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九十八章 傳道授業

夏去秋來,王守仁在自己的舞臺上春風化雨,一點一滴地影響著貴州的學子,早已忘了自己身處化外之地。

這天,一個來自京師的吏目,帶著一僕一子途徑龍場,去遠方赴任。

吏目是官府中幫忙處理公文的從九品的小官,放到現在就是一個小科員。

這幫人工作壓力大,工資也不高,到網上喊喊冤立刻就會遭到網友的圍剿,總之是一個可悲的小角色。

而這個吏目則尤其可悲,頭天晚上還在當地一個苗民家借宿,第二天中午繼續趕路時就掛了,死在道旁。

吏目的兒子守在父親屍體旁邊又悲又急,無可奈何,到了傍晚也掛了。

第三天,有人回報王守仁說,發現吏目的僕人也死在了山坡下面,隊伍全滅。

可惜生活不是RPG,死了可以讀檔,可以“勝敗乃兵家常事,大俠請重新來過”。

王守仁得知後倍感憂傷,命兩名童子去將三具屍體掩埋。

童子面露難色,不想去。

王守仁感慨道:“你我三人,和吏目三人其實沒什麼區別啊!”

兩個童子想了想,不禁潸然淚下,轉身出門,去掩埋屍體。

王守仁觸景生情,詩人氣質發作,寫下了感人肺腑的千古名篇《瘞旅文》。

瘞,音同“義”,意爲“埋葬”。

《古文觀止》裡的文章,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不過使我感動,張溥的《五人墓碑記》無非讓我眼眶溼潤。而當年隻身來到北京求學,第一次體味北漂的滋味時,讀罷《瘞旅文》,我失聲痛哭。

文言會有隔膜,然而這篇卻字字泣血,讀來身臨其境,直刺人的心靈。

好的文章,是穿越時空的:

維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雲自京來者,不知其名氏,攜一子一僕,將之任,過龍場,投宿土苗家。予從籬落間望見之,陰雨昏黑,欲就問訊北來事,不果。明早,遣人覘(查探)之,已行矣(已經離開了)。薄午(將近中午),有人自蜈蚣坡來,雲:“一老人死坡下,傍兩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傷哉!”薄暮,復有人來雲:“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嘆。”詢其狀,則其子又死矣。明早,復有人來雲:“見坡下積屍三焉。”則其僕又死矣。嗚呼傷哉!

念其暴骨無主,將二童子持畚、鍤(挖運泥土的器具)往瘞之,二童子有難色然。予曰:“嘻!吾與爾猶彼也!”二童憫然涕下,請往。就其傍山麓爲三坎,埋之。又以只雞、飯三盂(盛事物的容器),嗟吁涕洟(鼻涕眼淚)而告之曰:“嗚呼傷哉!繄(這是)何人?繄何人?吾龍場驛丞餘姚王守仁也。吾與爾皆中土之產,吾不知爾郡邑(你的家鄉),爾烏爲乎(爲什麼)來爲茲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鄉(不輕易離開家鄉),遊宦不逾千里。吾以竄逐而來此,宜也。爾亦何辜乎(我是因爲流放纔來此地,理所應當。你又有什麼罪過而非來不可呢)?聞爾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爾率妻子躬耕可有也,胡爲乎以五斗而易爾七尺之軀?又不足,而益以爾子與僕乎?嗚呼傷哉!爾誠戀茲五斗而來,則宜欣然就道,烏爲乎吾昨望見爾容,蹙然(憂愁)蓋不勝其憂者?夫衝冒霜露,扳援崖壁,行萬峰之頂,飢渴勞頓,筋骨疲憊,而又瘴癘侵其外,憂鬱攻其中,其能以無死乎(長途跋涉,勞心勞力,如何能夠免於一死)?吾固知爾之必死,然不謂若是其速,又不謂爾子、爾僕,亦遽然奄忽也。皆爾自取,謂之何哉?”

“吾念爾三骨之無依而來瘞耳,乃使吾有無窮之愴(悲傷)也。嗚呼傷哉!縱不爾瘞(即使我不埋你),幽崖之狐成羣,陰壑之虺如車輪,亦必能葬爾於腹,不致久暴爾。爾既已無知,然吾何能爲心乎(你雖已無知覺,我卻無法安心)?自吾去父母鄉國而來此,三年矣;歷瘴毒而茍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慼慼也。今悲傷若此,是吾爲爾者重,而自爲者輕也,吾不宜復爲爾悲矣。”(今天忽然如此悲傷,是因爲你的緣故)

試想一個情景,你是一個公司的小職員,爲了勉強餬口的工資,四處奔波,獨自一人出差在外。

夜晚,悽風苦雨,你又疲倦又孤獨,躺在牀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於是,你爬了起來,讀到如泣如訴的《瘞旅文》,那一刻,是什麼感覺?

金聖嘆評:作之者固爲多情,讀之者能無淚下?

王守仁飽含熱淚,問這個素不相識的小吏:我因爲得罪了小人、觸怒了天子才被貶至此,你跋山涉水到這蠻荒之地,曝屍荒野,卻是爲何?你的官位不過是小小吏目,俸不過五斗,卻要矮下你七尺男兒之軀,並且丟開妻兒累及家僕,你何所求?何所圖?

讀到這,你心慌意亂,彷彿王守仁是在問你自己。

你無法回答,你不知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不知爲何停留,在哪裡終止。

葉的飄零看似淒涼,但它至少還有落下的方向和歸宿。像你這樣無根的浮萍,人生將要如何收場,如何謝幕?

故鄉,大概也早已忘記了你這個遊子的面容。

你現在的處所呢?不,這不是你的家,在這裡,你不過是個過客。

你熟知這個城市的廣場和道路,但一切的一切都不屬於你。

你心中嚮往的地方,那裡有終年皚皚的白雪,有遼闊的原野。只有在那裡,你纔可以大口地呼吸,縱情地高喊,瘋狂地奔跑,和羚羊一起分享落日的瑰麗與雪夜的寧靜。

然而你知道,你遠離了家鄉,遠離了夢想,回去的,大概只是那夜夜不肯入睡的魂魄罷了。

你就是那個旅人。

來龍場的路上,王守仁遇到了遭丈夫拋棄的婦人,爲她作《去婦嘆》,詩中只有同病相憐的悲憫。

此刻,王守仁爲死者作了一首輓歌,不僅有視人若己的仁人之心,更有悟道之後萬物一體的博大胸襟。

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

遊子懷鄉兮莫知西東。

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

異域殊方兮環海之中。

達觀隨寓兮奚必予宮?

綿綿的山峰連接著天邊,遠離家鄉的遊子真想家啊,不知家鄉在西還是在東。不知西東啊,只有蒼天相同。這*和家鄉不一樣啊,但仍在四海的懷抱之中。達觀而想得通的人到處是家啊,又何必只守在家鄉的室宮?

王守仁說:“戰國大儒荀子曾有言:‘學至於行之而後止矣。’這話是極有道理的。但凡學問,如果僅僅是從字面含義上曉得了,並不能說明自己是否真的懂得;只有躬行實踐,運用純熟之後,纔可以說是真正知曉。從這個意義上講,知只是行的開始,行纔是知的完成。現在的士子儒生往往先知後行、甚至重知畏行,無論是孝悌之道,還是忠恕之道,都只滿足於紙面上的瞭解,因此談不上能入聖學之門。”

一個學生問道:“先生,那麼弟子應該如何將知與行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呢?”

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兩者本是一體而密不可分的。但是,就今天的儒家學人而言,愚見以爲,應該懂得——知而不行,未爲真知。不把躬行實踐這一條補上,就談不上真正理解了聖人之道。所以《中庸》特意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在所有爲學的條目中,以篤行二字作爲歸結。”

又有一個學生問道:“老師,如果我們躬行實踐做得不好怎麼辦?”

王守仁說:“這其實就是重知畏行心理的表現。但凡天下事,只要肯去做,不必管他開頭做得好不好。只要真正做起來,在實踐的過程中,人自然會有所反思、有所總結;同理,心上有所領悟,隨即放到實踐中再去做,反覆地練習,自然會變得更加純熟,漸漸地有所進步,這就叫——‘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把我上面的話概括起來,不妨叫做知行合一。”

“好!”坐在後面聽講的席書鼓起掌來。他走上前,深深地作了一個揖,說:“王守仁兄,請允許在下這麼稱呼您。您剛纔所論,字字珠玉,句句實理,雖說只是講一個知行問題,已經足以窺見王守仁兄學問的深邃了。真沒想到,我本是抱著好奇的態度來龍場看看,卻有幸在這偏僻之地重新見到了久已失傳的聖人之學。嗯,知行合一,千古不刊之論,實在高明。”

王守仁淡然而謙虛地說:“大人過獎了,有不當之處,還請大人指正。”

席書爽朗地說:“以後與您切磋交流是少不了的。只是眼下本官尚有一事相求。不知先生能否答應?”

王守仁有些奇怪地問:“大人有何事情需要求我這個小小的龍場驛丞呢?”

席書說:“本官想聘請王守仁兄到省城內貴陽書院去主講教席,不知王守仁兄能否應允?”

王守仁有稍許遲疑,說:“只是在下是一戴罪之人,貶謫在此。讓我去主講貴陽府學,是否妥當呢?”

席書說:“有什麼不妥當的?本官提督學政,爲諸生聘請一位德才兼備的老師,這是我份內的事情。誰會吃飽了爲這麼點破事去打小報告?再說,山高皇帝遠,這兒離北京太遠了,就算有人去打小報告,等皇上知道了,聖旨發到這兒,已過去了半年,學生們那時都該放假回家了。”

說罷,兩人相視,哈哈大笑。

約一年後,陽書院的講堂內,王守仁正在給貴陽府學的諸生們講《中庸》。王歡恭立在一旁伺候。學生葉子蒼誠懇地問:“老師,這一年來您常講知行合一,可是如果只知道一味躬行實踐,講習討論的功夫就可以忽略了嗎?”

王守仁說:“我並不是這個意思。知行本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古代先聖之所以將知與行分開來講,是因爲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完全不懂得地思考反省,這叫做冥行妄作,所以對這種人一定要先說一個‘知’字,而後他的行動才能不犯錯誤;又有一種人呢,整天茫茫然地懸空去思索,從來不肯著實地躬行實踐,這種人則是揣摩影響,不見實際,所以一定要對他先說一個‘行’字,然後他纔可能具有真知。因此,講習討論的功夫是不能廢除的,但是隻是一味講習討論,不去躬行實踐,這種講習討論,最終又能有什麼用呢?”

學生陳宗魯說:“我覺得講習討論得足夠了,纔有膽量去實踐。”

王守仁說:“等你講習討論得完美無缺了,恐怕你已經鬚髮皆白了。”

學生們哈哈笑了起來。學生湯伯元說:“老師,先知後行,這也是朱晦翁(即朱熹)講的,您爲什麼覺得不妥當呢?”

王守仁說:“先知而後行,從理論上講似乎沒錯啊。問題在於,一旦心裡承認了先知而後行,便總是把實踐的問題一推再推,實際上把知與行割裂爲兩個東西。我提倡‘知行合一’,就好像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就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這樣才能漸漸地到達目的地。譬如:現在的士人都知道‘存天理,去人慾’,可是成天講習討論什麼是天理、什麼是人慾,越分越細,越講越支離瑣碎。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己知的天理而不肯存養,面對己知的人慾而不肯去除,卻還在那裡發愁自己知得不多,講習討論得不夠,這樣的講習討論,不過是一場閒話而已,有什麼益處呢?所以,大家既爲聖人的門徒,就應該求一個知行合一並進的功夫。”

第七十三章 勢如破竹第十八章 怒火街頭第一零七章 真相大白第九章 草船火箭第四十八章 絕版休書第八十四章 得道而歸第九十一章 跳江脫險第四十五章 轉身天涯第七十章 再見科舉第八十六章 談論兵務第一二四章 蠢蠢欲動引子第七十八章 假山玄機第五十七章 智鬥馬販第七十三章 勢如破竹第一一五章 粵北贛南第七十二章 天有異象第四十三章 一騎紅塵第四十三章 一騎紅塵第八十六章 談論兵務第一三二章 機密軍務第一零二章 廬山真面第七十三章 勢如破竹第一零六章 真假安娜第九十二章 死裡逃生第九十章 貶官龍場第一二七章 密謀造反第七十一章 監督修墓第五十五章 踏歌而行第五十章 淳安公主第七十二章 天有異象第十三章 江南相親第二章 初見端倪第六十八章 生死迷底第一零九章 南贛四區第一三四章 破敵之策第一一三章 象湖山上第十一章 只如初見第十一章 只如初見第四十章 打道回府第五十七章 智鬥馬販第二十九章 異界催眠第五章 生死彌留引子第四十一章 天各一方第一零四章 分別之後第五十八章 坐等收網第六十章 西北馬政第十五章 明朝達人第二十三章 齊聚婁府第五十六章 茶馬私販第三十章 乾坤挪移第十一章 只如初見第一二四章 蠢蠢欲動第一一七章 緊鑼密鼓第七十五章 暗流涌動第五十八章 坐等收網第二十二章 設計脫身第一零九章 南贛四區第一二五章 人心不足第十章 金山偶遇第八十三章 創立心學第一一六章 各回各寨第三十四章 一宴知秋第一零五章 別墅驚魂第四十七章 夜不夜宮第六十一章 霸陵蒼蒼第一一四章 除惡務盡第八十八章 臨終託孤第一三四章 破敵之策第一章 疑案迷霧第六十九章 八股取士第五十一章 駙馬有請第四十七章 夜不夜宮第一零二章 廬山真面第五十四章 陝西放馬第一二三章 蕩清土匪第一一九章 驚堂木響第一三一章 王者之師第一三三章 一場大火第三十八章 逃跑新郎第九十二章 死裡逃生第一二七章 密謀造反第四十三章 一騎紅塵第五章 生死彌留第三十五章 人擇原理第十五章 明朝達人第十七章 衆皆一望第六十二章 乾州馬場第一二四章 蠢蠢欲動第一一九章 驚堂木響第四十九章 順藤摸瓜第九十九章 廬陵赴任第六十七章 尋找蕓玉第四十八章 絕版休書第三十章 乾坤挪移第一三三章 一場大火第一一九章 驚堂木響第六十九章 八股取士第五十二章 垂簾聽辯
第七十三章 勢如破竹第十八章 怒火街頭第一零七章 真相大白第九章 草船火箭第四十八章 絕版休書第八十四章 得道而歸第九十一章 跳江脫險第四十五章 轉身天涯第七十章 再見科舉第八十六章 談論兵務第一二四章 蠢蠢欲動引子第七十八章 假山玄機第五十七章 智鬥馬販第七十三章 勢如破竹第一一五章 粵北贛南第七十二章 天有異象第四十三章 一騎紅塵第四十三章 一騎紅塵第八十六章 談論兵務第一三二章 機密軍務第一零二章 廬山真面第七十三章 勢如破竹第一零六章 真假安娜第九十二章 死裡逃生第九十章 貶官龍場第一二七章 密謀造反第七十一章 監督修墓第五十五章 踏歌而行第五十章 淳安公主第七十二章 天有異象第十三章 江南相親第二章 初見端倪第六十八章 生死迷底第一零九章 南贛四區第一三四章 破敵之策第一一三章 象湖山上第十一章 只如初見第十一章 只如初見第四十章 打道回府第五十七章 智鬥馬販第二十九章 異界催眠第五章 生死彌留引子第四十一章 天各一方第一零四章 分別之後第五十八章 坐等收網第六十章 西北馬政第十五章 明朝達人第二十三章 齊聚婁府第五十六章 茶馬私販第三十章 乾坤挪移第十一章 只如初見第一二四章 蠢蠢欲動第一一七章 緊鑼密鼓第七十五章 暗流涌動第五十八章 坐等收網第二十二章 設計脫身第一零九章 南贛四區第一二五章 人心不足第十章 金山偶遇第八十三章 創立心學第一一六章 各回各寨第三十四章 一宴知秋第一零五章 別墅驚魂第四十七章 夜不夜宮第六十一章 霸陵蒼蒼第一一四章 除惡務盡第八十八章 臨終託孤第一三四章 破敵之策第一章 疑案迷霧第六十九章 八股取士第五十一章 駙馬有請第四十七章 夜不夜宮第一零二章 廬山真面第五十四章 陝西放馬第一二三章 蕩清土匪第一一九章 驚堂木響第一三一章 王者之師第一三三章 一場大火第三十八章 逃跑新郎第九十二章 死裡逃生第一二七章 密謀造反第四十三章 一騎紅塵第五章 生死彌留第三十五章 人擇原理第十五章 明朝達人第十七章 衆皆一望第六十二章 乾州馬場第一二四章 蠢蠢欲動第一一九章 驚堂木響第四十九章 順藤摸瓜第九十九章 廬陵赴任第六十七章 尋找蕓玉第四十八章 絕版休書第三十章 乾坤挪移第一三三章 一場大火第一一九章 驚堂木響第六十九章 八股取士第五十二章 垂簾聽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牡丹江市| 文成县| 黎平县| 修水县| 舒城县| 嵊泗县| 东明县| 巍山| 喀什市| 深泽县| 古田县| 惠东县| 涡阳县| 永新县| 施秉县| 石阡县| 兴安县| 久治县| 碌曲县| 景洪市| 房山区| 太谷县| 房山区| 铁岭县| 兰州市| 夹江县| 清丰县| 叶城县| 赣州市| 调兵山市| 长武县| 恩施市| 天祝| 泾阳县| 通州区| 临安市| 闵行区| 岳阳市| 屏山县| 会泽县| 二连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