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雄等了近半時辰,直到進入戌時,這才聽得花園中人聲鼎沸,很快金萬城便帶著數十英雄走了進來。
金萬城龍行虎步,昂然而入,他神情嚴峻莊重,雙目炯炯有神,渾身上下透出一股無上的威勢,果真有帝王之相。羣雄被金萬城的王霸之氣鎮住,都不敢再大聲吵嚷,紫辰殿的喧鬧之聲漸息。
金天泑身著大紅喜袍,今日對他來說,可謂雙喜臨門。他面帶笑意,傲睨自若,視殿中羣雄如草芥一般。金萬城如今並無子嗣,若真登基爲帝,金天泑必成太子,日後早晚會做皇帝,他這般傲視羣雄,雖說顯得輕浮,卻也有他的本錢。
奪命叟柯青神、凌雲觀凌霄子、太原五行拳錢禛、成都六合門陳完、杭州天目山神機道人、江陵萬福堂羅通、斷魂刀方笑鳴、雁蕩雙俠申華生和木方春、金城三傑鄭天渡、陶天澈和薜天沐、以及各派掌門緊隨金萬城父子之後,羣雄神色各異,但眉宇間都帶著些喜慶之態。
羣雄依次坐好,金萬城來到廳中,拱了拱手,朗聲道:“各位英雄賞臉,前來參加這次大會,金某在此謝過。此番金某廣邀天下英雄豪傑,一則爲小兒完婚,二則金某要與各位英雄商議抗金之事。金某知事有輕重緩急,與衆英雄商議完之後,再爲小兒舉行婚禮,各位英雄也好痛痛快快地喝上一杯喜酒。”
紫辰殿中的英雄豪傑聞言都大聲叫起好來。
金萬城示意羣雄安靜,又痛心疾首地道:“想當年,趙氏太祖英雄蓋世,自陳橋兵變得登帝位。日後又南征北戰,方能一統天下,奠定了大宋的百年基業。其功蔭後世,當爲我輩英雄之楷模。自太祖太宗開朝以來,大宋歷經九帝一百六十多年,沒想到今日二帝懦弱無能,丟了我漢人的江山不說,連他們自己都被人擄走,竟成階下之囚,天下漢人深以爲恥。”
羣雄聞言憤懣填膺,或黯然神傷,或長聲嘆息,或咬牙切齒,或憤恨怒罵,個個惱恨金人兇殘,人人喝斥二帝無能。
金萬城正要羣雄如此,他大聲道:“如今二帝已被囚禁在異國之土,只怕歸宋無望。趙構雖說已經稱帝,可他在河北之時,便不戰而逃,只怕過不多久又將輾轉南遷。常言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如今天下英雄羣龍無首,軍中將領也各自爲戰,若再無人出面統率天下軍民,只怕抗金大業難以爲繼,我漢人的天下也將被女真韃虜盡數奪去,你我就成亡國之奴了。”他說到後來,已是捶胸頓足,聲淚俱下,悲痛憤恨無以復加。
羣雄紛紛交頭接耳,對金萬城之言都感同身受,方笑鳴站起身來,尖聲叫道:“趙氏無能至極,已不足以繼承天下,我們不若另立新君,統率天下漢人,與韃虜決一死戰,以雪前恥。”
羣雄聞言震驚者有之,搖頭嘆息者有之,茫然無措者有之,不過大多數都點頭表示贊同。
木方春也推波助瀾,道:“如今趙氏僅餘一脈,趙構乃無膽無信、無勇無義之小人,雖則稱帝爲尊,卻只知南逃,而不驅逐韃虜。如這般帝王要他何用,你我不若將其除去,以斷天下人之念。我等都是馳騁江湖的英雄豪傑,常言道雁過留聲,人死留名,今日我等聚義一堂,不如效當年太祖,創一番偉業。到時天下歸心,軍民臣服,韃虜再是厲害,又如何與我漢人爲敵?”
申華生趁熱打鐵,道:“承天之祐,如今我漢人之中,又出了一位蓋世英雄,才略武功當世無敵,爲人更是行俠好義,便是比之當年的太祖來,也不讓半分。我們不若就推舉這位英雄爲帝,好讓他率我等報仇雪恥,創一番千秋偉業。我等雖是江湖中人,日後也能名留青史,美名頌揚千世萬代。”
三人你言我語,蠱惑羣雄之心,將趙氏說得一無是處,另立他姓爲帝只在一舉,金萬城已是呼之欲出了。
有人問道:“你到底說的是哪位英雄?只要他能率我等雪恥報仇,讓他當了皇帝也無不可。”
又有人道:“當今天下英雄之中,有帝王之姿者不下十人,要是你說的這人服不得衆,恐怕他也做不了幾天皇帝。”
還有人道:“我等乃是武林中人,萬事以武爲先,不若比武選能,哪個武功最高,哪個就做皇帝,大夥兒說好不好?”
更有人大言不慚道:“這皇帝嘛,哪個都當得,我看我自己也有幾分帝王之相,說不定就是個皇帝命,要不然,你們推舉我做皇帝算了。”羣雄聞言鬨堂大笑。
申華生對這話不以爲然,他說道:“金城派金掌門的武功出神入化,試問在座的英雄,你們有哪位比得上?更不消說金掌門足智多謀,賽諸葛之稱豈是浪得虛名?金掌門絕對稱得上義薄雲天的蓋世英雄,他心繫天下黎民百姓,近十年來東奔西走,爲我漢人的江山費盡心血。金掌門雄才偉略,正當爲天下之主,這皇帝之位,除了金掌門誰還有資格坐?”
他左一個金掌門,右一個金掌門,將金萬城誇得真是天上少有,地下難尋。
木方春點頭道:“正是如此,論武功,道人品,說謀略,談才智,在座無一人能比得上金掌門。除金掌門外,再無一人統率得了天下英雄,皇帝之位自然非金掌門莫屬。”
方笑鳴、鄭天渡、陶天澈、薜天沐等人都大聲叫好,連柯青神、凌霄子、錢禛、陳完、神機道人和羅通都頻頻點頭,顯然這些人早已商議好了,今日要推舉金萬城爲帝。
金萬城抱了抱拳,朗聲笑道:“金某德薄才疏,不堪大任,天下英雄中,勝得金某的大有人在。各位還是另請高明,金某絕不敢存非分之想。”
柯青神起身說道:“如今韃虜正打我漢人江山的主意,天下正需一位英明之主,好統率軍民。金掌門德才兼備,我等誠心推舉,大丈夫當仁不讓,何必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