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寶、王通收編了符積的殘軍,當即派出快馬,一邊通知李煜,一面派人,聯絡三泉的華安和董賢。到了次日,一行一千多人,飽餐一頓,拔營啓程,浩浩蕩蕩轉回勉縣。
李煜接到周寶的報捷,詳細問了接戰經過,心中大喜。手下最親近的這幾位兄弟,不但忠心,難得是有勇有謀,知道審時度勢,有此得力臂助,大業定然可成。
周寶一軍,回到勉縣,李煜領了羅隱、黃石等文武,親自迎到城門外,一行人高高興興,轉回縣衙,周寶將牛都將等幾位降兵頭目,一一引見,李煜殷殷撫慰,這幾位都將,都不過是蜀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平日見了王繼昭等人,那都是了不得高官,至於華洪、王宗詰那樣的方面大帥,最多也就是遠遠瞧上一眼而已。而今看李煜,身爲漢王,都是如此和洵,執手存問,這幾人心中殘留的一點點疑慮,都是煙飛灰散。
李煜問了幾人,都是願意繼續從軍征戰,當即分別任命爲教導營的都正,併兼任本哨右都督。幾人拜謝,歡歡喜喜,跟著黃石去上任。
六百多名降兵,依次補入各營。點算之下,基幹營,教導一營、二營,各營都可滿編。李煜吩咐,如今天策谷所有精壯,基本都是抽調在外,天策谷中,太過空虛,著王通統領駐守營、補充營押送糧米五百石,轉回天策谷駐紮,護衛天策莊根基,同時策應三泉和勉縣兩方面。
其餘各營,分駐勉縣和定軍山,抓緊時間,繼續開展三講整軍運動。
這三講運動,講軍法、講感情,這兩講,一手軟投入,一手硬規矩,那都是現抓現靈的,從當初勉縣降兵補入,到現在不過**天的功夫,這新老之間的隔閡和淡漠就消的一乾二淨。至於軍法,雖然團勇軍法,對軍紀和戰陣隊列要求極嚴,但不過就是軍棍的多少,至於其他的體罰,則全部取消了。這些老卒,還真是覺得沒什麼不能忍受的,畢竟軍棍再重,也不過是皮肉之上而已,將養幾天,也就沒事了。
至於講理想,這些老團勇,在天策莊時,都對李煜崇拜有加,視爲無所不能、無所不曉的天人。如今這出兵不到一旬,連勝兩仗,輕輕鬆鬆就取了勉縣,擴軍數倍。更是對李煜信心百倍。這隻要跟定了李煜,拜將封侯,開疆拓土那都是尋常事。加上海濤的榜樣在前,這些新兵,也都是心熱。這操訓之時,無一不是士氣高昂。
這邊三講整軍,那邊三泉的消息也通了過來。李煜當即下令,授董賢爲營指揮使,所部按團勇規制,整編爲獨立營,暫時駐防三泉縣,防範利州方向蜀軍。部下將佐,均按原職高低,補授哨都督、班正等職。華安升任樞密參軍,暫留三泉,負責督導獨立營整編和操訓,併兼理三泉民政。其中有華安特別保薦的華洪兩位親衛驍將,直接調回侍衛中軍任職。同時告訴華安,爲了不打草驚蛇,引起西蜀注意,一切旗號名義,暫不公開,軍隊整編授職,不可大張旗鼓,同時嚴密封鎖利州三泉間的道路,禁絕一切消息,無論來往者,均一體拿下,暗自管押,所獲文書等物,一律拆檢查看。
發走了命令,李煜又召集羅隱等人,商議這軍功獎賞制度。
在李煜的心裡,這理想當然遠大的好,不過,對於每個具體的人來講,遠大的理想,未免過於虛無飄渺,畢竟越是遠大的理想,實現起來越難,時間越長,甚至永遠是個夢而已。這要保持長久的吸引力,那就必須有一套切實可行,和每個人密切相關的具體獎賞制度,而靠著這個獎賞制度,一個人就可以一步一步的拿到他最希望得到的東西。
這現在人最需要什麼?無非是地位錢財,而最能體現這兩樣的,那就是官爵和田地。這也是國人幾千年來沉澱在骨子裡的不變追求。就算是到了後代,科技何等的發達,思想何等的開放,田地不過是換成了房子,官位變成了公務員而已,就算是在私企打工,還要掙個經理老總的稱呼呢,何況這末唐五代。
所以,軍功爵制,大秦的軍功爵制,無疑是凝聚人心最好,建立一支強軍的最好的獎賞制度之一。通過軍功爵制,緊緊聚攏在李煜周圍的軍功大地主、地主、自耕農的利益集團,並進而形成一個帝國的統治基礎。
幾經參詳,連續商議了多次,李煜和羅隱終於拿出了整套的方案。
軍功爵位共分爲八級三十等:
首先是稱號:
第一級爲義勇:
從下往上,分別爲:順天義勇,應天義勇,忠天義勇,奉天義勇。
第二級爲義士第三級爲校尉第四級爲將軍第五級爲伯爵第六級爲侯爵第七級爲公爵,分別以順天、應天、忠天、奉天爲號,以區分上下第八級爲王爵,分別以應天郡王、奉天親王爲號。
伴隨著爵位的獲得,不光是稱號,自然還要有實際的利益,所有爵位,一律再賞封爵位官田,一爵位的不同,官田多少不同:
順天義勇,加賞二十畝,應天義勇三十畝,忠天義勇四十畝,奉田義勇五十畝。
順天義士七十畝,應天義士九十畝,忠天義士一百二十畝,奉天義士一百五十畝。
順天校尉的爵位官田爲二百畝,以上各級,每級遞增五十畝。
直到順天公的爵位官田爲一千畝,應天公爲一千一百畝,忠天公爲一千二百畝,奉天公爲一千三百畝,應天郡王爲一千五百畝,奉天親王爲二千畝。
爵位官田的田畝賦稅,按正常田畝賦稅的四成繳納。
爵位可傳於子孫,三世之內,每傳降兩等,三世之外,每傳降一級,受封官田,仍全歸子孫所有,優惠的賦稅,則按傳後爵位計算。
爵位傳降,王爵降到奉天義勇,侯爵以上降到忠天義勇,將軍降到應天義勇,後傳三世不降。
校尉以上各級,無論如何傳降,降到順天義勇,則永不再降,即便是因犯罪除爵,也當尋其近支血脈承繼,以保留功臣子孫奉祀不絕。
有爵之身無官職者,義士以下,見縣官,行下官禮,校尉行平禮,將軍見州官,行平禮,伯爵以上至公爵,除見當任宰相執政外,見官均行平禮。郡王以上,和宰執平禮相見。
有爵入官者,平級爵高者爲先,爵高職低者,見上官則需以職論高低,行下官禮。
元老院中,有軍功爵位不在現任官職者,當先選入。所有郡王以上卸任官,自動成爲元老院元老,公爵以下,按級別比例選入。具體以後再定。
所有原天策莊基幹營、教導營、駐守營,補充營團勇,均授爵爲忠天義勇,其餘五十以下,十四歲以上天策莊男丁,均補授順天義勇。
待漢中平定,即開始賞授爵位官田。
自此以後,非有軍功,不得賞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