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高將軍宣旨。”
白貴手捧聖旨,上前數(shù)步,拱手,對高力士道了聲謝。
此時臨近朝會開始,殿內(nèi)殿前都有監(jiān)察御史巡視左右,肅整朝儀。
剛剛高力士宣完旨,亦是有不少上朝等候的官員將目光探尋到這裡。
注意力集中。
一般而言,敕封完全可以等到朝會開始後進行,於朝會開始前敕封不是不可以,只是有些違反慣例。
“近兩年不見,白舍人還是如在內(nèi)朝時那般年輕,英姿不減當年,此番鎮(zhèn)外,經(jīng)過一番打磨,就有了如此功勞,日後定會成爲聖人的肱骨之臣……”
“雜家就不多和白舍人攀談了,還要伺候聖人上朝的事。”
高力士說完後,就帶著身邊的幾個小宦官進了偏殿。
“白舍人……”
白貴斟酌高力士這句話的含義,內(nèi)心稍定,已經(jīng)揣摩好了上意。
剛纔高力士說的那一通話,提到了內(nèi)朝和他的舊職,有兩番含義。
一,從內(nèi)朝出身的官員,向來受皇帝寵信,他鎮(zhèn)外之前的官職是中書舍人,是內(nèi)朝官,所以相比較外朝官員鎮(zhèn)外,他的出身決定了皇帝會偏袒於他:二則是,高力士藉此隱晦的告訴了金仙公主入宮爲他求情這件事情後的餘尾……,李隆基並沒有動怒,仍舊還是和以往一樣信任他。
漢武帝時,設(shè)立內(nèi)朝,來分奪外朝的權(quán)力,以此來分割相權(quán)。內(nèi)朝官,就是類似侍中、常侍、舍人這些的官職,和外朝的正式職官系統(tǒng)不同。外朝官,則是熟悉的三公九卿、六部官員這些官職。
相比較外朝,從內(nèi)朝脫穎而出的官員,往往被視作是皇帝的親信。
換句話說,白貴回長安的這番作爲,恰恰刺中了李隆基的癢處。
讓金仙公主求情,走了一步好棋。
想想也是,這麼厲害的封疆大吏,在外立下了赫赫功勞,回來後,不僅不趾高氣揚,飛揚跋扈,反倒因爲懼怕皇威,選擇讓相好的公主前去說情,這一通動作下來,是個明君,心裡都會暗暗心喜。
而說情這件事……,不管是明君,還是昏君,都吃這一套,有好無壞。
……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也是舉行大朝會的地方。
而其他常朝則位於宣政殿。
殿內(nèi)。
有監(jiān)察御史負責肅整朝儀,很快就找到了白貴在朝會中應(yīng)該位列的位置,爲居右的武官一列。
文官居左,武官居右。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道德經(jīng)》
“靖南都護府所管轄疆域現(xiàn)在還不明晰,朝廷還未曾議定……”
“不過都護府雖有大都護府和上都護府之分,大都護府的大都護一般由親王遙領(lǐng),副大都護和上都護府的都護都是從三品官……”
“林邑侯亦是三品縣侯,所以白都護坐此位置合適。”
一名監(jiān)察御史引經(jīng)據(jù)典,說道。
殿前失儀,可不僅僅是指官員在朝會上鬧笑話,排座次沒排好,亂坐也是殿前失儀之一。
“好!”
白貴點了點頭,坐在了殿內(nèi)右列的一張胡凳上,神色從容。
監(jiān)察御史拱了拱手,向後退去,坐在了位於左列的文官隊伍中。
唐代朝會官員均有座。
和以往一樣,官職低的早點到,而官職高的則要晚一些。
等羣相陸續(xù)進來,見到右列幾乎與他們並列的白貴時,不禁都怔了一下,然後才入座。
太年輕了!
右列武官能排在前面的,基本皆是白首老將,鮮有年輕人能居於高位的,倒不是說大唐的將領(lǐng)年齡斷層這麼嚴重,而是隻有養(yǎng)老的老將才會在長安參加朝會。鎮(zhèn)守地方的武將顯然大多時候不會在朝會中,即使上朝會,也以中老年居多。
這一對比,差距明顯。
不過羣相對白貴這個文武雙料狀元並不陌生,熟悉得很,知道白貴的資歷和功勞,所以只是稍稍詫異了一會,就收回了目光。
白貴上朝也是第一次,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的宰相,他原先是內(nèi)朝官,不會參加朝會,所以也就回望了過去。而這些大唐宰輔見此,也施以笑容,面容和善。
雖說大唐並沒有崇文貶武,出將入相是等閒事,但看羣相基本都是進士科出身,就知道還是有差別的……。
白貴是進士科出身,曾是文官之列,在皇宮中擔任校書郎、秘書郎、中書舍人,和這些宰相打交道的時間比較多,關(guān)係不錯,僅憑這份資歷,他已經(jīng)被羣相視作是親近的後輩子侄。
天然的同派系!
朝會開始。
照著大會小事、小會大事的原則,所以朝會很無趣,只是官員照本宣科的念一些不痛不癢的小事,然後皇帝給予批覆。
朝會一開,到了午時結(jié)束。
官員陸續(xù)離場。
“白都護,聖人有請。”
一個小宦官走到近前,躬身說道。
白貴點頭。
他今日來上早朝,就知道李隆基肯定會私下召見他,不提昨晚的事情,單是南詔國的事情,就得由他再次述職。
雖然上了幾次奏摺、密報,但哪有見到本人,細細闡述詢問清楚更好。
李隆基現(xiàn)在還不是昏君。
正是勵精圖治的時候。
跟著小宦官,繞到了含元殿的偏殿。
剛走進。
就聽到李隆基和後宮妃嬪的調(diào)笑聲。
打眼一望。
是一貌美少女,梳著雙環(huán)髻,眉心點著翠鈿,桃腮杏眼,體態(tài)輕盈,翠衣薄衫,將皙白的皮膚襯托得相得益彰。
此刻兩人正談著趣事,少女捂嘴,笑靨如花,媚態(tài)自生。
“咳咳……”
陪侍一旁的高力士輕聲提醒。
李隆基端正了姿態(tài),擡眸一望,笑道:“是美和啊,美和是自家人,不用這麼拘謹……,再說剛纔朕和武婕妤只是談笑罷了,無礙,無礙。”
他擺了擺手。
“陛下,這位就是你打算封冠軍侯的白都護?”
“果真年輕俊美如斯,難怪讓金仙姐姐心生傾慕……”
武婕妤杏眸一掃,詢問道。
“冠軍侯早夭,其名號不詳,所以朕並未封給美和,不過他允文允武,不遜色於漢時的霍驃騎。”
李隆基呷了一口濃茶,回道。
“不知陛下召臣所來何事?”
白貴聽到武婕妤這個稱呼,明白了這個武婕妤是誰。
她是李隆基早期最寵愛的一個妃子,武則天的侄孫女,從小養(yǎng)在宮中,是後來壽王李瑁的親孃,即武惠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