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十七節 楊嗣昌三計

崇禎十一年冬,韃虜圍城,京畿戒嚴,入夜行人稀少。

順天府崇文門東面五百餘米,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楊嗣昌的府邸便坐落在此。

整個楊府坐北朝南,東西長87米,南北寬60米,佔地面積5220多平方米。

庭院前的甬道分南北二門進出,北端進門設儀仗廳、接客廳。

甬道設五重門樓,全宅門額都嵌有石匾,匾額的枋檁柱頭雕刻著各種精巧圖案。

在門斗的石階列一對抱鼓石,高三米,寬兩米,鼓座雕著雙獅戲球、雲龍、花卉。

門墩牆基刻有荷墀託、蓮裙座、竹節襯柱等精美圖案。

楊嗣昌在親兵的護衛下從兵部衙門回府,尚爲脫下朝服,內府管家拿著拜帖,稟報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陳新甲到訪。

“準備酒席,快快有請!”

楊嗣昌消瘦的臉頰露出幾分凝重和不惑,但嘴裡卻沒有絲毫遲疑。

陳新甲和楊嗣昌相識於崇禎七年。

當時陳新甲爲右僉都御史,接替焦源清巡撫宣府。

因爲軍備長期鬆弛,陳新甲上任後親自到邊防牆堡去視察,走過前人足跡沒到過的地方,全面掌握了兵馬傷亡、城堡倒塌及弓箭等兵器的損壞情況。

然後幾經上書向朝廷請求,對這些加以整頓,邊防因此有了保障。

楊嗣昌當時擔任總督,跟陳新甲一起共事,由此瞭解到他的才幹。

崇禎九年五月,陳新甲母親去世,他辭職回家守喪。

崇禎十一年九月,宣大總督盧象升父親去世,辭職回家守喪。

經楊嗣昌推薦,崇禎帝詔令陳新甲回京任職,擢升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大,協御清兵。

此次韃虜入侵,天雄軍的五千兵馬便是由楊嗣昌上陳崇禎,最終劃歸陳新甲軍中。

可這正是楊嗣昌感到不能理解的地方,陳新甲作爲宣大總督,此時應該在宣府纔是,緣何未經招徵私自離開駐地?

若被御史言官知道並彈劾,按律當斬!

“文弱兄,可有清靜地方,有急事相商?”

陳新甲身穿大明普通商賈直裰打扮,步履匆匆,纔剛進大廳,不待楊嗣昌開口便只顧說道。

卻是連基本禮儀也疏忽。

楊嗣昌心裡一沉,陳新甲很有才幹,曉習邊事,文臣武將都有幹過,算得上宦海沉浮多年,究竟什麼事情讓他如此驚慌失措?

“陳總督切莫自亂陣腳,請到書房一敘。”

楊嗣昌動作優雅,雙手一攤,作了一個請的姿勢,自己在前頭帶路。

陳新甲老臉一紅,想說點什麼,終究長嘆一聲,無言緊隨楊嗣昌身後。

楊嗣昌書房很大,裝飾古色古香,頗符二品朝廷大員身份。

心腹僕從泡好茶,朝二人鞠躬行禮便轉身退出去,並把房門拉上。

“沒有其他人看見你吧!”

楊嗣昌端起熱茶,輕輕吹拂幾下,慢條斯理朝陳新甲問道。

“進城都是坐在馬車,身邊也都是心腹之人,守備一路護送過來,料來無妨。

實在事急從權,稍有違制,也顧不得許多。”

進了書房,陳新甲的心情反而平淡下來,喝了一口採自蘇杭的上好龍井,不疾不徐說道。

“非常之時,尚望陳總督莫讓政敵抓住把柄,以免遭遇不測。

老夫數月以來,大小事情不敢絲毫有錯,可那些御史清流尚如蚊蟲般盯著你,若不是聖上庇護,早已辭官回家。”

楊嗣昌自清兵入塞以後,就承受巨大壓力,不僅李希沆、王志舉等言官要求追究他的責任,他本人也屢次上疏引咎辭職。

崇禎帝貶斥了彈劾他的言官,並令他落職帶冠視事,不久以敘功名義使其官復原職。

可以說,崇禎對楊嗣昌的眷顧始終如一,在崇禎一朝五十輔臣中堪稱獨一無二。

“唉,多事之秋,那班酸儒猶自假裝清高,黨爭不已,難道真要大明滅亡了才甘心不成?

可惜今上不能乾坤獨斷,否則何至於此?

文弱兄的三條計策,均是平定朝廷內憂外患的良方,今上也非常贊同。

若有十年的生息休養,國內叛軍和韃子又何足道哉?”

陳新甲長嘆一聲,語氣裡有些說不出的落寞。

他是大明以文制武積習下的文官統帥,有魄力,有才能,但終究難挽狂瀾。

陳新甲受到楊嗣昌的引用,他們的才能、理念、心術相似。

所以對於楊嗣昌的三計非常贊同並支持。

楊嗣昌的三條計策是:一、攘外必先安內;二,足食然後足兵;三、保民方能蕩寇。

對於第一點,他認爲天下大勢好比人的身體,京師是頭腦,宣、薊諸鎮是肩臂,黃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

如今形勢是烽火出現於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亂於腹心之內,中之甚深。

外患固然不可圖緩,內憂更不能忽視,因爲它流毒於腹心,如果聽任“腹心流毒,臟腑潰癰,精血日就枯乾”,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

所以他主張先與清朝和談,穩住京師附近的局勢,專心致志、一鼓作氣的剿滅農民軍。

對於第二點,他建議增兵12萬,其中步兵74000人,馬兵36000人,並增加餉銀280萬兩,採取均輸、溢地、寄監學生事例、驛遞四個途徑。

第三點便是發展民生民計。

於是崇禎在他的建議下先後向民衆加派剿餉和練餉。

其實認真說起來,這三條計策都是好的。

無奈整個朝廷的局勢糜爛,人浮於事,黨爭不斷,而崇禎又沒有魄力堅定執行。

楊嗣昌出任兵部尚書時,大明王朝已陷入內憂外患的泥潭中。清軍多次入塞,威脅明朝京師安全。

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幾十萬起義軍在中原流動作戰,更是明朝腹心之患。

楊嗣昌蒞任前的崇禎九年七月,陝西巡撫孫傳庭在黑水峪大破起義軍,生擒高迎祥,局面有所好轉。

楊嗣昌在守制時關心時局,因此在出任兵部尚書後,就已對明朝的未來有了詳細的規劃。

加上他熟悉典章故事,工於筆札,富有辯才,每次皇帝召見時,都能思如泉涌,侃侃而談,與前任兵部尚書的呆滯木訥之狀迥然不同。

因此崇禎帝每次召見他的時間都遠遠超過規定時間,對他幾乎言聽計從,甚至驚歎:“用卿恨晚!”

就在楊嗣昌緊鑼密鼓地指揮圍剿農民軍的同時,亦開始籌劃對清議和的事宜,以緩解明朝的外部壓力。

崇禎十一年三月,楊嗣昌上疏重申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力主對清妥協,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羣盜”。

儘管多數朝臣反對此議,但崇禎帝卻非常賞識,加上楊嗣昌無偏無黨、勇於任事,崇禎對他更加信任。

第八十七節 告捷塘報第二百一十三節 另類連蒙第三百四十七節 蓄勢待發第五百二十四節 搞一個無人區第四百零三節 又是與民爭利第五百五十四節 炮兵第二百一十三節 另類連蒙第一百四十三節 識人不明第九十節 梟雄淚第五百二十五節 煞費苦心第五百三十節 衝突第三百三十八節 他鄉遇故知第一百四十八節 傷殘將士第五百五十二節 不必了第六百五十九節 初臨臺灣第五百七十四節 以命相拼第四十三節 衝冠一怒爲紅顏第五百四十九節 無奈第二百六十二節 衝突來臨第二百八十二節 振聾發聵第四百二十四節 忍一時風平浪靜第五百一十二節 此生無遺憾第五十一節 無奈的英雄第二百三十六節 醉翁之意第三百八十節 大明第一人第二百零九節 挖牆腳第五十二節 事有可爲第六百四十五節 齊心戮力,共振大明第三百七十九節 寒磣天子第六十八節 秘議第六百三十節 王師何在第五十六節 伏擊第六百二十六節 國之根本,大明長城!第三百八十三節 回報、人心、規劃第六百一十四節 建奴白甲第六十四節 論戰第一百八十一節 壯哉,天雄軍第三百一十九節 冰火兩重天第一百五十一節 刮目相看第一百一十六節 亂戰第三百七十三節 戰略藍圖第三百九十七節 措手不及第五百六十三節 軍中計策第二百六十五節 野心第一百八十四節 多爾袞,一生爲何?第四十二節 合則兩利第三百四十二節 入彀矣第三百零二節 刀砍首輔(感謝書友家裡窩囊家外雄萬賞,敏感盛情!)第三百五十一節 慘烈屠殺第五百一十五節 戰前第一百七十一節 明魂第四百節 不堪用第三百九十六節 寧德府第四百四十節 海關總署第五百八十六節 人心向背定成敗第六百六十四節 動員大會第五百七十三節 奴才無能第四百零九節 居安思危第五百三十二節 得意門生第三百六十節 誰的孩子第三百四十一節 下套第四百五十二節 賊寇初現第一百二十七節 天意第三百零七節 近水樓臺先得月第二百七十七節 敲打第一百六十五節 基礎第二百一十六節 生產建設第二百四十七節 招募私兵第三百九十節 檢閱第五百八十節 勇武第一節 再回首恍然如夢第四百一十六節 本末倒置第二百五十六節 水師革新第五百六十一節 東廠和錦衣衛第二百六十一節 商議第一百八十一節 壯哉,天雄軍第一百五十二節 口腹蜜劍第四百七十九節 說漏嘴了第四十六節 情定終生第三百一十八節 秦家族人第一百四十六節 組建隊伍第四百九十三節 就看你們願不願意第五百八十一節 血染遼東(感謝書友家裡窩囊家外雄成爲本書第一位盟主!)第四十六節 情定終生第三百五十三節 修羅地獄第五十三節 對策第四十五節 臨行之際第五百八十二節 左右爲難第一百九十五節 給鄭家下套第一百六十七節 大才第四百五十二節 賊寇初現第七十四節 焉能不亡第五百一十八節 磅礴如海第九十七節 重塑漢魂第二百三十節 莫欺少年窮第三百一十四節 有罪當罰第二百四十六節 對比第五百四十三節 遼東貓膩第一百九十七節 三年之期第四百三十七節 崇禎的感觸
第八十七節 告捷塘報第二百一十三節 另類連蒙第三百四十七節 蓄勢待發第五百二十四節 搞一個無人區第四百零三節 又是與民爭利第五百五十四節 炮兵第二百一十三節 另類連蒙第一百四十三節 識人不明第九十節 梟雄淚第五百二十五節 煞費苦心第五百三十節 衝突第三百三十八節 他鄉遇故知第一百四十八節 傷殘將士第五百五十二節 不必了第六百五十九節 初臨臺灣第五百七十四節 以命相拼第四十三節 衝冠一怒爲紅顏第五百四十九節 無奈第二百六十二節 衝突來臨第二百八十二節 振聾發聵第四百二十四節 忍一時風平浪靜第五百一十二節 此生無遺憾第五十一節 無奈的英雄第二百三十六節 醉翁之意第三百八十節 大明第一人第二百零九節 挖牆腳第五十二節 事有可爲第六百四十五節 齊心戮力,共振大明第三百七十九節 寒磣天子第六十八節 秘議第六百三十節 王師何在第五十六節 伏擊第六百二十六節 國之根本,大明長城!第三百八十三節 回報、人心、規劃第六百一十四節 建奴白甲第六十四節 論戰第一百八十一節 壯哉,天雄軍第三百一十九節 冰火兩重天第一百五十一節 刮目相看第一百一十六節 亂戰第三百七十三節 戰略藍圖第三百九十七節 措手不及第五百六十三節 軍中計策第二百六十五節 野心第一百八十四節 多爾袞,一生爲何?第四十二節 合則兩利第三百四十二節 入彀矣第三百零二節 刀砍首輔(感謝書友家裡窩囊家外雄萬賞,敏感盛情!)第三百五十一節 慘烈屠殺第五百一十五節 戰前第一百七十一節 明魂第四百節 不堪用第三百九十六節 寧德府第四百四十節 海關總署第五百八十六節 人心向背定成敗第六百六十四節 動員大會第五百七十三節 奴才無能第四百零九節 居安思危第五百三十二節 得意門生第三百六十節 誰的孩子第三百四十一節 下套第四百五十二節 賊寇初現第一百二十七節 天意第三百零七節 近水樓臺先得月第二百七十七節 敲打第一百六十五節 基礎第二百一十六節 生產建設第二百四十七節 招募私兵第三百九十節 檢閱第五百八十節 勇武第一節 再回首恍然如夢第四百一十六節 本末倒置第二百五十六節 水師革新第五百六十一節 東廠和錦衣衛第二百六十一節 商議第一百八十一節 壯哉,天雄軍第一百五十二節 口腹蜜劍第四百七十九節 說漏嘴了第四十六節 情定終生第三百一十八節 秦家族人第一百四十六節 組建隊伍第四百九十三節 就看你們願不願意第五百八十一節 血染遼東(感謝書友家裡窩囊家外雄成爲本書第一位盟主!)第四十六節 情定終生第三百五十三節 修羅地獄第五十三節 對策第四十五節 臨行之際第五百八十二節 左右爲難第一百九十五節 給鄭家下套第一百六十七節 大才第四百五十二節 賊寇初現第七十四節 焉能不亡第五百一十八節 磅礴如海第九十七節 重塑漢魂第二百三十節 莫欺少年窮第三百一十四節 有罪當罰第二百四十六節 對比第五百四十三節 遼東貓膩第一百九十七節 三年之期第四百三十七節 崇禎的感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洞县| 临泽县| 饶平县| 蛟河市| 龙岩市| 红安县| 双鸭山市| 光泽县| 宁明县| 衡南县| 仁寿县| 桐柏县| 莒南县| 合川市| 奎屯市| 鲜城| 都兰县| 勃利县| 黄山市| 白沙| 琼结县| 盱眙县| 鲜城| 崇州市| 明光市| 唐河县| 南皮县| 同心县| 利川市| 岚皋县| 上高县| 唐海县| 新绛县| 嫩江县| 开封市| 兴业县| 阳城县| 车致| 五莲县| 喀喇| 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