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45章 文治武功

“今年北直隸的降水達到了一尺三寸(416毫米),比去年多了一寸半啊!”

“怪不得今年沒有大旱,山西的降水數(shù)據(jù)也達到了一尺二寸(384毫米),希望今年能達到一尺三寸。”

“唉……陝西還是老樣子,陝南和關(guān)中分別是一尺一寸和二寸(352-384毫米),陝北九寸(256毫米)。”

“真是見了鬼了,泰寧府這麼北,居然也有一尺二寸,比陝北還高,看來殿下畫的降水圖是真的。”

“有用,但對於陝西和山西沒用,河西都達到了一尺二的降水了。”

天啓十一年二月初十,當正旦、元宵相繼過去,北方積雪開始融化,農(nóng)業(yè)司各省分司都對去年各省的疆域做出了彙總,並交到了農(nóng)業(yè)司總司手中。

這是農(nóng)業(yè)司第一次統(tǒng)計大明全國的年降水量,但也是這降水量讓許多人看到了山西和陝西的窘境。

在諸省相繼太平的情況下,已經(jīng)進入天啓十一年的山陝兩省依舊處於大旱狀態(tài)。

兩省的降雨量,居然遠遠不如河西,而單輪水資源,河西也是吊打二省。

幾年的大旱,山西河流基本斷流七成,陝西也只能靠著渭河和涇河、黃河度日。

跟在他身後,李定國也看著各個展示櫃裡的玉米,展示櫃上標註著一些解釋,例如品種,畝產(chǎn)之類的。

留下這樣的一個局面和人才團隊,朱由檢不求持續(xù)興盛,只求幾十年太平。

“他們是沒有機會貪腐,如果有,他們會比現(xiàn)在的貪官污吏貪的更多。”

直到朱由檢說完,他才作揖恭送朱由檢。

李定國連忙跟了上去,而走出儲藏室後,映入他們眼簾的,是試驗田上正在種植作物的一些佃戶。

“回去之後,你好好學習,日後若是能登閣,那也值得欣慰。”

去年他一言出,讓數(shù)個村官人頭落地的時候,他心裡就有了想法。

官大一級壓死人,他甚至連官階都沒有,就能開口斬首幾個村官,如果他不聽話,即便日後成了五品高官,他的頭頂依舊還有四品、三品、二品和更往上的人。

用如此陣仗來打擊建虜,足可見朱由檢的決心。

農(nóng)業(yè)司這邊,孫元化身兼數(shù)職,如眼下,他就在給朱由檢介紹道:

“這玉蜀黍經(jīng)過了六年的選種育種,加上肥料,眼下在試驗田裡才勉強達到了二石畝產(chǎn),估計拿給百姓,在沒有化肥的情況下,只能有一石的畝產(chǎn)。”

朱由檢所著的《小冰河期》一書,孫元化也曾看過,作爲徐光啓的弟子,他對《農(nóng)書》的涉及也很深。

“嗯,帶著火炮一起前往泰寧縣。”入座的朱由檢微微頜首。

只要基本盤還在,並且工業(yè)在不斷的消耗這個基本盤,那大明就可以失敗無數(shù)次,而這些地方的遊牧民族只能失敗一次。

雖然相比這些地方,發(fā)展東南亞和舊港,南州才更重要,但朱由檢面對的局勢就在於,只要滅了建虜,北亞地區(qū)就沒有能和大明硬碰硬的國家和民族。

除了上直,東軍都督府那十萬兵馬也擁有燕山五斤炮近兩千門,兩軍合計十八萬九千六百人,火炮四千三百門。

“殿下,我還是想去戰(zhàn)場上看一眼。”

“望子成龍,希望子嗣平安是對的。”朱由檢翻開一本奏疏,用筆沾了朱墨,一邊翻閱,一邊教導:

“你母親不想你上戰(zhàn)場是對的,爲人父母,若是爲了前途利益就讓自己的孩子上戰(zhàn)場,多半也是腐敗之人,爲了自己的私利和私名,至孩子生死不顧。”

他不去欺負好人,但他也不會讓壞人來欺負他,並且他還要把壞人和貪官污吏都抓起來……這就是他最樸實的想法。

眼下朱由檢要做的,就是把蒙古人的戰(zhàn)術(shù)佈置更加豐潤一些,以求達到犁庭掃穴的目的。

將領(lǐng)也是分能力和等級的,能坐鎮(zhèn)中軍,指揮數(shù)十萬人馬的將領(lǐng),纔是所有將領(lǐng)的追求。

在古代的武將看來,指揮數(shù)十萬大軍,擁開國之功,纔是他們的追求,也纔是黃龍他們熱衷讓朱由檢坐上皇位的原因。

對於這種愚昧自私的父母,偏偏大部分孩子還不敢反抗,因爲這是當?shù)匾呀?jīng)深入人心的“禮法約束”。

“下官稍後便寫信給恩師,請恩師出山修撰曆法!”聽說要修撰曆法,孫元化十分激動。

他要做就要做朱由檢這樣的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朱由檢感受了一下只比步行快一點的馬車速度,搖了搖頭。

瞧著他激動地模樣,朱由檢還是交代道:

“雖說曆法重要,但你身兼數(shù)職,農(nóng)業(yè)司和軍備院的事情也不要落下。”

“下面的小官小吏拿去錢糧,貪腐國庫,這些事情只要有心,誰都能知道。”

朱由檢批改完一本奏疏,放好,並繼續(xù)說道:

李定國沉思許久,最後還是覺得自家殿下說得對。

溫度計的刻條,基本是按照人體的溫度定的。

他自然是知道欽天監(jiān)的變化,別的不說,那些望遠鏡和翻了三倍的人數(shù),就足夠讓曆法修撰的速度加快。

守好這個降水線,然後謀求漠北、西域、烏思藏,以及中亞的河中地區(qū),成功了可以穩(wěn)定輸血這些地方,失敗了也不要緊。

“只是知道是一回事,怎麼做是另一回事,事情有個輕重緩急,而眼下這件事是輕,滅虜纔是重。”

只要忤逆父母的一個想法,你就是大不孝,你就是狼心狗肺。

一開始朱由檢以爲是經(jīng)濟問題,後來他才發(fā)現(xiàn)是思想問題。

在他們之後,穿著鴛鴦戰(zhàn)襖,頭戴笠形盔,手拿簡易長矛的民夫正在押運火炮。

丈許寬高,兩丈餘長的四輪馬車內(nèi)部寬大,負責拉拽它的,是四匹蒙古挽馬,但即便四匹共同拉拽,但馬車的速度卻並不快。

朱由檢看著這羣個頭粗細不足後世三分之一的玉米,倍感無奈。

有了溫度計後,所有人都能更直觀的看到自然的溫度。

只是都已經(jīng)這樣了,陝西是確實遷不出去百姓了,再遷移的話,本地人口連三百萬都湊不齊了。

馬車內(nèi),在朱由檢沉思的時候,李定國猶豫著臉開口,朱由檢也隨之睜開眼睛看向了他:“怎麼?”

“殿下……”

戰(zhàn)場上的事情不可預判,從第二次北伐之戰(zhàn)開始,朱由檢就有坐鎮(zhèn)中軍的想法,因爲前軍和後軍、左右兩掖已經(jīng)被他玩熟了。

對於百姓來說,太平比什麼都重要,比什麼都好。

顯微鏡這玩意,已經(jīng)被軍備院搞出來了,並且作用在了醫(yī)學院和農(nóng)學院。

他聽父母的,殿下也有可能會幫他,但他日後的成就,一定不會有殿下安排的那條路高。

朱由檢一邊說,孫元化一邊點頭。

“這一戰(zhàn)滅了建虜,國朝也能太平一段時日了。”

“更不談官員的能力問題,之前的村官貪,但他能把事情辦好,現(xiàn)在的貪官呢?又貪,事情還辦不好,而有些則是不貪,還辦不好事情。”

好在眼下能打的將領(lǐng)越來越多,能指揮萬人,數(shù)萬人,乃至十數(shù)萬人的將領(lǐng)也開始變多,朱由檢個人也不用那麼操勞了。

“如果氣溫能恢復到天啓元年的時候,那玉蜀黍的畝產(chǎn)還是能達到兩石的,使用了化肥能達到兩石半。”

朱由檢不太放心軍備院的事情,因此反覆的交代。

二月的燕雲(yún)之地確實還有些寒意,朱由檢二人在驍騎衛(wèi)的簇擁下上了四輪馬車。

等洪承疇、孫傳庭、吳阿衡、楊文嶽、盧象升這羣人相繼入閣,朱由檢也就可以差不多放心去齊國了。

“我這次回家……”李定國猶豫著把這次回家的一些事情都給說了出來,從巡查御史到監(jiān)察御史到村官,再到百姓訴求。

時間進入二月後,朱由校便帶著他的七十幾個妃嬪,六個子女前往了燕山準備避暑。

實際上那些家庭也能供得起孩子讀書,但他們就是認爲,學那麼多已經(jīng)足夠,回家裡能多一份勞力。

“你若是不喜歡打仗,不想上陣,那我讓人送你回京城。”

別說李定國,就算是朱由檢,他大婚的那些禮法,他又能逃過?

不然以當年金國對蒙古人的減丁政策,蒙古人早就把女真人屠戮一空了,不會讓女真人後續(xù)還存在四大部,茍活繁衍那麼多人。

“那你自己高興嗎?”朱由檢搖了搖頭:“養(yǎng)育之恩自然要報答,但不是把自己當成家中之犬,寸步不離,句句入耳。”

他根據(jù)《小冰河期》書中的一些氣溫低谷時期,去翻找了一些古籍上,各王朝歷史階段的糧食記載情況,得到的答案和朱由檢所寫的一樣,氣溫每下降一度,糧食畝產(chǎn)就會減少一成。

實際上,大明農(nóng)業(yè)司的培育手段,依舊是以選種,育種,以及簡易雜交、嫁接等手段進行的原始手段,不過由於被朱由檢總結(jié)編書後,形成了單獨的一套體系罷了。

由於京城至燕山段的京遼鐵路還在檢查中,因此即便鋪設完畢,朱由校他們前往時,還是得乘坐馬車。

這條路線,也是當年蒙古人對女真人圍剿時,女真少數(shù)幾部的逃亡路線。

此刻、從天空俯瞰,五千六百人的驍騎衛(wèi)騎兵,每個人都乘騎著一匹挽馬,旁邊牽著一匹河曲軍馬。

人體溫度被定爲了三十七度,按照這個溫度來上下進行刻度調(diào)整,最後得出了大明自己的漢式溫度計。

不過,估計等他們秋季結(jié)束返回京城的時候,就能坐上運營中的火車了。

“我此次主要是來找你說這個,過兩日等關(guān)外積雪化完,我便要帶驍騎衛(wèi)和火炮北上泰寧府,國朝將在六月發(fā)動第三次北伐。”

只是有些禮法可以遵守,有些卻不行。

不過他要做的還有許多,例如把金鉉、成德這些有能力的人扶上六部和都察院的位置。

“請殿下放心。”孫元化作揖回禮,朱由檢瞧見後也安心了不少,當即說道:

不過說到曆法,朱由檢也想起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他停下了腳步轉(zhuǎn)身對孫元化說道:

“殿下,您知道了啊……”他有些窘迫,但朱由檢卻深呼吸道:

“有的時候換一批人上去,不會比這一批的人做的更好。”

表面上看是十九萬人打十萬人,但朱由檢要求的是圍殲,所以就需要分兵駐守各處山口,以防建虜逃遁。

這是農(nóng)曆,按照西方公元歷的話,應該是三月中旬了。

三月中旬還能出現(xiàn)這樣的氣溫,足可見小冰河期的厲害。

他們很有可能會企圖在合戰(zhàn)不利後,順著黑龍江北岸,向著西北逃亡中西伯利亞,然後折返南下。

“國朝使用的《大統(tǒng)歷》本是前朝《授時歷》的譯本,而《授時歷》距今已經(jīng)差不多三百五十年,我欲請徐少保和你前往欽天監(jiān),修撰新曆。”

一想到自己能和恩師一起修撰曆法,名傳千古,孫元化就止不住的激動。

佔地十畝的儲藏室裡,放著去年收割的玉米,這些玉米的個頭比不了後世,一個個只有嬰兒胳膊大小,玉米粒又硬又小。

也因此,朱由檢不太喜歡愚孝和迂腐的人。

由於冬雪問題和府道問題,因此去年上直其餘十五衛(wèi)的火炮只北運了三分之二,眼下還有三分之一需要靠朱由檢在冬雪融化後北運。

“可我這樣,我怕我爹孃不高興。”李定國擺脫不了時代禮數(shù)。

他講這些的時候,朱由檢一直靜靜聽著,沒有打斷他,而是在他說完後才微微頜首:“知道了。”

“蒙古挽馬的力量還是不夠大,來年可以從御馬監(jiān)找一些長大的夏爾馬來拉拽。”

雖然把林丹汗擊退了,但朱由檢也無語了一段時間。

這一佈告,徹底打消了山西百姓遷移的想法,更有人因爲不能遷移而私底下對朱由檢破口大罵。

目前建虜?shù)谋狈降貐^(qū)已經(jīng)被郭桑岱徹底封鎖,東邊又是大海,南部不可能去,西部要和上直撞上,所以他們唯一逃遁的目標,只可能是西北一帶。

說著,朱由檢擡頭,直勾勾的看著李定國:

“你也十一歲了,我似你這般大時,已經(jīng)開始整訓御馬監(jiān)了,有些路子你得爲自己想想,做自己開心高興的事情,要比一味的愚孝,得到的結(jié)果更好。”

朱由檢說完,一直看著李定國,李定國倒是在思考著,臉上露出糾結(jié)。

後世所說的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只是在後世看來的功績代表罷了。

倒是山西,許多人見到入春以來還是大旱的局面後,都紛紛打起了遷移關(guān)外的心思。

“可……我能行嗎?”李定國有些不太自信,他順帶還把他孃親的話說了出來:

“我孃親他們,好像不太希望我上戰(zhàn)場,他們想讓我做一個文官。”

朱由檢的這話,放在眼下這個時代屬於大不孝,當然,他也鄙夷那些愚孝的人。

第一次坐鎮(zhèn)中軍就被人帶兵突襲,怎麼看都不像是什麼好事。

只是可惜,上次朱由檢想著坐鎮(zhèn)中軍的時候,偏偏遇到了林丹汗這個大聰明來搞突襲。

溫度計這玩意,對於軍備院來說是小玩意,西方人早在幾十年前就弄出來了,而軍備院用朱由檢的方法,弄出了列式溫度計。

只可惜在他們的心思下,朱由檢停止遷移的令旨卻讓所有山西災民傻了眼。

這可不是復遼之役那戰(zhàn)力摻了水的三十幾萬兵馬,而是實打?qū)嵔?jīng)過磨練的近十九萬精銳。

“你父母他們沒有這份壞心思,只希望你做個文官,平平穩(wěn)穩(wěn)的度過這一生,這也是關(guān)心你,呵護你的一種表現(xiàn)。”

朱由檢的齊王府裡也有溫度計,二月初十的京城氣溫是零下七度到零上十二度。

朱由檢前世在深山扶貧的時候就記得很清楚,一些家長根本不管自家孩子的想法,看著對方到了一定年紀,就讓對方輟學回家。

只是這些事情,朱由檢一點都不關(guān)心,他此刻正在農(nóng)業(yè)司永平縣的試驗田附近的儲藏室裡四處走動。

但有一說一,這套規(guī)則用來管人,也確實管用,不然許多皇帝也不會推崇孝道和忠君愛國了。

“擔心又有何用?天下事那麼多,須得一件件的來,況且上次的教訓你還沒吸取?”

各地佈告,需要犁庭掃穴結(jié)束後,才能繼續(xù)移民。

“另有一說,你爹孃希望你去做的,是你爹孃的想法,而你要不要去做,這個是你自己的想法。”

“估摸著,我今歲是難以回京了,你和畢自嚴,王徵、宋應星幾人若是有什麼難事,便去找承恩和化淳。”

朱由校正在前往燕山的路上,倒是朱由檢此刻帶著從家裡返回齊王府的李定國在考察農(nóng)業(yè)司的儲藏室。

孫元化也能理解他,所以整個過程都用心的聽著。

如儲藏室裡就高掛著一個大型溫度計,上面的溫度顯示著,儲藏室溫度是五度。

“那種又不貪,又能辦事情的人,放在百官之中,也是萬中無一的。”

修撰曆法,這對於農(nóng)業(yè)有著天大的益處,但最主要的還是修撰者的名字可以和曆法一起流傳數(shù)百年。

當然,他不是傻子,他也知道自家殿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順著自家殿下的話去做,自己日後的成就不會太低。

它們的其餘三匹馬,已經(jīng)被人趕往了泰寧縣,因此只能用挽馬代步,並且身邊只有一匹軍馬來應對突發(fā)情況。

“曆法修撰的事情,我已經(jīng)讓戶部調(diào)白銀十萬兩給欽天監(jiān),並且欽天監(jiān)的人數(shù)是之前的三倍。”

上直十六衛(wèi),燕山十斤炮共計三百門,燕山五斤炮共計兩千門,火力充沛,是朱由檢爲了應對建虜加厚城池石堡而準備的。

驍騎衛(wèi)指揮使在他們上車後特意騎馬到窗旁詢問:“殿下,直接前往泰寧縣嗎?”

朱由檢帶著一絲疑惑看向李定國,李定國被說的一愣,但很快想到了是村官的事情。

只不過,用近十九萬人,在這周長六千餘里七十幾萬平方公里的廣袤抵禦打殲滅戰(zhàn),難度實際上還是比較大的。

“戰(zhàn)場安全,你跟隨我左右便可,這次大戰(zhàn)雖然會有些艱難,但你我坐鎮(zhèn)中軍,遙望戰(zhàn)場便可。”

愚孝這種事情,實際上誰都明白,但誰都逃不脫世間的禮法約束。

“額……殿下您不擔心嗎?”李定國被朱由檢平淡迴應的模樣弄愣了。

朱由檢再看了一眼儲藏室內(nèi)的各種作物變化,最後才轉(zhuǎn)身走出了儲藏室。

這次回家,聽到他父親李大壽口中所說,御馬監(jiān)發(fā)現(xiàn)村官貪污的處置後,他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近年來北方氣溫下降,玉蜀黍的畝產(chǎn)不斷走低,因此只能在西南種植,以此來求得均值。”

能讓上直齊出,黃臺吉和努爾哈赤哪怕死了,下去之後也能對火落赤這羣人吹一波了。

“須知,哪怕是家中之犬,也會有自己主見的時刻。”

“望子成龍和平平安安並不衝突,衝突的是望子成龍的同時,希望子嗣去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慾,讓自己享福。”

“末將領(lǐng)命。”驍騎衛(wèi)將領(lǐng)應下,朱由檢的馬車也開始走動。

朱由檢略有感嘆,而他之所以這麼說,也是因爲只要滅了建虜,那麼四百毫米降水線的疆域,就都在大明手上了。

“欽天監(jiān)的變化你是知道的,雖說修曆法要嚴謹,但朝廷需要他修得快,修得好,才能在最短的時間裡給天下的百姓使用。”

“這些玉蜀黍比我初見他們時,要大了一些。”

說到這裡,朱由檢開始親自動手研磨硃砂,準備批閱奏疏,但嘴上還是教導著李定國:

“我培養(yǎng)你,讓你讀兵書,上戰(zhàn)場,但我並不希望你只是一個將軍,要做就要做出將入相。”

至於南亞的莫臥兒,也差不多進入滅亡倒計時了……

“殿下,您說我們這麼大動靜,老奴和黃臺吉他們會怎麼辦啊?”

“嗯?”李定國好奇的詢問,朱由檢則是看向了他,想了想他的問題,隨後嘴角露出一抹輕笑。

他轉(zhuǎn)頭看向窗外的燕雲(yún)大地,帶著一抹笑意說道:

“此刻,恐怕他們正焦頭爛額的爭吵吧……”

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154章 內(nèi)部矛盾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576章 制衡歐洲第99章 爭鋒相對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352章 直諫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542章 局勢紛亂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496章 海陸夾擊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疇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疇第458章 北山血戰(zhàn)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202章 遼東備戰(zhàn)第117章 閱兵準備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139章 俘獲巴約部大妃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zhàn)爭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617章 暗手明瞭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73章 秦氏兄弟第4章 一年換三帝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40章 海運之爭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550章 治戎爲長李定國第403章 明莫戰(zhàn)爭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zhàn)爭第508章 恆河以東第366章 諸藩戰(zhàn)爭開打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wèi)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338章 家國和睦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540章 揣著明白裝糊塗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93章 大仇得報第48章 狂攬人才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221章 戰(zhàn)後功賞第37章 浙兵戚金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nèi)戰(zhàn)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64章 孜孜不倦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長成第167章 齊王監(jiān)國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493章 無法替代的貿(mào)易伙伴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shù)量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128章 錦衣衛(wèi)革新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來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466章 終末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
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154章 內(nèi)部矛盾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576章 制衡歐洲第99章 爭鋒相對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352章 直諫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542章 局勢紛亂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579章 山雨欲來第588章 遠洋歸來第496章 海陸夾擊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疇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疇第458章 北山血戰(zhàn)第91章 人間慘狀(七千字大章)第202章 遼東備戰(zhàn)第117章 閱兵準備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474章 兄弟見面第139章 俘獲巴約部大妃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zhàn)爭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51章 勳貴亦是蛀蟲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617章 暗手明瞭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73章 秦氏兄弟第4章 一年換三帝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40章 海運之爭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550章 治戎爲長李定國第403章 明莫戰(zhàn)爭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zhàn)爭第508章 恆河以東第366章 諸藩戰(zhàn)爭開打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wèi)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338章 家國和睦第538章 欲言又止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540章 揣著明白裝糊塗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93章 大仇得報第48章 狂攬人才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199章 朝鮮政變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221章 戰(zhàn)後功賞第37章 浙兵戚金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698章 後記(十八)武狩內(nèi)戰(zhàn)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484章 烈屬安家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230章 謀求開疆拓土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64章 孜孜不倦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長成第167章 齊王監(jiān)國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493章 無法替代的貿(mào)易伙伴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shù)量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128章 錦衣衛(wèi)革新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來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466章 終末第359章 火燒草津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安市| 乐陵市| 洪泽县| 凤冈县| 靖江市| 承德市| 五台县| 定安县| 大安市| 和田市| 丹江口市| 余姚市| 锦屏县| 梅河口市| 渝中区| 彩票| 承德市| 吉林市| 宁强县| 凤凰县| 楚雄市| 夏邑县| 鹰潭市| 高州市| 栾城县| 沂源县| 陆丰市| 阆中市| 乐业县| 湘阴县| 辽源市| 黔西县| 宁安市| 乐山市| 辉南县| 永丰县| 儋州市| 贵港市| 岑溪市| 抚宁县| 台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