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百四十八章 乞投

衆(zhòng)將只是對遼陽鎮(zhèn)將原本笨拙憨厚的中式炮車改的更加簡易,加長炮架,放置螺桿,可以調教炮位,加裝望山,規(guī)尺稍感興趣,不過也並不能理解其中的重要意義。

“這是四磅炮,”因爲在鑄炮後期有耶蘇會的傳教士大量參與其中,將作司也決定將火炮以泰西的方式歸類。當然,現在海軍還不曾成型,中左所的造船廠現在造的全部是雙桅單層橫帆的帆船,還有笨拙的福船,真正的兩層和三層的蓋倫船還不是遼陽能建造的,這種西式戰(zhàn)船每艘船可以裝三四十門到九十門大炮,是當之無愧的軍國重器,沒有長時間的積累,哪怕有現成的圖紙也不一定能打造出來,倒是鑄炮,先前趙士楨已經積累不少經驗,大明也不缺乏能鑄炮的匠人技師,加上耶蘇會的配合,改良炮架,確定分類,定裝藥,如此種種做下來,遼陽的火炮已經遠非別的軍鎮(zhèn)可比,但惟功並不算太滿意。

光是對付蒙古和日本人的話,這炮足夠了。事實上李如鬆在壬辰倭亂時使用的就是純粹的本土火器,大將軍炮和二將軍炮,加上種種小炮,就是這種武備一樣叫倭人十分難受。對付蒙古人的輕騎,移動力高的小炮纔是最重要的。

而想著將來對付橫行海上的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現有的鑄炮水平怎麼能夠滿足呢?

目前來說,只以鑄四磅炮和六磅炮爲主,有少量的九磅炮,十二磅炮以上的火炮尚且還沒有鑄造經驗。

從西方鑄炮的分別來說,什麼大蛇銃,半蛇銃,這些都是數千斤的重炮,可以射幾十磅重的重磅炮彈,海上爭雄,講究的就是船堅炮利,遼陽鎮(zhèn)在鑄炮之事上,確實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不過有趙士楨這種能工巧匠,在很多細節(jié)上頭,已經開始遠遠超過西方。

“大人所提的鐵胎和兩層鐵胎冷卻法,我們試了鐵胎模具,確實比泥模光滑,沙眼氣泡要少的多,關鍵就是不必再等泥模乾透,大大節(jié)省了鑄炮的時間。火藥的合成我們也試驗過多次,果然自海島上提取的硝石配上買自倭國的硫磺,使射藥的射程超過三成,威力增了極大。”

在一羣南軍將領隨意參觀火炮的時候,趙士楨身邊的幾個大匠,也是開始向惟功彙報起來。

鐵胎法是比泥模法要先進的多的鑄法,還是鴉片戰(zhàn)爭之後,清季的一個大能創(chuàng)造出來,雖然也有種種缺點,但無疑是一種技藝上的革命性的發(fā)展。

“那邊是試炮的靶場。”

衆(zhòng)人蔘觀的時候,靶場方向傳來轟隆隆的炮聲,幾門六磅炮正在不停的發(fā)射著,隔著老遠去看,炮組成員就象一羣螞蟻,炮長指揮,炮手操炮,擦膛手和裝彈手動作也是極爲嫺熟,在衆(zhòng)人的眼光之下,炮組在發(fā)射一輪之後,幾息之間,就開始第二輪的發(fā)射了。

第一輪並沒有中靶,在炮長們重新測算之後,第二輪中的試射四個炮組有三個炮組射中了。

接著就是第三輪,這一次就是全部射擊

連續(xù)打了七輪之後,接下來就是漫長的計算,炮長和在場的炮隊軍官開始一起記錄射擊諸元,記成規(guī)尺,方便接收新鑄火炮的部隊用最快時間接收好火炮。

“貴鎮(zhèn)火炮,堪稱軍國重器。”駱尚志臉色有些發(fā)白,但還是忍不住由衷說道。

其餘南軍諸將,亦是和他有差不多的觀感。

原本對火炮沒有太多直觀認識,只見識過佛郎機大銃的南軍諸將,這一下徹底見識到了這六磅炮的威力。

威力驚人的火炮射擊的動靜使得這些久經戰(zhàn)場的勇將都膽戰(zhàn)心驚,而實心炮彈在對面的土壘上打出幾十米高的煙塵,將木靶擊的粉碎,更是說明了火炮的威力有多大。

他們測算一下距離,發(fā)覺最少有四百步以上,這更是顛覆了他們火炮射擊距離的固有印象。

“特別是可以連續(xù)發(fā)射這麼多發(fā),簡直叫人難以相信。”

明軍的火炮還不能承受這麼多次的連續(xù)擊發(fā),鐵炮可能會炸膛,銅炮會因爲過度灼熱而導致炮管變形,所以哪有這樣連續(xù)擊發(fā)的道理?

當然,這些將領還發(fā)覺一個事實,就是眼前這炮組的擊發(fā)動作簡直是渾然天成,沒有絲毫可挑剔的,相形之下,薊鎮(zhèn)的炮手笨拙的比豬還要笨上三分,這樣的差別實在是太大,令得雖然有投效之心,卻還是戚繼光忠實部下的他們不禁黯然神傷。

只不過他們也不大清楚,眼前這些炮組成員每日試炮,一天不知道要打多少發(fā),耳朵因此出毛病的都不少,因此而練出一身好本事,並不足奇。

看罷火炮,火銃的生產看起來更簡單,有衝牀,鏜牀,火銃管壁長而厚實,內壁光滑,吳惟賢試射了一發(fā),由衷道:“此銃光是看起來就有一種美感,似乎是古董器玩一樣的感覺,叫人愛不釋手。”

“吳師喜歡,當然是要送的,此物雖然也打造困難,但月出過千支還是不成問題,此次每位將軍送五十支,緩急之時,可以當得大用。”

衆(zhòng)將對有些東西不大瞭解,比如這自生銃是怎麼打製出來的,但這不妨礙他們知道這火銃是軍國重器,五十支的話可以放給自己的親兵衛(wèi)隊使用,出其不意的話,可以收到奇效。

戚繼光的部下原本就以善使鳥銃聞名,得到這比戚部鳥銃精良十倍的新式自生火銃,各人的臉上,有比得到青唐甲更歡欣的神情。

幾具甲最多使各人在戰(zhàn)場上的安全得到保障,這些火銃運用得當的話,可能真有大用。

幾個將領互相對視了一眼,突然由吳惟賢帶頭,衆(zhòng)人一起跪下,均朗聲道:“張帥,我等願在戚帥南調之後,調入遼陽聽用。”

惟功哈哈大笑,伸手扶起這幾人,笑道:“就知道幾位前來,必有此意。”

吳惟賢道:“我等執(zhí)掌的南兵在薊鎮(zhèn)實在不受歡迎,與北將相處也不十分融洽,忌我等者實多。只是我們大帥在薊鎮(zhèn)經營多年,自保其實尚且不成

問題,只是怕日後國朝有大興軍的時候,我等必定是第一批被派出去的,而且背後無人撐腰,必定受人凌迫,於其到那時候孤苦無依,不如早做打算。是以,乞求大人收留。”

如果不是與惟功的關係極爲親近,吳惟賢是不會將這些心底裡的話和盤托出的,這畢竟就沒有主動了,但在觀看了甲胃局和兵仗局,火器局之後,吳惟賢就明白了自己這一羣人其實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東西了。

無非就是訓練精良的幾千南兵,不過以練兵而言,張惟功是公認的戚繼光第二,一路行來,他們也見了不少遼陽鎮(zhèn)兵,精悍之氣十分明顯,以身體素質而論,已經明顯超過南兵的平均值,以軍紀和技戰(zhàn)術而言,訓練強度也遠在南兵之上。

戚繼光可沒有那麼多財富補貼到軍中,他的部隊不論是訓練強度還是科目內容都沒有辦法和遼陽鎮(zhèn)兵相比,戚繼光只能在舊有的框架裡打轉轉,而惟功已經跳出舊的束縛,不在五行之中了。

這樣一比,差距明顯,雖然這幾個南軍將領不願承認此點,但亦不得不承認。

原本他們該回去後,仔細的計較商量,最終才能決斷,在此時此刻,當著遼陽陪同諸將的面就坦然說出想法,只能說明這幾個南軍將領被震撼太深,已經失了鎮(zhèn)定了。

“吳師請起,諸位將軍請起。”惟功說笑道:“若要投本鎮(zhèn),先得明白一點,咱們這裡可不講跪拜之禮。”

在南軍將領跪拜的時候,周晉材等陪同將領閃避在一邊,此時一個護衛(wèi)走上前來,對著惟功示範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示範過後,這個護衛(wèi)退向一邊,臉上猶有掩不住的傲氣。

“諸位,這就是軍人,每個軍人都該如此,驕傲難掩,自信難遮。我素知戚帥能練兵,諸位所掌之兵都是我大明第一等的精銳,然而,恕我直言,就是少這自信驕傲之氣。將來諸位將軍到我遼陽,諸位的部曲都是難得之兵,然而所缺者兵者之氣,所以需要重新加以梳理,本鎮(zhèn)也不象別的軍鎮(zhèn),兵爲將有,薊鎮(zhèn)雖然家丁制度不及遼鎮(zhèn),北方諸將亦是蓄養(yǎng)家丁,南方諸將就是各位都是有固定的部曲……在本鎮(zhèn),絕無此事。營制固定,而諸將隨時可以流轉升遷,諸位部下,來我遼陽之後,就是我遼陽之兵,而非各位的私兵,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不妨來投,這幾年內,北虜肯定會接連攻打遼鎮(zhèn),遼陽也會有直面受敵之時,奏調各位前來不是難事,爲難的就是我所說的這些,諸位且莫先回答,思慮清楚了再說吧。”

幾千精銳在內的南軍無疑是一筆大財富,戚繼光走後,無人替他們遮風擋雨,尋找出路和退路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歷史上這些南軍一直被迫留在薊鎮(zhèn),後來參與幾次大型戰(zhàn)事,結果出苦力的是他們,立功受賞的就是別人,果然也是不出吳惟賢適才所說的範圍,但惟功不會一下子就接受他們,也正如他所說,不接受改編,仍然維持舊制的話,還不如不要!

(本章完)

第二百三十七章 赤紅第八百二十六章 所謀第三百七十章 爭搶第三百一十二章 十萬第七百三十六章 醫(yī)院第四百七十一章 閣中第八百五十三章 叔侄第一百四十八章 大豪第四百七十三章 污水第三百二十四章 論財第八百五十七章 自知第七百八十一章 籌戰(zhàn)第五百六十二章 各自第四百三十三章 出迎第三百四十一章 滄海第三百一十一章 尖哨第五百零四章 母子第三百二十七章 再報第七百零一章 笑談第五百零九章 辭別第四百四十章 兩人第七百零二章 重回第一百三十四章 拳意第九百章 糧價第二百六十七章 奴子第四百六十九章 東廠第五百二十六章 瘟疫第五百六十五章 操縱第四百五十五章 崩沙第二百零七章 供佛第二百二十七章 厚賞第八百三十三章 出閣第八百零一章 內幕第一百九十五章 賜膳第三百四十章 破敗第六百九十六章 碰壁第六百四十五章 出擊第八百三十三章 出閣第六百六十四章 初次第八百零二章 紡織第六百五十六章 官鬥第七百零一章 笑談第五百六十五章 操縱第八百三十三章 出閣第五百七十一章 原形第三百九十五章 反擊第三十六章 逆轉第二百二十八章 訓導第三百一十二章 十萬第四百九十九章 民意第二百一十三章 長短第一百二十章 財貨第一百九十四章 整治第一百零二章 雨夜第三十六章 逆轉第四百一十九章 屯堡第三百二十六章 儀式第六百六十八章 恐慌第四百六十章 叔侄第八百八十三章 再別第四百一十五章 算計第四百三十三章 出迎第五百三十三章 書籍第七百零四章 隨意第七章 入京第二百九十三章 機會第六百九十六章 碰壁第四百二十五章 野心二百一十二章 擴張第六百五十四章 行軍第七百七十五章 使團第五百七十五章 力挺第三章 殺良第四百九十一章 獵騎第六百六十一章 早飯第八百六十四章 新堡第一百八十七章 戰(zhàn)馬第二百一十三章 長短第二百八十七章 和解第五十五章 對手第三百七十五章 暗鬥第四百三十八章 工匠第六百三十四章 開始第七百一十四章 宣諭第四十五章 說古第六百八十一章 各司第八百一十一章 貪心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見第五百八十四章 籌備第四百三十八章 工匠第四百零五章 底定第一百八十三章 發(fā)誓第四百五十五章 崩沙第五百二十八章 咸寧第五百零一章 鹽業(yè)第六百二十七章 承諾第一百零九章 內市第六百九十一章 旗校第一百六十八章 莊子第二百零三章 衝刺
第二百三十七章 赤紅第八百二十六章 所謀第三百七十章 爭搶第三百一十二章 十萬第七百三十六章 醫(yī)院第四百七十一章 閣中第八百五十三章 叔侄第一百四十八章 大豪第四百七十三章 污水第三百二十四章 論財第八百五十七章 自知第七百八十一章 籌戰(zhàn)第五百六十二章 各自第四百三十三章 出迎第三百四十一章 滄海第三百一十一章 尖哨第五百零四章 母子第三百二十七章 再報第七百零一章 笑談第五百零九章 辭別第四百四十章 兩人第七百零二章 重回第一百三十四章 拳意第九百章 糧價第二百六十七章 奴子第四百六十九章 東廠第五百二十六章 瘟疫第五百六十五章 操縱第四百五十五章 崩沙第二百零七章 供佛第二百二十七章 厚賞第八百三十三章 出閣第八百零一章 內幕第一百九十五章 賜膳第三百四十章 破敗第六百九十六章 碰壁第六百四十五章 出擊第八百三十三章 出閣第六百六十四章 初次第八百零二章 紡織第六百五十六章 官鬥第七百零一章 笑談第五百六十五章 操縱第八百三十三章 出閣第五百七十一章 原形第三百九十五章 反擊第三十六章 逆轉第二百二十八章 訓導第三百一十二章 十萬第四百九十九章 民意第二百一十三章 長短第一百二十章 財貨第一百九十四章 整治第一百零二章 雨夜第三十六章 逆轉第四百一十九章 屯堡第三百二十六章 儀式第六百六十八章 恐慌第四百六十章 叔侄第八百八十三章 再別第四百一十五章 算計第四百三十三章 出迎第五百三十三章 書籍第七百零四章 隨意第七章 入京第二百九十三章 機會第六百九十六章 碰壁第四百二十五章 野心二百一十二章 擴張第六百五十四章 行軍第七百七十五章 使團第五百七十五章 力挺第三章 殺良第四百九十一章 獵騎第六百六十一章 早飯第八百六十四章 新堡第一百八十七章 戰(zhàn)馬第二百一十三章 長短第二百八十七章 和解第五十五章 對手第三百七十五章 暗鬥第四百三十八章 工匠第六百三十四章 開始第七百一十四章 宣諭第四十五章 說古第六百八十一章 各司第八百一十一章 貪心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見第五百八十四章 籌備第四百三十八章 工匠第四百零五章 底定第一百八十三章 發(fā)誓第四百五十五章 崩沙第五百二十八章 咸寧第五百零一章 鹽業(yè)第六百二十七章 承諾第一百零九章 內市第六百九十一章 旗校第一百六十八章 莊子第二百零三章 衝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州市| 依兰县| 大埔区| 赤壁市| 库车县| 沁水县| 镇平县| 乐陵市| 枞阳县| 万盛区| 望都县| 南木林县| 昌图县| 楚雄市| 新干县| 武胜县| 凤山市| 泽普县| 达州市| 舟山市| 青田县| 保定市| 佛学| 武城县| 淮滨县| 宜春市| 平舆县| 霸州市| 延寿县| 乌鲁木齐市| 湖北省| 广宗县| 正阳县| 普洱| 上虞市| 嵊州市| 福安市| 普洱| 揭阳市| 徐汇区|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