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

大農丞卓王孫近來有些犯愁,兼任中央錢莊的錢監雖是好事,然卻非他最大的祈盼。

昔年皇帝陛下曾言,若卓王孫在有生之年,能修築好巴蜀至關中的大道,便會爲他封侯的。卓王孫倒不指望能得封列候,然若能被封個關內候,他的子孫也就能世襲爵位,卓氏也才能成爲真正的世家大族,而非僅是商賈世家。

誠然,現今卓王孫已官居大農丞,女兒卓文君更是出任大長秋,位同諸卿,然官位遠不如可世襲的爵位來得長久,更難以廕庇後世子孫。

漢人對身後之事的執念,爲子孫留下遺澤的心思,是從古至今皆然的。

若非深知皇帝陛下最忌憚賣官鬻爵之事,卓王孫寧可向朝廷捐輸大筆貲財,用以修築蜀道,以換取關內候的爵位。

卓文君今歲未隨帝后離京避暑,而是回卓府省親。

嗯……實也算不得省親,卓文君雖是喪夫寡居,但她現今官居高位,自居的府邸也是掛著“卓府”的牌匾。

說句難聽的,她連亡夫的樣貌都是記不清了,畢竟昔年兩人的婚事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且剛成婚不久便是喪夫,她又回了孃家守寡,至今已足有二十二載,她也已年近四旬了。

歲月是解藥亦是毒藥,會消減人心尖的疼痛,也會吞噬人過往的回憶,總之已是往事隨風,再不復憶,她自覺過得挺好。

兩處“卓府”皆在北闕甲第,實則離得不遠,只因卓文君身爲大長秋,乃是皇后的首席屬官,平日多常居宮內,打理長秋府的諸多事務,故也多是無暇探望父母。

此番歸家探望時,見得自家阿父悶悶不樂,便是探問緣由,聞得阿父的心思,著實是哭笑不得,心道阿父非但是個官迷,現下還心心念念想著封侯,即便卓氏家貲巨億,實則也無法支應修築蜀道所需的開銷。

正如昔年“陛下所寫”的詞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自古巴蜀出關中之路皆爲狹窄危險的山間棧道,想要修築平整寬闊的大道,那必得開山,這著實太難了。

莫提甚麼愚公移山,依皇帝陛下的脾性,應是沒有那“子子孫孫無窮盡”的水磨心思,想讓朝廷投入大筆公帑修築蜀道,只怕還有得等。

不得不說,卓文君對皇帝劉徹的心思還是理解得頗爲準確,現下大漢的工商業正在蓬勃發展,資金投入和勞動力皆嚴重匱乏,類似蜀道這等難以迅速產生龐大經濟效益的大規模基礎建設,劉徹並不打算立即著手,治國如烹小鮮,好大喜功的下場,前朝的秦始皇和後世的隋煬帝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鑑。

三伏休朝結束,帝后返京。

卓文君是個大孝女,不願見得阿父愁緒滿腹,便是將此事與皇后阿嬌提了提,倒也沒指望皇后的枕邊風能說服陛下,只是想探探陛下的口風,到底可還有心修築蜀道,又欲何時著手。

劉徹聽得阿嬌探問,這才憶起昔年確是對卓王孫許諾過的,仔細想了想,覺著雖不宜投入過多的人力物力,但稍微爲將來的出蜀大道打打底子也無不可。

畢竟巴蜀非但是重要的糧食產區,鐵業更是愈發興盛,從大江水運由要途徑諸多佈滿暗礁的險峻水道,難行大船,著實太不方便了。若是將巴蜀和關中的道路打通,不再盡數依賴山間棧道往來,兩大“天府”連通後,且不提能爲大漢的工業化進程提供不少助力,至少函谷關以西的漢境就更是穩如磐石,也不怕將來中原羣雄作亂了。

劉徹不是擔心自個鎮不住場面,但卻也不指望劉氏子孫代代是明君聖主,不求大漢社稷能千秋萬載,但求將來局勢不妙時,後世子孫能有些籌碼,和對方談談條件,好歹留條活路吧。

譬如後世的劉禪劉阿斗,雖是被曹魏滅了國,好歹還能落個“樂不思蜀”不是?

劉徹權衡多日,又是宣召卓王孫,與他商議良久,終是有了個折中的法子。

仲秋八月,皇帝劉徹下旨,著少府丞陳誠出任廣漢太守,原廣漢太守則調任回京,另做任用。

少府陳氏出了個封疆大吏,羣臣雖有些訝異,但也沒太多豔羨之情,蓋因這廣漢太守著實算不得甚麼肥差。

提到巴蜀之地,漢人所能想到的無非是巴郡和蜀郡,廣漢郡實則也在巴蜀之地,卻多是被人遺忘,蓋因其爲高帝朝分蜀郡東北部與巴郡數縣置的新郡,轄十三縣,郡治乘鄉,亦稱雒縣。之所以稱爲雒縣,自然和雒人脫不了干係,正是雒人被從巴蜀趕走,其部族首領纔在交趾建立起雒越國,也就是現今對大漢懷恨在心的雒越部族了。

除卻雒人,在廣漢郡屬地內還有不少散居山林的氐人,因其與世隔絕,不成氣候,大漢官府也就沒費勁去搜山清剿,任其自生自滅好了。

巴蜀之地雖是天府之地,然僅限與盆地內的巴郡和蜀郡,緊挨著秦嶺的廣漢郡卻是地無三里平,農人耕作實在是辛苦,真真窮得可以。

總之廣漢郡就是所謂的“窮山惡水”,刁民倒是不多,只因本就沒多少屬民,下轄十三縣皆爲不足萬人的小縣,僕射長官也不是秩俸六百石的縣令,而是秩俸四百石的縣長。

實話實說,廣漢太守做起來著實沒油水,京畿隨便找個縣令出來,過得都比廣漢太守滋潤,更遑論陳誠這位少府丞了。若非天家對少府陳氏向來信重,皇帝陛下也對陳誠多有褒獎,羣臣只怕會以爲陛下此番是將他明升暗貶,找個由頭“發配”到窮鄉僻壤去。

陳誠卻是欣喜不已,自家婆娘王嫣被人慫恿,犯了天家忌諱,皇帝陛下雖沒降罪,但還是暫且遠離長安這是非之地爲好,也免得他對涉及此事的兩大世家難抑殺心,壞了陛下的盤算。

皇帝劉徹亦有這般考量,卻也非主要因素,廣漢郡的百姓既是無法靠農業致富奔小康,索性就應募監役,做做監工也可獲取些貲財,聊以貼補家用。

治河工程告一段落,皇室實業勻出數十萬奴隸修築蜀道沒太大問題,關鍵還是貲財的來源,國庫的公帑還有更大的用途,不可能再如治河般每歲撥個數十萬金投入蜀道的修築中。

故而劉徹下了聖諭,將大農長史程鄭調任廣漢郡,出任該郡的郡丞,兼比曹掾史,並分掌漕曹掾史。

程鄭本是蜀地的豪商巨賈,若說卓氏爲巴蜀首富,那程氏就爲次富,兩家世代交好,卓王孫和程鄭更以兄弟相稱。

昔年卓王孫得爲行人令,掌與夜郎往來事,就幫程鄭求得官身。多年來,程鄭鞍前馬後的跟著卓王孫,作爲其輔官一路升遷,做到了大農長史的官位。

皇帝劉徹倒也沒覺得卓王孫有何偏私,程鄭本就有才能,況且每個大臣都需要有信得過的輔官從旁協助,後世華夏官場也有秘書處和辦公廳的,皿豬國家的政務官更是當選人自行做政治派任,這是理所應當的事。

劉徹此番讓程鄭出任廣漢郡丞,無非是想讓他幫助新任太守陳誠在巴蜀爲修築蜀道招商引資。

沒錯,招商引資!

比曹掾史掌郡府財務,漕曹掾史掌漕運諸事。

廣漢郡傍山不依水,又是一窮二白,本是沒多少漕運事宜,然要修築蜀道,必得是在廣漢郡的屬地內,那讓程鄭兼任比曹掾史,再分掌漕曹事就頗有必要了。

朝廷沒甚麼閒錢修築蜀道,但巴蜀商人有,關中和中原的商賈皆有本土圈子,巴蜀商賈想完全融入是頗難的,就算想搶生意,也是強龍難壓地頭蛇。

依著後世的說法,巴蜀商賈現今是沒有甚麼投資途徑,只能看著豐厚的家貲放在庫房裡不斷貶值。

過往巴蜀商人還能經由夜郎轉販身毒特產,如今夜郎作死,惹怒了大漢朝廷,徹底封了邊市,反是滇國在嶺南邊市與大漢通商,搞得熱火朝天,巴蜀商人真是急得嘴角冒泡。

劉徹從卓王孫處聞得這般情形,這纔有了主意,還特意讓大農府再增設新司,名爲交通司,主掌全國交通事。

多年前,劉徹尚是太子時,就協助廷尉府制定了大漢的首部道路交通法規《大漢通路律》,並以皇室實業的名義,聯合關中及中原各郡縣的世家大族出貲修築瀝青大道,許諾在道路修好後,由大農府代其向通行的商賈收取相應比例的“路橋費”和“養路費”。

劉徹是說到做到的,大農府這些年也從未短少該交付給築路世家的貲財,也正因如此,朝廷雖只交辦皇室實業修築了數條主要幹道,連通主要大郡的郡治,嚐到甜頭的世家大族們卻是自動修築各處岔路,以貫通該郡下轄各縣。

路橋費和養路費是有相關標準的,不會太過盤剝過路客商,況且條條道路通長安,若是行商嫌某條路收費太貴,稍微繞道就好。

貨車上“高速”不繳費,難不成讓全體納稅人買單麼?

總之交通司雖是新設,實則大體架構早是成熟了,只是過去尚未在大農府獨立設司罷了,首任交通令是從少府遷調的桑弘羊,是皇帝劉徹最爲看好的財經官員,也正好藉機從少府轉入大農府的官制體系內,爲其作爲東郭咸陽和孔僅的後繼者預做鋪墊。

朝中有桑弘羊這交通令,廣漢太守陳誠又有少府陳氏的背景,加上在巴蜀人脈頗廣的郡丞程鄭,想要號召巴蜀商賈投入蜀道的修築,許諾他們日後可從蜀道獲利,此事大有可爲。

這也是大漢地方官府首度向民間商賈“招商引資”,而不似過往般僅依靠世家大族的力量,堪稱開漢史之先河,只是此時的大漢臣民尚察覺不出其重大的歷史意義罷了。

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六百九十六章 歐亞烽煙第十三章 騎兵利器 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四十七章 廠房落成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第三十二章 王嬸還鄉 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變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五百六十三章 衝撞體制第一百九十五章 平準府司第七百三十七章 妙悟真理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五百二十章 清理門戶第一百七十七章 發行國債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三百九十章 大戰終結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戰爭第四百六十八章 登門探望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三百零四章 雍涼乳業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三百九十章 大戰終結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漸涌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四百零一章 今歲除夕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三百五十八章 劉舜請旨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壓輪機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五百一十七章 漢爲刀俎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歲三伏第六百五十四章 適材適所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書院第九十二章 帝國物流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六百五十八章 餓狼出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掙錢差事第七十三章 化工環保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一百六十章 懾服中原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裝戰船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勢大好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識人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國內附第二百四十二章 謀取王位第四十三章 悲催劉德 第二十九章 田氏商團 第一章 夜色未央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議政第七十三章 化工環保第四百八十五章 齊山婚事第四百四十五章 長安學區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六百九十六章 歐亞烽煙第十三章 騎兵利器 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四十七章 廠房落成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第三十二章 王嬸還鄉 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變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五百六十三章 衝撞體制第一百九十五章 平準府司第七百三十七章 妙悟真理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五百二十章 清理門戶第一百七十七章 發行國債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三百九十章 大戰終結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戰爭第四百六十八章 登門探望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三百零四章 雍涼乳業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三百九十章 大戰終結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漸涌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四百零一章 今歲除夕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三百五十八章 劉舜請旨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壓輪機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五百一十七章 漢爲刀俎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歲三伏第六百五十四章 適材適所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書院第九十二章 帝國物流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六百五十八章 餓狼出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掙錢差事第七十三章 化工環保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一百六十章 懾服中原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裝戰船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勢大好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識人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國內附第二百四十二章 謀取王位第四十三章 悲催劉德 第二十九章 田氏商團 第一章 夜色未央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議政第七十三章 化工環保第四百八十五章 齊山婚事第四百四十五章 長安學區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邯郸市| 海口市| 定南县| 嫩江县| 百色市| 长兴县| 平塘县| 临夏市| 云浮市| 工布江达县| 东乡县| 云龙县| 河北区| 建平县| 贵港市| 确山县| 刚察县| 罗江县| 巴彦县| 碌曲县| 宁津县| 北川| 宾川县| 芜湖市| 贡觉县| 文安县| 鲁甸县| 贵港市| 霍州市| 秀山| 丹东市| 大方县| 石景山区| 苍山县| 南通市| 都江堰市| 冕宁县| 柘荣县| 横峰县| 江城| 佛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