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後來披露的價格,才採購VT-4的私下談判中,阿盟國家訂下了五個檔次的價位。
超級豪配版,也就是安裝了A級附加裝甲,雙彈路遙控武器站,主動防禦系統(tǒng),激光與電子對抗系統(tǒng),1800馬力動力包,配備第四代鎢合金穿甲彈的VT-4的心理價位爲1700萬美元。
普通豪配版,即在超級豪配版的基礎上減少了主動防禦系統(tǒng),配備第三代鎢合金穿甲彈的VT-4的心理價位爲1400萬美元。
豪配版是在普通豪配版的基礎上,附加裝甲降爲B(tài)級,換了1500馬力動力包,心理價位爲1100萬美元。
普通版,用的是1200馬力動力包,減少了遙控武器站,去掉了附加裝甲,心理價位爲800萬美元。
低配版,也就是在普通版的基礎上減少了激光與電子對抗系統(tǒng)的,爲600萬美元。
此外,阿盟國家還對各個子系統(tǒng)開出了價格。
當然,單獨採購子系統(tǒng),肯定要比套餐價高得多。
簡單的說,只要巴基斯坦能夠爭取到比心理價位更低的價格,就能賺到一筆差價。
拿沙特最中意的超級豪配版來說,如果巴基斯坦能夠拿到1600的採購價格,每輛就能賺到60萬美元。
問題是,阿盟國家開出的心理價位其實並不算太高。
說白了,還是沒錢。
要知道,在華夏的出口清單裡面,與豪配版對應的VT-4的售價爲1400萬美元,比阿盟國家的心理價位高了300萬美元。
巴基斯坦與華夏的關係再鐵,也不可能讓華夏廠商虧本賺吆喝吧。
關鍵是,電子設備太過昂貴,而且1800馬力動力包還沒有研製成功,而研製經(jīng)費肯定要分攤到每一輛坦克的頭上。
談判進行得非常艱難。
沙特首先坐不住,在幾個月之後,就跟華夏簽署了一份合同,以1400萬美元的單價採購一批準普通豪配版,也就是在豪配版的基礎上採用A級附加裝甲,並且保留安裝主動防禦系統(tǒng)的接口。
這樣一來,只要今後安裝了主動防禦系統(tǒng),跟超級豪配版相比,也就是少了1800馬力動力包。
其實,1500馬力動力包已經(jīng)足夠用了。
採購數(shù)量有多少呢?
60輛。
剛好能夠裝備兩個機械化步兵旅。
此外,沙特對之前獲得的60輛“薩勒曼”進行了升級改造,也就擁有了120輛“薩勒曼”,能夠武裝四個步兵旅。
四個步兵旅,恰好是沙特應付北面威脅的基礎兵力。
算上後來爲“薩勒曼”升級,沙特在這裡只花了10億美元。
也就是說,用10億美元就獲得了足夠武裝四個機械化步兵旅的先進主戰(zhàn)坦克,怎麼看都極爲劃算。
當然,這沒有算上之前採購另外60輛“薩勒曼”的費用。
受沙特的影響,科威特、阿聯(lián)酋與阿曼都先後採購了一批VT-4,只不過採購數(shù)量都少得可憐。
不是說這些土豪國家連幾億美元都拿不出來,而是在等待巴基斯坦的好消息。
這就是,巴基斯坦的“哈立德2”型主戰(zhàn)坦克。
在本世紀初,也就是“哈立德”投產(chǎn)之後不久,巴基斯坦陸軍就提出了下一代主戰(zhàn)坦克的性能指標。
這也很好理解,即“哈立德”的技術來自VT-1,而VT-1的基礎,也就是底盤可以追溯到華夏的88式坦克,屬於戰(zhàn)後的第二代主戰(zhàn)坦克,其最終的發(fā)展型號就是ZTZ-96,因此根本算不上先進。
事實上,“哈立德”最大的短板就是底盤。
採用二代底盤與三代炮塔,“哈立德”只勉強算得上第三代主戰(zhàn)坦克,對付T-72B1之前的型號沒什麼問題,對付印度的猴版T-90S也是得心應手,可是面對真正的第三代主戰(zhàn)坦克卻是力不從心。
還有,“哈立德”的底盤已經(jīng)沒有多少改進潛力了。
顯然,要想獲得更先進的主戰(zhàn)坦克,唯一的辦法就是另起爐竈。
最初,巴基斯坦打算自行研製。
這個想法也很正常,即在獲得了“哈立德”的生產(chǎn)技術之後,巴基斯坦已經(jīng)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坦克工業(yè),而且培養(yǎng)出了一批技術人才,也就相信有能力在不依靠外界的幫助下研製出第三代主戰(zhàn)坦克。
當然,肯定需要外界的幫助,特別是資金援助。
只可惜,搞了十多年,巴基斯坦就沒有研製出個名堂來。
爲什麼?
巴基斯坦掌握的只是生產(chǎn)“哈立德”的技術,而沒有掌握研製坦克的技術,更別說開發(fā)第三代坦克的底盤。
要知道,全球範圍內(nèi),能夠研製與生產(chǎn)第三代坦克底盤的總共就七個國家,即美國、俄羅斯、華夏、法國、德國、日本與以色列,英國在關閉了“挑戰(zhàn)者2”的生產(chǎn)線之後,已經(jīng)不具備生產(chǎn)第三代坦克底盤的能力,而宣稱能夠自行生產(chǎn)第三代坦克的韓國,其實更多的是從歐美國家偷師。
搞了十多年,沒有搞出個名堂,巴基斯坦只能選擇進口。
有趣的是,巴基斯坦最先選中的不是華夏的VT-4,而是烏克蘭與波蘭的坦克,甚至打算跟土耳其一起生產(chǎn)坦克。
當然,事後證明,巴基斯坦做的這些,其實都是以技術積累爲目的。
說白了,就是打著進口的旗號,去這些國家偷師學藝,試圖藉此解決自行設計與生產(chǎn)坦克的技術難題。
結果嘛,肯定不會好到哪裡去。
當時,最符合巴基斯坦軍方要求的“阿爾泰”,也就是土耳其版的韓國K2,卻因爲動力系統(tǒng)的問題,始終沒有定型。
要說到坦克動力包,能夠研製與生產(chǎn)的國家就更好了。
除掉美國與俄羅斯搞的燃氣輪機,全球能夠研製先進坦克動力系統(tǒng)的國家,總共也就只有三個,即德國、法國與華夏。
其他國家的,要麼不夠先進,要麼是進口仿製。
繞了一大圈,巴基斯坦最終還是回到了跟華夏合作的道路上來。
當然,因爲沒有迫切的需要,所以在“哈立德2”項目上,巴基斯坦不是很積極,畢竟老對手印度的主力是T-90S,而“哈立德”足夠應付,只要印度沒有更好的坦克,巴基斯坦就不需要更好的坦克。
現(xiàn)在,阿盟國家?guī)砹诉@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