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52章 直諫

第352章 直諫

“咚……咚……咚——”

“爹!我回來了!”

當暮鼓聲作響,伴隨著朱慈燃的聲音響起,正在養心殿內炮製木頭的朱由校停下了手中的舉動。

他轉身看去,果然看到了剛剛跑進幹清宮的朱慈燃。

朱由校注意到了他腳底鞋墊的泥,放下刨子對朱慈燃詢問道:

“今日金講官帶你去外城了?”

“嗯!”朱慈燃點了點頭,隨後開始繪聲繪色的講述今日金鉉帶他去了南城、東城、城外通惠河碼頭的經歷。

朱由校聞言後,也帶著幾絲考量問道:“就說了這些?”

“不止,先生還說了官吏的俸祿和用度,帶我去和百姓們聊了聊,問了問他們的歲入和用度。”

朱慈燃晃著腿,坐在臥榻上,手伸向了糕點,一邊吃一邊說。

“給齊王殿下!”金鉉說到這裡時,鞠躬作揖,並說道:

“若是萬歲將太子託付給微臣,微臣不敢保證太子是開疆拓土的明君,但至少是一名仁君。”

“萬歲……”王安想站出來說說好話,然而朱由校卻瞥了他一眼,王安瞬間閉上了嘴。

“……”

“今日主敬殿,本該是陛下您主政,然而您卻避於深宮之中,充耳不聞!”

朱由校的話滿是心疼朱由檢,但是面對他的話,金炫卻直接揭穿道:

“齊王政務繁忙,並不是因爲他的事情繁忙,而是承擔了不該承擔的政務!”

“國朝人才缺乏,要建國圖強,必須善於開源節流,善用各種人才,纔可克服各種困難,而使國勢蒸蒸日上。”

“南北三千里無王庭,東西萬里海疆盡在治下。”

走過長長的宮道,兩側淨軍都盯著他,而當他跨入幹清宮後,便轉身面對養心殿,當即跪下:

“臣、少詹事,東宮講師金鉉,參拜萬歲,恭請聖安……”

“臣,謝聖恩!”

“細算下來,最爲節儉的需要每年一百兩銀子,一般的三百兩銀,最多者則可達六七百兩。”

“金少詹事,萬歲傳召……”

“天啓治世如此,難道算不得明君嗎?!”

“商棄其貿易而不做,或巴結權貴,或放貸漁利。”

“嗯……”聽到金鉉居然教這些給朱慈燃,朱由校略微有些不滿,畢竟在他看來朱慈燃還太小,應該十歲再教授這些。

“論開疆拓土,萬歲開拓南洋,收復安南,平定西南土司,北御建虜,肅清漠南,安置朵甘,渡海擊倭寇……”

魏忠賢被嚇得汗流浹背,只能低著頭眼觀鼻、鼻觀心。

“可見,民生、民心、吏治之間的關係,無疑將成爲考察國朝百姓民生的關鍵。”

“除去三膳不到一個時辰,以及午時之後午休的半個時辰,齊王每日只休息三個時辰,處理八個時辰的政務!”

宮門打開後,負責傳召他的小太監愣了愣,但又作揖傳下了話。

“萬歲久居深宮,即便出京巡遊,又何時深入百姓之中,探究百姓生活,所需?”

“而且金先生還說,這些孩童已經很好運了,有些地方,他們的父母爲了活命只能把孩子賣……”

“不過進士高中之後,一般授官七品,正俸加陋規能有七八百兩銀子。”

朱由校面對金鉉提問,而金鉉卻道:

“先秦過於久遠,只論贏秦以來,當數秦始皇、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漢光武帝、宋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唐憲宗、周世宗、宋太祖、宋哲宗……”

說著,朱由校放下奏疏,卻又拿起另一本,雙眼看著奏疏,卻對金鉉開口道:

“直臣?”

金鉉一開口,王安就閉上了眼睛,而朱由校也咬了一下牙關,顯然忍耐到極限了。

說著,金鉉居然走向了一面屏風,隨後似乎看到了什麼,並停住了腳步。

“爹,百姓他們好可憐……”

“金先生教的雖然不錯,但有的時候也是誇大。”

“好!”聽到這話,朱慈燃的興趣也當即轉到了吃飯上,連忙跳下了臥榻,隨後還有模有樣的作揖:

“元太祖、元世祖……以及國朝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景皇帝、憲宗純皇帝四人……”

“齊王殿下的話,臣在東宮已經聽過,但臣覺得齊王殿下的話並沒有說完。”

“……”

“唐高宗不算嗎?”朱由校皺了皺眉。

“至於給齊王……”朱由校沉吟片刻,最後才擔心道:

“齊王政務繁忙,已經足夠累了,再讓其帶太子,恐怕朕的弟弟連而立之年都堅持不到,就要早朕一步而去了。”

王安和魏忠賢大氣不敢喘,而朱由校卻翻著奏疏道:

“漢景帝不是明君嗎?”

“在他們眼中,所謂的天下,不過是他們鼻子尖上,那一點點的金錢和地位。”

“依朕看,你口口聲聲地說聖賢道德,然而不過修煉成了一個僞君子而已。”

“那你是什麼?能臣?”

“但凡萬歲您能分擔政務,殿下不至於如此勞累。”

只是在他剛剛退出宮殿的瞬間,朱由校原本的笑臉在一瞬間收回,臉色平淡,卻有些陰沉。

“那唐玄宗和宣宗呢。”朱由校追問,金鉉繼續作答:

“玄宗晚年放縱,宣宗猜忌歸義軍,有功而不明。”

死寂一片,養心殿內並沒有傳來聲音,朱由校也沒有發出“朕安”的話來示意金鉉進入養心殿。

“三是從萬曆中期直至天啓二年,天下戰亂紛起,天災不斷,百姓負擔隨之加重,生活質量驟然下降。”

“你給太子授課授的不錯,想要什麼獎賞……”

“臣曾經看過齊王的起居注,齊王每日卯時起牀處理政務,直至子時四刻才入睡。”

“臣斗膽問一句,齊王殿下在處理政務的時候,萬歲您又在幹嘛?”

王安的話,讓朱由校十分滿意,然而面對王安替朱由校的自吹自擂,金鉉卻開口道:

這是一個送命題,金鉉若是回答不好,或許就要丟掉性命。

“先生還說,這些陋規收入,大多都是盤剝百姓所得,因此齊王叔和爹你們正在取消陋規收入。”

“工棄其後器而不用,或聚賭成癮,或狂飲作樂。”

“朝廷免除這麼多雜項,分了這麼多地,燃兒伱爲什麼會覺得百姓可憐?”

朱由校聞言,坐到了臥榻的另一邊,好奇詢問道:“他是怎麼說的?”

不過出乎他們意料的是,金鉉送完朱慈燃回宮後並沒有離去。

“金鉉!你放肆!”魏忠賢彷彿被人踩中了腳指頭,捏著嗓子厲聲呵斥,然而朱由校卻黑著臉擡手示意魏忠賢閉嘴:

“仁宗位短,宣宗守成而放縱瓦剌,坐視國朝收復漠北最好機會而不管,對麓川不作爲,捨棄交趾,何以稱明?”

幹清宮的門就這樣開著,任由風雪吹進宮殿內,吹在金鉉的身上。

“百姓的生活如何?”朱由校好奇提了一嘴,而朱慈燃聞言卻搖了搖頭道:

金鉉昂首挺胸,顯然很滿意自己的身份,然而朱由校卻開口道;

在這樣的氣氛下,朱由校放下了奏疏,緩緩看向了金鉉,一字一句詢問道:

“這樣的處境,讓他們更加懼怕貧窮,因此他們不遺餘力的壓榨窮人,聚斂財富,以求將這種發達保持永久。”

“那你沒有問問金先生他自己?”朱由校誘導性的開口,朱慈燃渾然不知的說道:

一炷香……一盞茶……一刻鐘……

他就這樣站在宮門下,身著常服,飛雪落在身上,有種孤寂蕭瑟感。

話說到這個份上,朱由校反而不生氣了,看著金鉉詢問,然而金鉉再度搖頭道:

“如今官場官吏,無不是目睹諸多的顯貴之人,在爾虞我詐中失敗淪爲失敗者,最後流放地方,亦或者斬首示衆。”

“沒有!”

“這便是萬歲的百兆子民!”

朱由校開口了,只是聲音語氣略顯冰冷,而金鉉也沒有自認爲皇帝會給他賞賜,而是作揖迴應道:

“臣、並不缺什麼,只是希望繼續教導太子殿下……”

“朕十六歲登極,扳倒了方從哲、孫如遊等朝臣,對內嚴以馭官,寬以治民,對外抗擊建虜,收復舊港、安南、朵甘、河套、遼東等地,重振國政……”

“非也,乃是臣所評定的賢君。”金鉉一開口,四周氣氛有些詭異了起來。

“萬歲但凡每日抽出兩個時辰來處理奏疏,齊王殿下都能睡個好覺,吃個好飯!”

金鉉眼下等同於指著朱由校的鼻子在罵人了,換做別的官員,朱由校早就讓人拖下去打廷杖了,然而金鉉是燕山官員,所以朱由校沒有這麼做,而是想探究根底。

“漢宣帝不算明君嗎?”朱由校又問。

“萬歲的功績,實際上只能歸於一句話……”

說到這裡、金鉉緩了一口氣,但下一秒又繼續道:

“然而,在這樣吏治敗壞的局面下,幸得齊王力挽狂瀾,才讓國朝得以太平多年。”

“在天下人看來,萬歲是值得尊敬的君父,然而在京官員看來,萬歲不過是一個只知遊玩的木匠罷了!”

“唐高祖不算明君嗎?”朱由校繼續詢問,而金鉉也繼續回答:

“萬歲說錯了!”金鉉看著朱由校,語氣正氣道:

“儲君的性格與是否親近百姓無關,齊王親近百姓,卻對外殺伐果斷,對貪官污吏毫不縱容,而萬歲您雖然遠離百姓,卻於淮北大飢時處處隱忍。”

朱由校一開口,王安和魏忠賢當即作揖應下,幹清宮門口的小太監也連忙往著內廷宮門趕去。

“……”朱由校被金鉉說的皺了皺眉,又問道:

“國朝爲何只有四代明君?我朝仁宗、宣宗、孝宗爲何算不得明君?”

“二是從成化、弘治以後到萬曆初年,國朝國力大增,百姓財富積累,生活質量達臻頂峰。”

“聖人的書是用來看的,不是用來行事,也不是用來育人的。”

“善用齊王……”

“臣亦不是能臣!”

“不過先生說,若是科舉的官吏,那高中之後需要贄見大小座主,拜會同年及鄉里官長,酬酢公私宴醵,賞賜座主僕從與內閣、吏部的轎伕等等……”

“若是如此,萬歲自然算得上,但萬歲您與剛纔所問的那些有功之君一樣,只能稱功,而不能稱明!”

“世宗皇帝和神宗皇帝不算嗎?”朱由校忍耐了一下,繼續追問。

“年少殺人,無情無義,睚眥必報,逼死子嗣,雖有功、卻稱不得明君。”金鉉不偏不倚的回答,顯然在他心中,明君標準有些高。

“朕說過,你教授太子教授的沒有錯,但你需要知道,太子是國朝儲君。”

“咳咳!萬歲,臣告退……”

事情說到這裡,所有人都明白金鉉的想法了,只是他的想法說出來後,朱由校卻笑道:

“仁君?”

“可先生說……”朱慈燃有些委屈,而朱由校卻笑道:

“爹餓了,你先去坤寧宮找你孃親,讓御膳房準備晚膳,等下爹再在飯桌上和你聊。”

“當萬歲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答案實際上就已經在萬歲心中出現了……”

“……”朱由校沉默片刻,殿內氣氛凝固。

他的話,讓魏忠賢只能閉嘴,而金鉉則是作揖說道:

“我大明百姓的生活可分爲三個階段,其一是是從洪武立國到正統十四年以前。”

“百姓稱眼下是天啓治世,難道朕也算不得明君嗎?”

“金講師,萬歲宣您進殿……”

王安和魏忠賢心懸了起來,而金鉉卻明知朱由校想要什麼答案,卻直接點頭道:

“民生之好壞,則又關乎民心的向背,民心之向背,則取決於吏治之善惡。”

“……”當朱慈燃這話說出,養心殿內鴉雀無聲,站在角落的王安和魏忠賢屏住了呼吸,而朱由校也略微皺眉道:

一席話出,殿內寂靜一片,王安和魏忠賢的心懸了起來,朱由校的動作一滯,卻依舊平靜開口道:

“若是萬歲您不分擔政務,那即便太子由微臣來教授,但齊王依舊勞累。”

“若是官吏還需要養家,一家五口人的話,最少需要三十兩銀子。”

“誠所謂,已不正焉能正人?”

他整理了自己的衣袍,隨後用痠麻脹痛的雙腿,一步步走向養心殿。

“君者,天下臣民萬物之主也,惟其爲天下臣民萬物之主,責任至重,臣工盡言而君道斯稱矣。”

“神宗不理朝政,不任命官員,給了浙黨崛起的機會,對治下又冤死諸多名臣名將,放縱東籲、建虜,如何稱得上明?”

“朕沒有說過不讓你教導太子。”

“所謂上行而下效,窮者見達者,做成如此不光彩的榜樣,爲求發達,只能另闢蹊徑。”

“臣不是忠臣,史書之中,但凡提到忠臣的,大多是帝王昏庸!”金鉉隆聲回答。

在他進入養心殿的同時,養心殿內的木頭和碎屑已經被清理乾淨,此刻的朱由校身著一身金色圓領常服,頭戴金冠,手中拿著奏疏,似乎在處理政務。

過了一個呼吸,金鉉拉開了屏風,而露出來的則是朱由校藏在屏風之後的木料。

“這一朝一代的生活質量,歸根結底就是民生問題。”

過了半響,朱由校才靠在了椅子上,而王安見狀也知道朱由校的心思,連忙開口道:

“臣受國恩厚矣,請執有犯無隱之義,披肝膽爲陛下言之。”

金鉉似乎早就知道了朱由校會傳召自己,因此他在作揖回禮之後,便走進了幹清宮中。

“你出身燕山,朕今日考考你,縱觀古今,我華夏可稱明君者,能有幾人?”

王安見狀,只能充當朱由校的嘴,厲聲道:“萬歲哪裡算不上明君?”

“知人善用,開疆拓土,推行新政,萬歲難道算不上明君嗎?”

“有功而遺留武后。”金鉉迴應。

“有功而不明,爲鞏固帝位,明知隱太子不敵唐太宗,卻爲了平衡朝堂而搬弄權術,引得兄弟三人反目成仇,引得大唐內亂。”

也就是這個時候,養心殿裡才傳來了腳步聲,魏忠賢走了出來,並對金鉉開口道:

金鉉開口,一身正氣的說道:

金鉉再度批判了兩個大明皇帝,而這話表面是批判這兩人,實際上是在批判朱由校。

“先生說,在京的官吏,若是要維持在京一年的生計,需要大概十兩銀子。”

“這或許不包括家眷的生活開支與官員的日常應酬在內,若是將這些開支納入其中,一年的消費支出,至少亦達五十兩銀子。”

“那宋哲宗又爲何得以稱明?”朱由校不滿意金鉉的回答,而金鉉卻迴應道:

“推行新法,是非分明,抗擊西夏,收復青塘,文治武功皆可爲明!”

“只是每月官員的基本生活開支爲二兩多銀子,一年即爲三十多兩。”

“什麼話?”魏忠賢知道這種問題不能皇帝問,因此連忙開口詢問。

“因爲我問了好多在通惠河打工的人,他們都說今年遭了大旱,田裡顆粒無收。”朱慈燃說著,然後還道:

“和我一樣大的一些小孩都在通惠河的冰面上賣番薯,手腳凍得紫紅,金先生說他們家裡窮,讀不起官學。”

“孝宗短視,雖有收復哈密之功,卻爲一己之利而調動京營作爲民夫修建宮殿,敗壞憲宗純皇帝所設立十二團營兵且不說,又縱容勳戚殘暴害民,如何稱明?”

“退吧退吧……”朱由校笑著擺了擺手,而朱慈燃見狀也假模假樣的模仿那羣大臣的模樣,慢慢退出了宮殿。

金鉉言之鑿鑿,讓朱由校提不起反駁的想法,但以上這些都不是他想聽到的,因此他最後問了一句:

“自憲宗純皇帝以來,國朝就沒有明君了嗎?”

“好了燃兒。”朱由校打斷了朱慈燃的話,笑著說道:

“這個時期,國朝百姓的生活質量從戰亂中得以逐漸恢復與提高,人人安居樂業,雖小有叛亂,卻未有大亂。”

“有功於華夏,卻明知元帝無帝王氣概,依舊立其爲儲,漢家王霸道自此斷絕!”金鉉回答。

“古往今來,擔任稱仁君的,大多是性格懦弱之輩,只能受到百官擺佈。”

“農棄其耕田而不做,或進城流浪,或落草爲寇。”

“讓他繼續說!”

“照你的說法,朕應該把太子託付給誰?給你?還是給外廷那羣只知道誇誇其談的百官?”朱由校反問。

“……”朱由校動作一滯,顯然他被金鉉這樣的話給刺激到了。

面對他的詢問,金鉉看了一眼魏忠賢,隨後鞠躬作揖,並對朱由校道:

“年支三十兩銀子,便是官吏們在京城生活的最低標準。”

“是燕山教材上的賢君嗎?”朱由校看著奏疏,頭也不回的詢問。

只是他的這番作態,在金鉉看來,不過是欲蓋彌彰罷了。

“萬歲如果以萬歲您的標準來培養太子,那隻會得到一個連萬歲您自己都不如的太子!”

當半個時辰過去,金鉉的雙腿已經麻的毫無知覺,雙手凍得發紅,臉頰同樣。

金鉉停了下來,而朱由校卻瞇了瞇眼睛道:

“照你這麼說,天下就只剩下了你一個忠臣?”

“古往今來,儲君但凡親近百姓者,大多懦弱慈善,而懦弱慈善之人,如何能夠執掌天下權柄?”

“傳少詹事金鉉!”

“我問了,先生說他剛剛高中,並且在京城做官的時候,吃喝用度大多都在衙門和官吏坊解決,一年頂多就是花費五六兩銀子。”

這或許是朱由校給金鉉的一個機會,然而金鉉並不稀罕,他依舊說道:

“世宗搬弄權術,坐視衛所敗壞而不出手製止,白白浪費武宗毅皇帝留下的北防局面!”

“可若是給齊王殿下,微臣可以保證,國朝可破三百年國運,大明再旺三代!”

“學棄功課而不專,或投機取巧,或攀龍附龍。”

“如果偏要選擇,臣應該是直臣!”

“窮者,誰不想達?而達者,更畏懼窮。”

金鉉聞言,表情不變,緩緩起身,一踉蹌差點跌倒,卻並無人攙扶。

金鉉轉身看著朱由校,最後有些繃不住的質問道:

“萬歲!”

“您難不成真的要累死殿下嗎?!”

真搞晚了,抱歉抱歉,確實寫不快。

(本章完)

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401章 天降正義第52章 兄友弟恭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46章 佈局西南第430章 檢在帝心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當官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33章 客氏惱怒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353章 分憂第145章 老奴慫了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620章 國債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121章 備戰第419章 籌備犁庭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69章 滿桂到來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116章 吸血蟲的勳貴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223章 諫言廢遼餉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216章 打斷建虜的脊骨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564章 西征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619章 大西洋的風第67章 戚金練兵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419章 籌備犁庭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63章 廟堂新氣象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539章 好景不長
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410章 工業投產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447章 建虜北狩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427章 四下無人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401章 天降正義第52章 兄友弟恭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46章 佈局西南第430章 檢在帝心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當官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33章 客氏惱怒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353章 分憂第145章 老奴慫了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620章 國債第599章 世事無常態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121章 備戰第419章 籌備犁庭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69章 滿桂到來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566章 故人再見第170章 時不我待第116章 吸血蟲的勳貴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223章 諫言廢遼餉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187章 白蓮教造反第1章 當從移宮案始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332章 全陝赤如血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556章 惶恐灘頭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216章 打斷建虜的脊骨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564章 西征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619章 大西洋的風第67章 戚金練兵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419章 籌備犁庭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63章 廟堂新氣象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539章 好景不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丰县| 宜丰县| 元阳县| 桑植县| 南和县| 谷城县| 巴青县| 泾阳县| 叶城县| 时尚| 且末县| 寿阳县| 平湖市| 建始县| 綦江县| 那曲县| 金湖县| 甘南县| 江西省| 罗平县| 江安县| 四川省| 含山县| 沈阳市| 万荣县| 金沙县| 阳谷县| 松原市| 波密县| 英德市| 滨州市| 那曲县| 敦化市| 林周县| 洛宁县| 志丹县| 长泰县| 长丰县| 林周县| 元阳县| 开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