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

年節將至,大漢境內處處張燈結綵,慶賞佳節。

大夏國都雖遠在萬里之外,卻也洋溢著濃濃的年節氣氛,大漢親王率使團抵達藍市城已有月餘光景,使團的官員,商貿代表及隨從爲數衆多,若再加上隨行護衛的建章騎營,攏共高達三萬餘人。

藍市城作爲漢商對外貿易的重要駐點,本就聚居著大量漢商及其僕役,使得該城的人口結構出現了不小變化,飲食,民俗,乃至語言文字都在潛移默化的演變著,愈發顯出漢化的趨勢。

大夏人被漢人同化的速度甚至高於西域諸國的胡人,這倒也不足爲奇,蓋因大夏的主要屬民屬於基泰人的分支,是發源於東歐大草原的遊牧民族,漢人習慣將他們稱爲“塞人”或“塞種”。

塞種人完全佔據嬀水中下游流域並建立大夏國,乃是在巴克特里亞發生內亂,以興都庫什山脈爲界,分裂爲南北二朝之後,距今不過短短數十載。

數十年間,原本連文字都沒有的大夏塞種人,在波斯文明,身毒文明乃至希臘文明的融合碰撞中不斷學習,竟迅速從逐水草而生的牧民,轉變成以務農爲生,善於經商的農夫和商賈,且人口數量急速暴漲到百餘萬人。

說好聽點,大夏臣民的文化傳統是兼容幷蓄的,說難聽點,就是這些塞種人缺乏文明主體性,甚至缺乏所謂的民族自我意識。

牆頭草,兩面倒。

這話雖有些道理,但也說的不太周全。

牆頭草,迎風而倒,何方風強,那草就順著風向伏倒在牆頭,速度快得很。

現今漢廷勢大,大夏塞種人學起大漢禮教民俗真真又快又好,將甚麼波斯文明,身毒文明和希臘文明都棄之如履,所謂“有奶便是娘”,估摸正是如此吧。

甚麼文明入侵,甚麼文化侵略,大夏臣民哪裡懂得這些鬼玩意?

要討好漢廷,爲與漢商們更好的做買賣,非但大夏商賈們學著說漢話,書漢隸,大夏貴族更將漢文化視爲顯學,官府公文都逐步改爲用漢隸書寫了,反正塞種人本就沒有自身文字,便連其民間用語都爲波斯語、亞拉姆語、希臘語、阿卡德語、粟特語等多語種混用的情形。

嗯……換在後世,或許大夏貴族和商賈們多能拍著胸脯說,自個會八國語言,不過在漢人看來,大夏人著實腦子有病,區區百餘萬屬民,竟有如此多的“方言”,大漢境內各郡縣雖也多有獨特方言,但好歹官話是相通的,可沒大夏人這般費勁。

大夏君臣顯然也覺此等情形有礙與對外交流,更爲向漢廷示好,故而逐步“漢化”其官方用語和文字,數年下來已是變化不小。

大漢皇帝劉徹曾在閱看過大夏國書後,樂得哈哈大笑,大夏官方文字尚未完全漢化,呈上的國書仍是雙語寫就,漢隸倒是沒甚麼錯漏,偏生大夏文字裡摻雜著諸多文字符號和漢字,倒有些類似劉徹上輩子看過的倭國文字。

即便不看漢隸文本,光瞧這些大夏文字,在知曉行文主旨的前提下,連蒙帶猜,也已能大概看懂了。

某些民族的劣性果是互通的,在崇尚和依附強者時,其作法也是如出一轍,然待得這些劣性民族強大起來,怕都要變成反咬一口的白眼狼,終歸不得不防啊!

大夏君臣萬萬想不到,他們意圖討好漢廷的某些作法,反倒給大漢皇帝敲響了警鐘,愈發的篤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現下大夏雖依附著大漢,然雞蛋也不能只放在一個籃子裡,故此番趙王劉彭祖率使團西行,除卻要出使安息,亦要在大夏國都接見巴克特里亞國王黑黎歐克里斯,調整漢廷對該國的邦交態度。

前文曾提到,印度希臘諸國乃是指中亞南部和身毒西北部的諸多希臘化國家,若非要細分,則以興都庫什山脈爲分界,山北可稱之爲中亞希臘,山南則爲身毒希臘。

中亞希臘諸國中,國力相對較強的當屬巴克特里亞王國,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好歹該國在南北分裂前可是雄霸中亞的強國,其國都巴克特拉城還曾是貫通中亞、南亞、西亞和東亞的交通樞紐,論起地理位置,比現今的大夏國都藍市城更具優勢。

然隨著巴克特里亞王國內亂爆發和大夏國崛起,尤是在大夏獲得漢廷庇護後,各國商賈紛紛遠離巴克特拉城,轉而匯聚於藍市城,使得巴克特拉城迅速沒落下來。

巴克特里亞王國本也想學著大夏臣附漢廷,乃至成爲大漢藩屬,奈何漢廷爲避免過度刺激安息和巽加兩國,且爲彼此留下些“軍事緩衝區”,免得兩國對大漢太過戒備猜忌,故沒接受印度希臘諸國的歸附,只讓這些國家與鄰近的大夏訂立半從屬性質的邦約。

今日卻已不同往昔,安息帝國有求於大漢,意欲與漢廷締結盟約,共同對付羅馬,巽加王朝又與漢廷訂立了密約,共同出兵征伐百乘。

羅馬和百乘距離漢境遠隔數萬裡,漢軍就算覆滅兩國,也難以占城駐軍,自不可能憑白爲安息和巽加作嫁。

興都庫什山脈以北的中亞希臘多爲平原,雨水充沛,土地肥沃,而興都庫什山脈以南的身毒希臘則多爲山地高原。則是乾燥少雨,土地貧瘠。

漢廷現今打算將中亞希臘納入掌控,只要不將勢力範圍擴大到興都庫什山南,想來安息和巽加也無話可說,總不能甚麼好處都佔,卻不補償漢廷吧。

中亞希臘,除卻巴克特里亞王國,尚有健馱邏等小國,然這些小國的君主壓根沒資格面見大漢親王,由常駐藍市城使館的行人令出面接見,與他們議定附庸事宜即可。

趙王劉彭祖抵達藍市城後,好生休養了半月光景,待得風塵盡洗,疲憊盡祛,便讓部屬周知巴克特里亞使臣,表明有意召見其國王。

巴克特里亞使臣聞訊,訝異之餘更喜不自勝,忙是連夜遣快馬返國,將此事呈報國王黑黎歐克里斯。

黑黎歐克里斯已年過花甲,昔年尚爲王儲時,親眼見證巴克特里亞王國的南北分裂,即位二十九年來,更是眼睜睜看著曾雄霸中亞的王國迅速崩解衰落,卻始終無法力挽狂瀾。

他已然老了,不復年輕氣盛時的雄心壯志,不求復興大業,只求不被亡國滅種。

絕非他杞人憂天,事實上,若非穿越而來的漢帝劉徹大爲改變了歷史進程,大月氏早已南渡嬀水,覆滅了大夏,隨後又會吞併健馱邏等小國和巴克特里亞王國,最終發展成爲強大的貴霜帝國。

小國,弱國,在這戰禍頻仍的亂世,只能在強國的刀俎之下,任人肆意魚肉。

好死,不如賴活著,便如大夏現今這般。

況且大夏在臣附漢廷後,活得還真是不賴,至少表面上是國泰民安,且愈發繁榮富足。

黑黎歐克里斯接到呈報,得知大漢親王有意在大夏國都接見他,饒是年歲已高,卻仍毫不遲疑的親身前往,且是帶上了王儲赫利奧克勒斯。

國王和王儲同時前往鄰國,本應有大量護衛隨行,然黑黎歐克里斯卻沒讓大隊兵馬護送他進入大夏國境,只派使者先行知會沿途的大夏官府,自身則帶百餘騎的衛隊緊隨其後,出城北上。

原因無他,大夏國在臣附漢廷後,常備軍伍幾已裁撤殆盡,僅編訓了大批轄屬官府的吏卒,以維持治安,剿滅盜匪和保護商道。

用後世的話來說,現今的大夏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軍隊,只有大批警察,頂多勉強算是武警部隊。

駐守敦煌的漢騎每歲輪番巡視西域諸國後,亦會特意前往大夏,在收納相應“保護費”後,沿著大夏邊境跑一圈,以向其鄰國宣示漢廷對大夏的庇護。

在未獲漢廷準允前,別說中亞希臘諸國,就是安息帝國都不敢派兵進入大夏境內,否則就是對漢軍的挑釁,隨之而來的殘酷報復必是可以想見的。

即便是大漢親王有意召見他,黑黎歐克里斯卻也不敢借機搞事,況且百餘騎兵在現今的大夏境內也足以護得他們父子周全,除非大夏人敢違逆大漢親王的意志,調派大量吏卒將他們半路截殺。

大夏君臣自然沒那麼蠢,截殺巴克特里亞國王對他們有甚麼好處?

況且嬀水與興都庫什山之間就巴掌大的地方,藍市城與巴克特拉城相距不足三百里,從兩國邊境到藍市城就更近了,又因地勢平坦,縱馬疾馳大半日便可抵達。

截殺?

就算真能殺掉國王和王儲,能保證沒有漏網之魚?

若教大漢親王知曉此事,現今在藍市城外紮營的建章騎營,還不得入城把大夏君臣屠絕了麼?

ωwш ?t t k a n ?℃o

大夏國非但沒派人截殺,甚至在得到漢使知會,曉得大漢親王要接見巴克特里亞國王后,即刻派出大臣和吏卒前去邊境接引,生怕有不長眼的官吏中途攔下他們,甚至刀兵相向。

黑黎歐克里斯雖是急切,然終歸年歲不小,又有頑疾纏身,經不住馬背顛簸,只能乘坐車駕,用了兩日有餘纔好不容易捱到了藍市城。

趙王劉彭祖早已聽行人令說過黑黎歐克里斯其人,曉得他能儘速趕來已屬不易,怕是要丟掉小半條老命了,故非但沒怪罪他,更特意遣使者前去探望,讓他先在外使館舍好生修養些時日。

待得年節之日,大夏國君會在王宮設宴,筵請紛紛趕至的諸國國君,巴克特里亞國王和王儲自也會赴宴,到時不愁見不著屈尊駕臨的大漢親王,宴後再詳談國事亦是不遲。

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歸鄉第四百九十八章 張騫出使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軍學第七十七章 暗流洶涌 第九十三章 無奈秦立 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三十六章 背後真相 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國科院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問第一百九十八章 貴女登門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軍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四百五十八章 膠漆嬌妻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三百六十二章 作壁上觀第四百八十七章 屬國三等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度陳倉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七十九章 草原詛咒 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現世第三百五十四章 親王選妃第一百三十一章 謀劃絲路 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五百七十章 佛國尋釁第一百八十章 太學老者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三十八章 長沙王妃 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七百七十八章 猶太祭祀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帳 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六百一十章 趙府貴女第九十八章 酷吏張湯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六百三十八章 國之重器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運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二百三十一章 梟首腰斬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嬌妻第二百四十九章 爲人媒妁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闖禁區第四百一十七章 公卿更替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變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一百五十八章 劉榮投繯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六百五十二章 戰時徵募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請戰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達雲中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六百七十四章 貴女怨念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軍學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
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歸鄉第四百九十八章 張騫出使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軍學第七十七章 暗流洶涌 第九十三章 無奈秦立 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三十六章 背後真相 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國科院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問第一百九十八章 貴女登門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軍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四百五十八章 膠漆嬌妻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三百六十二章 作壁上觀第四百八十七章 屬國三等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度陳倉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七十九章 草原詛咒 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現世第三百五十四章 親王選妃第一百三十一章 謀劃絲路 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五百七十章 佛國尋釁第一百八十章 太學老者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三十八章 長沙王妃 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七百七十八章 猶太祭祀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帳 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六百一十章 趙府貴女第九十八章 酷吏張湯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六百三十八章 國之重器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運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二百三十一章 梟首腰斬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嬌妻第二百四十九章 爲人媒妁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闖禁區第四百一十七章 公卿更替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變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一百五十八章 劉榮投繯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六百五十二章 戰時徵募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請戰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達雲中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六百七十四章 貴女怨念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軍學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盱眙县| 拉萨市| 忻州市| 清水县| 南溪县| 日土县| 铜山县| 双流县| 手机| 凤台县| 延川县| 高台县| 峨山| 苍溪县| 安福县| 清远市| 洪湖市| 察雅县| 和田市| 枣庄市| 夹江县| 祁门县| 抚顺县| 沙田区| 裕民县| 固原市| 镇原县| 夹江县| 中江县| 苍山县| 泰顺县| 东丰县| 涿鹿县| 清丰县| 富锦市| 东乡族自治县| 定结县| 手游| 广东省| 诏安县| 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