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永遠都不要妄自菲薄,看低自己。”
“人生當立夢想,從小就樹立一個夢想,然後努力地去實現。”
“哪怕人生走到了最後,沒有實現也不要後悔,起碼我們努力過,奮鬥過?!?
“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麻木不仁,每天重複著同樣的事情,然後忘記了自我?!?
眼前這羣小傢伙的眼睛裡一片迷茫,不過馮逍卻沒有多做解釋。
因爲這些話本來就不是給他們說的,應該仔細思量的人,此刻正站在馮逍的身後。
作爲馮逍“燎原計劃”的“星星之火”,這些頂多在後世有著童聲水平的讀書人。
此刻卻寄託了馮逍巨大的希望。
因爲他們基本上可以說,是整個江東地區下一代的人生首位導師。
他們要面對的,是人生尚是一片空白的少年兒童。
所以,馮逍希望他們在面對這些大秦未來花朵的時候,心中寄存一片陽光,而不是一抹黑暗。
心懷崇高理想去做先生的時候,絕對要比把教育看做謀生手段的人,教育出的成果要高。
馮逍希望江南整個地區的孩子們,人生所面對的第一個學習目標。
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是一個崇高的人,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心懷希望,嚮往光明,活到老,學到老。”
“孔子之所以被稱之爲大賢,是因爲他的學識無人能及嗎?”
“當然不是!”
“孔子兩次問道於老子,五十五歲那年,第二次宣講仁義之道,更是被老子批地體無完膚?!?
“那麼爲什麼孔子的聲望,最後卻遠遠高於老子呢?!?
“那是因爲孔子的道,和學識沒有根本性的關聯。”
“儒家核心,在於禮,言於仁,行於義。”
“但儒家的根本,卻在於教化!”
“打破了貴族階層對於知識的壟斷,想普通的平民百姓敞開了文化傳承的大門?!?
“這,纔是孔子的道,是儒家的道,也是所有先賢應該走的道!”
“更是你們未來的道!”
在那些讀書人聽來,馮逍的話宛如黃鐘大呂,震響在他們的靈魂當中,驅散了他們人生道路上的迷霧。
古人的求學之路,遠比想象的要艱辛。
甚至都可以用登天之路來形容,一是書籍的匱乏,二是無人傳授。
之前都是竹簡記載的書籍,因爲竹簡製作非常麻煩和費時,所以傳播的非常困難。
就算是抄一部別人的書,也得很長的時間。
更何況,大部分的時間裡,就算想抄也沒得抄。
因爲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家裡,連一卷完整的書籍都沒有。
先不說別人了,就是孔子,儒家學說的創始人,直到他死了以後,學說才慢慢被他的弟子們傳播到天下。
以孔子的地位尚且如此,那麼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後世所說的窮文富武,在紙張大面積應用以前,絕對是一個錯誤的說法。
相反,和廉價的武學傳播相比,學文反而是頂級貴族纔有的資本。
老子傳了伊喜五千字的《道德經》,黃石公傳給張良一百三十二句的《素書》。
竟然成爲了中華民族傳頌數千年的典故。
這還不能說明,古人求學的艱難麼。
更何況,這兩者還只是贈書而已,想孔子那樣,帶著所有弟子言傳身教的,絕無僅有。
這也是爲什麼,孔子被稱爲聖賢的原因。
如果歷史記載沒有太大出入的話,宋以前,一生當中能夠教導弟子三千的,恐怕都只有孔子一人。
畢竟古時對於弟子的定義,和後世的學校完全不同。
那可是傳承思想和衣鉢的存在,所以師徒傳承學習的時間,都是以數年到數十年爲跨度的。
最起碼也是十年打底。
這也就無形之中,限制了知識傳播的速度。
也因此,雖然無數人都追逐著知識,攀登著求學之路。
但是敝帚自珍的潛意識思維,和故作高深的姿態,爲知識傳播的途徑,設置了層層障礙。
也使得這個時期所有有志之人,對於知識的渴望達到了無法想象的炙熱高度。
因此,當聽說馮逍開始講學的時候,無數人蜂擁而至。
面對著羣情洶涌的場面,馮逍也是非常無奈。
他不過就是想培育一些小學教師,爲這些孩子打個基礎。
又不是自己要收徒弟,這些人一臉狂熱的表情到底是個什麼道理。
但是面對大家的熱情,馮逍又不想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
無奈之下,馮逍只好將自己的目的說明之外,還進行了一番粗略的測試。
即便如此,最後依然剩下了兩三百之多。
想想四郡數十個縣,馮逍也覺得兩三百並非不可接受。
於是一個輪班跟學的奇葩場面,就在江東大地誕生了。
每當馮逍給孩子上課,甚至是外出公務的時候,身後總是跟著一大羣的學子。
加上跟隨的羅網保衛人員,馮逍感覺自己現在都能算得上前呼後擁,威風赫赫了。
也正是鑑於這些人求學心切的熱情,馮逍在給孩子們上課的時候,經常夾雜一些私貨,傳授給這些年輕人。
孩子們上課之時,偶爾露出茫然的表情,幾乎已經成爲馮逍課上的標配。
畢竟給大人講課的內容,肯定要比孩子們成熟和深奧的多。
另外,馮逍還準備在會稽修建一座綜合性的圖書館。
派回到咸陽運書的人員已經出發,就等著未來圖書館落成之時。
到時候,百家學說,上古傳承殘留,新興大賢著作等書籍,將都會被放入圖書館當中。
因爲紙張已經全面在大秦推廣開來,所以在知識的世界當中。
一種蓬勃昂揚,井噴爆發的求學熱潮,正在慢慢形成。
畢竟大秦這種將所有知識敞開了傳播的景象,可是開天闢地以來的第一遭。
也正是因爲如此,在最近一段時間內。
無論百家之中哪一家學派之人,都對於嬴政的觀感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一改過去暴秦昏君的評價,完全成爲了當世聖賢的形象,就差被推上神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