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8章 秋分(二)

第48章 秋分(二)

自廣東去蜀中,需先經廣西,再過貴州。

貞儀帶著橘子隨家人在早春時節西行,走過平樂府,渡過紅水河,見識到了無數詩人揮筆描繪過的桂林山水。

四月裡,日晴明,乘船於水上,目之所望,山巒迭翠,碧波盪漾。

貞儀跪坐在船頭,伸手掬向清澈江水,清涼水珠潑灑於清風中,濺出自然自在的律響。

貞儀沉浸在山水風光間,橘子卻頗忐忑,它向來是不贊成孩子玩水的,尤其是這等野水,生怕貞儀一個大意栽下船去,因而一直戒備地趴在貞儀身側,牢牢壓著貞儀半邊裙衫。

王錫琛立於船頭,正負手作詩,歷來入桂林者,勢必要留些詩詞的——在橘子看來,這好比現代人打卡網紅景點,現代人的打卡方式是拍照定位發朋友圈,而古代文化人則是用作詩的方式來手動定位。

貞儀隨著父親一同斟酌作詩,董老太太拄著拐從船艙裡出來,在兒子和孫女的“攛掇”下,也賦詩一首。

山水美景乃天地饋贈,見景而發的詩詞歌賦則是世人對這份饋贈的感應與迴應,如此天人相和相應的感受總是格外美妙神聖,又因鄰近故里,董老太太也難得起了興致,讓桃兒和奇生擺了茶酒在船頭,盤腿而坐,和兒孫一同賞景作樂。

老太太少飲了些酒,已及笄兩載的貞儀也被默許飲酒兩盞,待要倒三盞時,被橘子伸爪撓翻了酒杯。

詩酒與山水俱醉人,老太太被卓媽媽扶回船艙歇息,飲酒最多的王錫琛也回了艙內。

貞儀也覺有些睏倦,乾脆在船頭躺了下去。

今日所飲茶與酒俱質樸,然而這晚春初夏的清風,以及這自在無拘的時光,於貞儀而言無雙奢貴。

貞儀小睡片刻,醒來時身上多了薄毯,而風光依舊,兩分醉意的貞儀靜靜發了會兒呆,慢慢坐起身來,雙手撐在身側,看向無邊山水,轉頭讓桃兒給自己取紙筆來。

貞儀盤坐在船頭,鋪紙於船板之上,洋洋灑灑寫了滿篇。

丟下筆後,貞儀又重新躺回了午後的山水裡。

橘子替貞儀壓住那篇詩詞,免得被風搶去。

看著竟又熟睡過去的貞儀,橘子很希望船可以行得再慢些,這樣的日子可以再久些,貞儀可以更自在些。

王錫琛醒來後,行至船頭,拿起被橘子壓著的那篇詩文,定睛閱之,卻是微怔。

或是酒後寫詩,女孩子的筆跡顯出幾分疏闊無拘,所書內容也俱是遠別於尋常閨閣詩的氣象——

王錫琛低聲慢念:

【拔劍欲舞室,我非聶隱娘。

張琴待鼓曲,我非漢女滄。

願言夢遊仙,飄然駕鸞凰。

桃花春浪碧復碧,輕雲飛越過三湘。

如乘蝶翅下瀛海,六銖衫底行鴛鴦。

采采朱蘭翠水浦,紫瓊碗裡烹霞光。

青禽化卻鸚鵡榼,金蓋剪作芙蓉裳。

丹顏漆發獨難老,廣寒天闕隨翱翔。

吁嗟乎——

神仙殤去已幾許,空勞服食求瓊漿。

一時屍蛻等秋草,誰治金棺葬玉房。

不若遁世飲醇酒,醉消三萬六千場。】

王錫琛幾分出神地重複末句:“不若遁世飲醇酒,醉消三萬六千場……”

貞儀側躺著,腦袋靠著坐在那裡縫衣裳的桃兒,睡得十分怡然。

橘子緊挨著貞儀,瞇著眼睛也在打盹兒。

王錫琛拿著那篇靈氣超然的詩文,看著船頭熟睡的女兒,眼底俱是憾色。

他不由又想到三日前,同女兒談及江南文人們爲皇帝下江南所賦之詩詞文章,讓他意想不到的是,貞儀筆下竟顯出抨擊的鮮明顏色來,以《五色鸚鵡》爲名,借鳥喻人,詩曰:

【鏤錯奇毛共訝看,隴禽一種致應難。羽儀漫混朝陽鳳,空有文章眩外觀。】

這是堂而皇之地抨擊那些詩詞文章花團錦簇華而不實,不言實物不書實事只知附庸風氣。

王錫琛彼時愣了好大一會兒,他甚至有些恍惚地想,他好端端地一個書香女兒,怎突然變得這樣“尖銳”了?

而此時再看手中這篇酒後詩,王錫琛方纔意識到,他的女兒並不是突然變得尖銳了,而是在這漫長的遠遊路上,在這掙脫了大半拘束的成長途中,終是慢慢顯露揮灑出了她原本的狡黠與鋒利本性。

此外,王錫琛不得不承認的是,這樣的狡黠與鋒利必然是源於過人的天分與悟性。

父親生前對貞兒的另眼相待從不是沒有緣由的……只因是女兒家,他這個做父親的便一直未曾真正去正視女兒的天分。

可即便正視了,又能如何?

好一會兒,王錫琛才心情複雜地折返船艙內,他彎身來到女兒的書箱前,幾隻書箱堆放,被貞儀當成了臨時的書案,上面擺放著一沓稿紙,拿鎮紙壓著。

王錫琛盤腿坐下,將那篇新詩放在一旁,翻看起那些稿紙。

他知道,女兒近來在琢磨爲女子立傳刊書之事。

此事是貞儀和錢與齡在來信中敲定的,也不知是誰先提及的,總之二人是一拍即合了,貞儀從去年臘月便開始著手此事,蒐羅探尋當朝以及前朝歷代女子們的事蹟——

譬如方纔那首詩中的“聶隱娘”,便是一名傳奇女刺客。

再譬如此刻王錫琛手中這張稿紙上,乃是貞儀爲柳如是小像所題詩詞。

再往下翻,大多是些王錫琛聽也不曾聽過的才女人物。

貞儀與錢與齡想法一致,不拘身份,要爲她們立傳刊書,好讓這些女子們的事蹟與詩作也可以流傳下去。

近來貞儀不單在忙著爲這些女子立傳之事,也在思索著歸納自己這些年來所學的籌算學術。

在貞儀看來,除了自己的見解之外,去歸納前人的主張,也是推進學術的重要步驟,歸納的過程中可以進行更明晰的對比和思考,且她將此比作“水銀相聚”——同類學術,如同一粒粒散落的水銀,若可使它們相聚攏,便可化作一顆渾亮明珠,使人們看到此科學術更完整更聚集的面貌。

但這實在不是易事,首先需要從浩如煙海的算學書籍中進行篩選以及思考辨析,這是一個近乎龐大的工程。

王錫琛看著手中的那些稿紙上寫寫畫畫的圖形,以及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勾股定理證法解法等,只覺連看懂都是難事。

他心底甚至生出一點驕傲,又不免想,他的女兒有的不止是天分和悟性,還有過人的好學與堅持。

這樣難得這樣罕見的孩子,卻偏偏是個女兒家。

聽得船外響起女兒醒來後的說話聲,王錫琛方纔回過神,放下那些沉甸甸的稿紙。

此一程多水路,貞儀的窺筒有了大用處,白日裡觀景,夜晚觀星。

日月星辰在貞儀的窺筒中悄然運動著,地貌景物也在其間遊走變化。

這個夏季,貞儀在貴州停留了月餘,隨祖母拜訪了故交,也跟著父親在民間行醫。

一日,貞儀突發奇想,向父親提議,想將父親在醫理上的主張見解歸總下來,來日或也可刊爲濟世之醫書。

王錫琛聽罷立即擺手:“爲父不過只通曉些皮毛而已,豈可這樣誤人……”

貞儀卻十分熱衷:“豈會,父親行醫謹慎,從不一味照搬醫方,而是分人分癥分地治之,並且一向主張防病於未然,這樣的見解極該流傳開來纔是——”

王錫琛仍擺手拒絕,但從那日後,橘子卻不止一次發現他夜晚偷偷點燈翻看醫書。

貞儀乾脆也不理會父親,自行開始提筆寫初稿,頗有不由分說的蠻幹之感,王錫琛見女兒筆下多有缺漏,著急之下,便只好出言提醒修正……一來二去,在父親的半推半就欲拒還迎中,待得入秋時,貞儀已寫完一卷初稿,徵得父親同意後,執筆於稿封上端正寫下《醫方驗鈔》四字。

除了這些事外,貞儀每日總還要陪著大母說話,一路格外充實忙碌。

於是,每晚貞儀躺下時,橘子總會給貞儀按一按手臂和肩膀。

縱是百般充實,又有萬般新景可賞,遊子出門在外,也免不了會有思家時,眼見蜀中已達,兩岸蘆花飛舞,貞儀提筆寫下一首新詞:

【小泊行艖路偏賒。雲影雁行斜。數株疏柳,一痕殘照,幾點歸鴉。蘆花兩岸如飛雪,潮汐下寒沙。水國西風,竹蓬夜月,人在天涯。】

貞儀寫詩時,橘子正於船頭擡爪去打空中飄舞的蘆花。

蘆花開盡時,又一年秋分到了,蜀中也終於到了。

船將停時,岸上有人遙招手,貞儀扶著大母出了船艙,一向沉穩的董老太太還未能看清岸上舊人影,先浸溼了一雙淚眼。

董老太太已多年不曾回蜀中母家,今日她那白髮蒼蒼已行動不便的兄長卻是親自帶著兒孫出門來迎。

董老太太家中兄弟姊妹衆多,如今只一個兄長一個弟弟還在人世,骨肉親人多年未見,再見時俱已鶴髮雞皮,四目相接,顫巍相扶,難免傷懷落淚。

無論此行目的,看著祖母與家人久別重聚,貞儀很爲祖母感到歡喜觸動,當然,橘子也是。

董家在蜀中當地不算大富大貴,但人丁格外興旺,子孫們或居小官之位,或行商經營田地,日子過得熱鬧安穩。

董老太太未嫁時,在家中是很有主張的姑娘,讀書寫字爲人處世皆是上乘,兄弟姊妹間的感情也一向很好,王者輔爲官在任時,董王兩家也曾是相互扶攜的。

董老太太的老兄長和弟弟如今在董家族中俱有威望在,董家上下對這位回蜀探親的老姑奶奶無不熱情相待,提到王家如今的沒落,大多也只是背地裡嘆息無奈,想著能不能幫一幫,而全然沒有落井下石的道理。

如此住了月餘,該敘的舊敘罷,該談的難處也談罷,董老太太和兒子商議後,替貞儀相中了一位名喚董修的兒郎,這是董老太太胞弟的次孫,今年十九,長貞儀兩歲。

董修生得相貌堂堂,品性端正,書讀得也不錯,他父親的瓷器生意做得很好,家中對他的期望是能讀書走仕途自是最好,實在走不通,便跟著家中做生意。

橘子不禁想——這簡直像極了那種最叫人眼紅的“萬一學不好,就只能回家繼承家產了”的進可攻退可守的大學生。

除以上這些考量外,在董老太太看來,最難得是還是董修對貞儀的態度。

董老太太帶著小姑娘回來探親,私下也透露了想要結親的想法,約五六日前,董修偶然從父母口中得知此事,便鼓起勇氣隱晦表達了自己的心跡。

在此之前,董修在親事上稱得上挑剔,這一點讓他的母親十分頭疼。

作爲讀書人的董修坦言,他十分欣賞驚豔於貞儀的才氣,認爲她與蜀中女子全然不同。

他的母親沈氏私下卻犯起了嘀咕。

沈氏另有合意的兒媳人選,那是她的侄女,被她當作半個女兒來疼的,且沈氏很信風水八字之說,她早就暗下里合過了兩個孩子的八字,實在是不能再般配興旺了……可偏偏她這兒子倔得很,死活不肯成全她這樁心願。

天已暗了,寢房中,沈氏的丈夫董三爺聽她聽提起八字這茬,無奈道:“任憑八字再和,人心和不了,又頂什麼用嘛。”

“他就是年輕不知事!讀書讀癡了!”沈氏穿著中衣坐在榻邊,指指點點道:“單是喜歡什麼江南才女佳人,才女才女,女子再有才學又能有什麼用處?面子上好看罷了,穿起來過日子未必合身的!真要是什麼都好,也未必千里迢迢送到咱們家裡來議親了!”

“你說話客氣些……”董三爺:“這話讓老爺子聽了去,還不得掄起算盤砸斷咱們的脊樑骨。”

“我若敢叫老爺子聽著,又哪裡只是私下同你說一說!”沈氏:“總之我看這女娃子不是那麼好伺候的,只怕是老姑奶奶送了個小姑奶奶來,且得叫咱們好生供著呢!”

“聽聽你這都是些什麼話喲,你分明是先入爲主了,自然怎麼看人家都不順眼……”董三爺乾脆躺下去:“且不說人家樂不樂意給你做兒媳婦呢,你就先別急著挑揀咯。”

“不樂意自是最好……”沈氏跟著躺下,一把扯過被子,背過身去:“我還不想伺候什麼大才女哩。”

另一邊,貞儀侍奉罷祖母吃完藥躺下,剛替祖母掖好被角。

董老太太未急著睡下,而是讓孫女在牀邊坐下,同孫女說起了話。

(本章出現的詩詞大多是出自貞儀的《德風亭初集》,但具體作詩的時間背景不可考,加上爲了串聯本文故事線,時間背景上可能會有偏離,不過詩都是貞儀寫的沒錯,包括貞儀爲柳如是小像題詩、爲女子立傳,幫父親撰寫醫書都是可考的。)

明天見吧~

50.第50章 寒露(一)第二十七章 芒種(三)54.第54章 霜降(二)第46章 白露(三)65.第65章 冬至(一)第十九章 立夏(一)第六章 雨水(三)第47章 秋分(一)51.第51章 寒露(二)第七章 驚蟄(一)第一章 立春(一)55.第55章 霜降(三)第二十七章 芒種(三)54.第54章 霜降(二)第45章 白露(二)第十三章 清明(一)第十七章 穀雨(二)第十一章 春分(二)第六章 雨水(三)55.第55章 霜降(三)第34章 小暑(三)第十五章 清明(三)第43章 處暑(三)58.第58章 立冬(三)52.第52章 寒露(三)第六章 雨水(三)第34章 小暑(三)50.第50章 寒露(一)60.第60章 小雪(二)第40章 立秋(三)第十八章 穀雨(三)第49章 秋分(三)第39章 立秋(二)52.第52章 寒露(三)第32章 小暑(一)第39章 立秋(二)第七章 驚蟄(一)第二十一章 立夏(三)第69章 小寒(二)第二章 立春(二)第39章 立秋(二)第十七章 穀雨(二)第二十章 立夏(二)第39章 立秋(二)第二十二章 小滿(一)第36章 大暑(二)58.第58章 立冬(三)第四章 雨水(一)第十二章 春分(三)第34章 小暑(三)第二十一章 立夏(三)第二十九章 夏至(二)第二十六章 芒種(二)第四章 雨水(一)第37章 大暑(三)第44章 白露(一)第35章 大暑(一)第八章 驚蟄(二)第38章 立秋(一)55.第55章 霜降(三)第四章 雨水(一)第39章 立秋(二)第十六章 穀雨(一)第39章 立秋(二)第五章 雨水(二)第35章 大暑(一)第十九章 立夏(一)第68章 小寒(一)58.第58章 立冬(三)第36章 大暑(二)第34章 小暑(三)第68章 小寒(一)第45章 白露(二)第四章 雨水(一)第二十七章 芒種(三)64.第64章 大雪(三)第二十六章 芒種(二)第69章 小寒(二)59.第59章 小雪(一)第33章 小暑(二)第二十七章 芒種(三)第67章 冬至(三)60.第60章 小雪(二)第35章 大暑(一)第十二章 春分(三)第十章 春分(一)第十八章 穀雨(三)第十九章 立夏(一)第十章 春分(一)第二十七章 芒種(三)第48章 秋分(二)第十七章 穀雨(二)第38章 立秋(一)第十三章 清明(一)第42章 處暑(二)第一章 立春(一)第十四章 清明(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峻县| 越西县| 织金县| 海城市| 宁化县| 织金县| 赣榆县| 西青区| 礼泉县| 喜德县| 永德县| 宁安市| 湄潭县| 济源市| 宜州市| 宁南县| 饶阳县| 古蔺县| 多伦县| 拜城县| 唐山市| 长子县| 潞城市| 故城县| 康乐县| 景泰县| 满洲里市| 台东市| 洛南县| 丰都县| 荃湾区| 老河口市| 卢氏县| 桐庐县| 古蔺县| 鄂伦春自治旗| 六安市| 页游| 桓台县| 柘城县| 嘉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