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百一十九章 畝產(chǎn)

“平均畝產(chǎn)多少?”

屯田司總司其職,屯堡的日常管理是屯田司在負責,但最爲重要的,肯定是水利工程和肥料工程之後的田畝收成。

沒有明顯變化的話,屯田司存在的意義也就不大了。

搞屯堡,將各行其事的私田改爲公田,人人領餉銀,替公家種地,這本身要有超強的管理和豐厚的回報才成,這小的回報是給屯堡的堡民,而大的回報,則是惟功需要沉甸甸的成績……真正的,拿的出手的成績!

“好,收成太好了。”

孫承宗笑的合不攏嘴,他其實是很會來事的人,萬曆年點了翰林之後教導天啓讀書,少年皇子心裡就當孫大鬍子是親爹一樣敬重,後來當了皇帝,魏忠賢和客氏得寵,閹黨統(tǒng)一了楚黨浙黨等非東林的地域黨派,集火對準東林,將一個個東林大佬掃的乾乾淨淨,最終也是沒敢爲難孫大鬍子,在魏忠賢權(quán)勢最大的時候,已經(jīng)成爲九千歲,生祠立的全國都是的那兩年,孫承宗也是無人爲難,後來還是自己在遼東感覺沒趣了,自請辭職,也是安心回家,沒有人敢找他的麻煩。

這麼一個政治人物,辦事是第一等的,也是很會來事,此時先是接了句話,接著便是笑著對張用誠道:“用誠兄,底下你來說。”

張用誠的臉上卻是漲的通紅,這幾個月下來,他可是哪兒都沒去,就安心在遼陽坐鎮(zhèn),每日就在總兵衙門調(diào)度,各司各處各營,到處都是他得協(xié)調(diào),和侍從室,順字行,千絲萬縷的關係也是由他擔著,但張用誠心裡最著緊的,還是屯堡和糧食的收成。

不論順字行賺多少銀子,開拓多少財源,張用誠心裡都明白,糧食纔是根本。

銀子再多,買不到糧食又如何?

身爲惟功心腹中的心腹,惟功早就隱隱透露過,不排除數(shù)年之後和朝廷翻臉的可能性……就算不翻臉,也要防朝廷掐脖子過來,那可是不得了的事。

現(xiàn)在朝廷一年供給幾十萬石的糧食和豆料,養(yǎng)兵是夠了,還有那麼多的工人和越來越多的屯堡,整個遼中和遼南加寬甸的體系都要換,如果收成還不如以前,這屯堡改革再漂亮,終究是沙上堆塔,海水一衝,什麼都是空的。

“大人,實在是出乎意料之外……”張用誠激動了半天,最終還是強嚥了口唾沫,才能開口說話。

惟功沒有笑,只是靜靜的看著張用誠。

張用誠跟他很早,和別的少年不同,張用誠還牢記著當初的飢寒交迫時的情形,記得家鄉(xiāng)的模樣,記得欠收和饑饉是什麼滋味和感覺。所以,他絕不會笑他。

隨行的人們也是一樣,大家都肅然無聲,等著張用誠繼續(xù)說。

“第一堡,二、三第四堡,第五,第七,第十九,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七,二十九,三十五……一共十五堡,平均畝產(chǎn)是五石……”

“五石?”

張思根從馬上一晃,差點兒摔倒在地上。

其餘的隨員臉上神情也好不到哪兒去,很多人第一時間將嘴巴張大了,下巴掉了下

來,一個個就象是雨天的蛤蟆,模樣十分滑稽。

不過,此時根本沒有人注意自己或別人的表情,所有人都被這個數(shù)字給震住了。

“第六,第八、九、十、十一到十六等諸堡,一共二十七堡,平均畝產(chǎn)是四石。”

“還有遼南的幾個堡,平均畝產(chǎn)三石,考慮到是最後成立,人員融入和管理需要一段時間,同時引水,積肥也需要時間,所以並沒有對各堡人員進行處罰。只做了訓戒,今秋的苜蓿收成,小米,高梁等雜糧,如果還達不到最低平均數(shù),就會對屯長等系列相關人員進行處罰,同時調(diào)查管理體系和堡民構(gòu)成。”

張用誠好歹是把話說完了,說完之後,自己也是喘了一口大氣。

“另外,大人傳令成立公安司,將抽調(diào)一部份鎮(zhèn)兵和農(nóng)兵,聯(lián)合成立公安部隊,並且將一些衛(wèi)所中負責刑案的老手分散各處成立分局一事,中軍部已經(jīng)完成初步的架構(gòu)和人員抽調(diào),只是司的主官需要大人親自決定。”

近期的大事還有很多,不過糧食收成和成立公安司最要緊。

遼南和遼中的屯堡分別出現(xiàn)了很多治安案件,有堡民牴觸管理的,特別是對衛(wèi)生條例的反彈爲最多,吃了飯感恩,放下碗罵娘倒無所謂,但只要有違反條例,牴觸管理的實際行爲,那是肯定要被鎮(zhèn)壓,輕責打了趕走,重責爲奴工,如那些被懲戒的海盜一樣,白做工服苦役,一直到期滿爲止。

真正的內(nèi)部刑事案件也有好幾起,屯堡中當然是肯定奔好日子過多,而且在當初挑選的時候,有犯罪史前科的,或是青皮混混無賴,市井流氓肯定不要,但就算再本份的堡民,有時候生閒氣打架也在所難免,出人命的事情也有好幾起,遇到這種案子,有時候當場逮到還好辦,遇著案情負責的,堡中的一羣文吏和武夫就沒有辦法了。

可想而知,這類事情應該不會很多,但也杜絕不了。

以後各堡經(jīng)濟發(fā)達了,應該還會在各堡區(qū)之外出現(xiàn)很多繁華的市鎮(zhèn),民戶不可能全部納入屯堡體系之中,屯堡發(fā)達了,市集鎮(zhèn)子也會發(fā)展,公安司不僅管理屯堡,在未來也可能介入到市集民鎮(zhèn)之中,專業(yè)性將會十分重要。

“總數(shù)算過沒有?”

在腦海裡過了一下數(shù)字之後,惟功是第一個冷靜下來的人。

畝產(chǎn)五石,也就是六百斤麥子,這個數(shù)字在大明這裡看來是天文數(shù)字,聽到這個數(shù)字的人如同耳邊炸響落雷,轟的他們七葷八素,實在是難以相信。

對惟功而言,不過是辛苦之後確實得到回報而已!

不要說畝產(chǎn)五石,在後世以東北幾個平原黑土地紅土地的地力,加上化肥和農(nóng)藥,水利灌溉到位,正常年景平均十石以上還是很正常的,十五石,甚至二十石的收入,也並不是沒有可能。

有這種數(shù)字打底,眼前的五石雖然叫他高興,不過也不至於震驚的說不出話來。

現(xiàn)在的江南湖廣,水稻畝產(chǎn)五石六石也是有的,無非是在於人伺弄土地,自然條件不優(yōu)厚就創(chuàng)造條件,而不是靠天吃飯

象西北那裡,本身水源太少,官府又不組織百姓恢復水利網(wǎng)絡,任由百姓自生自滅,小規(guī)模的自耕農(nóng)沒有組織,就只能把種子往地裡一撒,近水的還能想想辦法,離水源遠的就只能求老天多下幾場雨……這樣的種地法,又沒有肥料,風調(diào)雨順不過一畝一石左右的收成,稍微乾旱就要饑荒,明末西北農(nóng)民席捲天下,主要原因就是小冰期幾十年的乾旱,使西北農(nóng)民實在活不下去了。

歸根結(jié)底,還是朝廷和官府的責任!

“總數(shù)還沒匯齊呢,但就手頭掌握的數(shù)字是有一百零九萬石,應該還有二十萬到三十萬石之間的數(shù)字沒算上來。”

惟功長舒口氣,眉宇也是一展。

賺銀子他不擔心,最擔心的還是這個糧食。

明末時大明的經(jīng)濟是走了一個彎道,過於重視貿(mào)易經(jīng)濟,江南幾乎將糧田毀盡,全部種植桑樹和棉花,於是民間極富,但糧食不足,特別是整個北方,包括山東和河南在內(nèi),九邊之地,處處災荒,糧食問題不解決,惟功的基業(yè)就不能說打穩(wěn)了根基!

以現(xiàn)在掌握的土地和人力,一季就有百萬石的糧食,這是任何一個軍鎮(zhèn)都沒有的力量。

等屯堡達到上百,土地超過百萬畝時,可能一季收入就是好幾百萬石,不論養(yǎng)兵,還是供給堡民,工人,礦徒鹽工,都是足夠了。

“現(xiàn)在屯堡數(shù)如何?”

張用誠想了想,答道:“現(xiàn)在一共是五十三個屯堡,土地是四十九萬畝,先在遼陽四周的幾個屯堡土地都慢慢增長上來,每屯堡其實就是兩個百戶,現(xiàn)在算算,咱們已經(jīng)直接控制一百多個百戶了,整個遼南四衛(wèi),也就二百來個百戶而已。”

遼南四衛(wèi),定遼六衛(wèi),還有寬甸六堡,加起來的實際丁口肯定遠不止每衛(wèi)五千六百戶那麼少,應該是十倍以上。

“用誠,還有愷陽,你們都是任重道遠。”惟功笑道:“屯堡數(shù)字,最少應過五百,諸君,還要繼續(xù)努力。”

“大人說的這五百之數(shù),應該是包括瀋陽衛(wèi)和三萬衛(wèi)在內(nèi)吧?”

孫承宗先是一驚,接著便是反問。

“哈哈,不談這個,暫且先不談。”

遼東全境在萬曆十年曾經(jīng)由巡撫周永泰報過清理屯田數(shù)字,增加了八千九百多頃土地,用戶部回覆的話說,雖不及國初,亦比萬曆早年增加了十分之一,而專向朝廷上報的科地和米地就是兩萬餘頃,二百多萬畝,此外各衛(wèi)還有自己的營田,屯田,馬價田,養(yǎng)廉田等。

全遼土地,惟功拿不到確切的數(shù)字,對後世的史學家來說,要把衛(wèi)所和衛(wèi)所代管的民籍土地全部梳理清楚也是很爲難的事情,不過以惟功自己屯田司的力量初步來算,光是遼中和遼南,還有瀋陽衛(wèi)三萬衛(wèi)等諸衛(wèi)的土地平均每衛(wèi)就有近萬頃的土地,當然更多的是集中在遼中平原,所以想擴大屯堡範圍,往瀋陽和三萬衛(wèi)的地盤滲透就是必然之事。

要想這樣做,就得槍炮先行。

所以惟功大笑揭過,現(xiàn)在提此事,爲時尚早。

(本章完)

第五百零七章 折射第六百二十七章 承諾第三百二十二章 潛流第一百二十三章 苦訓第三百七十三章 會合第四百三十四章 彙報第三百五十三章 衝鋒第二百九十六章 軍號第七百二十三章 夥伴第一百四十五章 募兵第六百六十九章 碾壓第四百五十八章 巧遇第三百八十章 東虜第四百零七章 刺耳第七百八十九章 火耗第七百二十九章 請客第七百五十八章 針對第一百八十章 直言第八百三十章 制衡第九十九章 殺侄第二十三章 入宮第四百零四章 寧遠第九百零四章 成功第六十一章 託付第二百六十二章 提督第四百六十八章 孤寂第一百四十三章 勉勵第三百七十五章 暗鬥第七百四十三章 功利第三百五十章 亂戰(zhàn)第四百零一章 農(nóng)莊第六百五十二章 重箭第七百三十八章 不甘第五百四十九章 援沈第六章 兩帥第八百一十一章 貪心第八百六十八章 頭人第二百一十四章 獵物第三百五十九章 東寧第一百九十二章 綁票第七百七十四章 爭勝第六百五十七章 參謀第一百三十章 激發(fā)第一百零三章 再殺第一百七十六章 風波第八百八十六章 堵門第七百九十八章 唐府第五百九十三章 異樣第七百七十六章 關白第七百三十一章 商會第三百一十七章 怪話第三百零八章 練總第五百二十九章 密議第七百三十三章 動員第一百零四章 痛快第七百九十八章 唐府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第四百三十六章 急行第五百四十八章 乞投第九十章 說古第二百零二章 騎兵第四百三十二章 諸夷第四百二十章 萬世第五十七章 展布第八百八十九章 準備第八十二章 試探第七百三十八章 不甘第一百七十七章 志願第二百一十九章 大祭第二百六十三章 瘟疫第三百二十七章 再報第二百八十一章 狡徒第三百五十八章 入城第一百三十三章 沾衣第八十九章 頂峰第八百一十三章 龍安第六百零一章 驚懼第二百五十章 建州第五百五十章 烽火第三百六十八章 未來第七百四十三章 功利第七百八十八章 臨機第一百八十章 直言第七百一十四章 宣諭第五百零一章 鹽業(yè)第八十二章 試探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獸第一百八十四章 激辯第三百八十六章 藉口第四百九十六章 應對第四十一章 痛打第九十章 說古第一百九十二章 綁票第四百零七章 刺耳第二十七章 入門第五百五十九章 毒蛇第一百零八章 責任第四百九十九章 民意第六百六十八章 恐慌第七百八十七章 規(guī)劃
第五百零七章 折射第六百二十七章 承諾第三百二十二章 潛流第一百二十三章 苦訓第三百七十三章 會合第四百三十四章 彙報第三百五十三章 衝鋒第二百九十六章 軍號第七百二十三章 夥伴第一百四十五章 募兵第六百六十九章 碾壓第四百五十八章 巧遇第三百八十章 東虜第四百零七章 刺耳第七百八十九章 火耗第七百二十九章 請客第七百五十八章 針對第一百八十章 直言第八百三十章 制衡第九十九章 殺侄第二十三章 入宮第四百零四章 寧遠第九百零四章 成功第六十一章 託付第二百六十二章 提督第四百六十八章 孤寂第一百四十三章 勉勵第三百七十五章 暗鬥第七百四十三章 功利第三百五十章 亂戰(zhàn)第四百零一章 農(nóng)莊第六百五十二章 重箭第七百三十八章 不甘第五百四十九章 援沈第六章 兩帥第八百一十一章 貪心第八百六十八章 頭人第二百一十四章 獵物第三百五十九章 東寧第一百九十二章 綁票第七百七十四章 爭勝第六百五十七章 參謀第一百三十章 激發(fā)第一百零三章 再殺第一百七十六章 風波第八百八十六章 堵門第七百九十八章 唐府第五百九十三章 異樣第七百七十六章 關白第七百三十一章 商會第三百一十七章 怪話第三百零八章 練總第五百二十九章 密議第七百三十三章 動員第一百零四章 痛快第七百九十八章 唐府第四百六十二章 暴雨第四百三十六章 急行第五百四十八章 乞投第九十章 說古第二百零二章 騎兵第四百三十二章 諸夷第四百二十章 萬世第五十七章 展布第八百八十九章 準備第八十二章 試探第七百三十八章 不甘第一百七十七章 志願第二百一十九章 大祭第二百六十三章 瘟疫第三百二十七章 再報第二百八十一章 狡徒第三百五十八章 入城第一百三十三章 沾衣第八十九章 頂峰第八百一十三章 龍安第六百零一章 驚懼第二百五十章 建州第五百五十章 烽火第三百六十八章 未來第七百四十三章 功利第七百八十八章 臨機第一百八十章 直言第七百一十四章 宣諭第五百零一章 鹽業(yè)第八十二章 試探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獸第一百八十四章 激辯第三百八十六章 藉口第四百九十六章 應對第四十一章 痛打第九十章 說古第一百九十二章 綁票第四百零七章 刺耳第二十七章 入門第五百五十九章 毒蛇第一百零八章 責任第四百九十九章 民意第六百六十八章 恐慌第七百八十七章 規(guī)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固县| 武宁县| 精河县| 元氏县| 云浮市| 马鞍山市| 山西省| 凌云县| 法库县| 文山县| 南雄市| 岢岚县| 建瓯市| 西华县| 郸城县| 淅川县| 黄龙县| 定边县| 家居| 双鸭山市| 新化县| 阿勒泰市| 永寿县| 卓尼县| 克拉玛依市| 巩留县| 屏山县| 桑植县| 福建省| 隆尧县| 商都县| 麟游县| 淅川县| 葵青区| 泉州市| 道孚县| 牡丹江市| 崇州市| 江阴市| 灵山县| 尚志市|