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七十八章 對馬清倭

漢七十二年,六月初。

大漢朝廷剛?cè)氲萌莩冢实蹌剡€沒來得及帶著妻兒覓地避暑,別是接到北海水師從朝鮮半島傳回的捷報,辰韓和弁韓已然覆滅,馬韓則舉國歸降!

馬韓先前雖也欲遣使向漢廷乞降,然皇帝劉徹未曾理會,他想要的不是在朝鮮半島的藩屬國,而是要徹底滅掉三韓乃至朝鮮,對馬韓必須兵臨城下,這才能讓他們“無條件投降”。

征服馬韓本在劉徹預料之中,只是沒想到會似這般進展神速。

實則仔細想想,倒也算正常,雖說三韓皆爲部落聯(lián)盟,然馬韓不同於辰韓和弁韓,是真正意義上的定居民族,已懂得種植穀物、養(yǎng)蠶。

馬韓共由五十四個城邦組成,但這些城邦是沒有城郭的,看在漢人眼中約莫就是規(guī)模較大的城寨,且每個城邦皆屬一個部落,而每個部落皆有首領(lǐng),勢力強大的部落的首領(lǐng)稱做臣智,其次稱做邑借。

所謂的馬韓王,無非是最大城邦中的部落首領(lǐng),順風順水時自能號令其餘部落首領(lǐng),然現(xiàn)今被漢軍和朝鮮軍隊東西夾擊,馬韓的諸多城邦紛紛開城投降,不再遵奉馬韓王的號令,做那無謂的抵抗。

漢軍的手段太過酷烈,凡是遇著負隅頑抗的城邦,城破之後便是屠城,除卻故意放走少數(shù)百姓,讓他們向周邊城邦傳話,旁的軍民皆是被屠戮殆盡,全城雞犬不留,連精壯男子都不再擄掠爲奴。

倒不是漢軍將士嗜殺成性,著實是想盡可能的藉此威懾住馬韓的諸多部落,要知道北海水師現(xiàn)今的步騎校營僅有兩萬餘兵員,馬韓所有部落加總,約莫能有四萬餘戶,怎的也該有三十萬百姓。

馬韓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步騎校營的建制構(gòu)想乃是劉徹參照了後世的海軍陸戰(zhàn)隊,不可能像陸軍那樣備有大量的輔兵,也不可能準備大量馬匹,故糧草輜重的運送較爲麻煩。步騎校營若離海岸太遠,沒有戰(zhàn)艦羣的支應,要逐一攻破五十四個城邦,那可就耗時耗力了,只怕傷亡也不小。

步騎校尉唐濤昔年曾潛伏南越爲細作,更做過不短時日的海匪頭目,手段絕對夠狠辣,甚麼勸降叫陣的都省了,只要到得城邦外,若見城門緊閉,數(shù)十支高爆弩箭就直接轟過去,城破後便是慘絕人寰的屠城。

戈船將軍易言與唐濤早是仔細商議過,特意選了較爲靠海的四座大城邦殺猴儆雞,不到半月光景,那四座大城邦已然成爲死城。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這話後世不少學子皆是讀過的,卻不曉得實是“閹割版”,後頭還句“拋後方知曉,如若沒生命,愛情自由哪裡找。”

就如同孔老夫子說的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不知後世甚麼傢伙聖母癌發(fā)作,硬是斷章取義的提倡“以德報怨”,還硬是“栽贓”給孔老夫子,毒害了多少華夏學子啊。

馬韓人自是曉得若獻城歸降,漢軍只怕也不會善待他們的,然比起枉送性命,被押爲奴隸也並非不可接受,好死不如賴活著。

眼見旁的部落都紛紛臣服大漢,馬韓王曉得大勢已去,倒也沒覺著有甚麼愧對列祖列宗,非得引頸自戮甚麼的,馬韓的王者本就是各部落推舉而非世襲,多是誰的拳頭大實力強,誰就能成爲馬韓王。

馬韓王獨木難支,明知無力抵禦漢軍乃至朝鮮軍隊,倒不如光棍些,也跟著出城乞降,想來不至落到辰韓和弁韓那等國破人亡的悲慘境地。

對於出城乞降的馬韓人,漢軍確是沒有太過苛待,北邊的玄菟郡已派兵南下,陸續(xù)從北海水師手裡接收戰(zhàn)俘,由宣曲騎營負責此事。

朝鮮傾舉國之兵,協(xié)助大漢覆滅三韓,漢軍也頗是厚道的沒去訛他們的戰(zhàn)利品,誰打下的城邦就歸誰劫掠,除卻戰(zhàn)俘要交給宣曲騎營,大部分財物皆由各路將士乃至捕奴隊瓜分,少量較爲貴重的則上繳造冊,準備進貢給大漢皇帝。

朝鮮將士們自是欣喜若狂,他們往昔遇著漢軍,多是丟盔棄甲的狼狽逃竄,已多年沒能體會到勝利的滋味,也近乎遺忘勝利的回報是如此豐厚。

他們多是大字不識的粗人,不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朝鮮君臣卻是曉得的,只是以朝鮮國相爲首的諸多大臣早已有了絕佳退路,壓根不顧旁人的死活。

朝鮮王衛(wèi)長剛從長安返抵朝鮮國都東暆城,便發(fā)覺數(shù)年來苦心招攬的心腹僚屬和那些忠心耿耿的老臣皆已命喪九泉,他又再度成了孤家寡人。他不禁心灰意冷,索性讓國相繼續(xù)掌著王印,自個則幽居王宮,鮮少再過問政務了。

還別說,國相雖對朝鮮沒甚麼忠君愛國的信念,但在治政上還有些才能,況且有大漢爲他暗中支應,準予朝鮮用從三韓掠奪的財物換取大批糧食和貨物,使得朝鮮糧草較爲充裕,倒是無需擔憂因無精壯男子下地耕作,導致今歲秋冬再度面臨大饑荒。

朝鮮百姓不知是太過淳樸還是愚昧,總之吃得飽就行,竟紛紛讚頌起國相來,滿載而歸的朝鮮將士更是歡欣鼓舞,想著若日後還能這般劫掠外族就好了。

嗯……他們的願望很快就得以實現(xiàn),朝鮮國相發(fā)佈政令,八萬大軍暫不解甲還鄉(xiāng),論功行賞後只是稍事休整,便即南下釜山,集結(jié)在大漢的釜山軍港,等待登船,以便前往清剿倭奴。

他們將要搭乘的海船,自然是大漢北海水師的戰(zhàn)艦羣,千艘風帆戰(zhàn)列艦,除卻操舟水手和防備朝鮮人的步騎將士,每次約莫能搭載四萬朝鮮將士渡海,八萬恰好分作兩撥。

既要驅(qū)使朝鮮軍隊清剿倭奴,又要防備他們的反噬,皇帝劉徹思慮再三,覺著暫時還是不要讓他們登陸倭奴本島爲好。

釜山地區(qū)東南二百里,渡過朝鮮海峽,便是對馬島;對馬島東南又二百里,渡過對馬海峽,是爲伊伎島;伊伎島在往東數(shù)十里,就是倭奴本島中的九州島。

將伊伎島(壹岐島)和對馬島拿下,作爲日後入侵倭奴列島的跳板,便可爲大漢水師提供中途的物資補給點和停泊避風處。

依史籍記載,元朝曾派出十餘萬大軍遠征倭奴,正在戰(zhàn)局膠著時,便是在九州島西部外海颳起了長達兩日的大臺風,摧毀了元軍的大部分船隻,溺死的元軍數(shù)以萬計,且物資損失嚴重,士氣暴跌,最終導致慘敗而歸。

莫要說甚麼人定勝天,說這話要分場合的,面對大自然的偉力,面對滄海上的驚濤駭浪,別指望漢軍能做得比史上的元軍更好,就算換成二十一世紀的戰(zhàn)艦,但凡噸位小些的,遇著大臺風指不定也得翻。

避風港,避風港,沒有避風港,談跨海作戰(zhàn)都是瞎扯,要不就是沒把水師將士的性命放在心上,就憑著僥倖心理賭運氣。

治理國家,不是隨便賭得起的,某位老人家說的“摸著石頭過河”,也不是純粹的豪賭,而是要先摸著“石頭”,扶穩(wěn)了再往前走,踏踏實實的走,不是麼?

驅(qū)使朝鮮軍隊攻佔伊伎島和對馬島,清剿其島民,這計策早已佈置妥當,故剛覆滅三韓,在呈送給皇帝陛下的捷報尚未抵京時,戈船將軍易言乃至朝鮮國相皆已按部就班的推進此事。

未及末伏,北海水師的戰(zhàn)列艦羣便是搭載著首批朝鮮將士,足足四萬兵馬,從釜山軍港徑直駛向?qū)︸R道。

晴空萬里無雲(yún),碧海波瀾不興,短短二百里的海峽,大半日便可橫渡,倒也不擔心部分朝鮮將士會嚴重暈船,總歸是死不了的,吐啊吐的就習慣了。

放下輕舟將首批朝鮮將士送上海岸,戰(zhàn)艦羣也沒多作停留,即刻返航再去載來餘下的四萬朝鮮將士。

朝鮮將士登岸紮營,稍事休整兩日,便即竭盡所能的清剿島上的倭奴,倒也不是盡數(shù)屠戮,需得留下精壯男子作爲奴隸,押往漢軍預先探察選定的東西兩處海灣,興建小型軍鎮(zhèn)和海陸碼頭。

對馬島實是五座島嶼組成的狹長島羣,陸地面積倒是不小的,約莫是釣魚島的一百七十倍,嘎嘎。

現(xiàn)下島上的土著約莫有四千餘,然卻已立國,自號對馬國,也不知是先有的島名還是先有的國名,不過大漢乃至朝鮮都沒將之當回事罷了。島上的土著數(shù)量還不如大漢的偏鄉(xiāng)小縣,其首領(lǐng)就敢稱王,近年還想和大漢締結(jié)邦交,簡直讓在釜山軍鎮(zhèn)聞得此事的漢人們笑掉大牙。

不派使者來釜山軍鎮(zhèn),漢人還沒注意到這對馬國,現(xiàn)今可倒好,端是遭重了,四面瀕海,想逃都逃不掉啊。

在朝鮮軍隊清剿島上倭奴時,北海水師又送了批漢人登岸,且遣出大量步騎將士護衛(wèi)他們。

探礦,探勘銀礦!

對馬島有極易開採的淺層銀礦,且儲量頗爲豐富,劉徹身爲穿越衆(zhòng),對此確信無疑。

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認慫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shè)書院第三百五十四章 親王選妃第七十二章 艾格連鎖 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七百八十七章 遠徙萬里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六百三十三章 佯攻敵都第五百六十三章 衝撞體制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zhàn)況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二百六十章 侵擾朝鮮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一百四十四章 拍賣戰(zhàn)俘 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二百零五章 調(diào)教蘿莉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二百二十章 秭歸項氏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wèi)青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四百四十四章 軍事預算第四百七十二章 竇後崩殂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一百四十五章 爭相競價 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jié)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四百七十章 購艦計劃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三百九十八章 羌騎出路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yǎng)早膳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二百章 水戰(zhàn)操演第二百四十二章 謀取王位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二百三十一章 梟首腰斬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xié)定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mào)易第四百六十二章 單車問世第三百四十八章 烏孫滅國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親征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七百八十章 邁向成熟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七十二章 艾格連鎖 第一百二十一章 騎兵對決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團西行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第四百五十二章 劉沐封王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八百零八章 新婦難爲第八十章 密林設(shè)伏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四百三十一章 騎營演訓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五百六十三章 衝撞體制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mào)易第一百四十七章 瘋狂斂財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七百九十七章 歸家省親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鋒抵達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
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認慫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shè)書院第三百五十四章 親王選妃第七十二章 艾格連鎖 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七百八十七章 遠徙萬里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六百三十三章 佯攻敵都第五百六十三章 衝撞體制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zhàn)況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二百六十章 侵擾朝鮮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一百四十四章 拍賣戰(zhàn)俘 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二百零五章 調(diào)教蘿莉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二百二十章 秭歸項氏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wèi)青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四百四十四章 軍事預算第四百七十二章 竇後崩殂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一百四十五章 爭相競價 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jié)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四百七十章 購艦計劃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三百九十八章 羌騎出路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yǎng)早膳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二百章 水戰(zhàn)操演第二百四十二章 謀取王位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二百三十一章 梟首腰斬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xié)定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mào)易第四百六十二章 單車問世第三百四十八章 烏孫滅國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親征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七百八十章 邁向成熟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七十二章 艾格連鎖 第一百二十一章 騎兵對決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團西行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第四百五十二章 劉沐封王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八百零八章 新婦難爲第八十章 密林設(shè)伏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四百三十一章 騎營演訓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五百六十三章 衝撞體制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mào)易第一百四十七章 瘋狂斂財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七百九十七章 歸家省親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鋒抵達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广德县| 邵阳县| 武宣县| 兴义市| 峨眉山市| 洪洞县| 布尔津县| 台中市| 鄂州市| 三明市| 沁水县| 宽城| 兴文县| 汶上县| 文安县| 昭通市| 闸北区| 松阳县| 万州区| 科技| 漯河市| 天水市| 中牟县| 泾阳县| 龙井市| 西华县| 错那县| 新巴尔虎左旗| 芷江| 金门县| 威信县| 都兰县| 仪陇县| 马龙县| 泸西县| 商洛市| 邢台县| 密云县| 沛县|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