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八年。
商軍在魏都大敗,十幾萬人被俘,商軍損失慘重。
元軍臨陣脫逃,在伏爾加河遭遇伏擊,全軍覆沒。
明軍大勝。
成化十八年末,魏國宣佈投降。
朱見漭兵至伏爾加河,十七次擊敗商軍,在成化十九年初,揮師西進,殺進伏爾加河。
成化十九年春,商國東京喀什投降。
成化十九年秋,莫斯科被圍。
老邁的朱見漭,再次出現在莫斯科之外,他也倍感唏噓。
魏國投降,隋國分裂,大元遠征軍全軍覆沒,歐亞大陸上,只剩下商國苦苦支撐。
而商國國都,亦被包圍。
朱佑榶卻倒在病榻之上,並非商國國力差,也非商軍不行,而是皇帝在成化十八年就病重了。
年紀輕輕的朱佑榶,因爲早年耗損元氣,經常吐血,至今也沒調理過來。
所以年紀輕輕,就已經病重了。
明軍勢如破竹,和朱佑榶病重有直接關係。
此時,大明包圍商國國都。
朱佑榶只能讓太子,用當年俘虜魯王的人情,換取大明退兵,大商不承認戰敗。
朱見漭只提出一個要求,大商解散歐亞非命運共同體聯盟,重新回到大明懷抱,建立新宗藩體系。
朱佑榶不同意。
城外的明軍圍而不打。
朱佑榶卻知道了,朱老四欠他的人情,不敢不還,但又真的不想還,所以就把他熬死,等他死了之後,再攻打莫斯科。
朱佑榶全靠藥吊著命,活不了幾天了。
大商也進入了死局。
他繼續派人談判。
他很清楚,大明要的不是土地,而是開放市場,大明需要世界市場,一旦世界市場關閉,大明就會陷入孤立無援,國內就會崩潰。
成化九年,就證明了這一點。
大明離不開世界。
但世界能離得開大明。
所以,朱見漭要在有生之年,率軍往西,一路胖揍,就是要打服這些國家,起碼要開放市場二十年!
也就是說,大明想將世界大戰推後二十年!
朱佑榶本想,戰爭在他這一代結束。
如今各國是最勃發的時代,軍隊又經過十餘年的鏖戰,已經成爲了精銳之師。
大明的弱點已經暴露了,嚴重缺糧。
而且,他們這一代人可以說是最精華的一代人。
即便朱見漭還在又如何,他能擋得住一次兩次三次,能擋得住十次二十次嗎?
就算他能扛得住,大明的後勤也扛不住的。
看看,成化十年,大明爲什麼打印度,而不打魏國?
因爲大明缺糧。
解決了糧食問題,又積攢了這麼多年,大明才西征,纔有這個實力西征。
朱佑榶親眼看到了明軍戰鬥力,真的不如魏軍、商軍、元軍,但是,大明能用的財力太可怕了。
現代戰爭,拼的是資源,拼的是國力。
大明在這點完全佔優。
而且還有朱見漭這位軍神坐鎮,軍心大定。
朱佑榶並不害怕這位軍神,不管他打仗多麼厲害,他終究是人,只能在一個戰場上指揮。
全世界優秀的軍事統帥也很多,就算不如朱見漭,也差不了多少。
只要戰爭拖下去,大明一定會崩潰的。
大明缺糧啊。
可是,最佳機會從他手中溜走。
這就涉及到天命了,隋皇先駕崩,魏皇緊隨其後,他接著病重,給了朱見漭可乘之機。
真的是命,如果這些人再熬五年,誰死誰活就不一定了。
之所以朱見漭要將世界大戰延後二十年。
因爲二十年內,大明的加高工程就要竣工,大明的火車從蒸汽時代就會進入內燃時代。
大明的飛機、坦克、大炮,就可以縱橫天下。
最關鍵的是,有充足的糧食!
這二十年,要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朱佑榶知道,二十年後,藩國可能再無機會挑戰世界霸主了,人心不可能這麼齊了。
只能寄希望於大明瞎搞,搞得離心離德,搞到自己崩潰。
可這可能嗎?
“爺爺,孫兒今天才知道,您爲何要選他。”
“您真的好有先見之明啊。”
“四叔的戰略眼光,比父親、比孫兒強了不知幾倍。”
“若無您的光輝遮擋,他一定是這個時代的強人。”
“孫兒不如他,遠遠不如他啊。”
朱佑榶忽然懂了老皇帝易儲的深意所在。
看看朱見漭這幾仗打的。
打仗不是給他展示軍事才華。
而是政治上的超高戰略眼光,給大明爭取足夠的喘息之機。
就這幾仗,足以奠定大明百年世界霸主的根基。
這纔是政治眼光。
有目光短淺的,只會謾罵朱見漭打仗消耗國力,什麼都得不到,只爲他打仗打得爽了。
根本不知道,戰爭是爲政治服務的,就這幾仗,卻奠定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好處在未來一百年。
朱祁鈺在世時候能當世界霸主,那是用親情維繫的。
朱見漭登基後,註定不能用親情維繫世界霸主了,得來硬的,讓世界老老實實聽話。
就這幾仗打下來,天下不服也得服。
世界霸主,永遠不是談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
卻又不能瞎打,能打能停,這才叫戰爭。
我想打就打,我不想打了就叫停,一旦陷入戰爭泥潭,那麼就麻爪了,換誰來都得跪。
所以,朱見漭每一戰,都是經過幾年的深思熟慮,反反覆覆沙盤推演的結果。
朱佑榶也開始規劃自己的商國。
這一戰之後,商國威望暴跌,日後恐怕安於一隅,無法成爲歐亞霸主國了。
這樣也好,他的太子天賦一般,能當好一個守成之主就好了。
二十年後,正是他的大孫成長起來的時候,到時候大商會再次登上世界舞臺,臥薪嚐膽,纔會讓一個人快速成長。
經過反覆磋商,於成化二十年,達成莫斯科協議。
大明建立新的平等外交政策,摒棄老宗藩,建立新宗藩體系,改名爲和平外交政策。
各國向大明開放市場,大明也對各國開放市場,保證市場自由暢通。
大明仍是各國宗主國,允許各國登基稱帝,不設皇帝限制,但要沿用大明年號,使用大明貨幣,且明元是世界上唯一的世界貨幣。
建立新朝貢體系,以和平外交的方式,磋商朝貢新體系。
一共二十一條,被稱爲莫斯科二十一條協定。
朱見漭看的眼光夠遠,放棄了一些沒有實際用途的利益,比如說允許各國王室登基稱帝。
你不同意,人家就不是皇帝了?
還不如大大方方的讓渡利益。
得到的卻是世界貨幣,年號沿用,和各國市場的實際利益。
世界用一個年號,這是他爹的先見之明,爲統一世界做準備的,就算不能統一世界,起碼成化帝,他朱見漭,世界上百億人都知道。
朱見漭收兵,回去的路上,染上了風寒病。
回到京師後,久治不愈,出征三年,長期舟車勞頓,心力交瘁。
成化二十一年,夏天,朱見漭病重。
“太子,朕不能扶著你繼續走了。”
朱見漭奄奄一息:“朕駕崩後,你要延續朕和伱皇祖父的國策,帶領大明繼續走下去,延續這盛世。”
“朕不惜一切,討伐商魏兩國,達成莫斯科協定,就是爲了將世界大戰延後二十年。”
“二十年內,大明必須完成加高工程,擴大國內耕地面積,黃海省必須填好。”
“糧食問題,一定要解決。”
“同時,要積極備戰。”
“大明逃不開世界大戰的,朕想方設法的逃避,卻都無效,根本逃不開的。
“世界大戰的腳步,被朕硬生生推後了二十年。”
“就是爲了讓大明有充足的糧食,保證後勤。”
“其二,是爲了給大明二十年軍備的積蓄時間。”
“朕打了一輩子仗,發現未來戰爭,和古代戰爭不一樣了,吃的是資源拼的是底蘊。”
“大明境內的能源礦,開採不能停止。”
“大規模建立重工業儲備,儲備充足的能源,最少要儲備用五十年的能源,纔夠打一場世界大戰。”
“進口能源,也不要停。”
“擴大重工業基地,武裝全民,積極備戰。”
“世界工廠的地位,絕對不能動搖。”
“電力革命,不能停止,全行業必須快速發展,任何行業都要支持發展。”
“明年開始,朝廷要加快投入,要在二十年內,實現電力全國覆蓋。”
“軍隊,不止要會打有電的仗,也要會打沒電的仗。”“你皇爺爺說了,大明以後要探索太空,飛機,是重中之重!”
“還有!”
“朕還要叮囑你,未來戰爭的核心,在海上!”
“軍艦建設,重中之重。”
“這次打陸戰,朕最多能打到莫斯科,再遠後勤就實在跟不上了。”
“可海戰,朕能打到大元國去!”
“未來的世界大戰,一定會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戰,海戰規模極有可能你連想都不敢想的。”
“商魏兩國,都有海軍,至今爲止,他們的海軍實力,誰也不清楚。”
“而這些年一直積極發展海軍的大元,纔是最該警惕的對象。”
“還有藏在角落裡的南非幹國。”
“都在發展海軍。”
“大明缺少海戰人才,要積極培養海戰人才,省著以後被人打個措手不及。”
“朕是陸戰之王,卻不擅長海戰。”
“無法給你最明確的指示。”
“大明不止是陸地強國,更是一個海洋強國,海洋上的霸主,海戰不能敗!”
朱見漭叮囑完畢後,又道:“朕死後,把朕的骨灰分成六份,葬去突厥、日本、呂宋、婆羅洲、歸墟六地。”
“朕效仿父皇,永鎮山河。”
“和父皇的陵墓規格一致,不許有陪葬品,允許百姓自由出入。”
“朕的墓在哪,朕就守衛在哪。”
“後世子孫,不許丟了朕的陵墓。”
成化二十一年,八月十九,登基二十一年的朱見漭駕崩於幹清宮,終年83歲。
上廟號憲宗,諡號,純。
自此之後,老皇帝所有兒子都死了。
九月初十,太子朱佑梐登基,明年改元爲弘治。
朱見漭這幾仗打的,打服了天下百姓,口碑完全逆轉,他死了之後,雖然沒有朱祁鈺那麼轟動,但也被民間懷念。
民間拿他和太宗皇帝比肩,這兩個都是馬上皇帝,都擅長打仗。
但經過對比發展,憲宗皇帝強在沒打過敗仗上面,而且戰績在東歐,在國內就打了兩場大戰,但這兩場大戰都是指揮幾十萬大軍,雙方參戰大軍在150萬左右。
在這一點上,憲宗皇帝強於太宗皇帝。
但時代不一樣,戰爭環境也不一樣,不能這樣直接縱向對比。
反正朱見漭死了之後,他的口碑直線飆升。
翻過年,就是弘治年了。
弘治元年,大明經濟陡增,各國恢復貿易。
在弘治三年時,基本恢復成化七年時的盛況了。
也在弘治三年,勒拿河引水工程宣告成功,山西、熱河、河北解決了缺水難題。
世界也恢復了平靜。
但小摩擦仍舊不斷。
各國都開始了積蓄軍備,籌備世界大戰。
大明也開始囤積資源,大明帶頭,世界自然開啓了能源競賽,全世界都在玩命似的囤積能源。
能源價格賣得極高,明元可就水漲船高,越來越值錢。
明元升值,朝廷肯定要多印,抽水呀。
全世界的資金都往大明涌。
頓時讓各國出現錢荒,導致通貨緊縮。
大明虛高的幣值,變成了水,涌入市場就變成了泡沫,等於人爲地製造危機,不過,當前還是虛假繁榮階段。
而弘治五年的大明,財政收入實現了三級跳,是成化五年的四倍,景泰七十年的二十一倍。
大明繁榮到了極致。
工資瘋狂漲,房價瘋狂漲。
已經出現月入過萬不值錢的詭異現象。
這個時候,無論景泰朝還是成化朝,都應該抑制通脹,降低市場上的熱度,用金融手段收回市場上的熱錢。
可朝廷卻在吹大泡沫。
讓市場上的錢,變得更加不值錢。
大明經歷了最輝煌的四年,最富裕的四年,最繁榮的四年,前所未有的繁榮,也是後世看電視都無法理解的繁榮程度。
可這四年,也終將成爲絕唱。
在弘治九年,泡沫破了!
金融危機忽然就來了。
朱佑梐卻一點都不慌,他反手就將破碎的泡沫吹去了全球,導致世界能源市場血崩。
明元暴跌,市場上的熱錢變成了紙片子,各國在大明的投資,全都打了水漂,大明從各國的借債也變成了廢紙。
朝廷反手一招,將金融危機轉移去全球。
別以爲這是什麼高明的金融手段。
轉嫁危機而已,這太低級了。
看似是全球受損,國內就一點都不受損了嗎?
絕對不是。
普通百姓跳樓的不知道多少,受到危機波及的百姓達到六十億!
而資本,卻賺的盆滿鉢滿。
шшш?тTk án?C〇
大明一直限制的財團,在弘治朝出現了無數個大財團,這些財團開始壟斷各行各業。
朱佑梐恍若未覺,甚至自己也轉型當起了天下最大的財團。
老皇帝留下的遺產,在這次金融危機之中,翻了一百倍!
朱佑梐可沒打算把錢拿出來,福澤蒼生。
他要將這些錢,全都變成自家的私有財產。
上行下效。
下面的官員都在向財團轉型。
就像權貴侵佔土地,是從永樂皇帝開始的,他先收皇莊的,下面的人才跟著學。
朱佑梐早就變了!
他早就裝夠了!
他爺爺怎麼都不死,他爹也這麼能活,他當一個處置政務的機器,當了幾十年,早就瘋掉了。
他爺爺要當神仙,他爹要當聖人。
他就要當個俗人!
貪,全都往自己口袋裡面摟。
而且,他登基之後就開始縱情聲色了,不再那麼勤奮處置政務了,大明死活跟他有個屁關係啊!
但他想要好名聲啊,畢竟他爺爺他爹都有一個好名聲,我沒有不好吧?
可他沒有拿得出手的功績,就得找人吹噓。
誰能吹噓他呢?
肯定是掌控輿論的士人呀,給他們好處,讓他們吹。
皇權我捨不得給你們,給你們錢唄。
你好我好大家好,咱們一起快樂的摟錢吧。
就有了這次吹大泡沫,再將危機吹去全世界的計劃,賺的盤滿鉢滿。
至於民間的死活,他纔不管呢。
而且,他還開始控制言論。
不允許百姓隨便說話,你們這些臭蟲,閉嘴吧!
朱佑梐裝了六十多年,終於不裝了,放飛自我了。
皇家,再次成爲世界上最大的財團,獨一無二的大,往後排一千名,所有資產加起來,也沒有皇家多。
可是。
這場吹到全球的金融危機,一定會成爲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因爲,弘治十四年,世界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大蕭條。
弘治十五年,這股風就吹到了大明。
破壞程度是成化大蕭條的五十倍。
千萬別忘了,成化大蕭條不是人爲製造的,也就是說,朝廷並沒有收割一輪韭菜。
這次,是朝廷先收割一輪韭菜之後,纔出現的大蕭條。
老百姓本來就因爲資產暴跌而惱火呢,轉頭就來了大蕭條,無數企業崩潰。
成化年間,朝廷是管的。
朝廷不是沒救市,而是國際上不給大明開放市場,所以才導致的大蕭條。
後來成化帝也用戰爭的方式,重新打開世界市場,大明也迅速恢復了的。
可弘治朝的大蕭條就不一樣了。
弘治大蕭條是人工製造的。
而且,世界貿易還是正常運行的。
民間還在通脹。
可錢去哪了?
猜猜進誰腰包了?
這些人的錢都躺在銀行裡,導致銀行正常運轉的系統也崩潰了,因爲有消費能力的老百姓沒錢可花了,也不能再貸款了。
而有消費能力的,也有錢花的,靠小商品消費,根本花不出去這麼多錢。
這就導致錢躺在銀行裡,死了。
現在別說印錢了,跪著求都沒用,什麼辦法都救不了市。
不。
有一個辦法,把銀行裡的錢都燒掉,重新再來。
可是,這錢是個人的錢啊。
人家憑什麼讓你燒掉啊?
這就進入死循環了。
本來就進入大蕭條時期了,銀行又進入死循環,金融危機的腳步就越來越近了,這次的金融危機,可能是有史以來,規模最恐怖的金融危機,也是世界大戰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