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即是如來佛祖,原名爲悉達多.喬達摩,意思爲一切義成就者,他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成佛之後被稱爲釋迦牟尼,尊稱爲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徒稱呼他爲佛祖。
他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的太子,是釋迦族人,屬於剎帝力的種姓。父親爲淨飯王,母親爲摩耶夫人。如在佛經(jīng)中稱真如,就是絕對的真理,如來,是說佛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衆(zhòng)生的聖者。
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時期迦毗羅衛(wèi)國的太子,屬於剎帝力的種姓。迦毗羅衛(wèi)是釋迦族集居的小城,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wèi)的國王淨飯王,母親名爲摩訶耶。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時,途經(jīng)藍毗尼花園,生下了釋迦牟尼。
摩耶夫人在釋迦牟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養(yǎng)育的。他從小學(xué)習(xí)王族應(yīng)具備的一切學(xué)問和技藝,十六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爲妃,生下了兒子羅羅。
佛陀的貴族生活是優(yōu)裕舒適的,佛陀擁有適合不同季節(jié)的居住的三座宮殿-三時殿,有冬天禦寒的,處於長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他衣著華貴,飲食豐盛;歌舞於庭,極盡享受之樂。
他的父親淨飯王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爲統(tǒng)一天下的轉(zhuǎn)輪王,但是釋迦牟尼卻在二十九歲時出家修行。
佛陀所處的時代正是古印度各國之間互相討伐併吞,階級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之際,他所屬的釋迦族,受到鄰國強權(quán)的威脅,朝不保夕。他已經(jīng)預(yù)感到難免覆滅的結(jié)局,因而認爲世間的無常。
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後,接踵而來的老病死的情景,他聯(lián)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從而產(chǎn)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終於捨棄了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之後,他先到跋伽山人的苦行林,那裡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以種種的苦行折磨肉體,以求得精神的解脫,釋迦牟尼不滿意這種做法,滯留一宿便離去。他的父親得到他出家的消息,甚爲悲傷,經(jīng)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的利等五人伴隨他修行。
釋迦牟尼南渡恆河,他尋訪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shù)論派,修習(xí)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於是他又來到伽山若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jīng)過了六年,仍然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jié)果。他決定拋棄絕食和苦行,來到菩提伽耶一棵畢鉢羅樹下,經(jīng)跏趺坐,靜思冥索,最後終於覺悟成道。
五大明王又稱作五大尊五忿怒,即是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軍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與金剛夜叉明王。明王又稱作爲金剛明王持明王忿怒尊威怒王,是佛教的護法神,屬於天界的天人,是執(zhí)金剛神之一。據(jù)稱是佛陀菩薩的忿怒化身。
不動明王,他是明王之中最重要的尊格,被稱爲不動尊或無動尊,與觀音和地藏菩薩並列,成爲民間佛像的三大主尊。
不動明王居於五大明王的首位,另外四尊明王圍繞在他身邊。不動明王和大日如來的關(guān)係密切,被視爲大日如來的化身與使者。不動明王的佛像是三頭六臂的忿怒尊,右手拿劍,左手拿金剛索,右眼仰視,左眼俯視,周身火焰。以憤怒的形象示人,表示驅(qū)魔斬鬼無往不前。
不動明王名稱中的不動,是指慈悲心不變,無物可以改變撼動,明則是智慧的光芒,王是對能操控世間萬物現(xiàn)象的人的尊稱。不動明王誓願爲見我身者發(fā)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能,知我心者即身成佛。
不動明王被視爲大日如來的忿怒化身,他打敗過大自在天。相傳大自在天認爲自己是三千世界之主,故心存傲慢,不肯皈依佛祖,所以佛祖化身不動明王,前去降伏其心,不動明王用其足踏大自在天的首級,使其歸順,在諸明王之中不動明王是最高的尊者。
降三世明王,第二位是東方的降三明王,意思爲降服三個世界,他經(jīng)常和不動明王並列成一對出現(xiàn),是密宗名第二的金剛薩多。
降三世明王是由印度教的忿怒尊溼婆神演變出來的,他的佛像是三頭六臂的恐懼模樣,額頭中央有溼婆神特徵的第三隻眼睛,身上穿著虎皮裙,兩足之下分別踩著相當於溼婆神的大自在人及明妃烏摩,表示自己比模仿對象更強而有力。降三世明王兩手的小指在胸前勾合結(jié)成降三世印,表示降伏過去現(xiàn)在未來與佛教爲敵的一切障礙。
降三世明王手印,雙手作相背,右手朝上,左手朝下,手背相向,兩指小指背向相勾,兩食指背向豎立,右轉(zhuǎn)爲結(jié)界,左轉(zhuǎn)爲闢除。
軍荼利明王,第三位是南方的軍荼利明王,意思爲盤繞的東西。軍荼利明王身體各部都戴著蛇的裝飾物,軍荼意思爲拙火,是像蛇一樣沉睡於身體海底輪之靈熱。
軍荼利明王是以慈悲方便,成證大威日輪以照耀修行者。並流注甘露水,以洗滌衆(zhòng)生的心地,因此又稱爲甘露軍荼利明王。
軍荼利明王的佛像是一面八臂,左足稍稍上舉,做出踏空的姿態(tài),而中央的左右兩手各自伸直食中無名指,然後再用大拇指掐住小指,將兩手在胸前交叉,這種威嚇對方的印相,是軍荼利明王的代表姿態(tài),其餘的手,分別拿著金剛杵寶輪三叉戟等法具,表示以他強大的力量祛除種種障礙。
軍荼利手印,以兩手各拇指壓小指指甲,其餘三指爲三鈷形,以右壓左後交臂。
大威德明王,第四位是西方的大威德明王,意思爲具有大威力的德性,他被視爲文殊菩薩的化身。
大威德明王的一項特性,是他一定騎著水牛,這是反應(yīng)原始社會所謂魔神征服水牛的神話。大威德明王的佛像是六面六臂六足的姿態(tài),因此又有六足尊之稱。他的六隻手所握持的東西是劍戟棒索弓箭。
金剛夜叉明王,他是五大明王中的最後一位,也是五大明王中唯一擁有金剛的稱號的一位,與擁有古老歷史的其他明王比較,金剛夜叉明王是後來纔出現(xiàn)的。
金剛夜叉明王的佛像,是他臉上的五隻眼睛,有兩對是兩隻眼睛左右上下並排,然後在額頭中央,再放置第五隻眼睛,五隻眼和三張臉,使人有恐怖之感。金剛夜叉明王將左腳舉高,擺出了丁字形站立的姿勢,他的左右第一隻手,分別握著金剛鈴和金剛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