。這些臣子中有一半都是前朝遺臣,當初他們可以爲了活命投靠新朝,現在就可以爲了榮華富貴背後偷偷搞事兒。 前朝末年,那些真正賢德的臣子要麼死在抵抗起義軍北蠻軍隊的過程中,要麼直接殉國。留下來的都是些歪瓜裂棗,偏偏大景建國時間不長,人才不夠,還得依託這些臣子。等景泰帝終於從各種繁雜的事物中抽出身來,平民學子向上爬的路——科舉,已經被他們牢牢掌控。近些年來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臣子,身後無一不有後臺。真正的寒門學子那是一個也沒有!
這樣的朝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也不足爲怪。
就是可惜了景泰帝,好不容易打了天下,卻被偷了家,怪不得總是生氣。
總而言之,二皇子是廢了。
景泰帝看著下面衆臣默默不語的模樣,已經可以想象他們心裡到底在想什麼了。不過就是個二皇子,不過就是個扶不上牆的皇子而已,反正不還有個老四嗎?
再看看老二那副頹喪還不服的模樣,景泰帝原本還覺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想想無辜死去的二皇子妃,覺得自己也沒什麼立場說這句話。二皇子妃何其無辜?她操持家務,甚至連二皇子不能生育這件事都背在自己身上,已經仁至義盡,正因如此,老二的所作所爲實在是喪盡天良!
“傳旨,二皇子謀殺髮妻,挑撥朝綱,圖謀不軌……”
二皇子緊張的嚥了口口水,覺得父皇應該不會因爲二皇子妃的事兒就殺了自己。雖說這些臣子們總說什麼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若當真同罪,他們這些皇族當的還有什麼意思?
無非就是暫時剝去自己的皇子身份。沒關係,只要能活著,就能東山再起,他纔不像大哥那麼蠢,自盡?人死了就什麼也沒了,爲什麼要死?好好活著不行嗎?
只要自己能活著,那個老不死的,一定要讓他好看!以往就對自己沒什麼助力,現在倒好,當著這麼多人的面直接給自己沒臉!他都沒嫌棄姓秦的沒用只是個五品小官,對方倒是蹬鼻子上臉了……
“賜自盡。”
什麼?!
二皇子還沒來得及發出質問,耳邊就響起秦員外郎如釋重負的歡暢聲音。
“多謝陛下!陛下明察秋毫,乃是我大景之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