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九十五章 難扶廣廈將傾

大宋宣和二年,完顏阿骨打怒大遼無心冊封,下令各部,準備進兵,遼金和議從此而絕!

阿骨打大興諸路兵馬,命闇母、蕭鐵奴各引鹹州、鞍坡兵馬會師於渾河,以宗雄爲先鋒,進逼大遼上京!

折彥沖和曹廣弼則被安排在南線,軍出惠州,作爲疑兵牽制大遼南路兵馬,讓他們不敢全力援救上京。宗翰、宗望隨中軍進發(fā),斜也爲後方接應統(tǒng)帥,斡魯督促遼南糧餉轉運。

軍糧從遼口源源不斷地運出去,曹廣弼也引軍而西,鄧肅請求隨行,曹廣弼考慮了一下便答應了。而林翼聽說這事以後也嚷嚷著要上前線!

曹廣弼心道:“這次兵逼中京,多半沒硬仗打,帶著他們也無妨。林翼這小子多歷練歷練也是個可用之才!”於是也答允了。

金兵西進的消息傳到大遼以後,契丹舉國震動,大遼金吾衛(wèi)大將軍、東路都統(tǒng)耶律餘睹駐防東、北一線,聞訊後連派七趟使者求援,卻如泥牛入海,不見迴音。最後他不得已,親自到中京求見北樞密蕭奉先,希望他趕緊派兵支援北線。

蕭奉先聞言冷笑道:“兵?什麼兵?折彥衝就在前面隨時要衝過來呢!”

耶律餘睹道:“折彥衝雖然勇猛,但據(jù)探子望塵計口,他此次所部兵馬只怕連三千都不到,而且又沒有後援,可見他此番進逼中京必是疑兵!”

蕭奉先哼了一聲道:“探子望塵計口?要是望錯了怎麼辦?”

耶律餘睹道:“阿骨打這豪酋深通用兵之術,看他以往用兵的習慣,他一定會集中兵力攻打一處,不會將兵力平均分散。這次他既分南北兩路進兵,就不可能兩處都是勁旅!折彥衝雖然是駙馬,但不姓完顏,阿骨打不可能把金國主力交到他手上!由此看來,阿骨打既在北邊,那女真的主力也一定在北邊!望塵也許會錯,但依情理推斷,絕不會錯!”

蕭奉先哈哈一笑:“說起來頭頭是道,怎麼不見你在前線打個勝仗回來?”

耶律餘睹臉上一紅,他是大遼皇族宗室,女真起兵反叛時他是主動請纓出戰(zhàn),但小戰(zhàn)或勝,大戰(zhàn)必敗!以這幾年的戰(zhàn)績而論並不出採。不過這幾年大遼兵將遇到女真望風披靡,因此他這個“常敗將軍”倒也不怎麼顯眼,但作爲一個軍人畢竟深以爲恥,這時被蕭奉先一提,不禁羞惱滿面,大聲道:“蕭相!現(xiàn)在大難臨頭,你可不能因爲私人恩怨而不肯出兵!”

蕭奉先怒道:“什麼私人恩怨!誰和你有私人恩怨?本相忠心爲國,我看有私心的是你!”

耶律餘睹的妻子是遼主耶律延禧文妃的妹妹,他是當今皇帝的連襟,文妃給遼主生了個兒子,封爲晉王,在繼承人中呼聲最高;而蕭奉先也有個妹妹嫁給了耶律延禧,也生了個兒子,封秦王,是耶律延禧最疼的兒子。

這兩人一個是晉王的姨父,一個是秦王的母舅,利益衝突十分明顯。耶律餘睹不道破這層“私怨”還好,這一道破,將相之間便再也沒法談下去。他拂袖而去,但走出門外幾步便後悔起來!女真大軍壓境,現(xiàn)在可不是逞意氣的時候!但他深悉蕭奉先的脾氣,知道此刻就算自己肯低聲下氣回去求他,蕭奉先也絕不會同意出兵!他左思右想之後,決定親自去見遼主!

遼主耶律延禧行蹤飄忽,雖然天下人都知道大遼有亡國之禍,他卻還在四處田獵,半點也不將祖宗的江山放在心上,常年不住在皇宮裡。但耶律餘睹畢竟是宗親大臣,通過後宮打聽到遼主的去向後顧不得休息,連夜出發(fā),第二日清晨趕到遼主圍獵的獵場,蕭奉先卻已經(jīng)在那裡了!兩人見面互相怒視,耶律延禧正趕十幾頭獵狗追殺一頭走投無路的麋鹿,見到耶律餘睹問他來幹什麼。

耶律餘睹跪奏道:“女真撕毀和議,兵逼上京,還請皇上趕緊派兵前去援救!”

耶律延禧吃了一驚道:“女真人……女真人又來了?打到哪裡了?”

耶律餘睹還沒說話,蕭奉先搶著道:“北線東線的守軍打探不力,樞密院也是剛剛接到的消息,說女真人快到惠州了。”明明是他壓著戰(zhàn)報不上奏,但這樣一說卻把責任都推給了前線兵將。

“惠州!”耶律延禧丟了趕獵狗的棒子,問道:“阿骨打親自來麼?”

蕭奉先道:“不是阿骨打,是他的女婿折彥衝。”

“就是那夥膽敢來冒犯朕鑾輿的漢部?”

“是!”

“哎呀,”耶律延禧說:“這幾個人可惡!出兵!出兵!把他們打回去。要是能拿住折彥沖和那個……什麼蠻,大大有賞!”

蕭奉先應是,耶律餘睹連忙上前一步大聲道:“皇上!折彥衝南邊這一路是疑兵!阿骨打真正的目的是上京啊!”

蕭奉先斥道:“是不是疑兵,還不都是你自己在哪裡猜測,有證據(jù)沒有?”

耶律餘睹將之前那番話又分析了一遍,說道:“上京是開皇、安德、五鑾三大殿所在,內供我大遼景宗、宣獻皇后諸石像!上京臨潢府更是我大遼列祖列宗墳墓、廟宇所在,那是我們大遼的根本啊!萬萬不能有失啊!”契丹人遊牧習性尚重,所以“首都”的概念頗爲淡薄,通常是皇帝的行在在哪裡,哪裡就是中樞。上京雖然是大遼五京之首,但斜也攻陷泰州以後上京受到的威脅太大,耶律延禧覺得不安全便臨幸中京,但他本人也常常不在城裡住。

耶律延禧聽了耶律餘睹的分析,問道:“那你說怎麼辦?”

耶律餘睹道:“女真安排在南路的折彥衝一定是疑兵,只要留下必要兵力固守中京便可!大宋國政不修,且正與西夏齷齪,無力來犯,亦可抽燕京之兵北上!請皇上速發(fā)契丹、奚、漢各部,起回離保、錫默、耶律大石諸將,發(fā)漠北部族兵馬,會同郭藥師所部怨軍救援上京!女真遠來,糧草接濟必然困難。上京城堅糧足,若外有大援,城內軍心必然大振!再以堅壁清野之策消耗東虜士氣,時機一到,內外夾攻,可以破女真於城下!女真根基淺薄,此戰(zhàn)若敗,勢必退回混同江一帶,不敢再貿(mào)然來犯了!”

蕭奉先見耶律延禧意動,大聲喝道:“胡說八道!”對遼主奏道:“皇上!萬萬不可聽他胡言亂語!燕京兵馬、奚族各部都不可妄動,否則不但中京,連南京都有危險,那時便保不得陛下鑾輿萬安啊!陛下,你還記得上次漢部來衝鑾輿嗎?”他擔心得最多的其實倒也不是中京安危,而是怕耶律餘睹立功。

果然耶律延禧一聽這話打了個哆嗦道:“確實危險。”

耶律餘睹還要再說,蕭奉先喝道:“住口!你以爲我不知道你的私心麼?你是想調集諸路大軍,然後趁機掌控兵權,圖謀不軌,是不是!”

耶律延禧一凜,這幾年大遼謀反叛逆此起彼伏,平了一宗又來一宗,因此他對掌控兵權、圖謀不軌最是上心!耶律餘睹連連磕頭,指天發(fā)誓!說道:“臣何敢統(tǒng)帥諸路大軍?這等大軍,只有由都元帥(耶律淳)總領全軍方纔令人心服。”

耶律延禧聞言臉色一變,當初耶律章奴謀反,打的旗號就是擁護秦晉國王耶律淳!雖然耶律淳沒有響應,而且他在國中威望甚高,耶律延禧一時沒借口殺他,但畢竟是留下了一塊心病!

耶律餘睹望見耶律延禧的臉色便知道自己說錯話了,連忙改口勸遼主親征,但耶律延禧卻已對大發(fā)諸路兵將提不起半點興致,耶律餘睹無奈,只好連連懇求,請遼主發(fā)兵以濟上京。

耶律餘睹在耶律延禧身邊磨了三天,這個主子才勉強答應增兵三千人,讓他會同本部前去救援。

他走了之後,遼主又與蕭奉先討論起怎麼樣捕鹿才更有意思。

大金髮兵之前,楊應麒早離開津門了,但北線的戰(zhàn)事還是通過飛鳥傳書一封封地往大流求發(fā)來。楊應麒彈著鴿書對歐陽適道:“大哥二哥三哥都是攻城好手,爲何卻把他們晾在南線?還有,爲何要讓斡魯督運糧草?這次東征的補給線可不短啊!斡魯打仗是好手,說到糧道督運,只怕不如狄叔叔和三哥!四哥,你看國主這是什麼意思?”

歐陽適道:“也許他另有深意也未可知。再說他也不是不用我們漢部,老六的人馬不是被安排在最前線了麼?”

楊應麒心道:“這纔是我最擔心的!”但完顏阿骨打決定了的事情卻不是他能改變的,更何況如今他遠在岱輿!

歐陽適問楊應麒道:“你要提前回去麼?”

“不。”楊應麒搖了搖頭:“我現(xiàn)在提前回去也起不了什麼作用!再說這大流求島我也只走了一小半!”

歐陽適島:“什麼一小半,已經(jīng)差不多了!”

楊應麒道:“臺南呢?呃,我是說岱南。”

“岱南?”歐陽適道:“你是說南部?”

“嗯。”

“那裡只有幾個村落,還沒成氣候呢。”歐陽適道:“而且那邊的土人和我們關係還不是很好,你還是別去了。要是出了什麼岔子,我非被大嫂罵死不可。”

楊應麒笑道:“能出什麼岔子?被海盜劫了不成?”

歐陽適嘆道:“世事難料,誰知道能出什麼岔子!就像上次,你千里迢迢去汴梁走了一趟什麼事也沒有,偏偏回到家門口卻遭了大劫!”

“上次的事情?”楊應麒道:“你是說被慧勤和尚擾得心神大亂那次?”

歐陽適道:“沒錯,就是那次!老幺啊,說起來你來這麼久,都不去定海寺一趟,呵呵,慧勤老和尚可挺想你的啊。”

提起慧勤和尚,楊應麒忍不住一陣自失,說道:“四哥,我有一種不是很好的預感。”

“什麼預感?”

“嗯,怎麼說呢,一直以來,我們的事業(yè)在邊角上做得風生水起,可我們的力量似乎還沒扭轉整個天下前進的方向,歷史似乎還在憑按著它巨大的慣性在往前衝啊……”楊應麒抓得頭髮一陣散亂,痛苦道:“唉,我當初在夢中的時候,怎麼就沒把這一段歷史給讀得細一些呢?要是能知道哪一年發(fā)生了哪些事情,那不就可以對比出哪些是我已經(jīng)改變了的,哪些是還沒受我影響的……”

歐陽適聽楊應麒提起“夢中”二字嚇了一跳,再看他的眼睛又開始渾濁起來,忙叫道:“老幺!別夢中了!得了得了!以後打死我也不提慧勤那個老和尚的!你可千萬別在我這裡瘋掉啊!要不然回津門我沒法向大哥大嫂他們解釋去!”

楊應麒橫了他一眼道:“解釋解釋!怎麼聽起來你不像是在擔心我,而是怕承擔責任的樣子啊?”

忽然門外一人道:“七將軍錯怪四將軍了,當初他聽說你病倒不知有多緊張!這一點我和曹孝纔將軍都可作證!”

歐陽適拍了一下楊應麒的肩膀道:“聽見沒有?四哥我還是很疼你的!”

楊應麒欣然一笑道:“這個我心裡清楚啦!不過你也不用疼我一兩回就都常常拿出來說!怕我不知道似的。”

只聽一個陌生的聲音道:“兩位雖非血親,卻如此兄友弟恭,委實令人羨慕。”

歐陽適和楊應麒循聲看去,見門外走進兩個人來,一個是陳正匯,和他一起來的卻是一個老者,神態(tài)端方,鬚髮稀疏。楊應麒忙起身問見禮,目視陳正匯,示意他引見。

那老者不等陳正匯介紹,便撫須道:“老朽浙東陳顯,四明山中一個老匹夫,因聽聞岱輿好風光,特地出海前來一遊。”

楊應麒心道:“這兩個月見到的儒生多是福建人士,如今浙江的士子也來了!這陳顯形貌端重,言語老練,絕不是他自己所說的什麼尋常‘匹夫’!”

果然陳正匯道:“陳老先生乃是正匯父執(zhí),立朝直,在野正,爲江南士林所推服。故此引來與七將軍相見。”

楊應麒心道:“‘立朝直,在野正’——那他是做過官的了!”執(zhí)禮更恭,自稱晚生。

歐陽適對這類酸溜溜的儒士不感興趣,禮貌地打了個招呼便託故出來,來到海邊見到有新船入港,掛的卻是林家的旗幟。走了半圈果然見到林翎,問道:“那個什麼陳顯,是你帶來的麼?”

林翎兩個月前送楊應麒上岸後便折回泉州去了,這一趟來卻是準備運糧北上,聽歐陽適問起陳顯的來歷,說道:“這次我來雞籠前先折往普陀山替我母親還願,恰巧陳老尚書也在那裡,兩人拉了些閒話,他不知從那裡風聞岱輿好風光,便請我捎帶他過來看看。陳老尚書與家父有一面之緣,又認得正匯兄的父親,因此我不好拒絕。”

歐陽適心中一動道:“老尚書?大宋的尚書?”

林翎笑道:“不是大宋,還能是大遼西夏不成?陳老先生曾任戶部尚書,因爲反對起用蔡京,得罪了皇帝,所以被貶官外放。老先生不願受這口惡氣,當即辭官還鄉(xiāng),歸隱四明。”

歐陽適道:“原來如此,沒想到他來頭還挺大的嘛。”說到這裡警惕道:“連他這樣的人也知道岱輿了,只怕我們的事情已經(jīng)瞞不過了吧?”

林翎點頭道:“朝廷已經(jīng)知道了——這個消息我也是剛剛知道。不過形勢比我們想象中好多了。也不知是不是地方官員奏報上去的情況和實際有些出入,反正樞密院對海外的島嶼沒什麼興趣,再聽說大金漢部已經(jīng)在這裡開縣設衙更是撂開不管了。”

歐陽適聽到這裡鬆了口氣,林翎卻是一聲嘆息,歐陽適奇道:“你嘆什麼氣?”

林翎黯然道:“我嘆大宋庸臣當政,全沒半點遠見!”

當林翎在東南嘆息之時,三千里外的耶律餘睹也作同心一嘆!

“如果是二百年前,這幾個女真豈在話下!”他卻忘了如果是五百年前,契丹人在大唐鐵騎之下也只有束手尾隨的份。此時南望遼主的行在,耶律餘睹深深失望:“難道大遼二百餘年天下,就要這樣完了麼?”

正自沉思,忽然帳外來報:“都統(tǒng)!北邊有敗兵南下!”

尾聲第一七零章 安撫第二四二章 南北孰爲先第二六四章 尚未出鞘的刀第二八零章 蘭蕙之心常憂疑第三二六章 克雲(yún)中第一七七章 勢第一一九章 棋局大逆轉第一二七章 子夜問藥第一五一章 夕下論第十章 絕地第九十七章 攔路石眼中釘第五十章 進退之間第二一四章 說親事第一七二章 信任第三零一章 胡商大算盤第二五九章 人心軍心士心第三二一章 當世活佛第二六七章 萬里迂迴由漠北第六十一章 大宋通問密使第二一七章 窺九鼎第三十一章 造船之業(yè)第三一零章 火急密奏第二十五章 收俘虜第一七七章 勢第一二零章 移運轉興亡第一三零章 兵敗山倒第一二七章 子夜問藥第一八六章 窮第二章 部勒第二四二章 南北孰爲先第三五一章 囚君第四十章 兵下遼東第二四三章 熊魚不可兼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二二零章 汴梁一空第三十七章 一村之治第七十一章 麒麟樓大東家第一三七章 危疑反覆第一二四章 道窮思自強第六十八章 阿骨打的精明第一八二章 諾第一零七章 何去何從悵惘第九十九章 棋局誰是先手第二八八章 乃合燕京之圍第一四九章 民之棄第二四三章 熊魚不可兼第六十一章 大宋通問密使第三三一章 七軍沒第八十八章 小麒麟南歸前夕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三二六章 克雲(yún)中第三一二章 連環(huán)衝擊第一七五章 間第二四八章 佳期喜藏兇第二六四章 尚未出鞘的刀第二八九章 大漢新政新局第四十五章 東海新霸主第一四一章 陷燕京第一五四章 蒙古謠第一七三章 叛第一八七章 匕第二二五章 暗香浮動第一三一章 兵謀再定第十二章 鷹兔第八十章 禪門佛鑑的威力第二九零章 小輩新人新事第四十一章 曷蘇館事第二八五章 牆倒衆(zhòng)人齊推第二一八章 悼忠臣第一七八章 會第二一七章 窺九鼎第一五二章 舟中議第一四零章 揚帆濟海第六十三章 登州的新榷場第二三二章 秦檜南行第二三一章 山東進退第三二四章 漠北金帳第三零一章 胡商大算盤第二七四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第三三二章 金蘭折第十八章 通商路第二四九章 兵機順藏變第一五八章 故國第四章 過冬第二八二章 君臣各自算盤第三十七章 一村之治第二零零章 兵臨第一二五章 鄧肅押糧第二五二章 大變亂之前徵第一五九章 針鋒第一四零章 揚帆濟海第七十八章 漢部牆角窺伺者第一七零章 安撫第六十一章 大宋通問密使第一四零章 揚帆濟海第二零二章 自辱第三十五章 襲遼帝鑾第六十一章 大宋通問密使第二八一章 南北兩種人心
尾聲第一七零章 安撫第二四二章 南北孰爲先第二六四章 尚未出鞘的刀第二八零章 蘭蕙之心常憂疑第三二六章 克雲(yún)中第一七七章 勢第一一九章 棋局大逆轉第一二七章 子夜問藥第一五一章 夕下論第十章 絕地第九十七章 攔路石眼中釘第五十章 進退之間第二一四章 說親事第一七二章 信任第三零一章 胡商大算盤第二五九章 人心軍心士心第三二一章 當世活佛第二六七章 萬里迂迴由漠北第六十一章 大宋通問密使第二一七章 窺九鼎第三十一章 造船之業(yè)第三一零章 火急密奏第二十五章 收俘虜第一七七章 勢第一二零章 移運轉興亡第一三零章 兵敗山倒第一二七章 子夜問藥第一八六章 窮第二章 部勒第二四二章 南北孰爲先第三五一章 囚君第四十章 兵下遼東第二四三章 熊魚不可兼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二二零章 汴梁一空第三十七章 一村之治第七十一章 麒麟樓大東家第一三七章 危疑反覆第一二四章 道窮思自強第六十八章 阿骨打的精明第一八二章 諾第一零七章 何去何從悵惘第九十九章 棋局誰是先手第二八八章 乃合燕京之圍第一四九章 民之棄第二四三章 熊魚不可兼第六十一章 大宋通問密使第三三一章 七軍沒第八十八章 小麒麟南歸前夕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三二六章 克雲(yún)中第三一二章 連環(huán)衝擊第一七五章 間第二四八章 佳期喜藏兇第二六四章 尚未出鞘的刀第二八九章 大漢新政新局第四十五章 東海新霸主第一四一章 陷燕京第一五四章 蒙古謠第一七三章 叛第一八七章 匕第二二五章 暗香浮動第一三一章 兵謀再定第十二章 鷹兔第八十章 禪門佛鑑的威力第二九零章 小輩新人新事第四十一章 曷蘇館事第二八五章 牆倒衆(zhòng)人齊推第二一八章 悼忠臣第一七八章 會第二一七章 窺九鼎第一五二章 舟中議第一四零章 揚帆濟海第六十三章 登州的新榷場第二三二章 秦檜南行第二三一章 山東進退第三二四章 漠北金帳第三零一章 胡商大算盤第二七四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第三三二章 金蘭折第十八章 通商路第二四九章 兵機順藏變第一五八章 故國第四章 過冬第二八二章 君臣各自算盤第三十七章 一村之治第二零零章 兵臨第一二五章 鄧肅押糧第二五二章 大變亂之前徵第一五九章 針鋒第一四零章 揚帆濟海第七十八章 漢部牆角窺伺者第一七零章 安撫第六十一章 大宋通問密使第一四零章 揚帆濟海第二零二章 自辱第三十五章 襲遼帝鑾第六十一章 大宋通問密使第二八一章 南北兩種人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顺市| 云林县| 韶关市| 祁门县| 南康市| 科技| 重庆市| 通河县| 喀喇沁旗| 射阳县| 仪陇县| 镇巴县| 凭祥市| 台南县| 涟水县| 申扎县| 罗城| 运城市| 武邑县| 景洪市| 定结县| 遵义县| 安龙县| 正蓝旗| 陇川县| 墨江| 三门峡市| 大宁县| 牡丹江市| 扶绥县| 伊通| 武隆县| 金秀| 彰化县| 金平| 翁牛特旗| 田阳县| 黑山县| 太谷县| 苍南县| 通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